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江苏省丹阳市
入选年份:2017年
简 介:丹阳市的智慧教育项目由高校专家、地方教研员和大量的一线教师通过3年多的实践研究,在解决一个一个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提出资源“净菜配送”、“基于智慧教育的多任务混合式精准课堂教学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智慧教育和传统课堂的融合问题。
“课堂革命,是自我革命,首先是教研员的革命。忙、忙、忙,说明教研员被需要,也说明教研员在被滥用!忙,不是目的,被需要的最高境界,是不被需要。”
江苏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戎年中在区域智慧教育推进会上的一番话,引起了教研员的沉思,引出了一个问题,信息时代课堂革命中教研员如何进退有度?这里,我们述说的是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教研故事。
陈老师,由优秀的一线教师竞争上岗成了小学数学教研员,她内心充满了憧憬和骄傲,“教研员” 在当地是令人羡慕的岗位,代表着业务的权威,拥有专业的资源。很快,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日常,让她感觉到了一些沮丧,教研员到底要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她开始认真思考教研员的职责与价值,寻觅信息时代课堂革命中教研员进退有度的答案。
答案在哪里呢?不忘初心,从老师中来,到老师中去。她觉得应该向一线教师咨询教研员的价值,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师QQ群,她发起了讨论:你们有哪些困惑?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讨论异常火爆,问题扑面而来:
时间都去哪儿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大量的机械劳动,我都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研究和专业发展了,都感觉教师不是脑力劳动者,而是体力劳动者了。
农村正在被抛弃!学科资源奇缺,平行班只有一两个教师,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外出听课机会少之又少。
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课改新概念层出不穷,专家讲座理论头头是道,场外评课评头论足,为什么就不能上个示范课呢?
“一个不能少”容易,“个个都学好”太难!学校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实行“零拒绝”固然好,可是学生原来使用教材不一样,学习基础不一样,而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课后辅导怎么办?
陈老师一直信奉陶行知“六大解放”,现在,她体会到,要解放学生,就必须解放教师;她也相信,解放教师,就是解放“教研员”;现在,她更加理解丹阳教师发展中心区域推进的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智慧教育之核心宗旨:精准教、个性学;于是,她开始探索信息时代课堂革命中一名教研员的进与退。
智慧课堂,向前一步
引进一套云教育+的技术平台,硬件问题,就是财力问题,对于像丹阳这样的百强县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问题在软件:有了平台,内容哪里来,资源如何建?有了新的技术,课堂怎么改,课型怎么建?有了新设备,课后怎么用?如何让智慧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满足每一位儿童,温暖每一个家庭?陈老师觉得: 这里,需要教研员,需要教研员上前一步,做智慧教育首席标兵。
“净菜配送”:区域定制合适的资源
有了云教育平台,就要找资源。资源有没有?有!中国微课期刊网上就有,不仅有,而且浩瀚无边。但是,过犹不及,一线的老师束手无策。每一天要花许多时间去搜索资源,很多资源雷同,而且与现用教材不匹配,不能用;有的不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使用效果不理想。“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你给不了”问题反映到陈老师这里。怎么办?
陈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但一时也没有办法。直到有一天,陈老师照例去超市挑选自己喜欢的净菜,陈老师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有一种资源能像“净菜”一样,供老师自由选择,便捷使用,做出学生喜欢的丰富“盛宴”,那该多好啊!
说干就干,召集志同道合的同事,挑选业务精湛、敢于挑战的青年教师,成立“微课制作骨干班”。陈老师带领老师们,调查基层需要,确立资源库建设的具体目标;协调区域合作,筛选海量信息;发挥骨干力量,创造本土资源。
开始,用专家提供的“微课宝”做微课,老师们感觉受机器束缚使用不够方便,陈老师就鼓励大家用手机录课;用手机自主制作微课,使用方便了,可是所制微课的形式各异,样式不一,缺乏区域的味道;陈老师经过研究,以“每日一题”为例,设计了“典型引路——、思维导航——、小试牛刀——”这一流程相对固定的模板,统一打上区域统一的logo。
如此,经过一番努力,小学数学区域资源库终于建成了:与现用教材完全匹配,适合学习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选用,深受基层老师欢迎!
“我来上课”:做出样子给你看
宣传新平台,培训新技术,倡导新改革,做了大量前期的工作,陈老师对新课堂充满了期待。可是,当她一进入课堂听课,懵了!怎么会是这样?有了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可是,课堂“涛声依旧”。学生玩平板,思考却浅薄了;教师上课沿用旧的思维,容量并没有增加;运用新技术,老师“意外”发现学生的错误,显得兴奋,急于纠错,教学进程一再耽搁。
怎么办?新技术,需要新思维;智慧教育平台,呼唤智慧课堂范式。陈老师和她的同事们设计出:基于智慧教育的多任务混合式精准课堂教学模型。
设计,是一种推演,谁来试验?“教研员先上!”中心主任戎年中倡议。
犹豫还是有的。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教研员,作为区域学科业务权威,都曾经是一线优秀的教学人员,都曾经获得过省级以上的评优大奖,虽然 至今没有离开“课堂”,但毕竟远离“讲台”多年了,试验成功了,不值得骄傲;而如果失败,“颜面”何在?
可是,看到自己组建的“云教育教研共同体”成员们的纠结困惑,陈老师再也忍不住,脱口而出:我来上课,做出样子给你看!
“课前自己学——课中合作学——课后个性学”,这是一种新思维;
“一个个任务包,目标分解,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环环相扣,这是一种新流程;
“基于前测——精准施教——显效后测”,以学定教,这是一种新模型;
“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一种理想的课堂呼之欲出!
……
这是课堂的革命!当陈老师的课上完,老师们就看出了门道,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这节课的特点,发表自己的感悟!
哇,精准教,个性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课前推送资源,监测,精准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目标;课中,任务驱动,监测,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课后,“一人一业”,根据监测,自动配送作业。
啊,精准教,个性学,我也要试试;以前上课,我都要一题一题挨个讲,老师教得无聊,学生学得无趣。现在可以有的放矢了。我要尝试“课前试一试、课中比一比,课后冲一冲”!
好,精准教,个性学,陈老师,我们比一比!我认为,多任务包的排列,不能只考虑时间的纵向排列,而应同一时间因学情平行展开,让每一位同学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时间一样的多,都能有四十分钟。
……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数学学科云教育智慧课堂实验,终于打开了新的局面。于此,陈老师感慨万千,导师在哪里“导”?直接“下水”,“间接指导”!教研员上课堂,自己这一步算是进对了!
“蒲公英之家”: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行宫中心小学,地处革命老区,留守儿童众多,常年以来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确保了义务教育入学率,近来,他们提出“个个都学好”,可是,说说容易做到难!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小学生在下午三点半以后必须离校,离校之后辅导怎么办?学校和当地政府合作,在社区成立了“蒲公英之家”,作为留守儿童课后学习的场所,行宫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以“志愿导学”身份进场辅导。
一个请求发了过来,“陈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以支援?”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陈老师说,基层的需要,就是命令!
陈老师和她的团队赶赴行宫,在“蒲公英之家”,迅速开始了人力帮扶。效果明显,大受欢迎,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及时雨”。
更多的请求发了过来——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众多的经济发达乡镇学校发来了请求:转学生原来用的教材不一样,需要辅导支援!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的访仙小学发来请求:特殊儿童有特殊辅导需要!
一些城区学校发来了新的请求: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希望得到特别的辅导!
请求多了,陈老师分身无术,她认识到仅靠她自己和她的团队,人力是不够的,需要新的解决办法,运用云教育平台,实现远程精准帮扶。于是,她和她的同事们开设区域精准帮扶的“绿色通道”。
课上没有听懂怎么办?回家字词默写没人报怎么办?回家读课文没人矫正发音怎么办?回家题目不会做怎么办?自己感兴趣的在平板里找不到怎么办?能不能听到丹阳市城里好老师上的课?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交流?
人力帮扶、技术帮扶、平台帮扶,一切为了精准帮扶!
在“绿色通道”,孩子们的问题都能得到回答,孩子们的请求都能得到帮助,孩子们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于此,陈老师感觉自己站到了“最被需要的地方”。
远程研训,后退一步
建资源,建课型,精准帮扶,为了基层老师的需要,陈老师做了许多事情,有些还是她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可是,她不说自己“忙”,并不感觉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面对智慧课堂,她向前了一步,而与此同时,远程研训,又让她后退了一步。
在丹阳,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教研。在丹阳教师发展中心,智慧课堂的保证是智慧教研。
3月29日,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2600多平方米的智慧教育研究院。
火力全开!课堂共享、多端互动、课堂观察、示范课堂、互动研讨、在线会客,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同时开展区域学科远程教研,演绎了丹阳智慧教研的生动画面。这时候,陈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发现,现在,他们可以后退一步了。
多端互动:终结“大集备”
“大集备”,是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首创的一种传统教研形式,由区域内一名学科专家主讲,组织各校同学科同年级的所有教师集中听讲,统一教学目标、进度和策略,旨在抬高全区域的教学水准。但由于是一言堂,也挫伤了教师教研的主动性,久而久之,效果不如人意,陈老师感觉“大集备”成了教研员的苦差事。
事先,得确定主讲人选,商量讲稿;活动时,要选择地点,组织人员,还要到场让参加的老师“签名”点到;活动以后,要督促各校备课组开展“二次集备”,甚至还要去检查老师在此基础上的“备课教案”。
穷则思变。陈老师所在的小学教育研究处,开始了变“大集备”为“片级教研”,试图尽量减少“大集备”的弊端,尽量让更多学校、更多老师焕发教研主体的作用,弊端只是减轻,问题仍然在,教研员累还是累,甚至可能还感觉更忙了。
远程教研直播平台建立以后,互动研讨、多端互动,基层教师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正常上课之后,随时参加进来;可以不受发言人数的限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发言的话题,表达意见……
陈老师感觉,终结“大集备”,不是说“大集备”消亡了,而是说“大集备”换了形式,借助新信息平台,“大集备”获得了新生。看到教师们远程研讨投入的样子,陈老师觉得,自己可以后退一步了。一言堂的“大集备”,变成了人人发言的大合唱,教研员仅仅是区域专业研讨“平等中的首席”。
示范课堂:终结“教学节”
同行即专家,观摩赛讲堂。一线教师更喜欢听课,喜欢观摩同课异构,从课堂获取专业成长的启发。陈老师和教研员同事们的优越感,某种程度上来自于能够给基层教师提供上课和听课的机会,机会需要争取。
带老师外出听课,人数有限,花费太大;组织丹阳全市的活动,次数有限,劳师动众;更多的是结合一些名优学校的“教学节”,尽量多提供农村学校老师观摩课堂的机会。
“教学节”期间,教研员忙碌的身影随处闪现,备课帮助,试教辅导,保障公开课质量;发“听课票”,保证观摩氛围;发“快餐券”,做好活动服务……教研员忙得不亦乐乎,累得不亦乐乎。
可是,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陈老师,我们要听‘家常课’”。
陈老师知道话里的意思,经过几轮打磨,教学节的“公开课”,就像现在手机自拍的“美颜”软件一样,不像真实的课了。
可这能怪谁呢?听课的机会少,上课展示的机会就更少了。组织教学节的学校能不重视?上台展示的老师能不重视?区域教研员能不重视?这么重视,这么打磨,怎么会是家常课?农村的老师应该理解啊,农村谚语:难得来,杀只鸡。上门就是客啊。可是也应该理解农村教师啊,这样经过打磨的课,能搬回去吗?不能搬回去,这一趟不白来了吗?
能不能不上门也听到课?能不能就观摩平时上的真实的课?陈老师这样异想天开。
能!远程教研直播系统的引进,让异地多校听课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在上课,全市的老师都可以在各个学校自己的办公室观摩教学,可以同时听课,如果忙,也可以在课后选合适的时间听课;可以单纯的观摩,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可以老师同行切磋,也可以组织学生听名校老师的课,这就是异地多校听课。
这时候,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智慧教育研究院陈老师轻松地喝着茶,和小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一起,通过几个大屏幕,随时切换镜头,了解活动的情况,讨论专业的话题。
“教学节”终结了,异地多校听课来了;公开课终结了,家常课来了;更多的一线教师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发表意见,人人是名师,处处是名校!作为教研员,陈老师可以轻松地喝茶,可以多做一些更加自由的思考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课堂观察:终结“大专家”
教研员的专家权威发挥最多的地方是评课。对于陈老师来说,评课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困难的事情。说容易,这么多年的历练,她能随口说出“这节课很好,优点有一二三,当然还可以更好,我有两点建议”之类的话;说困难,是这种评论非常主观,带有“人治”的特点、经验的特征、感情的色彩,并不能服众,有时候,还会激起反感。
为了提高教研员评课水平,教师发展中心还组织了教研员评课比赛,但是,要增强客观性,效果并不明显。
年前,陈老师尝试发起了“课堂观察”运动。她主动学习《课堂观察》,和同事们编制了《观察量表》,组织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观察、记录、分析。在评课的时候,各观察小组的老师汇总观察结果,让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怎么学的,师生怎么互动的,学科特点怎么体现的,课堂文化怎么体现的,分析得清清楚楚。活动现场,来自上级的教研员,感觉受到“强烈震撼,自己这次无话可说”。陈老师迷恋上了课堂观察,感觉到这是一种专业的评课。可是,这样的活动,比教学节的大型活动组织还累,大量的量表设计、观察、记载、分析,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对于教研员,是一种奢侈品。
中心主任戎年中非常欣赏这种专业的评课,他说,让电脑处理电脑的事情,才能让人脑处理人脑的事情。中心引进了“AI智课教学分析系统”,AI应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三大技术的引用,观察、记载、分析这些费时费力的事情,系统自动处理,轻松生成各种专业评课的报告。
陈老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需要为评课时候的言语轻重而过多拿捏,不需要为自己评课的主观性而担忧。在大量的数据面前,从评课“大专家”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现在,陈老师更多思考的是量表的设计和完善,是课堂专业的方向和意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信息时代课堂革命的进程中,教研员进退有度的一小步,也许,就是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步。
我们为丹阳加油!我们为丹阳喝彩!
专家点评:
丹阳市的智慧教育项目是在地方教育局全力支持下,由高校专家、地方教研员和大量的一线教师通过3年多的实践研究,在解决一个一个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在专家引领下形成的有理论有实践的区域推进智慧教育的方案,案例以小学数学教研员的“进”与“退”来反映丹阳市各学科是如何推进智慧教育的,这在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案例中提出的“净菜配送”:区域定制合适的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字资源的本地化问题,这个方法的提出可以加速推进各级层面建设的资源的使用问题。提出的“基于智慧教育的多任务混合式精准课堂教学模型”这在国内是首次提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可以有效地解决智慧教育和传统课堂的融合问题,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案例中“蒲公英之家”: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提出了资源帮扶、技术帮扶和人员帮扶相结合的帮扶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对学生进行帮扶的实践方案,符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精神,值得推广。
案例中提出了教研员的“三退”:多端互动:终结“大集备”、示范课堂:终结“教学节”、课堂观察:终结“大专家”。“三退”将教研员从繁杂的形式主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又对教研员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可行,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值得借鉴。
丹阳市推进智慧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科学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已经引起省内外教育局、高校的高度关注,近3年已经有接受包括河南、陕西、海南等60多批代表团2500余人的考察和观摩学习。南京雨花台区已经成功引进并且正在全区全面推进智慧教育项目,南京其他区、镇江、盐城、连云港、淮安、苏州等地市也已经开始按照丹阳的模式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