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宁夏泾源县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泾源县地处宁夏最南部,县域面积1131平方公里,辖4乡3镇96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人,农业人口10.6万人,回族人口比例占78%,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泾源县教育信息化工作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改革、...
内容导图
一、基本情况
(一)泾源县基本情况
泾源县地处宁夏最南部,县域面积1131平方公里,辖4乡3镇96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人,农业人口10.6万人,回族人口比例占78%,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泾源县教育信息化工作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做了有效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88所。其中小学48所,教学点18个,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公办幼儿园14所,民办幼儿园3所。2017-2018学年度,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9617人。其中:学前幼儿3677人;义务教育阶段13993人(小学生9222人,初中生4771人);普通高中1428人;职业高中522人。
(三)信息化建设情况
全县中小学校已完成互联网全覆盖;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通教师空间1192个,开通比例98.8%。全县教师1207名,师机比1:1,多媒体教室占学校总数的100%,学生机2087台,小学生机比7:1,初中生机比8.4:1。全县累计建设云计算机教室21间,录播教室11间,3D打印教室4间,创客机器人教室5间,智慧教室5间,网络在线同步课堂18个。
二、主要模式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2012年12月泾源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方案要求,召开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工作会,确立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协作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立项;经多次课题研讨会商议、研讨,制定了《泾源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并于2013年年初进行试点研究。三年多来,泾源县认真、扎实地围绕着“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分别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融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研修、集体备课,实现教师研修备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研究”等四个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3月较好完成了试点工作研究任务。
泾源县依托“互联网+”,围绕着“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条主线,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和信息化协作课题的推动下,经过泾源县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课题研究形成了较好的成果,总结出了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四种新模式,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协作能力的提升,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一拖二”在线授课模式
在线课堂主课堂
在线课堂辅课堂
画面呈现的是,泾源县白面民族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的语文课堂,此时,白吉教学点和高峰教学点的孩子们与白面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同步聆听着同一堂课。这是泾源县通过宽带网络为教学点开设的“一拖二”网络在线课堂,一个教师同时上三个班的课,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走班,产生更多互动,这种信息化教学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界限,而且,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泾源县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偏远、薄弱学校的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泾源县部分偏远贫困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发展机会等因素影响,出现“离乡”倾向,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单向”特征,使得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短缺,部分学科课程无法开齐,优质教学资源无法辐射到农村学生,师资不均衡问题成为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基于这种情况,泾源县深入研究教育部“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信息化试点课题,以信息化手段在区域间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突破口,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针对农村偏远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确立“一拖二”在线课堂模式试点工作,分别在泾源县泾河源镇中心小学搭建具有远程互动功能的主课堂,在泾河源镇高峰教学点、泾河源镇白吉两教学点搭建远程互动课堂(辅课堂),通过中心校与教学点小区域间信息化协作,破解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设不齐的难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既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教学方式,也维护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在探索“一拖二”在线课堂的试点模式基础上,初步开展“强校帮弱校”的在线互动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在线研讨交流,使区域内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质量监测中区域内试点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浓厚,近年来学生成绩在各乡镇明显的提高,位居前三位。
随着试点研究不断深入、范围持续扩大,根据学校校情分层建立依托关系:一是乡(镇)中心小学托农村教学点;二是县城示范学校托农村薄弱学校;三是省域内立项,由宁夏优质学校托泾源县薄弱学校;四是跨区域立项,与厦门海沧区合作,建立发达地区示范校托县域中小学,主要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慧课堂、网络在线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氛围,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推动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教研)模式
1、县城中小学和农村薄弱校集体备课
在县城一小和三小及农村薄弱学校,通过教师间协作开展了以网络环境下教师集体电子备课模式,重点通过聚焦课堂,积极探索课前、课上和课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实现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有效性研究并与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 课前探索:以教研组为单位,优化集体电子备课,并将备课成果通过上传宁夏数字化资源平台教师空间,实现区域内的其它学校的资源共享。具体是由试点校教研组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或一个版块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包的汲取等负责到底。活动的探索和实践等通过共享达到彼此依赖、互助互利。其流程如下:集体备课→分头准备→交流反馈→总结完善→捆绑评价→资源共享。课上探索: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符合我县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化。试点校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课堂时间的硬性规定,即教师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5分钟,尽量减少纯知识性的语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外资料及微课等形式着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25分钟。体现的原则是“先学后教、顺学而导、高效训练、立体推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后探索:在试点单位开展教师利用课外活动辅导与个性化的网络辅导相结合。通过建立班级QQ群,将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做为群主及管理员,学生通过加入班级QQ群及时提出学科问题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由群主及学科教师及时进行回复。积极鼓励试点校教师利用宁夏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的教师空间通过微课、专题知识等形式开展多种网络辅导。
充分依托县城优质的教师资源,搭建了城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改变传统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利用网络实现本校教师之间、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实现集体备课,并能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提出意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集体备课这种形式对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肯定。
2、网络教研
依托网络在线课堂设备,进行跨区域网络教研。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所有资源的共享。在传统的教研活动,研讨活动结束之后,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向其他教师转达,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有在转达的过程中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并且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通过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要的教师,教师也在不受时间的限制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
3、名师工作室指导服务
全县已建立泾源一中、新民中心校、六盘山中心校3个名师工作室,保障教师教研、教学所需,为集体备课服务。通过工作室一是提升名师自身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素养、提炼自身的特色。最终形成名师独有的教学风格,为他人树立榜样,对他人进行引领。
(四)留守儿童教育“亲情面对面”模式。
亲情面对面
留守儿童之家
泾源县新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每周二、周四通过网络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赋予了“留守儿童之家”更多的温情。
泾源县新民乡地处泾源县山区最南端,经济发展水平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儿童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学生常年缺少父母呵护,性格比较内向闭塞,在学习上疏于管教,成绩不理想。
通过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室,既创新了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改观,学生沉闷、自闭、胆怯的性格也出现了好转,通过视频亲情面对面交流,孩子也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辛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实现亲情交流与德育教育双赢。
三、取得成效
(一)全县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课题研究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县88所中小学全部通过光纤方式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实现宽带网络和校园局域网全覆盖。目前,全县中小学完成了宽带网络班班通,通过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规划为学校配备多媒体“班班通”设备,教师备课用机,完小以上学校配备标准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机器人教室、3D打印教室等,达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机目标,试点研究对硬件的带动效果非常明显。
(二)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通过近三年的区域性整体试点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明显上升,中高考排名在全市持续靠前。
(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
试点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能够熟练承担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发表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有6篇,省市级刊物上20余篇,教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达100余篇,高级中学子课题《电子白板在音标、拼读规则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被教育厅立项。由泾源县教育体育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玉平组织撰写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课题报告获得了宁夏第十三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泾源县被教育厅评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县称号。
(五)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活动中,泾源县县作为宁夏唯一一个县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参加了展示,宁夏教育电视台在2015年5月、2016年11月分别以《拓展民族视野 助推教育公平》、《泾源为教育精准扶贫插上教育信息化的翅膀》为主题,报道了泾源县利用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均衡发展、助推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中国教师报以《宁夏泾源:教育信息化,运用是关键》、固原日报以《泾源县举办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大比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6年11月,泾源县选送的《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在湖北武汉参加了展示交流。
四、专家点评
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为核心,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