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芦荻西小学依托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创新引领,提升学校内涵,形成学校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研究,扎扎实实变革课堂形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低起点的跨越式发展。
内容导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芦荻西小学,六(二)班的小何同学洋溢着自信与阳光的笑容踏进了美丽的校园,他走进教室,拿出iPad查看课前学习的反馈情况,并查看了今天老师要上课的内容。数学课上,小何运用iPad进行了“闯关练习”并获得了即时反馈;语文课上,他利用iPad打写“小作文”上传到平台,并浏览评论其他同学的创作内容;英语课上,小何利用iPad进行语音跟读并纠音。学校上星期开设了创客体验课,小何跑到“未来教室”尝试使用了3D打印机。放学后,小何来到了学校新建的“智慧图书室”,通过自助借还书系统借阅了喜欢的故事书,“智慧图书室”的多媒体发布机上播放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他的注意,视频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从这里开始……
珠江之滨,荔湾河畔,北岸洋溢着西关情愫,南岸浸润着东风春晓。在这块充满灵气的沃土上,在岭南文化浓郁的陈家祠书院旁,坐落着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
“让生命之花绽放,让每颗童心飞翔”是芦荻西人的共同愿景,“启迪生命,多元成长”的芦荻西人的价值追求。秉承“阳光、智慧、快乐”的育人目标,芦荻西人用特色的时代科技,针对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创设丰富课程,提供多样学习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长,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代代芦荻西人20年来的努力求索、融合创新、常态应用,不断促进了课堂形态与教学结构变革,实现了师生多元发展,更是形成了芦荻西的信息化应用品牌特色。
当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品牌特色,各方面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近两年在区素质教育评价中名列前茅,并先后接待了来自甘肃、福建、香港等兄弟学校到校交流学习。从广州市旧城区一所普通的学校发展成为在省、市、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启航:专家引领,燃“四结合”星星之火
1994年,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研究项目总课题组吹响了集结号,芦荻西人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机,并积极参与,开启了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的篇章。
芦荻西人以“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为共识,以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试验为抓手,在朱思慧校长的带领下,黄美云、罗昌桂、陈姬、冼绍权等语文学科组骨干教师开展“四结合”作文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认知码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总结出“四结合”作文教学模式。
依托课题切入,芦荻西人在专家的引领下,转变教育理念,开拓视野,并扎扎实实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改试验,创新课堂。另外,芦荻西人也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化教育教学风格。
图1:专家到校指导
在参与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形成了一批信息技术优秀案例、课件、研究成果。1997年,罗昌桂、陈姬、冼绍权等老师的课例《岭南佳果——木瓜》荣获全国教研试验成果二等奖;2000年,黄美云老师的课例《逛花市》荣获特等奖。2003年,芦荻西小学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星星之火,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芦荻西人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扬帆:全面深化,燎“跨越式”之原
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在荔湾区教育局的支持下,2005年9月芦荻西小学正式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级课题“跨越式创新发展教学试验”研究,以语文、英语学科为突破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实验研究贯通与日常教学中,更新了教师的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喜可贺,学校成为荔湾区跨越式的“品牌学校”。
跨越式项目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带动下,学校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为前提,探索并建立一系列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学科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
l 语文学科:“三位一体”/“双主模式”探索
在语文学科低年段的教学中,贯彻“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侧重在该模式中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针对识字、朗读、教学重难点把握、扩展阅读与写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语文学科的中、高年段教学中,灵活运用“基本型双主模式”、“层次型双主模式”与“单元型双主模式”、“专题写作”、“主题式阅读”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课型探究这些模式的具体变式,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深度阅读与认知的策略体系。
l 英语学科:“2+1+1”/“三听两说”探索
在英语学科低年段的教学中,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贯彻落实交际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语言交际过程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并根据知识点的难度要求分层次递进。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好交际过程的运用策略,使学生成为言语交际过程的主动、积极参与者。
在英语学科的中、高年段,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处理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邻座学生的两两对话”、“扩展听读”和“学生打写”四个环节,以促进学生达成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目标。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模仿过渡到语言的迁移运用,以促进真实的、开放的、深度的交际;加强教学环节之间情景的联系,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从单元角度入手,划分课型,尝试主题式应用课;输出方式多元化等。
l 多学科联动:网络环境下分层教学研究
学校探讨与构建网络环境下分层教学的实验办法及操作模式,实现校内资源(包括生源、师资和教学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分层互动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探索、领悟,获得心得学习经验,令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语文学科探索基于内容的目标分层学习,数字学科探索基于练习的网络动态分层,英语学科探索基于目标的任务分层学习,科学学科探索基于问题的分层探索学习,音乐学科探索基于创造的网络隐性分层。
图2:网络环境下分层教学研究框架图
经过了7年多的探索前行,学校已成为了跨越式实验的品牌学校,全校形成了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教师开展的各级各类信息化应用研究达30项以上,每年都成果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全国第十四届多媒体软件大赛中,芦荻西小学肖慧和杨海老师制作的课件《我们的好朋友》获得了一等奖;杨海、肖玲老师指导的学生网页作品《追踪觅影》荣获全国三等奖。
逐梦:创新发展,铸“智慧教育”之舟
随着智慧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各地数字化学习、智慧课堂等飞速发展,黎慧娟校长紧跟时代步伐,在8年跨越式课题实验的基础上,带领学校开始尝试智慧教育应用,陈小娟校长上任后,传承发展、与时俱进,规划并践行智慧教育,培养具有“智慧心”和“智慧行”的“智慧学子”。
陈校长带领行政班子与骨干教师做了“智慧启迪生命,师生多元成长”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以“启迪生命,多元成长”作为智慧教育办学理念,以培养智慧学子、智慧教师、智慧家长,打造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环境策略、德育策略、管理策略、教学策略、课程策略五维育人策略为保障,以特色环境建设、“多元化+自主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及智慧化教学模式为抓手,开展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师生多元发展。
l 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
“复杂情境”与“高阶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关键词。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首先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根据智慧办学理念,学校教师围绕“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展开教学,将“高阶思维培养”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着力点。经过实践探索,学校总结出高级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
共享——思维的外化: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表达出来,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论证——思维的碰撞:该阶段学生小组的高阶思维过程主要有:解释概念及过程;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对内容进行精细加工;辩论以及思维建模。在交互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应用他人的观点,通过推理、解释以及辩证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以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协商——思维的修正:该阶段学生首先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然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在协商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协作活动。在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中,学生的协作活动显得至关重要,而同时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创作——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公共知识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创作出作品。作品是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和创作,可以是报告、设计方案、模型、电子板报、观察表格、反思日志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决策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创作可以被看作是一次实践,学生的实践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反思——思维的提升:该阶段,教师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不断自我超越。其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目标,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各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五个步骤,尽量尝试应用iPad中的教育教学软件,给常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如肖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设计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猜想——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验证——运用新知,游戏层次练习——总结延伸,创造回归生活”,具体教学流程图如下:
图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猜想”环节,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动画演示功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帮助小明找到回家最短的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高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动机,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流,大胆猜想三角形三边关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验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之前提出的猜想。“运用新知,游戏层次练习”环节,学生利用三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游戏(红绿灯游戏、找朋友游戏、猜一猜游戏)进行层次练习。“总结延伸,创造回归生活”环节,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l 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当今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热潮中,科学探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被广为关注。学校科学课堂中存在探究过程开展无序、探究内容过于抽象等问题,导致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不足,科学探究能力缺乏,进而影响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随着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也为实现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实践探索,学校梳理出可视化技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图4:可视化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可视化实践,如梁瑞红老师的《斜面的作用》一课,教学过程分为“实验探究1:斜面有什么作用”、“实验探究2:不同坡度的斜面”、“探究拓展:实践运用,拓展迁移”、“探究总结:反思学习,总结收获”四个大的部分。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5:《斜面的作用》教学流程图
l 移动终端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模式的探索
学校将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引入课堂,探索移动终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让学生告别了传统课堂的一成不变。学校教师们积极尝试并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出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
(1)基于iPad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肖军莲老师提出了基于iPad移动终端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三角形三边关系”课例中,iPad支持的探究式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猜想——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验证——运用新知,游戏层次练习——总结延伸,创造回归生活——课堂小测,数据统计分析”。
(2)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学校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索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路径。
图6: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路径
如黄咏瑜老师的《新型玻璃》一课,其教学过程为“课前导学——创设情境,导入学习——回顾课文,学习检测——拓展阅读,学习说明方法——写作设计,争当‘小发明家’——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拓展实践,练习推销”。
林小茹老师的独立阅读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其教学过程为“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感受细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实践应用、深化情感——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经过三年的探索前行,学校各方面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近两年在荔湾区素质教育评价中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多数教师从一般教师——成熟教师——研究型教师——区级品牌教师——跨越名师的阶梯,得到充分的成长。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30多项任务,上出了60多节公开课。近年来,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中,共获得了374个奖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21项,市级34项,区级294项。
信息技术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移动设备的巧妙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好奇心被最大化激发。学校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1)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其素质成长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我们的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以较快的速度打写,能熟练地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学会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建构知识……学生的电脑绘画,制作的网页,电子小报等,多次在省、市、区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大赛中获奖。
(2)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学校智慧教育应用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在信息化应用全面进行的课堂,学校明显地发现学生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学得快,学生在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学习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您看完这一段未完待续的故事,您心里是否会有疑惑,芦荻西小学是广州旧城区的一所再普通平凡不过的小学,如何能有今日的成就与辉煌?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陈校长的办公室,陈校长谦逊优雅地告诉记者:
多年来,历届校长均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作为办学理念,作为推动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抓手,同时,学校信息化办学历史悠久,注重传承,力求打造芦荻西自身品牌实力。然而,在信息化应用推进地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技能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芦荻西人不断探索培、研、辅方式,形成了一套坚实有效的研学促教的机制。
l “培”——“请进来、走出去”
学校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让教师们学会了怎样将“教学问题”提升至“科研问题”;从选题到研究,从实践到结题;从申报书的填写到成果的表述,立体系统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反复的科研常规培训。
l “研”——网络教研,研修共进
为了解决学校一校三区资源共享困难,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学校利用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的学习元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如“语文高年级的精加略课型”、“有效情境创设”等等。
l “辅”——利用多种资源,辅助课题开展
学校建立信息化教改研究层级梯队,以点带面,以旧带新,切实发挥科研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积极分子在信息化应用工作中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与研究团队多次到校进行讲座、听课、评课,解决了教师课题实验中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工作已形成了常规机制。周二“科研日”、周五“学习日”成为学校的科研特色。在科研日、学习日,通过观摩试验课,互相评课来探索创新实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座,明确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向;通过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理清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提高研究与应用水平。
是的,芦荻西小学从一所普通的学校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一直坚持走“融合创新·常态应用·特色发展”之路:
“互联网+”时代,建立智慧型未来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我们将深化构建有效的泛在学习模式,通过系统整合、硬件建设、数据对接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辐射作用的未来学校、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
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与探索永远在路上。
专家点评
芦荻西小学依托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创新引领,提升学校内涵,形成学校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研究,扎扎实实变革课堂形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低起点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与推广示范价值。
(扫一扫二维码,查看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