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系城乡 线上线下共成长——吉林市互联网学校未来教育探索

单位名称:吉林省吉林市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找准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结合点,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的模式,满足学生及家长课后服务需求,解决公立学校教师私自有偿补课的社会问题,2017年12月,吉林市教育局创办了线上线下同步授课教学的新型实体学校——吉林市互联网学校。

image001_缩小大小.png

【摘要】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找准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结合点,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的模式,满足学生及家长课后服务需求,解决公立学校教师私自有偿补课的社会问题,2017年12月,吉林市教育局创办了线上线下同步授课教学的新型实体学校——吉林市互联网学校。

学校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作为办学理念,采用“六位一体”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一校四区十八馆”,探索“互联网+学校”发展新模式,通过“一中心两基地”功能为全地区学生提供研学基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大力发展“互联网+乡村教育”,实现区域教育公平,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新途径。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最难被技术撬动的领域。然而,教育一旦被撬动,很可能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鼓励开展“网络教育”,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同年7月,我市召开全球未来教育大会暨“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全面启动“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

同年11月,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线运行,开启我市教育“云时代”。

2017年12月,依托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线上平台应运而生。一场撬动吉林市未来教育的变革悄悄开始了。

image003_缩小大小.png

起步:六位一体开启线上教学新天地

互联网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作为办学思想。通过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学生学习与教师培训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个性学习和共享学习相结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无边界、学习跨时空”。

image005_缩小大小.jpg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吉林市互联网学校就形成了“六位一体”办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

“平台+学校”——实体学校授课、网络平台直播。实体学校依托吉化实验学校,网络平台依托“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多种功能。

“名师+云师”——课内外统筹、校内外共享。遴选的“云教师”全部来自公立名校,由学校推荐,教研专家选拔,形成“双师”型队伍。“云教师”采取淘汰机制,不断促进教师适应网络教学形式。

“线上+线下”——教学课程同步、教学模式融合。互联网学校课程与线下学校教学课程同步,编制直播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消化理解在校课程。

“直播+点播”——直播支持多终端、点播实现自主化。通过电脑终端、手机客户端、电视等多途径观看,所有直播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点播收看。

“课内+课外”——学段学科全覆盖、知识要点全整合。教学内容以梳理和明晰学科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满足师生的日常学习需求。

“文化辅导+专题讲座”——教学多样化、学习个性化。课程不仅限于文化知识,在寒暑假开设假期云课,开设中考、高考考前指导课,小升初、初升高预科课,丰富服务内容和类型。

image007_缩小大小.png

截至目前,吉林市互联网学校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直播课程4890节,课后服务在线课程400节,假期云课406节,小升初课程90节、初升高课程230节。在线平台最高浏览量达到239644,最高访客数达到33479人,单节直播课程在线人数最多时达近万人。

2019年4月9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编著的《2018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在青岛发布,吉林市互联网学校成为其中的推荐案例。

蝶变:一校四区打造未来教育生态基地

2019年11月13日下午,市通潭实验学校29名小学生来到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线下体验馆,兴致勃勃地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参与3D打印等。这标志着市互联网学校线下体验馆正式开馆,并开始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image009_缩小大小.png

吉林市教育局把互联网学校打造成全市的“综合性未来教育生态基地”,在学校建设了“一校四区十八馆”。

1.一校——夯实“吉林市互联网学校”主体。

在互联网学校主体的基础上,开设互联网学校分校,逐步开放地区名校课程全市共享。把互联网学校办成全市城乡共享的在线优质教育资源中心。

2.四区十八馆——划分互联网学校区域功能。

(1)互动教学区。学校东侧3-5楼东侧建设了直录播教室、教师办公室、教师休息室等。为教师课前准备、直播课程、课间休整等流程提供相应的服务,确保录制课程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

(2)现代科技区。学校一楼整体为STEAM创客体验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创客科技、少儿编程、VR体验等6个现代科技馆为主,通过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灵活使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传感器等设备资源,将机器人编程、结构搭建与激光切割、3D打印和小机床加工等DIY创作有效结合。该区域融体验、学习、培训于一体,作为全市创客教育体验、培训基地,引领全市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

(3)传统文化区。学校二楼整体为传统文化体验区,以琴棋书画、国学、茶艺、民乐、绘本、民俗、陶艺、书苑等12个传统文化馆为主,通过古香古色的装修,结合3D全息投影、灯光、音视频等技术,营造古学场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既为线下学习体验营造环境,又为线上学习积累资源,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4)服务保障区。学校4-5楼西侧为服务保障区域,作为互联网学校服务保障中心及接待展示中心,设有技术部、课程部、会议室等。

3.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融合——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的生命在于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巩固。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线下体验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还组织部分教师开发了与线下体验场馆相配套的线上课程,学生在参观前,可以提前学习与场馆相关的文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兴趣。

VR体验馆融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教育资源、应用环境于一体,通过互动式交流、情景式带入、沉浸式探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沉浸感、交互感和穿越感,实现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教育传承。3D打印馆通过3D打印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令3D教学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3D打印所想即所得的独特功能,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思路和方法,脸谱、陶器、瓷器、茶壶等中国传统特色物品的设计与打印,让传统文化以新姿势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走进学生的世界中。传统文化体验区的场馆以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为落脚点,借由灯光、声音、视觉、VR等全新的数字多媒体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寓教于乐”的展示,赋予了场馆更为立体、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吉林市互联网学校在课后、双休日和假期还开设“开心益课”,引导和组织学生到场馆开展兴趣发展、研学旅行、科技体验、阅读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一部分学生的补习流向。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线上线下互融共生发展。

一所“未来学校”学校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辐射:一股春风吹开城乡教育希望的种子

每到英语课,引导学生观看学习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的小学英语系列课程已成为一些吉林市乡村小学的固定内容。孩子们稚嫩的发音越来越“字正腔圆”,“吉林英语”的发音逐渐被纠正。

改变的还不止这些。

2019年8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早在今年6月,吉林市教育局提出了《吉林市“互联网+乡村教育”精准帮扶工程实施方案》,帮扶工程采取校际间结对形式,以“三个课堂”为主进行实施,旨在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网络扶智水平。

作为实施学校,吉林市互联网学校为所有农村学生免费提供线上课程,假期组织开展农村学生免费的研学活动,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进行线下科技和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让农村学生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image011_缩小大小.png

“互联网+乡村教育”结对精准帮扶是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的重头戏,主要针对精准帮扶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初中和薄弱初中。帮扶形式及内容包括:一是开设城乡同步课堂,采用视频直播互动教学,结对学校学生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二是远程专递课堂,由结对优质学校系统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帮助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三是名师网络课堂,结对优质学校名师开发教学课例及微课向结对学校开放;四是教师网络研修,优质学校教师和结对学校教师共同进行网络教研,共同交流和进步等。

“互联网+乡村教育”结对精准帮扶活动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彰显出教育的普惠力量。

展望:一路探索“未来学校”的诗和远方

作为未来教育生态基地,吉林市互联网学校未来什么样?

一份《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白皮书》,为我们勾勒出这所学校的发展线路图——

线上平台趋向于功能个性化、资源丰富化、课程多元化。开发互动性教学、自建兴趣社群、开放交流社区、家校沟通平台、学业生涯规划专区、跟踪式测试、一对一教学讲解;

以个性化授课机制为主导方向,线上实现“分层教学”。 试题设置内容形式分层、班级设置内容形式分层。打造双向融合、智慧集成、泛在互联的新学习生态体系;

遵循系统化原则,让思维“无缝衔接”。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系统化、成体系”为主要原则,即知识点与知识点间、本节课程与上节课程间、本系列课程与上系列课程间,均“紧密相和、关联性强”,避免知识遗漏。开设多类别、应用实践性强的课程资源。

此外,吉林市互联网学校还会增加微课内容,方便学生碎片化学习,增加家校共育内容以及教师专业提升内容等,并鼓励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资源。为了提高应用效益,还将教育服务对象延伸到社区、老年人等众多群体,最终将吉林市互联网学校打造成为场馆式体验学习中心、地区智慧教育新样板、互联网+教育大枢纽、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场。

未来还有多远?也许刘丹萌的那首《未来已来》的歌曲,最能唱出吉林市互联网学校的心声:

“从现在精彩,未来就己经到来,放眼每步存在,都值得被坦白,勇敢在梦里梦外,再多的重重困难,也无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