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单位名称: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入选年份:2017年

简    介:2012年7月9日,海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在海沧区政府会议厅举行。专题会科学分析了海沧区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海沧教育信息化建设“家底”雄厚,硬件实力强劲,但并未对教育产生真正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也并未显现。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内容导图

image001.jpg

一、准确把脉 问题聚焦

2012年7月9日,海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在海沧区政府会议厅举行。专题会科学分析了海沧区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海沧教育信息化建设“家底”雄厚,硬件实力强劲,但并未对教育产生真正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也并未显现。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经过准确的分析把脉,海沧区教育局将问题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image002.jpg

(聚焦四大问题)

二、深度调研 理念先行

如何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真正促进教育的变革呢?海沧区教育局提出两条研究路线:看看别人的经验;听听学校的声音。

2012年7月-12月期间,为了解全国教育信息化最创新的做法和最先进的技术,海沧区教育局组织考察团走访了北京、上海、长春、苏州、广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联系了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与此同时,深入本区一线学校的调研也在持续开展:

2012年10月10日,一场主题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我们何为”的教师论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需要为此做好准备,勇立潮头。”

“我们希望信息化带来工作的便利、教育的高效,也希望它是更高程度的人性化、个性化。”

……

几个月来,围绕教育信息化的调查、论坛、会议、访问、征集等活动在海沧区各校开展,调研信息陆续汇聚到海沧区教育局。

2013年12月,海沧区教育局邀请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等多位全国教育信息化方面著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到海沧调研、指导,帮助校长和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校主动迎接“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三、统一规划 机制保障

2013年底,海沧区教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软件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海沧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①,确定了“统一规划,全面推进;示范带动,适度超前;机制创新,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

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海沧区教育局成立了项目专项工作组②,由领导小组、实施组、实践组和技术保障组四个小组构成。

image003.jpg

(工作组)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保证软硬件建设的投入,确保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奖励经费的有效使用,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海沧区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居全省之首。

进一步完善激励和推进机制,将促进信息化与学科的融合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校长的评审条件,开展教师融合基本能力认证工作,并常态化开展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工作,将教育信息化开展方法纳入督导范围;各学校还分别建立适于本校信息化推进的系列全方位体制,包括教育教学、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5年2月,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应用系统于一体的集成平台——“海沧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全面部署完毕。海沧教育信息化推动工作全面开启。

image004.jpg

(厦门海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平台已对接了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并与福建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账号对接,区内教师只要凭借区平台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方便登入各类平台使用其功能和资源。

2017年9月,海沧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始搭建。数据中心对教育资源、设备运行情况、日常教学监测、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和管理,使其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学业学习水平、素质培养情况,教师教学过程、专业成长过程情况,学校办学的过程与水平等等,实现教育的可视化、可量化,为管理部门推动个性化办学、破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难题提供决策依据。

四、遭遇瓶颈 选点突破

信息化应用推进道阻且长,实践过程中,一系列问题随着推进的不断深入逐渐浮现。

城乡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极不均衡,如何推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让学生主动、高质、高效学习的“理想课堂”③模式。这势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信息化应用,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image005.png

(理想课堂)

为突破这一瓶颈,海沧区教育局确定了“试点先行、改革探索、以点带面”的推动原则,于2015年初,选择了5所区试点学校(另有省、市“智慧校园试点校”6所)开展应用实验工作。为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应用,由区教育局信息技术推进办牵头定期召开试点学校、东师理想三方联席会议,形成边试点边改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制定了种子教师带动策略,从试点校挑选一批对智慧教育有兴趣、有热情,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应用智慧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作为智慧教育“种子教师”,送到东师理想进行集训,并由东师理想定期派出教学专家深入一线指导种子教师,提高他们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设计能力,以培养种子教师成为智慧教育的先行者。

平台改进过程中,学校裹足不前了,怎么办?

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海沧区教育局强调“真试点,真应用”,而真应用就一定会有真问题。但问题随之而来,应用软件的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次的联席会议都火药味十足,试点学校校长、教师就平台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意见,专家们在做回应的同时,也颇不服气,这些软件在很多地方都有推广,为什么就没有听到这么多意见,是不是学校在找借口?多次往复后,试点学校热情逐渐冷却,双方互相抱怨,沟通日益艰难。

由此,海沧区教育局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要求,明确学校是信息技术建设的主体,信息技术应用是“我自己的事”,需与合作方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主体意识”的确立对区域信息化推进起到重要作用,学校清楚了是自己要拥抱信息技术,而不是人家强行将信息技术带给他,心态转变了,行为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2017年10月,第二届海沧区“互联网+教育”校长论坛上,多所区属学校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可谓亮点纷呈。正是因为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主体”地位后,一方面,区级层面改变了试点初期要求全面推进齐步走的做法,给学校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集中精力重点做好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应用,由点及面逐步铺开;另一方面,学校意识到信息化是自己的事,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变得主动了,愿意思考、协商、等待。这一改变,走活了信息技术推进这盘棋。

种子教师想撂挑子,怎么办?

2016年初,东师理想钟绍春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海沧调研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深入海沧中学、海沧天心岛小学、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听课。在课后的交流研讨中,一线教师和专家团队发生了激烈的交锋,专家们不满意教师的应用状况,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观点也提出质疑,双方唇枪舌剑毫不隐瞒观点。幸好钟教授有雅量,并不在意老师们的“冒犯”。

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并不容易,传统教学观念、技术的熟练度、硬件和网络条件的局限、软件的不成熟、与专家观念的冲突等等都会成为教师应用的拦路虎,都会让教师退回原点。种子教师发展遇到了瓶颈,有的种子教师甚至希望退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遇到了挑战。

由此,海沧区教育局调整了教学应用推进策略,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上下功夫,主张重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前置学习和课后的补救教学、拓展性学习上,当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基本学习过以后,教师想维持原来的教学就显得很荒谬,以此倒逼课堂的转变。效果逐渐显现,录制“微课程”供学生课前学习,成为很多备课组的常规工作;应用“微课”来“翻转”课堂也不再新鲜,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发生改变。

区域推动信息技术应用,靠行政强行推动最终呈现的可能是虚假的应用繁荣,完全依赖一家实力雄厚的机构更不可能。行政、学校、技术支持三者之间如何定位好各自职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轻易越界,又相互理解支持,在推进过程中,既坚定前行,又能敏锐捕捉问题,适时调整策略,至为重要。

五、辐射引领 均衡发展

突破了一系列的瓶颈,海沧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工作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6年3月26日,一个别开生面的“智慧教育现场会”在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举行。海沧区在试点学校先行先试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发挥试点学校的典型引路作用,组织召开校长层面的“智慧教育现场会”“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教师层面的“智慧教育观摩研讨会”,通过举办教育信息化活动,将试点学校成功经验在全区各校进行复制推广,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区域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海沧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将试点校建设、种子教师培养、应用示范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案例进行共建共享④,实现优秀资源的辐射。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录制成了微课,推送给全区教师,大大提升了教师备课效益,同时供学生在课前、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服务⑦;典型学生的学习经验录制成微视频,供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效法学习。全区学校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海沧教育的均衡发展。

image006.jpg

(资源中心)

六、质量提升 成效初显

教育信息化给海沧教育带来的质量提升显而易见:

教师应用意识增强,应用能力极大提高。目前,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在201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中,海沧区33名教师参加现场比赛,其中11人获一等奖;2015、2016两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海沧区获部优作品分别为9件和17件,省优作品分别为20件和44件,与上年相比教师参与积极性、作品质量、获奖率都明显提高。此外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的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相关比赛中,海沧区教师也都获得好成绩。

image007.jpg

(获奖证书)

教师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实现教学直观、提高教学容量的手段,而是悄然改变了教学生态。在试点学校,教师普遍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智慧课堂”⑤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录制“微课程”供学生课前学习,成为很多备课组的常规工作;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运用平板组织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等等,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发生改变。

image008.jpg

(常态化应用)

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研训⑥与传统的教研方式并存,一些教师牵头组织了网络“研修社区”,一些名师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搬上了网络平台,区教研员也开始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中的教研系统,组织在线集体备课、在线公开课等活动,教师学习交流不再局限在一个共同的时间、空间里,这样的在线交流学习方式越来越多,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丰富、更适时的资源,拓展了教师成长的空间。

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得以实现。如一些学校备课组将各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内容分解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服务。再如,在线作业系统,让老师可以即时掌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帮助,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再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难度和学习方式。

image009.jpg

(个性化学习)

七、特色创新 深度融合

海沧区鼓励支持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特色创新。

2014年6月20日,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微信签到功能正式上线,老师们拿出手机“摇一摇”就完成了会议和考勤签到,这是该校微信OA系统最早开发的一项功能。2017年,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已经实现教育管理全程信息化。

如今,海沧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处体现着特色创新。

1.特色0A办公系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创新应用。近些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管理措施、管理模式等发生改变,学校普及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管理平台,把公文收发、调代课、请销假、校园短信、师生考勤、课表查询、成长记录等功能融合在一个平台,具有方便易用、安全可靠、可扩展等特点,深受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喜爱。

image010.png

(智慧管理平台)

2.基于海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业系统创新应用。目前应用海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东师一体化智能作业系统贯穿整个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的有味道、家长监督的有渠道、教师授课有成效。

image011.png

(智能作业系统)

①课前预习导学有重点。每天布置预习导学,配套导学练习题,老师端实时呈现导学学习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听课效率。

image012.jpg

(课前导学预习)

②课中互动教学效率高。基本实现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思路,课堂多互动、多思考,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image013.jpg

(课中高效互动)

③课后练习提升快。每天课后练习推送,师生在线交流互动。第二天有重点的授课讲解,最大程度解决学生枯燥的纸质作业和重复听讲知识点的问题。

④大数据分析学情准。从精品题库选择题目组成试卷布置给学生,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统计反馈,教师、家长实时查看作业报告,了解学情。

3.基于管控学生平板在教学上创新应用。管控后的平板要安装任何软件只能通过后台,学生不能私自安装任何软件,学校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平板即时统一管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把平板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

image014.jpg

(管控平板后台)

4.未来教室“双屏教学”的创新应用

image015.jpg

(双屏教学)

image016.jpg

(双屏教学过程)

“双轨显示”通过左右屏呈现学生相互关联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深度思维。借助双屏分别展示相关联的不同内容,学生借助白板工具,批注、演算、拖拽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升。

5.学生智慧移动学习在课内外的应用

image017.jpg

(智慧移动学习)

2015年底至今,海沧区各试点校利用电子书包智慧移动学习系统开课数量不断增加,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已经使电子书包应用于各学段各学科趋于常态化。海沧区还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摄影专题活动,汉字听写大赛、语文阅读比赛活动、古诗词大赛、绘画比赛、主题辩论赛等,推进电子书包的应用。

image018.jpg

(智慧移动学习)

6.微视频、微课程的开发应用

image019.jpg

(微课程教学指导专场)

学校以教学微视频、微课程开发为研究重心,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录制成微课,将典型学生的学习经验录制成微视频,通过平台实时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改变优质教育智慧的供给形态等的新教育体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培训,探索实效方法,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微课程应用发展,取得可喜成果。

八、总结经验 且思且行

海沧区教育信息化团队在总结经验时认为,保障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需要树立五个意识:第一是机遇意识,海沧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提供无限可能;第二是主体意识,信息化建设主体一定是学校;第三是规划意识,学校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要明确自己要建什么样的智慧学校,要有阶段实施计划;第四是应用意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了真正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最终要落在应用上;第五是普及意识,信息化建设工作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是为所有学生发展服务,要让所有的孩子受益。

九、规划未来 把握机遇

海沧区认为:未来五年将是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管理方面,海沧区将建立以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管理工作精准化、科学化,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真正转变。

image020.jpg

(教育大数据)

在教与学方面,将建立学习路网,在多元智慧教育体系下,构建起智慧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image021.jpg

(学习路网)

链接阅读

海沧区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网站

http://xmhcjyxxh.edusoa.com/index.shtml

image024.png

名词注释

① 海沧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参考支撑材料《海沧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书2013年12月》

② 项目专项工作组:参考支撑材料《确定首批海沧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校和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③ 理想课堂: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行政的管、家长的合”合为一体,提供了优质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资源及智能化辅助工具,使课后学习更高效,沟通更便捷,管理更智能。

④ 共建共享:为优化区资源,不断新增资源和对接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不同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

⑤智慧课堂:海沧区很多学校每一间教室,已实现网络全覆盖,随时随地完成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真正意义的“智慧课堂”。

⑥网络研训:海沧智慧研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专家讲座、网上学习等研修活动的支撑环境和研修活动全过程管理。

⑦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服务:海沧一体化作业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及“三星作业”,基础作业,进阶作业、提高作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