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应用 助力河西首善教育改革

单位名称:天津市河西区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十三五”期间,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原有“三通两平台”和“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改革。2015年河西区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统筹协调全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2016年完成河西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实现自有光纤教育城域网全面覆盖,使得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显著加强,...

image002.jpg

一、    理念与规划

共建首善河西,达成首善教育,为河西学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品质提升的核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三五”期间,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原有“三通两平台”和“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改革。2015年河西区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统筹协调全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2016年完成河西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实现自有光纤教育城域网全面覆盖,使得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显著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1.0向2.0时代转变,河西教育信息化已经跨入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关键阶段。

1.   规划制度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教技〔2016〕2 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津教委〔2014〕49 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结合“立德树人”总体要求,2017年河西区教育局制订《河西区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如图1所示)。该意见明确了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规划了11项重要任务,成立了河西区教育信息化专家组(29人),从规划、制度和任务三个层面为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顶层设计。

image003.png

图 1《河西区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2.   组织协调

按照“归口管理、统筹推进、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原则,建立“局科研信息办、区信息中心、校信息化小组”的三级管理机制。教育局科研与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规划区域信息化整体发展;教育信息发展中心作为业务推动和服务保障部门,协调教育信息化部门联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作为基层信息化建设实施部门,落实信息化发展具体要求。

3.   机制保障

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能。河西区建设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工作小组,专家指导小组,技术协作小组共三支教育信息化队伍,(如图2所示)切实保障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指导。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运营保障。该项资金投入由2013年的774余万逐年递增到2018年的8000余万。加强督导,做好绩效评价。河西区每年组织专家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调研,(如图3所示)并根据河西区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量表,(如图4所示)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综合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image004.png

图 2河西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

image005.png

图3 优化资源配置和学校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流程

image006.png

图4 河西区教育系统中学干部队伍2014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量化表

过去三年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在管理者的顶层设计角度,还是机制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河西区努力探索出了一条能够驱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操作模式,并可为其他区域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管理模板。

二、    成效与示范

河西区信息化建设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密切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以下案例分别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三个维度展示了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示范案例。

1.   创新“移动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http://ydjy.tjhxec.cn

关键词:设计理念全国首创,成功运行4年,全市展示, APP常态使用

 “移动教研”项目的提出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即时、准确的依据,进而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平台。该项目力求通过教研思维管理模式的变革,找到提升河西区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移动教研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通用性和便携性的特点,进行教研活动与移动设备的整合和完善,开启了教研的O2O模式;通过移动定位服务、移动社群服务和移动自身的音视频特性与教研业务相融合,让教研活动能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开展,通过对教研资源和数据的共享、挖掘,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2015年,河西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移动教研”构想并研发了河西移动教研平台。(如图5、6所示)

image007.png

图5 天津河西区移动教研平台

image008.png

图6 移动教研优势

如图7所示,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份河西区移动教研每月听评课、观摩课数量进行了统计,图表显示总数达到2500余课时,每月平均达到66课时的活动量。平台中清晰的展示出所有教研员的听评课数据,(如图8所示)记录了每位教研员的教研足迹、教研记录及听评课量化分析评价情况。(如图9所示)

image009.png

图7 2016.01-2018.10移动教研听评课统计

image010.png

图8 教研员听评课数据汇总

image011.png

图9 教研员朱育红老师的教研记录

移动教研项目的启动,使得线上线下教研内容得到有效整合。系统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即时手写等内容代替传统的听课记录,使听课记录变得更有形象,更具动态,更准确有效。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直接调用学科评价表,后台及时形成教学量化数据,(如图10所示)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长效评价、精准分析的大数据支持。

image012.png

图10 课堂量化分析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移动教研”项目的实施客观上锻炼了教师业务能力,推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为教研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教研员可以通过对听评课后台中的“目标评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以及“特色与创新”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对授课教师的针对性、跟踪性指导,准确把握教师个人业务成长曲线。

其次,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听课数据汇总能够直观呈现各校、各学科发展的整体情况,为学校管理者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供量化依据,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精准化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与持续发展。

再次,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评价系统的数据、图表为教师完善教学过程设计,聚焦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和比照,教师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而从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转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发挥教研评价对教师个人发展的个性化指导价值。

最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教师素养的提升,受益的是学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移动教研”项目已经在株洲荷塘区和重庆万盛区等地区落地实施,天津市的南开区与北辰区也已开始试用。后续我们将继续响应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的精神,完善教研平台功能、深化应用,尝试数据的多元采集,描绘教师画像,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更为区域大数据计划做铺垫。

2.   共享特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http://tskc.tjhxec.cn)

关键词:课程内容特色鲜明,涵盖学科广泛,支教扶智支柱

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是任何教育都必须正视的现实,完善区域课程体系,满足区域、学校课程的多元化需求,是解决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学生有个性而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河西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联合区教研室、课程室于2016年12月实施了“河西区特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了一个科研、教学、学习相结合,资源、互动、展示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平台,以此实现区域资源开放共享,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保证国家规定必修课程的教育质量基础之上,河西区清晰把握特色课程与国家德、智、体、美、劳的五大目标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托校本、区本课程研究成果,如将书法、京剧、陶艺、航模、花毽、乒乓球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汇聚到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区域内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学校老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如图11、12所示)

image013.png

图11 天津市河西区特色课程资源平台

image014.png

图12 部分特色课程

组建河西区特色课程研究团队,目前共有4位管理员、18位教研员、134位一线教师参与项目建设。历经总体筹划研讨、学科动员、教师自愿申报、资料搜集整合、课程资源编写、教学课时设计和优质视频录制七大环节,开发内容涵盖了河西区小学、中学共计19个门类,79个科目,其中小学部分7个门类,38门课程,638个课时,录制微视频294节;中学内容共 12 个门类,41门课程,每门课程 15 课时左右,共 580 课时,录制微课视频 200 余节。(如图13所示)师生可以通过河西区统一认证平台进入平台学习,并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实现学生学习交流与教师教案交流功能(如图14所示)。

2019年我们在平台中新增了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半日活动、环境创设、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社会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9大领域,35门课程,完成了中小幼特色课程资源的完善和补充。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将区特色课程平台与市平台的对接工作,以实现课程更大规模的共享与普惠。

image015.png

图13 河西区特色课程门类统计表

image016.png

图14 特色课程目录页面

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途径,提升了信息化应用中学生的参与度,这是在信息化支撑下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创新探索。它在优化传统意义上教师跨校送教的同时,也为跨省精准教育扶贫提供了可能。

从促进教育公平角度,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为薄弱校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是为所有河西区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崆峒、卓尼、庄浪的学生们提供了一片“云上课堂”。伴随着我区义务教育学校随机派位及教师流动、公办学校做大做强的现状,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和公平的认可程度逐年增高,对河西区办首善教育的信心不断增强。

3.   精细教育治理,发挥示范辐射(http://xxgl.hxedu.tj.cn)

关键词:预算管理可控,合同数据透明,学校操作规范,资金安全流转

 教育信息化不同于常规教育过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既要将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相融合,又要考虑技术与本校实情结合的可行性,还要综合本校技术力量和财务能力,这样就使得学校治理中风险系数在累加。河西区把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以区域统筹规划为有序协调手段、以项目科学论证为资金预算依据,以专家论证服务指导为技术服务支撑,将全区各教育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规范管理,让区域信息化建设更有效、更安全、更高效,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目前,河西区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手段运用到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并具体落实到“精准、科学、高效、可控、示范”这些基本要素上,逐步完善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管理、使用”制度,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实现了建设管理的全面覆盖,责任主体全面明晰,部门联通全面顺畅,智能化手段全面丰富。

精准。开发建设“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该平台精准采集管理服务信息,精准分析管理应用需求,精准处理管理实际问题,最大程度上减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全区80多个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现状及规划信息、多媒体教室设备信息、教育资源信息、基础网络信息、创新实验室等应用信息,凡是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全部纳入管理范畴。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分基础保障、应用提升、信息安全、智慧试点四大类,各分类涉及资金。(如图15所示)

image017.png

图15 2018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及资金量统计

科学。遵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科学、完善的服务平台流程,(如图16所示)学校基层单位、教育局各科室、教育信息部门、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通过平台,申报、论证、调整、采购、统计、服务,协同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得信息化建设更高效、技术与教育融合更科学、对不同教育投入更均衡。经过统筹协调,2018年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科学、合理。(如图17所示,统计不含新建学校)

image018.png

图16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服务流程

image019.png

图17 河西区2018年信息化建设资金协调统计

高效。通过平台,落实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监测,实现高效管理。使各项建设任务按照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审批、项目执行、进度管理、过程监督、项目验收七个环节有序进行。

可控。在经费预算中预留一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经费,实现逐年递增。同时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积极探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监测评估和督导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经费划拨、使用的检查监督,提高投入的效益。

示范。技术薄弱校可以通过平台优选已建成项目方案并结合本校实际作出优化,区域规范采购设备的技术与参数有利于大规模培训的开展与总体教育手段均衡化的实施,逐渐形成“幼教统一建”“小学创新建”“中学特色建”的“一统两建”发展格局。通过竞赛、评比等各种手段增强设备使用效果,激发课题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    特色与创新

河西区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工作,所有建设的项目都是围绕创建“首善教育之区”这一核心目标开展的,不断探索特色与创新的契合点,逐步累积成果共筑信息化发展高地。

1.    移动教研,创新教研模式

2015年河西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移动教研”项目概念,创新了“互联网+教研”的新型教研模式。历时四年,河西区的移动教研实现了组织规范化、内容专题化、反馈及时化,数据结果的集中呈现也为区教学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视化依据。成熟的软件平台以及较低的硬件依赖度,使得这个项目具备快速推广的基础。

2.    特色课程,彰显区域特色

“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初衷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将能够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将优秀的特色成果保留下来,让差异性文化需求集中绽放在同一片天地,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个性化选择空间。从平台构建、视频制作、组织协调等方面,河西区秉承“首善教育”的理念,营造优质资源、让学生享受有品质的教育。特别是在西部扶智支教中作用非常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当地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同时也为学生贡献了天津的扶智方案。

3.    信息管理,精细教育治理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应用实践,继承“互联网+”基因,不断调整教育资源分配布局,力促教育公平,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办事人员少跑路”,让各项监管落实到项目实施的每个步骤,体现现代教育精细化治理的思想。通过数据分析,教育局可以快速掌握全区信息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并于下一年度有的放矢地开展布局调整和统筹规划。该项目模式清晰,易于推广,迅速带动所有学校共同走上信息化发展的高速路。

未来,我们将探索将区内的优势信息化平台打通串联,以移动教研平台为主线、将特色课程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等典型平台有效整合,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大数据积累为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寻求至高点。

四、    未来展望

面向新时代,河西区教育信息化未来将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弘扬立德树人精神,创建首善教育之区,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软实力,助力河西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1.    绘制未来教育大数据发展蓝图,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全面汇聚教育运行中的各种数据,挖掘数据内在联系,以数据呈现教育发展态势,科学高效调整教育布局,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点,以教育公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深化“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取得的成果。

2.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活动,规范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

继续开展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依托天津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

3.    完善区域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

在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河西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区、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学段各类学校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