单位名称: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2017年3月6日,有一所创办不到两年的创新型学校,与沪江“互+计划”协同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该校统整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解读和专题讲座,引领建构全国20个省市近90多所学校上万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关...
内容导图
2017年3月6日,有一所创办不到两年的创新型学校,与沪江“互+计划”协同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该校统整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解读和专题讲座,引领建构全国20个省市近90多所学校上万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为全国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
这所学校就是南方科技大学实验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二小”)。
课程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
漫步在南科大二小,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随处都展现出创新的设计感。在这里,你能够遇见简洁时尚的教师生活空间,恬静温馨的儿童阅读空间,前沿酷炫的STEM学习工坊和创客中心,以及多种功能聚合的未来学习空间。
走进任何一间学科教室,你都能看到他们突破传统的课室布局,或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或摆成“U型”,或摆成“Wi-Fi型”……课室布局依随课程学习的不同需求进行全新设计,各有组织优势和意义目标,但全都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聚焦群体智慧为指向,旨在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六人小组
Wi-Fi型
U型座位
你还能看到整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教室文化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也具有统一的主题性。比如,一年级的教室可能被布置成非洲草原、澳洲海洋、中东沙漠、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和北欧苔原等不同生态和文化主题,而且充满着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作的学习制品。
一年级“全球六大生态与世界文化探索”课程学习场景
这些都是因为南科大二小的教育人深知,学习空间的改变首先会促发人与人之间链接方式的改变,进而对人的学习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他们遵循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并与该校具有创新特色的“互联网支持下的统整项目课程”进行有效关联和融合,令学习者自然地置身其中,开展浸润式的学习。
南科大二小从课程层面思考“互联网+” 时代的课程创新,营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底层支撑作用,将数字技术作为学习的沟通媒介和支架工具,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促发深度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统整项目课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多角度构建课程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课程模式: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每一种课程统整样式都有其内涵特点。其中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是南科大二小着力打造的课程形态,即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会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知识、素养、学科)、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课程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课程在进行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形态来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目前,统整项目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三种形态:集体大课、分组教学和分科教学。
以二年级“美丽中国”课程为例。课程分为五大主题:美食与风俗、建筑与景观、地理与自然、工艺与创造、民族与服饰,整个课程以中国文化的视角切入课程,然后以科学、文学等方式去理解各大主题,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集体大课中,教师引领二年级学生去了解“美丽中国”课程中各学习板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程目标、内容、流程有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入到分组学习。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同时依然开展分科教学,即各个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基于学科与主题的融合开展教学,既凸显学科素养,又为主题学习提供支撑,培养综合素养。比如,在“民族与服饰组”中,三位老师同堂上课,以《汉礼乐》为课题进行分科教学,三位老师以中国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陌上桑》为内容载体,语文老师从文学欣赏的视角学习,音乐老师组织孩子们为其配曲,英语老师让孩子们穿着汉服学习古代礼仪,并让学生通过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礼仪。
南科大二小的教师团队主要以学科和主题两个视角进行设计统整项目课程。学科视角是聚焦学科目标,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拓展视角主要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合作,每一个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其综合素养。目前,我们重点在推进主题视角的统整项目课程。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主要是由学校层面实施课程设计。目前已成功开发《职业日课程》、《绿色STEM全球生态与文化》、《美丽中国》、《多元智能课程》等13个主题课程。
各年级统整项目课程主题
技术支撑:与学习直接链接
南科大二小认为:技术就像空气一样弥散在统整项目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了技术,就像空气中缺少“氧气”一样会感到“窒息”。所以他们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就构建了与新技术特点相匹配的网络环境、终端设备和教室条件,营造了数字化的学习生态,用新技术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底层支撑,让技术深度融入课程,技术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课程学习品质。
学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全部教室为多媒体教室,教室均配备可多点触控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及无线教学环境,为师生的信息化学与教提供底层支持。学校实行全体师生BYOD(自带设备)。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办公电脑及移动教学平板,以支持教师移动办公和教学。
走进南科大二小的学科课堂,教师充分挖掘数字技术“沟通媒介”和“脚手架”的功能,引领学生开展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如,在语文中可以利用啪啪社区发布课文朗读录音,利用iPad上的pages进行打写,利用可视化表达平台思维导图按照偏旁进行生字的总结归类,并通过班级网络平台进行分享交流;思维课上,有学生在用iPad中的编程软件制作动画;数学课上有学生在用iPad将学习内容梳理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美术课上有学生在用iPad将自己的作品制成电子绘本;音乐课上学生们组建了iPad乐队……时不时地会看到有学生在用自己的iPad向同伴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又如,在班级管理上,也同样可以融入数字技术的元素,结合学生行为管理软件-Classdojo,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提供数字化的依据,并根据数据进行行为分析,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
在统整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南科大二小始终将数字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数字技术成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支架。在“全球六大生态与文化探索”统整课程中,一年级的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轻松地进行“高难度的探索”。“热带雨林组”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以及进行大量的相关性阅读,利用图式化的儿童思维导图很轻松的就把热带雨林的生态圈可视化,直观地把突出层、树冠层、中间层、灌木层、河流层的生物分布情况及特点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在进一步探究中,部分学生又对热带雨林生态圈中某一生态层中的生物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如探究灌木层的动物—梅花鹿,学生们能用思维导图从梅花鹿的名称、栖息地、食物、天敌、繁殖、寿命、外形特征、拓展知识等八个方面进行探究。利用思维导图对梅花鹿的了解逐步深入,在借助思维导图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梅花鹿的认知真切而全面。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运用,为学生们开辟了直达核心的探究路径。如果思维导图能成为孩子们的思考底色,这就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统整项目课程学生学习制品
技术不仅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也用于支持教师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南科大二小的教师运用网络直播技术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他们借鉴TED、一席等国际著名沙龙论坛的形式,构建新型的校本研修模式,打造具有校本特质的“教师讲堂”。促进学科教研主题化和网络化的建设,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网络与区内、国内名校名师开展远程网络协作备课、远程视频在线教研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和研究力。
“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网络课程(扫二维码进入)
南科大二小就是这让技术就像空气一样融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凸显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和课程的重构。这是他们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重要追求!
多元评价:满足个性化学习
在统整项目课程学习过程中,南科大二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焦点由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中的学习表现、学习制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但统整项目课程基于国家基础课程即学科课程,同样指向学科知识学习目标,测验性评价依然具有其独特的功能,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得到科学、正确地运用。南科大二小在统整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多样方式,建构由开放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开放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长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不善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性因素。在统整项目课程实施中,各学科融入了整个课程中,南科大二小通过由教师搭建平台、家长设关摆擂、学生闯关攻擂的大型“趣味游园活动”,以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进行课程中的学科评价。首先由学科教师将学科目标先分解、再提练,设计成游戏关卡,然后组织学生和家长了解游戏规则并进行应当练习;之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性命题,教师选择性采用学生命题;最后举行游园活动,由家长守关,学生攻关,如果攻关失败可以在“支援区”请求帮助,学习之后再次攻关。整个活动以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情况为目标,但运用逆向设计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科学习的质量。而且家长参与整个活动,现场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有利于家长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和孩子所处的集体。
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注重的是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习极具意义。因此,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保存学生的成长证据,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为了记录学生在统整项目课程中的过程性学习,南科大二小鼓励教师们引领孩子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可以是实物文件夹式的,但更建议使用电子档案袋,用以收集学生在统整项目课程中通过手写、手工、手绘、拍照、制作等方式形成的学习制品,也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情、感受、反思。这样的“成长记录袋”既是学生学习的证据,也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既是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课程开发的素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南科大二小的老师根据自身在喜好自主选择QQ群、微信群、语音平台、百度云、QQ视频、邮箱等各种交流方式进行过程性作品收集和归整。以百度云为例,学生先将学生制品按规定格式命题,提交到指定文件夹;教师登录并进入文件夹检阅作业,根据作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学生在“搜索”处输入自己的名字,则可以搜索到自有自己的作业,轻松制作属于个人的“成长记录档案”。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又称为真实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正的任务。这种评价关注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注重评价的多元融合取向,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表现性评价是由学校层面主导设计和推进的大型统整项目课程的重要评价方式。比如一年级上期的孩子们在“职业日”课程的最后一天开展“职业体验展示活动”。
“职业日”课程展示活动
总之,南科大二小顺应时代发展、未来需求,把互联技术作为学习支撑,以“统整”的视角推进课程重构,聚焦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培养。
专家点评
在过去的两年间课程统整成为我国最为热门的课程改革议题之一。基于对课程整合的不同认识各地学校已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课程统整的形态,而南科大二小的统整项目课程是富有代表性的一种探索。
南科大二小的统整项目课程具有学科视角的统整,也有主题视角的统整。虽然是学科视角强调“学科知识”作为学习的起点,但我们看到,他们的课程始终强调多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连接的。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整体性”呈现的,是一个魔方,而不是魔方的一小块。因此,这种知识连接符合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识方式。
主题视角的统整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起点,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整合的起点,让儿童充分使用已知经验,寻找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更高的课程统整形态。在这里,“知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无论是哪种统整方式,“人”始终是南科大二小统整项目课程的中心,指向培育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我国学生长期缺乏的关键能力。
与此同时,南科大二小的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课程改革。孩子们使用各种数字设备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学习。它表明学生是技术的驾驭者,技术服务于学习,让学生随时取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作,并展示项目学习的作品。对于患有“技术迷茫症”的很多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而且,南科大二小以开放的心态,将本校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全国公益分享,起到积极的激发和唤醒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互联网+时代”的共享、互联、开放精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