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进入“十三五”以来,包河区教育信息化的重心,从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转向学习管理、评价管理和课程管理,凸显“学”的中心地位。课程建设方面,包河区依托区域地理、人文、自然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森林课堂》《STEM课程》等;在教学评价改革中,包河区以中小学生数学自适应评价及学生阅读素养评价为...
内容导图
包河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南,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全区现有区属中小学47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28所,在校学生78326名。
进入“十三五”以来,包河区教育信息化的重心,从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转向学习管理、评价管理和课程管理,凸显“学”的中心地位。课程建设方面,包河区依托区域地理、人文、自然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森林课堂》《STEM课程》等;在教学评价改革中,包河区以中小学生数学自适应评价及学生阅读素养评价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学科及能力评价方式,让评价形式更丰富、内容更生动、测评维度更合理、测评结果更准确。
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包河区是怎么从学生视角,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我们的理解,就是打破学科疆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1.森林课堂:
自2014年起,包河区在全区3-8年级全面实施正式出版的“森林课堂”区本特色课程,这在全省首创的环保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等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平时在校的学习,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学生自主分组,动手使用便携式仪器来测量空气、河流、土壤、生态的各类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形成书面报告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比如“为什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比学校的要高?”“南淝河的水质为什么各段的浑浊度、溶解氧的含量各不一样?”等等,在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体验探究研学的过程和乐趣的同时,学生们不但培养了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发现、分析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如无法实时跟踪、记录学生研学情况等传统研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2015年底,我区根据森林课堂的知识体系,定制开发了《森林课堂》应用软件(APP),集中解决传统研学中的问题。这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可以实时更新研学内容,便于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易于把实验探究的数据、过程性的资源记录下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提高学生研学的兴趣和有效性。
图1.《森林课堂》APP——主页
图2.《森林课堂》APP——课程介绍
图3.《森林课堂》APP——数据分析
2.STEM教育:
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鼓励孩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利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的融合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验证并制作出来,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2016年,包河区在全区中小学设立十所STEM教育实验校,建立课程研究中心,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师资队伍,研究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区域STEM教育的研究。自2016年5月起,陆续派出实验校领导、教师60余人次到上海史坦默国际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STEM教育的相关培训,按照“系统学习——体验了解——动手实践——探索创新”培训脉络,让实验教师体验STEM课程理念和操作方法。如何借助区域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有包河特色、学校特色的STEM课程体系?实验校克服重重困难,在项目主题、实施过程、研究方法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研究的思路越发清晰,研究的味道越来越浓。
实验学校滨湖校区申报了STEM课程市级课题并已立项,学生开展包公祠的研究,从历史上的包拯、到包河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古典园林鉴赏、包公祠建筑高度的测量等,充分体现了STEM课程的特点;徽州小学的汽车课程,借助江淮汽车的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学生通过问题清单开展小组学习,课程中渗透力学、杠杆等原理及机械工程类的知识,让孩子们认识、了解汽车各部件的外形及功能,并尝试设计、建模等。此外,合肥师范附小的陶艺与研学STEM系列课程,屯溪路小学的《地铁探秘》、太湖路小学的《神秘的泡泡》、46中的《生态农业》、包河中学《发现森林课堂中蕴含的STEM研究》等主题活动,非常有研究价值。
图4.合肥市徽州小学《汽车课程》
图5.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地铁探秘》课程
3.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将古诗词与学生艺术修养、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性地设置学习场景,画面精致而典雅,让学生以古人的身份学习诗词,营造了古典文学浸润的氛围。闯关形式、时空穿越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学习方式。APP里面融会贯通了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还能进行跨学科学习,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在不断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的同时,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自主进行拓展性学习,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学生要具有信息意识的体现。
图6.国学经典精品课程——封面
图7.国学经典精品课程——学习内容
图8.国学经典精品课程——练习、统计
图9.国学经典精品课程——结果分析
4.小学数学电子书包:
小学数学电子书包《图形与几何》、《找规律》,资源覆盖小学六个年级,包含43节课,每节课都研发了一套微课、文本、联系、拓展视频等丰富完整的学习素材。数学电子书包的内容,打破教材版本局限,按知识点搭建知识框架。学生自学微课,完成任务,根据自身需求阅读拓展故事,观看有趣视频,还能为资源质量评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有效实施课堂点拨,实现高效翻转课堂。
图10.小学数学APP——封面
图11.小学数学APP——课程内容、练习
5.拓展型课程选课平台:
包河区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种类丰富的拓展型课程,建立了种类丰富的社团活动。但传统的选课模式效率较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难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及学习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选修课程;在选课模式上,也往往出现选课变“抢课”的局面。学生由于对课程不够深入了解,也容易出现选修后又兴趣淡然,难以坚持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我区学校建设了拓展型课程选课平台。该平台通过学生兴趣倾向性测评、基于大数据运算的课程匹配与精准推送,让学生多维度了解课程,科学选择参与的学生,国际通用的盖尔-沙普利延迟接受算法,让学生与课程的匹配更科学、更合理。
图12.拓展型课程选课平台
图13.拓展型课程选课平台——课程内容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行为变化
1.学生阅读能力素养评价:
该系统可以记录学生阅读轨迹,通过游戏化与荣誉制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学生通过回答涵盖六大阅读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的题目,系统自动评估孩子的阅读素养。
图14.数字化阅读平台——个人中心
从阅读平台呈现出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学生个体什么时候开始读了什么书,读的时长、读得怎么样,在一段时间内读了哪些书,这些书分别是什么类别等等;对一个群体而言,可以分析出整个群体的阅读喜好与倾向。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阅读喜好、阅读质量等。
老师、学校、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学校推荐的书目是怎样的阅读状况,了解到这些数据,就会深层次分析其中的原因,会适当介入引领学生。比如,孩子已经进入中高年级,却仍过于热衷图画书,或是只关注某一类别的书目,老师就可以进行干预,促使学生阅读更加全面,从而得到全面提升。
实例:2014级5班高玥含同学的阅读干预前后表现
该同学在9月份的书籍阅读量为45本,但是,阅读种类相对单一,其中近40本都是绘本,且内容大多偏向蓝精灵之类的童话故事。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倾向应该向桥梁书、文字书有所倾斜,阅读种类也应该更广泛些,比如,可以多关注文学类、历史类、自然百科等类别的书。我们老师对她进行了阅读行为干预,引导她科学阅读。到十月份,高玥含只读了32本书,但是阅读种类更均衡、阅读内容更有深度。右侧的环形图显示的是孩子自激活平台账号以来所有的阅读书目种类汇总。
图15.高玥含同学的阅读数据
阅读平台会定期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份一学期的阅读报告。这份报告清晰的显示出学生个体的阅读指数,比如阅读了哪些书、一学期的阅读量、阅读种类、阅读能力如何、阅读建议等等。老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2.小学数学自适应评价:
该系统是依据课程标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模块梳理出知识点,并形成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的知识板块,按“简单”“中等”“困难”3个层次每个知识点整理6个试题。该系统拥有丰富的题库资源,后台根据学生的前测情况进行分析,向学生推送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自主检测和学习时会获取相应的积分,系统推进融入了游戏的元素,增强了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需求。
学生在每个知识板块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他的弱项是什么?哪一类问题是全班、全年级的学生共性的问题?哪些个别现象?后台数据会给我们答案。在“班级列表”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班学生测试完成情况以及每题的正确率,失分较多的题目错误分析。在学生列表里,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详细数据。
实例:赵龙一同学的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下面雷达图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赵龙一同学在空间思维、数感、推理、运算这些方面的能力高于年级和班级的平均水平,而在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图16.赵龙一同学数学能力雷达图
这个数据呈现的是在数与代数这个版块的四个方面的个人、班级、年级的得分率对比分析,在“式与方程”上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得分率远远高于班级和年级的平均水平。“探索规律”方面的得分率都比较低,教师的教学中应关注“规律的探索与应用”,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图17.赵龙一同学数学能力对比图
从历史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简单类的问题完成的准确率极高,基本都是100%,而中等和困难的问题完成的幅度变化较大,在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测量、探索规律这三个内容上完成较差,需要加强和跟进。
图18.赵龙一同学学习情况分析
这套自适应性评价系统方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诊断,根据系统的提示自我跟进式学习并再次测试评析,阅读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还能激发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而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学生水平,诊断出学生个体及班级的弱项,明确教学中需要跟进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提高。
3.初中数学自适应评价: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包河区部分学校开展了推广试验。该评价系统中原创了大量的习题,形成题库。个性化的数据记录与智能反馈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业进步轨迹,进行自我测试诊断,能够更快速、精准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促进自主学习。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报表让教师可以更迅速、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提升教学效率。
图19.初中数学自适应评价——登录界面
图20.初中数学自适应评价——闯关介绍
图21.初中数学自适应评价——评价分析
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让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可以真正的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做“眼中有人”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育。
“春花秋月两相宜, 月竞光华花竞姿”,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教育均衡、高速发展,是我们教育者不懈努力的方向。未来已来,我们已在路上。
专家点评
包河区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以森林课堂、STEM教育、国学经典等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的人文、地理、社会资源特点,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了具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质校本课程体系。此项研究在众多孤立的学科中建构了一座座崭新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了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通过把多个领域内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整合到一种教学范例中,使学生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统一的整体,提升了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包河区的评价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学生在阅读和数字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并通过数据的分析,精准查找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做“眼中有人”的、有温度的教育,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此外,初中和小学数学自适应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渠道。
包河区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中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找准教育管理、教学教研中的应用点,开展创造性地工作,信息化研究深入、扎实,工作成效卓著,其经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