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重庆市大足区
入选年份:2017年
简 介:大足区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始终坚持教育均衡快速发展为主线,以应用与创新为核心:教学互动,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教研互动,帮助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管理互动,促进办学规范化标准化;安全互动,促进师生安全成长;家校互动,搭建家长师生沟通桥梁。在典型农业区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极大以及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极度...
内容导图:
导语:大足区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始终坚持教育均衡快速发展为主线,以应用与创新为核心:教学互动,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教研互动,帮助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管理互动,促进办学规范化标准化;安全互动,促进师生安全成长;家校互动,搭建家长师生沟通桥梁。在典型农业区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极大以及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新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大足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幅员面积1436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现有中小学114所,在校学生16万余人,农村学校82所。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极大,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如何走出一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新路?实验小学教师尹伦秀作为主课堂教师,带领实验小学与长田小学五年级学生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上,尹伦秀教会孩子们从题目入手,抓词眼“自己”“别人”明确主要内容;通过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八字词语“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语的理解体会,引导孩子抓关键词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象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长田小学张雪玲老师适时地配合尹老师,带领长田小学的学生走进了尹老师课堂。他们在尹老师精炼的语言、入情入境的朗读、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感染下,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与实验小学的学生进行互动。
“联体课堂”达到了城乡结合、资源互补、教学相长的目的,让农村学校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技能。
这样的模式已成为大足教学活互动的常态。共建共享“私有云资源库”;以三级管理的网上教研培训平台,组建城乡研修共同体;以“六大课堂”应用模型的突破引领,推动城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区级“搭台” 学校“唱戏” 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农村中小学校加快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手,也是教师践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实现数字化学习方式的重要平台。以龙水二小为例,学校成立于1993年,是典型的农村学校,2012年12月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试点项目学校。学校努力打造“青蓝工程”、“四名”工程,以聚焦课堂、教学研讨、卓越讲坛、校级展示、片区赛课五个板块为抓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积累更多有价值、鲜活的校本资源。例如:学校五年级数学组开展主题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构建互动式卓越课堂”的教研活动。尹晓玲老师执教的电子白板课《真分数和假分数》,从素材整理、课件制作、环节设计、学生活动等方面通过学校名师库团队进行磨课,尹老师经过多次整理和反思,教学效果较之上一次变得更为精辟、简练、生动。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大足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获得区级一等奖。(见图1)
图1:尹晓玲参加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现场赛课活动
教研活动中必须有教师的成长记录及成果,即教师必须有个人的教学设计、配套素材、说课稿、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这些就是学校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龙水二小都逐一收录到学校特色资源库中并逐步丰富发展。
具体做法:学校根据教材目录、年级组人数,分配任务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根据任课教师情况细分篇章任务,然后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每节课从设计到PPT、动画制作到素材搜集,通常每节教研课课需多位教师辅助,力争做到任务明确、知识点详尽、师生互动到位,每节教研课几乎都集中了所有组内成员的智慧和学识,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通过上教研课、研讨会等形式形成精品教学资源。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一课或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案、配套课件、素材、课后反思等。最后通过学校资源建设审核小组审核通过,再上传到校本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这样通过四年的周期后,基本完成1-6年级语数学科校本资源的建设。(见图2)同时,学校将优质的资源共享到区级云资源库,在全区学校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
图2:校本资源库建设
大足区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助推全区教师形成“人人晒课、人人观课、人人评课、人人研课”的良好氛围;通过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搭建高中、初中、小学三大教育“私有云资源库”,为师生提供资源下载、上传、评价、交流等服务;将教师的优质资源通过平台共建共享,学生通过平台既可以下载本校教师推送的资源,亦可以下载区内优秀教师推送的优质资源。城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设计1069984个,素材45537件,总量达25T,教育资源对学校和学生的覆盖率达100%,对学科的覆盖率达95%以上。
网校结合 形成常态夯实城乡教师应用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前提。大足区不定期开展“校级领导管理信息化、教研人员教学信息化、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应用、技术人员设备维护”等专题培训,搭建了以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的教师网上教研培训平台,并且创建了“名师在线、专家答疑、集体备课、学科互动、视频研讨”五结合网络教研模式(见图3)。其中:“名师在线”由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负责每月一次的网络在线交流;“专家答疑”由市级各学科骨干教师负责每两周一次的网络在线答疑;“集体备课”由区进修校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负责每周两次的网络备课;“学科互动”由城区学校骨干教师负责每周一次与农村教师在线互动;“视频研讨”由区级骨干教师负责每周一次的视频研讨。
图3 “五结合”网络教研模式
龙水二小让数字校园理念深入到每位师生的心里,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全校教师接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合格率达100%。老师们从电子白板的娴熟使用到智慧课堂的熟练驾驭,都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在大足区2017年“智慧课堂、移动学习课堂”优质课大赛中,尹晓玲老师获得区级一等奖,无疑她的成长是巨大的,也是众多年轻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收获成长的缩影。
大足区海棠小学创建于2014年6月,建校之初,只有34名教师,均来自全区四面八方。学生400多人,水平参差不齐,都是周边学校的后进生或问题学生。针对这种现状,要发展一所新学校,而且还要把它建成全区高质量的学校,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学校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运用》为依托,让信息技术辐射全员。聘请各级专家到学校进行多场信息化技术培训,把多名教师派出上海、广州等现代化领先城市学习微课、智慧课堂、3D、创客等先进的技术,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促进他们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从人人都会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到运用平板教学的智慧课堂,再到手机移动教学,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先进,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短短四年时间,海棠小学声名鹊起,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赞誉。中国际邮政联盟总局局长比沙尔.侯赛因先生莅临我校参观时感叹:“海棠小学的教育教学是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是什么让名不见经传的海棠小学在短短的时间里从零飞跃到如此高的境界?是教育信息化的快车,载着海棠小学跨上了人工智能的高速轨道,走进了现代智慧校园。
通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组建城乡研修共同体、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城区学校送教下乡与送培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之间、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之间的对话交流,提升城乡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的本领与学科教学能力。每年培训农村教师达4000人次以上,农村教师参加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合格率100%。
强化应用 务求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应用与创新。龙水二小在原“四个互动,五个数字化”基础上,建起了一个系统和两个平台,即交互式多媒教学系统、moodle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和企微云平台,为智慧校园建设搭好了架子。(图4)
图4:一个系统两个平台建设与应用
(一)ICT与学校教学工作的融合
1.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拓展与应用
首先是智能语音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研究。针对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薄弱、资源短缺的现状,龙水二小以课题形式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小学英语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式和方法,同时进一步丰富发展小学英语特色资源。通过一学期同年级对比测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的班级的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及听说能力有较明显提高。期末英语测试班平均成绩提高了约5.4分,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5)
图5:龙水二小2015-2016学年度五年级英语学科期末测试成绩
其次,在此基础上经过四年时间,拓展到了在小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社等学科。为彰显老师个性化课堂,老师还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二次开发的视频、PPT、微课等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嵌入到多媒体教学系统里去,从而将“ICT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这一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2. Moodle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学校moodle网络课程管理平台里的资源接近20G,主要有以下板块:
(1)网络课程里包含了班队主题教育、教师校本培训、3-6年级重庆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班队主题教育主要是12个方面的安全视频课程;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网络安全、石刻课程、信息技术培训等;3-6年级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主要提供师生在线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评价,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等内容。
“现在考试太方便了,考试结束就知道成绩,还知道那些题型错了”孩子们的笑容,体现出学习是快乐的。
(2)教学资源板块。学校自建了1-6年级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资源。这些资源都是通过学校资源建设评审团队评审后上传的、更适合我校的教学需要的二次开发、加工的、鲜活的资源。
(二)ICT与学校管理工作的融合
企微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这个融合,学校是通过企微云平台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企微云平台,开设了新闻公告、移动外勤、考勤打卡、请假出差、超级表单、通讯录等8个板块,实现了ICT与学校管理工作的融合。“现在的考勤更人性化了,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范围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老师们对考勤的便捷赞不绝口。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到学校调研教育信息化时说:“龙水二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走在了前面,在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做得很好。在你们现在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智慧教室学习终端还可以多元化,信息化教育还可以延伸到学生家庭。你们做好了信息化与教的融合、学的融合、管理的融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还要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上的融合下功夫,好好干!”
2014年,陶怡园长所在的高升幼儿园还只是一个只有7位在编教师,其中6位都是小学转岗教师,完全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设施和手段基本没有,玩教具没有、大班额现象、小学化现象十分严重的落后、偏远的乡镇幼儿园。教室除了一块黑板,就是黑压压的人头,幼儿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教师连基本的PPT制作都不会,意识到幼儿园的短板,陶园长带领她的团队,潜心研究幼儿园信息化管理、教学和科研,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带领教师团队共同成长。陶园长团队带领新入职一年的教师龙行燕运用信息技术摄录制作作品参与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获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得到教育部总督学柳斌、教育部巡视组组长王富、教育部装备中心主任曹志祥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该视频作品共享在大足教育资源网,为各幼儿园提供了示范,玩具在各幼儿园也得到了推广,幼儿也体验到该玩具所带来的快乐。陶园长带领团队参加第一届游戏化教学案例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在“互联网+”时代的游戏化学习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上进行展示、交流;参加全国中小学创新与实践活动获校本课程探究评优全国一等奖,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得到总裁判长蒋鸣和教授的充分肯定,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肯定了她在带领幼儿园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展现特色上取得的成绩,真正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孩子们在信息技术中全面、和谐地发展。高升幼儿园也成为了我区少数几所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大足区坚持以课堂应用为主,通过“五大互动”应用模式(教学互动,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教研互动,帮助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管理互动,促进办学规范化标准化;安全互动,促进师生安全成长;家校互动,搭建家长师生沟通桥梁),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通用;通过“六大课堂”应用模型的突破引领,推动城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见图6)。
图6 “五大互动”应用模式与“六大课堂”应用模型
(1)联体课堂
将城区学校教师上课的视音频资源通过教育城域网同步传送给农村学校,形成城乡学校教学共同体,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的远程课堂同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城镇学校为主课堂,农村学校为副课堂,主课堂的教学实况能够实时传输到副课堂,从而使两个或多个课堂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同步互动,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确保农村学校开齐课程。大足区结成帮扶对子的“城乡联体课堂学校”共计57所,覆盖率达62%。
大足区复隆实验学校是一所完全的农村学校。也是大足区最先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成立于2012年的9月,有教师92人,学生1203人,留守儿童达62.8%。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为着力点,以此来撬动荷花文化、水仙文化、科普文化的打造,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荣获了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称号。
学校于2013年,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好了联体课堂教室,与城区的昌州小学的课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艺体学科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学业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自联体课堂开展以来,学校的英语、音乐、美术老师参加优质课大赛,获市区级奖67人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于2017年的2月来到学校调研,他高兴地说:“想不到一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已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
(2)名师课堂
区政府授予的11位区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的中小学教师,均组建了相应的名师工作团队,不定期开展送教下乡、送教到校、直播教学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从而使优质的名师资源辐射至农村学校,让农村师生享受优质的名师资源。
(3)名校网络课堂
大足中学、双桥中学等窗口学校作为名校网络课堂承办校,与成都七中等区外名校进行互联互通,双方的师生进行实时交流,每周能实现100节的课堂教学交流,课堂资源轻松实现共享。
(4)智慧课堂
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建设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在线交互为特征的“一对一”的平板互动智慧课堂,实现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学习效果的跟踪评测。建成27间智慧课堂教室,全力打造课堂教学与碎片化学习的“混合式”教育生态系统。
(5)移动学习课堂
利用智能手机APP等网络资源实现电视机与移动设备的同屏互动,丰富的APP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掌握与吸收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大课堂资源容量,使教学随时呈现、学习随处可见。已建成68间移动学习教室。
(6)在线课堂
在城区中小学配备自动录播教室,农村学校依托教育城域网既可以实时观看在线课堂,又可以通过录播的视频进行在线教研,开辟了网上学习、网上教研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大足中学、双桥中学“高中数学与高中语文市级在线选修课精品课程基地”的网络在线课程优势,辐射区内高中学校,实现优质课程共享,共享精品课程2689节。
成效与经验
大足区自创的“网络教研和联体课堂”应用模式被列入全国教育信息化10大应用模式,在全国推广。2015年4月,大足区作为西部代表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高研班作专题发言;2016年11月,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交流发言。大足区的教育信息化走在了重庆市前列。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说:“很多地方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验和模式。比如,重庆市以大足为试点,通过网络实现多校同步,讲授素质教育课程,解决了农村教师不足问题。”
1.教育信息化加快了城乡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大足区坚持“教、学、研、训、赛”一体化,利用“课题研究、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3个,市级课题32个;农村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活动中,获奖比例比“十一五”提高了39.85%。在近年来评选的市级骨干教师中,农村教师比例达61.2%,一部分农村教师快速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名师,教育信息化加快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城乡教育质量
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十二五”期间,农村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的获奖比例比“十一五”提高了32.5%;高考质量实现四次重大突破,上重本人数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达到42.5%。
3.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提升了教育公平,人民满意。大足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评议教育满意度达100%,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达94.3%。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大足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认定,评估校际均衡状况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381、初中为0.514,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文认定大足区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5年11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率有关委员和专家对大足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高度评价:“大足农村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效,大足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区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专家点评
大足区通过教育城域网搭建“私有云资源库”,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每位师生,通过搭建“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的教师网上教研培训平台,创新了可以使教师的集体智慧得以碰撞、教育理念得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高、可成为西部地区城乡学校开展网络教研范本的“五结合”网络教研模式,通过“五大互动”应用模式和“六大课堂”应用模型,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为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大足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五结合”网络教研模式、“五大互动”应用模式和“六大课堂”应用模型,值得在全国尤其在西部区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