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时

单位名称:黑龙江省鸡西市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当看到今年开学后的学生人数时,黑龙江省虎林市宝东中学校长李福山有点意料之中的“小惊喜”。因为,这已经是这所地处边境的农村学校学生连续第8年回流了。鸡西市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村师生的教育现状,让鸡西这座边疆城市的基础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看到今年开学后的学生人数时,黑龙江省虎林市宝东中学校长李福山有点意料之中的“小惊喜”。因为,这已经是这所地处边境的农村学校学生连续第8年回流了。鸡西市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村师生的教育现状,让鸡西这座边疆城市的基础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个统一,完成“一个都不能少”的建设目标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蜿蜒的乌苏里江,浩瀚的兴凯湖,深情地环抱着东北平原广袤大地的鸡西小城。绵延631公里的中俄边境线上,遍布着全市边境偏远地区65个林区、乡镇、农村学校。由于师资队伍短缺,课程资源匮乏,这里的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这里的教师,研修方式单一,缺少必要的师资培训。学生们渴望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教师们期望能够像城市教师一样茁壮成长。

2012年,刚刚就任鸡西教育局局长的俞景福,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课题。教育部在全国确立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鸡西市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推荐,承担了“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模式探索”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两个试点任务。要完成这两个试点任务的前提,首先是推动并完成国家要求的鸡西区域内中小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影响,鸡西这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筹措和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资金成为第一个绕不过去的难点。“关注辖区内每一所学校,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在困难面前,鸡西市副市长兰知震掷地有声的语言,表明了鸡西教育人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坚定决心。

最终,他们创造地采纳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共同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艰难的选择,并通过公开招标,鸡西市与知名教育信息化企业达成合作,由企业一次性投入近亿元共同进行鸡西市“三通两平台”建设,政府分5年偿还建设资金。这一创新性的建设思路,拓宽了融资渠道,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

在具体建设上,他们提出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准,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和使用的标准,城乡学校、教学点全部实现百兆光纤接入(大规模学校达到千兆以上),配齐班班通设备,实现师机、生机比1:1和6:1;统一进度,县(市)区不论基础什么样,都要全力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在2015年秋季开学前保证所有学校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可以提前完成,不能延后;统一验收,各县(市)区的建设方式可以自行决定,但建设项目和质量必须达到全市统一的国家标准,工程建设结束后,聘请专家按照国家标准,逐地逐校进行验收,并将结果上报鸡西市委和市政府、通报当地党委和政府。

经过3年努力,2015年秋期开学时,鸡西如期全面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一个也不能少”的愿景成为现实。现在,无论是市区的鸡西市师范附小、树梁中学,还是边境线上的鸡东县前卫学校;无论是在矿区的滴道学校,还是农村教学点麻山学校,都实现了宽带进学校进班级。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授课,学生在智慧课堂平台学习已经成为常态,高清录播教室的网络直播课堂,更是拉近了城乡学生的距离。

四支队伍,满足“既当指挥员,更当战斗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当前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难点不光是硬件设备的投入,更难的是偏远农村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真正变革。如何改变中小学教师固守多年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满堂灌”式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成为摆在鸡西市教育管理者面前首要而紧迫的重点工作。

“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有信息素养,要能用、会用、用好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既要做好‘指挥员’,也要当好‘战斗员’,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俞景福局长这样说。

2014年起,鸡西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首先,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的聚焦点放在了在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校长及名师、骨干教师“四支队伍”建设上。

2014年11月7日,鸡西市职教中心计算机教室里,全市教育机关行政管理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开班了。市教育局局长俞景福带领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县区教育局局长、全体机关干部,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整齐地坐在教室里,充当一次“安静”的学生,开始了为期五周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班学习活动。俞景福局长认真听讲、虚心请教、亲自注册、开通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开辟板块、填充文章、添加好友,互动交流。他带头学习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了解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OA办公平台使用等操作实践,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理解力、领导力、指导力,带动了全市教育行政干部教育信息化学习的极大热情。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热潮。

image001.png

开展鸡西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下半年,鸡西市教育局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市教科研人员、校长及名师、教导主任、全市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组织全市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微课设计制作、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应用等相关内容。两年时间里,全市共有900余人次的各级教育管理干部接受教育信息化培训,学习达标率100%。

任教于鸡冠区西郊乡中心学校、54岁的老教师于凤艳,2014年参加了信息技术“国培”学习,她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克服了基础差、年龄大、接受慢的困难,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还成为了鸡西市教育信息化培训“讲师”,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带动身边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鲜活经验。

到2015年12月,全市全部完成1.4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个应用,实现“城乡孩子共上一节课”的愿景

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融合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不是把黑板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电子白板上;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常态化、主动应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中,他们以“四个应用”为抓手,推动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学生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区域内普及全市中小学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现已注册学生空间104077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目前,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合作、创新学习已经学生的学习常态。

鸡西市麻山区麻山小学教学点只有32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微机课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课和自习课在校内进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在网络学习空间里开设了‘故事点播台’、‘古诗大比拼’、‘语文学习乐园’等特色栏目,老师把讲的故事、背的古诗用手机录制下来,做成影音文件,再配上天真可爱的照片,让空间不仅成为学习的课堂,还成为展示学习的舞台。学生们还把网络学习空间相互连接,互相帮助,不出家门,就能感受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image002.png

鸡东县第四小学用空间二维码装扮校园环境

在密山市实验小学,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二维码,班主任用学生的二维码制作成精美的图版,展示在班级门口。师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扫码进入,查看相关信息、个人动态,学校成了一所开放的“云学校”。

密山市实验小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尝试将编程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成立了“创客”工作室,购置了乐高玩具、Arduino控制板、3D打印机及相关机器人套件等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创客”课题研究。爱玩游戏的孩子通常也会是编程的高手,学校把编程融入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在三至五学年开设编程课程,经过学习,学生已经可以随手编制一个小程序。许多孩子都能设计桌面弹球、赛车游戏、小猫捉老鼠、猜数等游戏,并表示自己编制小游戏比玩游戏爽多了。学校还对那些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3D建模打印课、LED创意作品课、智能智造课、创意机器人编程等四种课程,利用每周校本课程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常晁毓同学利用Arduino主控板和距离传感器以及3D打印设计的坐姿矫正器,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刘浩博同学获得了由创客之父李大维、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温州中学的谢作如等一些中国创客大家们联手签名的证书。”

2015年11月,虎林市第五小学与哈尔滨市虹桥小学共同建设“专递课堂”,把四年级确定为同步教学课堂年级,制定专递课堂课表,每双周一次同步课堂,哈尔滨市虹桥小学为主课堂,授课教师时刻关注作为辅课堂的虎林市第五小学学生,适时提问,及时反馈,让边境线上的小县城师生能够与省会名校师生同上一堂课。通过专递课堂,让相隔700公里的虎林市第五小学师生们视野开阔、受益匪浅。

抓好教师应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依托网络学习空间,

全市建立60个名师工作室、120个教研员工作室、38个网络研修共同体,150个学科学习交流群,广泛开展区域性“网络学习空间主题式教研”“学科会诊指导”“网上示范课”“网上协作研讨”“网络专题讨论”活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活动,推动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效提升区域网络研修活动质量。

image003.png

鸡东县东海学校老教师利用空间进行在线集体备课

鸡东县哈达镇中心校地处偏远,全校101名教师全部开通个人空间,有4名教师进入全国人气排名前10名,30名教师进入前100名。信息技术教师徐金波,善于学习专研,在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发表装扮方法的文章101篇,制作收集整理各种自定义模块代码文章400篇,装扮精美图片素材1400多张,义务为全国各地教师的空间个性化装扮提供指导和各种素材,2016年空间人气排名为全国第三,总访问量超2.4万人次,评论、点赞记录1.6万条,留言0.4万条,粉丝包括全国十几个省市教师7000多人。

2015年10月21日,地处偏远矿区的鸡西市滴道学校的数学组

教师们利用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系统与鸡西市第一中学、第九中学共同进行网络在线教研活动。这节课由鸡西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冉宪平执教,滴道学校和第九中学数学组坐在网络教室里,直接进行网络听课、互动交流、在线研讨。滴道学校朱玉兰老师兴奋地说:“市一中冉老师的专业知识、对课堂节奏的把控、对学生的提问和辅导的技巧都值得学习借鉴”。

image004.png

学科组教师交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体会

鸡西市树梁中学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新模式。学科教研组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学科研修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网络学习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而进行教师间、校际间学科集体备课的研修新模式。基本操作为教师首先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手段时时进行“线上”学科备课研讨,然后每周学科教研组进行面对面“线下”集中研讨;最后,学科教师将完善后的备课学案上传到树梁中学云教育空间,形成学科资源库,实现教师间、校际间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实现“共性与个性结合、分工与合作明确”的网络集体备课特点。2017年6月16日,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学院在鸡西市树梁中学举行“全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会议,树梁中学展示的“聚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共研共享教学融合创新”教研活动,展示了树梁中学网络集体备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

image005.png

2017年黑龙江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会议在鸡西市树梁中学召开

在课堂教学融合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三课”、“四化”、“五融合”的实践制度、原则和工作策略。

坚持“三课”制度: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探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开展优质观摩课,将课改理念思想和信息化手段相融合,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开展教学研究课,逐步构建起学科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98%教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技能,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情景化。

坚持“四化”策略:备课信息化,全部装备电子备课室,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工个性化电子教案,上传学科教研子平台共享。教学网络化,网络终端连接到每个教室,每个讲台都是一个能直接上网的教研平台。教研开放化,利用在线课堂,组织教师听课、评议课,与全市优秀教师进行案例研讨,开展教学反思。教师学习自主化,在教育网开辟教育论坛、有效教学、教师博客等专栏,教师在线交流遇到的困惑、教学新见解、学习需要。

坚持“五融合”原则:融合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模式,融合教育技术,融合教学资源,融合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大赛”、“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课堂教学观摩课”、“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课”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活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各环节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师教学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今,在鸡西,每天每所学校都有一节优质课在“高清录播教室”被录播上传,全市所有教师的教案、学案、课件和练习题全部被搬上云空间,教学实现公开化、可视化;“网络学习空间主题教研”“学科会诊指导”“网上示范课”“网上协作研讨”“网络专题讨论”等活动定期开展,促进了区域网络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一个问题大家想、集体智慧大家享”的网络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新常态。2016年3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空间排名中刘伟新校长名列第一。

抓好家长应用,促进家校共育。2015年5月,鸡西市开通首批家校互动平台“微课掌上通”。通过“微课掌上通”平台,学校教师快捷发送活动通知、学生日常表现、布置作业、教学反馈信息;家长能够接收学校通知、学生家庭作业、学生学业成绩,与老师实时互动,查询孩子的在校表现。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成效。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微课掌上通互动交流注册人数达到90%以上。

image006.png

创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依托鸡西教育云平台,创办“鸡西微课创新学习平台”,开辟“学科学法指导”、“在线学习中心”、“心理健康咨询室”、“体验德育课堂”、“热点知识辅导”等栏目,满足学生、家长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学校空间、班级空间,向家长有效推介学校办学思想、先进育人理念,实现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多元互动,形成了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伴随式家校育人新模式,实现了家校同步育人。

密山市连珠山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丁雪是原四年二班班主任。她在开学第一天就建立了教师空间《素心阁》,利用空间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她的第一篇博文是这样写道:“看到40多个孩子初见我时的微笑,我的心突然间融化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成长吧!以爱之名,让我的心灵走进你的心灵。” 她在“素心阁”里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展“漂流日记”活动。每天传给一个孩子,让家长写教育心得、教育困惑、学校建议等内容。每周把“漂流日记”整理出来,发布到云空间里面,分享家长的教育心得。现在,四年二班的学生已经毕业了,但是丁雪老师的空间里,孩子和家长们还常常到空间里发表文章,交流学习体会,这里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网上学习家园。

抓管理应用,提高行政效能。依托鸡西数字校园“OA”办公系统和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传送等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和综合评价。依托鸡西教育云承载办公自动化(OA)系统、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档案管理、学生健康管理、教务成绩管理、视频会议等系统模块,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

开通学校空间,建设特色学校主页,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在行政管理、教育服务、信息交流、资源整合、校本培训等方面的功能优势,为学校管理和校本教研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

鸡西市南山小学自主研发“教师专业发展动态评估系统”,设计多级综合加权评价算法,将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科室管理员、普通用户三个级别,对教职工进行公平、公开、公正考核,考核情况一目了然。2015年,开展全市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密山现场会,集中推广密山市连珠山镇中心学校和兴凯湖中学空间应用经验。

五个机制,确保“区域教育常态化应用”的落实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可真正推进和落实起来,还会遇到了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等层面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行动迟缓等重重阻力。为使教育信息化推进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并取得实效,鸡西市教育管理者“五项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估机制,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全面落实。

年度目标考核机制。2013年起,鸡西市教育局就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中小学目标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中,每年初设立通用目标和专用目标,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年底进行兑标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每年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做到“压力年年有,年年上台阶”。

月度督查机制。抽调70名机关干部、教科研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17个督导组,每月深入9个县(市)区教育局和18所直属学校,对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月的督查工作例会上,通报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逐地逐校问诊把脉。

分类指导机制。根据各县(市)区、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成立了市、县(市)区、校三级协调推进组和技术指导组、教研协作组、资源开发组、评价考核组等5个常态分类指导小组,覆盖面达100%。

校际联动机制。在全市选取20所优秀学校作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研基地学校,每一所基地校带动5所农村薄弱学校,组成联动共同体,把基地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迁移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开展校际间教、学、研互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实名积分管理机制。为加强优质网络资源建设,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对所有教师实行实名制登录和积分制管理,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员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排查和过滤,并根据教师上传资源类型和实际需求情况,给予不同的积分,教师个人积分累计成为所在学校的积分,学校和教师的积分作为学校评选先进和教师晋级、评优的主要指标,不断激发学校和教师开发、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的热情。

2016年6月1日,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来鸡西市视察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她视察了鸡西市各中小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后,给予了这样评价:这次来到鸡西,感触很深,鸡西重视教育,在抓教育信息化,取得很好的成绩,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实验区前面,为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年的国家教育信息化综合区域试点工作推进,全面改善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快速提升了全市教育管理干部、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了全市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普及与应用,转变了师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中小学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快速、均衡发展。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正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一个都不放弃,让鸡西城乡所有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已经成为现实。

放眼未来春来早,谱写蓝图景色新。教育信息化,犹如一股春风,正润泽着边疆城市每一名孩子的心田。教育信息化,正以一个崭新的方式,改变着鸡西教育的未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