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鹅山路小学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柳州市鹅山路小学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建立了适合各学校日常教学的“211”机器人课程模式。在 “211” 机器人课程模式中,每一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接触和学习机器人课程。该模式创新实践跨学科融合国家基本课程,将三门国家课程分别对应解决机器人教学三维立体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
内容导图:
机器人教育只能在发达地区推广?它只能存在于少数学生的社团或者兴趣班?如何实现它的普及化日常化?
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柳州市鹅山路小学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建立了适合各学校日常教学的“211”机器人课程模式。在 “211” 机器人课程模式中,每一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接触和学习机器人课程。该模式创新实践跨学科融合国家基本课程,将三门国家课程分别对应解决机器人教学三维立体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以及互相合作的能力。自课程项目实施以来,共有 1065 名学生接受了机器人普及教育,167 人次参与市级、区级、国家级机器人竞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 “211 模式”的缘起
究竟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机器人课程教育?这个问题也曾深深的困扰着鹅山路小学的黄辛颖老师。她自 2009 年参加工作以来就担任学校机器人工作室辅导员,每年机器人工作室梯队建设都会招收新成员,而学校设备和场地的局限性导致招新的名额非常有限,百不获一,每每看到孩子们失落又渴望的眼神,她的心里满是愧疚。
为了把机器人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普及,黄老师也曾做了很多大胆而新颖的尝试,结果都因成本高,耗时长,见效慢而功亏一篑。正当黄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校的课程改革给机器人课程的普及推广带来了契机。
◼ “211 模式”的推进
2016 年,柳州市鹅山路小学决定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将国家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基于学校学生学情和实际条件的“1+1”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为了让机器人课程走进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了将机器人校本课程结合国家课程进行日常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将本次研究分为了三个阶段来执行:
准备阶段:材料、工具、对象
第一阶段:硬件准备,三个一点解决器材难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机器人器材昂贵,教学场地设备要求高, 是限制机器人课程普及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普及化,目前所有的教室、实验室、功能室等配备了多媒体电脑以及投影仪的场地都可以作为机器人普及教育的场所,为机器人课程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机器人器材的难题,我们在进行日常的班级教学时,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生共享器材合作学习,这样一来,每个班只需要六套器材就能完成机器人课程的日常教学。我们利用向政府部门申请的科普款项,学校的科技经费,家委会筹备的班费实现三个一点:政府给一点,学校出一点,学生拿一点这三个途径将课程普及中最难解决的器材问题解决了。
第二阶段: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材;
我们整理了机器人工作室成立以来的教案、记录等资料,参考机器人教学专业书籍,制定出针对不同学段难易程度的机器人校本教材。
鹅小机器人校本课程教材
第三阶段:学科交叉,培养相关学科教师
我们将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分化在三门国家课程里面,每一门课程对应分化解决一个层面目标,每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各有不同。培训各相关学科教师,通过自编教材、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科的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三门学科教师结合德育目标、国防教育、前沿科技共同制定对应的年段主题和教学计划。
实施阶段:学科、学时、教法
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组建 40 人大班额社团实验班
机器人教学一直以小班授课制为主要形式,一般不超过的 6~8 名学生。为了与学校的正常班额相匹配,给下一阶段融入日常教学做准备,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招生,成立了 40 人的大班额机器人社团
实验班。利用学校 1+1 课程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于每周五早上开展社团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结构图
第二阶段:实践积累,修改完善教材和教法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完全适应机器人大班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即:
◼ 根据不同学段的年龄特点编写应用难易层次不同的校本教材,每个年段使用不同的主题任务进行项目式教学。
◼ 每个日常教学班都划分为六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共享器材。团队学习的方式,队长和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共同完成主题任务。
◼ 每个主题任务结束时,学习小组都要轮流进行团队汇报,向老师和其他的小组讲解自己团队的项目,并演示自己的机器人作品。
机器人大班额社团实验班教学活动
◼ “211 模式”的建构
总结提炼:构建“211”机器人课程模式
经过上一阶段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机器人课程“211”模式,即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将机器人校本教材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等国家课程,建立了适合日常教学的“211”课程模 式我们并将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化在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三门国家基础课程里。信息技术课分化解决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负责教学学生机器人最为核心的编程问题;科学课分化解决过程与方法层面的教学目标,教授力学原理,拼搭、组装技巧等动手操作方面的知识和具体的实操演练;而综合实践课则负责分化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机器人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机器人课程梦想,喜爱并接纳课程。同时,综合实践课在每个主题月结束时,还专门将最后两个课时作为项目小结课。学习小组都要轮流进行项目汇报,向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讲解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等,并演示自己的机器人作品。
具体做法是:把每年的春学期五月份和秋学期的九月份定为“机器人主题活动月”,每学期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的项目教学。国家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基于学生学情,机器人课程也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即三到六年级开展机器人主题月项目学习活动。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小学每周必须开设 2 节科学课,1 节信息技术课和 1 节综合实践课,因此在每学期的“机器人主题活动月”中,每周都可以开设四节机器人课程,即:每周利用两节科学课(实操演练),一节信息技术课(编程理论),一节综合实践课(发展前景)来完成机器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此同时,我校专门开设了机器人社团为感兴趣的孩子提供更高阶的学习平台,既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又营造了校园浓厚的科技氛围。
◼ “211 模式”的推广
推广阶段:实验班—全校—集团校区
经过三年多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将总结提炼出的机器人课程“211”模式从实验班推广到全校,让机器人课程普惠每一位在鹅小 就读的学子。年初,我们又把这一模式推广到集团分校育才路校 区,也收获了可喜的成绩。经过两个季度的项目学习,育才学子制作出的作品“自动感应垃圾桶”获得了市级青少年素质创新大赛机 器人创意赛小学组的一等奖。接下来,我们将到各兄弟校进行经验推广,将“211”机器人课程模式辐射周边,全区,乃至全国,让机器人教育走进每一个孩子的童年。
◼ “211 模式”的成果
1、学生方面
a. 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
在机器人“211”课程模式中,每一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接触和了解机器人的原理、构造,学习机器人编程。自课程实施以来,共有 1065 名学生接受了机器人普及教育,167 人次参与市级、区级、国家级机器人竞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b. 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在机器人“211”课程中,他们可以按该堂课的教学内容自由选择材料,拥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决策和选择的能力与机会,自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表现出自信、会思考、有主见的品质。(附学生自主测试机器人作品视频)
c.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学生在课程中,利用已制作的模型进行再创造、再想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
d. 促进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针对不同年龄的学段布置符合学段特点和难易程度的主 题,每堂课都讲解一个技术难点,其余全部由学生小组自主创作和制造作品,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 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和自信优良的品格养成
每个日常教学班都划分为六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学习,每个主题月结束时,学生小组都要轮流进行汇报表演,向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讲解并演示自己的机器人作品,小组合作分工等,充分锻炼
了学生团结协作和自信优良的品格。
2、教师方面
a. 课程开发研究有利于教师们在实践中查问题、解困惑、重思考、树理念、提能力。
b. 学科交叉,打破了教师的专业限制,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社会影响
2018 年 1 月市级专家组莅临我校“柳州市节能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市科技局专家领导莅临我校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于此同时,柳州电视台新播报、尚学堂等栏目也对我校的科技节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柳州电视台对我校 1+1 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
(附新播报和尚学堂报道视频)
我校还承接了自治区首次科技工作室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接待全区各地市辅导员 80 余人。
柳州教育网报道我校接待自治区辅导员交流团
为了引进更好的教育资源,我校申报了“清华大学青少年创新与挑战实验基地” 并成功通过项目验收。
“清华大学青少年创新与挑战实验基地”项目合同
(附合同文档 doc)
自课程开设以来,连续三年获得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小学舞蹈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征战机器人世界杯比赛。我校获柳州市优秀组织单位 9 次,教师获国家级 32 人次 ,自治区级奖励 18 人次,市级奖励 35 人次,学生获国家级 48 人次,自治区级 21 人次,实际奖励 46 人次。有多篇关于学校机器人的新闻报道发表在柳州教育网站及微信平台上。(附文件夹:媒体报道)
历年机器人比赛获全国一等奖奖状
土耳其机器人世界杯邀请函
墨西哥世界杯获最佳新秀奖
(附机器人历年奖状文件夹)
新华网报道我校代表中国参加机器人世界杯
学校获科学节优秀组织单位
下一步发展打算
借力课程改革,整合其他学科,这样的智慧课堂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实现技术、内容、方法、多学科的融合,促进了教育公
平。为了让每一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走近和了解机器
人,下一步的发展,我校将致力于制作“机器人教学微课程”的教学视频,让机器人教育能更快更广泛的推广到更多的学校,让机器人教育走进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力图做到让学生成为“勤学、善 学、乐学、博学的幸福儿童”。
自评:
本次开发机器人校本课程的成果创新有以下三点:
1、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科研能力的提升。
2、将日常课堂与特色社团相结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3、将校本教材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营造了校园浓厚的科技氛围。
未来将继续开发适用于各学段学生特点的课程架构,总结提升出一套标准化教学流程方便向其他学校推广,让机器人课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提升全民科技素养。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鹅山路小学案例专家推荐意见
柳州市鹅山路小学在原有机器人工作室设备基础上进行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与研究,通过实施师师合作、师生配合、学科交叉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与国家课程相结合且 适用于日常教学的“211”机器人校本课程模式,力争让机 器人教育普及到学校每一个学生,该模式旨在解决原有机器 人课程只能小班教学,与学生接触面窄,亟待提升课程普及 性的问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机器人课程普及化工作提供了 解决路径。该校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带动了教师 的专业成长科研能力的提升,将日常课堂与特色社团相结合, 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 力的提升,将校本教材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完善了学校的课 程建设体系,营造了校园浓厚的科技氛围。该校应用探索取 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连续三年获得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小学 舞蹈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征战机器人世界杯比赛,成为国内 著名高校的创新实验基地。该案例围绕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亮点突出,案例材料撰写规范,图文 并茂;数字故事视频流畅,讲解清晰;支撑材料完整。经专 家组合议,同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