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辽宁省沈阳市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沈阳市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在党中央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政策鼓舞下,沈阳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方针政策指引下,沈阳市以数字校...
图1.内容导图
沈阳市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在党中央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政策鼓舞下,沈阳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方针政策指引下,沈阳市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发展品质,为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踏实前行。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
沈阳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和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着力回答好两个问题。
问题一:国家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沈阳市在全国较早建成了自有产权的教育城域网,铺设光缆2000余公里,实现600余所教育单位和学校的1000M接入。2005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2006年,完成了沈阳远程视频教育系统工程,建立远程教育中心14个,远程视频教育交互式节点312个;2010年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2011年接入CERNET2,并完成教育城域网的IPv6升级改造;2014年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一星级数字校园标准基本普及;2015年,通过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本地部署的方式,与国家实现数据互通,整合空间功能,为全市师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并提供教育资源服务,使沈阳市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成为国家首批完成三通建设的城市之一。沈阳市也是国家首批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被辽宁省教育厅领导评价为“高度可推广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沈阳模式’”。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已启动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计划将全市学校、教师、学生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并为各义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将各系统数据建立关联,为教育决策、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奠定基础。
图2.国家任务完成情况
问题二:沈阳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怎么样?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沈阳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即建成5个中心:网络交换中心、数据服务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应用指导中心、技术服务中心。
网络交换中心负责全市教育单位和学校的互联网接入和网络保障,现有核心交换节点3个,汇聚层交换节点17个,网络总出口11G,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现在,沈阳市任何一间教室都能共享万兆骨干、万G资源,对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依托教育网支撑的中高考等网上巡考,每年可节约资金800余万元,为全市接入学校每年节约互联网使用费4254万。
数据服务中心负责沈阳教育云的规划与建设,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提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为全市智慧教育各项应用系统及平台提供运行环境。同时,为基层学校提供主机托管业务。
资源建设中心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家和市级资源,完全匹配本地教材,覆盖中小学全部学科。资源总量达110余万条,下载总量近170万次,接入应用41个,使用总量达38万余次。实现“教师消费,政府买单”。
应用指导中心本着以应用为核心的理念,发挥教研、科研和电教机构融合优势,推行学科(领域)负责制,明确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主体是学科教研员,电教部门也设有教研人员,负责新媒体新技术的研究与推进,共同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稳步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被列为2015-2020年沈阳市委综合改革规划项目。每年累计有近千名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信息化评比,数万名学生参加全国各类信息化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典型教师和优秀学生。特别是由教研和电教部门共同开展的“公益学堂”,受到百姓认可,荣获2016年智慧沈阳最优项目二等奖。
技术服务中心依托国家试点,积极探索网络管理新模式。2015年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对沈阳试点工作给与了表扬,认为其在支持地区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2015、2016连续两年,我市在教育厅局长信息化专题培训班上做了关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汇报,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与会的各地区教育厅局长的认可。目前平台已经安装各种信息化设备104820台。所有区县(市)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五个中心可以形象的比喻成高速公路体系,网络交换中心是路,数据服务中心是车,资源建设中心提供货物,应用指导中心是人,而技术服务中心则是服务站,若要高效率运转,缺一不可。
图3.沈阳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数字校园建设
为全面提升沈阳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根据国家和省级规划等文件精神,2014年,沈阳市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其工作思路是:以建设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数字化环境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规划,形成与全市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较高水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一)建设内容
主要进行6方面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设施配置水平。二是加强应用服务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速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四是强化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开展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建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六是开展学校信息化发展力建设,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
(二)进度与分工
2014年4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全市启动仪式,发布了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培训及主要系统推介。数字校园建设采取阶段进行的方式,2015年,全部学校建成一星级数字校园,2017年全部学校建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成100所三星级数字校园。
市里负责统筹规划、出台标准、提供培训、技术指导、过程监督、组织验收。区县作为建设主体,负责制定区域建设计划、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指导学校建设与应用,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并着力培养推出一批应用典型。学校是实施主体,学校要依据相关标准,本着注重节俭与创新原则,务实地做好建设方案,用好存量资产,切实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三)建设特色
1.研制三级标准,突出建管用并重
沈阳市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进行了多轮修改,2014年研制并出台了《沈阳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和《沈阳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标准共分为三个星级,一星级为入门标准,二星级为普及标准,三星级为提升标准。每个星级标准都包含师生能力、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标准明确而具体,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内容,体现了建管用并重,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要求,促进了人人通的实现。二星级和三星级标准都是在前一级别标准基础上的要求提升和内容增加,以保证建设和投入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同时,对于城区和郊县采用统一标准,拉齐短板,带动全市整体提升。目前,该标准已被22个城市借鉴、引用或直接采纳。
图4.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归纳图
2.政府统筹,纳入督导评估体系
数字校园建设工作被列入2014和2015年市政府重点项目。沈阳市成立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研制方案和标准,市级每年投入至少1亿元进行奖补。一星级标准补助30万、二星级标准补助70万、三星级标准补助90万。数字校园建设也纳入了市政府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体系。进一步出台了数字校园评估指标,并将数字校园达标情况纳入市政府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由政府进行督导,对人人通开通和应用等重点建设内容进行现场评估验收。
3.建设和管理全面使用信息化手段
数字校园评定步骤是,学校填报网上自我评价材料→区级初评→市级验收。在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中全面使用信息化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评估效率,材料管理更加规范,同时确保了建设学校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并积极推广和展示各区县(市)及学校的建设情况。
图5.数字校园网上评估与管理系统
4.多维度、全口径,实现整体提升
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的数字校园建设也同步开展。2016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2017年发布了数字幼儿园建设标准。计划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由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建设成果
数字校园建设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建成全国领先的教育网络支撑环境、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支持体系,使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为2017年全市实现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
建设数字校园,打造与全市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较高水准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各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全部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沈阳市也因此率先在全省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的达标工作。
2.促进了学校全面提升
数字校园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带动了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建设,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基于数字校园环境的应用实践和创新,涌现出一批应用典型。2016年,沈阳市教育局确立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等43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试点,以试点带动全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3.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数字校园建设大大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教师既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资源,也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应用(如学科助手),更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空间和社区进行学习、展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
l 新民市高台子学校陈大风老师,作为班主任,在自己的教师空间中开展每周学习之星活动,将优秀的学生空间展示在自己空间中,通过平台展示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文艺等方面的学习热情。陈大风老师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自发为本区教师培训空间应用。 l 沈阳市育源中学付艺老师作为心里辅导教师,将与心里辅导有关的资料发布到自己的教师空间中,并设立在线心理咨询栏目,为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 l 沈阳市147中学秦俭老师喜欢制作教学资源,成立了教育资源建设小团体,在自己的教师空间中发布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供全市教师使用。 4.推动了网络教研发展
教研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人通的实现,也极大的推动了网络教研的发展。沈阳市启动名师社区和课程社区的应用,以教研员和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为切入点,组织各区县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参与,实现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新型教研模式。2016年全市评选出43个优秀名师社区,这些名师社区在各自学科领域及区域起到了学科引领和以老带新的作用,成为区域内名师社区建设的种子教师。市教研员林平老师、赵红杰老师创建的名师社区在内容上紧密围绕学科资源汇总、学科教研活动两大核心,通过网上评课、名师优课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引领学科的建设方向。
林平名师社区 化学时空(赵红杰)
三、品质提升
沈阳市基于数字校园建设,以提升“三通两平台”发展品质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战略,着眼未来,制定了5个维度工作目标。
1.学生实现“一生一证一本一空间”
在数字校园和人人通基础上,沈阳市又相继启动了电子学生证项目和智慧教室试点。未来,沈阳市的每一名中小学生都将拥有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学生证,一台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平板电脑和一个集成了多种资源和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
2.教师实现“一师一课一空间”
随着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沈阳市提出了“一师一优课”常态化的要求,结合网络学习空间,多渠道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应用能力提升,进而提高全市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3.学校全部达标
到2017年全市普及二星级数字校园,建成不少于100个三星级数字校园,为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4.区域为单位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基本普及一星级数字校园基础上,沈阳市从2015年开始,分三个阶段分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分别为教育信息化准入、教育信息化验收、教育现代化验收。每完成一个阶段市级向各区域奖补1000万元。目前已有6个区域通过教育信息化评估验收,计划2017年全部区域实现教育信息化,2020年全部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
5.市级按照“一网两库六应用”模式建设智慧教育体系
智慧教育被沈阳市政府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并形成了智慧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建设模式,提出了“一网两库六应用”的智慧教育发展目标模型。一网包括教育城域网、数字校园、教育云平台等基础设施,两库分别指教育资源库和基础数据库。六大应用包括了教育领域的所有环节,由不同应用系统进行支撑。2012年以来,市级一直不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及科研工作,不断完善这一发展模型。
图6.沈阳市智慧教育发展目标模式
2017年,沈阳市将完成数字校园二星级普及,也将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沈阳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进一步提升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做好智慧教室试点,实现3年7.6万学生的实践应用,大力推进创客教育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沈阳教育现代化进程。
专家点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沈阳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建设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数字化环境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规划,形成与全市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较高水准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新局面。在建设过程中,沈阳市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思想为指导,注重学校信息化发展力建设,强化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将信息化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督导指标中,有力的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建议: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校组织变革,跨越式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