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150公里,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
内容导图
一、基本情况
(一)门源县基本情况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150公里,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1929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民族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7%左右,还有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总人口16.23万人。近年来,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积极努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门源县“互联网+ 教育”环境逐渐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全面推进教育转型升级、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9所,其中小学12所、初级中学3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0所。共有教职工3262名,在校学生30320名,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6241名,小学在校生12001名,初级中学在校生6416名,高中在校生4350名,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5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227名。
(三)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全县中小学已安装“班班通”教室设备共626套,计算机教室共47套,录播教室共10套,机器人教室共14套,配发畅言智能语音教具共215台,配发教师电脑共1157台,师机比达到1:1,班班通设备、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二、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近年来,门源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化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门源县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把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门源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与稳步推进,教育局、各中小学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局长、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建立了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明确了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
(二)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保障各学校信息设备的正常运转,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常态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统筹规划门源县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化,形成全县共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深度运用,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媒体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意见》、《“班班通”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多媒体设备资料建设目录》、《多媒体设备管理应用工作量表》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各中小学除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外,还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运用奖励办法和考核细则等制度,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县教育局专门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电教、教研、督导等科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督查组,每学年安排一次信息技术管理和运用专项督导工作。依托督导检查、教研活动等载体,从“建、管、学、用”各个环节不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与建议。同时,不断增加教育信息化推进成效在学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中的量化权重,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实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育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门源县结合国家和省上实施的一系列标准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及时足额拨付相关项目配套资金,从2011年实施布局调整以来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约2000余万元,县级配套资金及时得到保障,有效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门源县将不断完善县域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
(四)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均已经实现网络全覆盖,并且结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的通知》精神,门源县教育局积极行动,及时与地方电信部门沟通协调,于2019年9月初,完成了全县各中小学共469个班级的“百兆进班”带宽接入工作。另外,规模较大(千人以上)的10所中小学办公带宽由原来的50M—100M提速至200 M—300M,规模较小(千人以下)的7所小学办公带宽由50M提速至100M,县城11所幼儿园带宽全部由20M提速至50M。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门源县教育局多措并举,主动适应教育新常态,鼓励广大教师除了用好国家、省、州资源平台外,根据全县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积极协调,引进了优教通资源平台,为17所中小学教师免费注册开通了山东威海智慧云平台。对多个资源平台的选择性使用,提高了教师对平台资源的使用积极性和使用效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尤其在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上,我县已经有1400余名教师注册参与,参与率达到99%以上。目前在该平台累计上传和下载优质资源约12000余条。除了能熟练使用上传、下载资源等基本操作外,还深入运用平台在线备课、名师工作室、在线集体备课等功能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了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
对各类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为全县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其中:2015年在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第一阶段总结活动中,门源县共有6位教师受到省级表彰,1位教师承担了畅言助手教学运用课例展示。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借助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海北州教育云平台及门源县优教班班通平台,1500余名注册教师已开通个人空间,开通率达100%,并实时进行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网络交流等教研活动;学生注册6000余人,开通率达43%,家长空间开通工作正在推进中。
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我县1100余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从2014年开始在该平台连续五届参与了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累计报名晒课教师4563人次,晒课数量达2984节,有课堂实录1331节,县级优课734节,市级优课570节,省级优课169节,部级优课9节,取得了较好成绩。
(五)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门源县重视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坚持以训促用,把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分层分类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电子白板、教育资源平台、教育教学软件等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运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以及案例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是开展全员培训、骨干培训、校本培训、以赛促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经验与模式,形成运用典型,并结合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研活动,引领全县各中小学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的效率,深化运用效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是积极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大会、省、州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运用送教下乡活动、青海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培训、海北州录播系统应用培训、“乐智网”教学资源应用培训、开展县级城乡联动教研等活动,参与培训教师达1700余人,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州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种信息化课例、论文和讲课比赛活动。近三年来,全县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观摩交流活动的教师达4000余人次,共有500余名教师在州级及以上电教论文、课件、课例等竞赛活动中获奖。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夯实。
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州、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竞赛活动。近三年来,共有200余名学生获奖,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与教学运用能力。
(六)着力构建教研室、电教室联动机制建设
近年来,县教育局以教研工作与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来构思制定教研工作计划,以教研活动为支撑,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应用。
以教研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系列化运用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注重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效应,开展了形式多样,针对性强、高质量、高效益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应用“班班通”等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了教研工作水平。
一是开展电子白板运用教学大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与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三年来,教育局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大赛活动,参赛学科包含中小学各个学科和学段,先后近150余名教师参加了竞赛评比活动。活动通过现场制作课件备课、说课、授课、教学反思等环节进行,评委组依次量化评价。同时高度重视省电教馆、州电教室等上级教育部门到门源县开展电子白板教学运用送教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通过观摩、交流与互动等方式学习其他地区优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全县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普遍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开展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环境下的教师“岗位大练兵”、“示范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电子教学设计比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等多种层次和形式的研训为一体的教研活动。从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果,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使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相互倚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提质均衡发展。
三是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新模式专题教研活动,提升一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水平。教育局先后组织开展以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青年优秀教师为载体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专题教研活动,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强调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网络应用上,通过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努力拓宽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师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评比机制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各种评先创优活动的促进作用,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学科整合作为学校评优评先、优质课评选的重要内容。对新聘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各种理论与教研实践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四是开展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县教育局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经验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运用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学校将先进经验做现场专题介绍与示范,树立典型。全县各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负责人等通过实地察看典型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情况,亲身感受优秀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应用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此激励典型,带动全体。
(七)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为执行国家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网络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合理对系统进行安全配置,逐步落实各项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依托2015年青海省海北州全面改薄信息化项目,投资111.25万元对门源县东川镇寄宿制小学等10所学校配备上网行为管理和增加型交换机设备。截止目前,全县17所中小学中已有12所学校实现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和运行。这对校园网络安全、学生教师上网行为管理起到极大的保护和规范作用。今后,门源县将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学校网络安全建设,为打造安全放心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保驾护航。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门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深化了教育改革,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对全县基础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后,在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将如何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如何发挥教育信息化设备在教学管理、教学运用中的使用效益,如何深度融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为教师所共建共享,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门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1、强化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继续加强县教育局教研室、电教室和督导室的联动机制建设,提高科室间的协作能力,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管理、运用的监督力度。
2、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使用的差距,落实县“数字化校园”学校建设和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更新维护和软件系统的升级换代。
3、多举措引进先进数字化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门源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4、加强教育科研,着力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5、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必备条件”的规章制度,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校长工作考评、教师绩效考核、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等挂钩”的考评机制。
6、做好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创新培训学校或机构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方式,拓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提升网络平台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实效。
7、发挥名优骨干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作用,凸显教育信息化对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成效。
8、继续采用政策引领、制度规范和活动推进的模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实施和研究力度,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