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入选年份:2017年
简 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同样本着这种理念,全面强化了学生的能力素养方面的评估,充分重视了教育的过程性与发展性。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评价是选拔的基础和条件,评价和选拔又必将影响和引导培养的过程和目标。那么,评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复杂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政策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评价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即指出,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时期,教育各界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未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基于历史原因,原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过程、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评价结果的分析性和利用性,影响了评价的可信度与参考价值。放眼全球,目前尚无完备的解决方案。这些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还缺少真正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就目前的成果而言,综合素质评价多指向结果利用,忽视了评价过程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巨大作用,这就使得评价结果及参与主体缺乏对日常性、发展性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相对而言,现有的理论往往阐述多,深入实践少;对现状与问题的揭示比比皆是,但策略的构建多呈点状分布,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同时,社会各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涵认识不一,无法取得共识性理解。
二是在实践层面,在全国范围内还缺少能大规模推广的、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首先,现有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奖惩、轻激励,很难真正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功能。其次,采用等级方式产生的评价结果,会使评价过程中很多丰富、真实、多样的评价信息淹没于数据中,使人们难以真正了解和触摸学生极富生命力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再次,在具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简化程序、集中突击、匆忙收场”的工作方式普遍存在,令评价工作失去应有的价值。最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未能在高校招生中得到有效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的深入推进。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摸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及规律。
三是原有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难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真正落地的需要。201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接连发文,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亟需在操作层面落地。原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才能真正对接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全球范围缺少普遍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各国也都处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期和转型期。放眼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在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等方面,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方案各有特色。在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上,国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学年考试或平时课程成绩等形式组成的科目考试评价。二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某些非学术能力。三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证明材料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如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直接将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作为大学入学成绩的一部分;二是类似加拿大的高中报告单,仅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上,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侧重加强评分的客观性,另一种倾向则依赖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案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究其原因,其一,由于国情和各国面临的教育问题迥然不同,对各方的经验做法必然不可照搬复制。另外,许多国家将自己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视为绝对机密,并不轻易示人。这就让其他国家只能学其“形”,而难以学其“神”。其二,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先行者”们,本身也在进行着“破而后立”的新尝试。以美国为例,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开始时间早,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实践成果较为丰富,为美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2017年,由近百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即采用无分数、无等级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进行教育评价。美国大学申请系统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CAAS)随后对这一评价方式表示了高度认可。可见,众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的研发者都希望借助最新的互联网技术,通过真实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弱化标准化考试分数,强化能力素养评估,颠覆传统的评价模式,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同样本着这种理念,全面强化了学生的能力素养方面的评估,充分重视了教育的过程性与发展性。可以说,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评价理念及实操价值均走在了国际前列。
质性与量化的问题,统一与个性的问题,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的保障问题,负担问题,便捷性问题和诚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复杂程度,使得综合素质评价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不存在绝对科学完善的、最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为促进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仍亟需对评价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清华附中切实营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及氛围。十余年来,清华附中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面对着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教育改革的迫切呼唤和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清华附中责无旁贷。以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中高考改革的推进和落实,这是我们的初心。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通过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确定“高影响力”活动类型。
清华附中倡导为学生创造教育的大舞台,课堂内外相结合,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2009年开始,学校认真梳理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行为,统计发现学生3年在校期间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近100项,涉及思想品德、人文艺术修养、领导力、公益活动、体育锻炼、团队合作和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学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梳理对学生成长助益较大的活动和经历,考查这些不同活动对学生发展的相关影响程度,搞清楚学生能做什么,应该鼓励学生做什么,进而加以总结归类,一共分为八个部分:“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旨在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回报社会的意识;“学术志趣及偏好发展”旨在鼓励学生发现个人学术偏好并在个人偏好方面主动付出;“艺术素养及特长培养”旨在促使学生主动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丰富自身生活,为未来幸福人生奠基;“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旨在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能,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感动感悟与交流沟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抗挫折能力;“读书分享与人文思索”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会读书;“社会调查与勤工助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更客观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阶段小结与个人反思”旨在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
第二阶段: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许多思想为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比如,泰勒在八年研究中,总结出“评价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而是一个过程”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要看这个人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主张,学校要拓宽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
其中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论,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伯恩斯坦认为,学校传递品行、品格与态度的相关行为与活动,可以称之为表意性秩序(expressive order)。学习特定技能的行为与活动,则称之为工具性秩序(instrumental order)。
鉴于此,我们认为,“表意性秩序”是综合素质评价所追求的重要教育效果。而面对表意性秩序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客观考量、群体认同、观念冲突和秩序竞争等问题,清华附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借鉴伯恩斯坦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学校的活动也分为共识性活动和特色性活动两类: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建设决不仅仅是要搭建一个系统平台,而是以学校为龙头,通过促进学校的基本秩序的提升、完善、发展,构建健康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终生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健康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一方面能切实帮助学校进行表意性秩序(德育教育)的构建,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促进学校工具性秩序(智育教育)考量方式的健康转型,而这两者恰恰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同时,在发展共识性活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鼓励和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加强对特色性活动的建设和记录,这是我们对伯恩斯坦理论在实践层面的丰富。
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结果的一个价值判断,得出一个结果并不是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目的,而通过教育评价反过来影响、引导、改进教育过程,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激发教育的活力,才是评价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基于此,清华附中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建立了包含9个模块46个维度的行为记录内容,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从中挖掘学生未来发展潜能和倾向,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
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进行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的研发。我们发现,采取自上而下的思路:即综合素质评价先设置一级指标,再往下细化出若干二级指标,再进一步得出三级指标,会遇到三个难题。第一,目标素养指标体系很难进一步分解和描述;第二,学生达成目标素养情况很难观察、测量和评价;第三,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以及评价过程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难以保障。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综合素质可通过学校教育来发展,可通过学生行为来体现,可通过行为记录、过程累计和发展变化来评价。通过仔细思考和梳理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我们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更适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设计。于是,我们将剩余问题细化为三类:一是选择学生行为记录内容、方式和提交记录的主体;二是保证学生行为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三是根据大量的学生行为记录,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报告。
经过不断的调查、抽样试验、多方面反馈和调整,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全面涵盖学生校内外的发展轨迹,所有记录均要求具有“写实性、客观性、过程性”。该模型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且学校和区域都可因地制宜地对该模型系统进行使用及调整。2012年起,清华附中借助互联网技术研发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的实验版,首次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教育数据价值,充分发挥“评价过程”的影响力。
第四阶段:依据国家政策完善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2014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方向。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北京市相关文件,清华附中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系统,先后推出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的1.0版本、1.5版本和2.0版本。升级后的系统在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使用,并受邀在教育部、多个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介绍经验,应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二司委托对系统进一步研发、完善和推广。目前,系统得到北京市教委采用,将在全市高中学校正式使用。截至目前,系统收集了学生记录400万余条(见表1),可为每位系统中的学生提供实时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使用过程中,许多老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人员从各自角度对系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使得系统不断优化,逐步完善。基于学生行为大数据,系统不断反演推理,从而找出行为背后的思想内核,给予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引导,最终实现评价的全覆盖。
表1:使用单位情况概览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其中,“培养什么人”为核心之根本,因为它内在地规定了“如何培养人”。学生综合素质是对人发展内涵的规定,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鉴于此,清华附中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
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的主要特点。清华附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强调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注重数据的动态量化和真实性。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明晰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发展短板,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实现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学校人才选拔的双向共赢,发挥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导向与评价选拔的双重功能。
该成果的创新点如下:
(一)过程性
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坚持以学生行为作为评价依据,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习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发展自我。相较于传统的基于预设指标的评价理念,该成果更容易记录、观察和使用,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无限发展可能。过程性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而不是以结果来评价学生,从而实现三个“统一”:注重非预期的结果,将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统一;注重学生发展的增量,将关注“结果优秀”与鼓励“进步明显”相统一;注重“诊断”而非“结论”,将给出结论与给出建议相统一。
(二)多元性
参与的主体多元:一方面是指在系统使用过程当中,学生、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散填写,化整为零,在减少各方工作量的同时,能够将信息完整地呈现给各方;另一方面是指多方参与,各司其职,通过履行各自的主体责任,增强系统信息的公信力。评价的维度多元: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习生活轨迹,设计9大模块、46个维度的记录内容,并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可因地制宜地调整模块与维度。评价的结果多元:评价的结果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高一级学校可以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设计特色评价方案。发展的趋向多元:系统设计理念,以更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各参与主体提供更多选择。力求实现“记录在中学,受益在学生,谁使用谁评价”的重要教育思想。
(三)实测性
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的实测性,一是注重“实地”,即因地制宜地开展评价。其具体表现为动态量化的系统特点。所谓“动态量化”,一方面指可以动态调整系统指标,服务使用者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切实指导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指可以动态调整模块或维度的权重,服务高校、高中招生部门,自主筛选信息,选拔需要的人才。该系统可对学生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清晰易懂、多种形式的图表加以直观呈现。二是注重“实时”,对学生进行全息画像的描述。不同于以往对学生行为的点状记录,本系统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实时记录,深度挖掘纵向数据,可以实现勾勒学生发展轨迹、预测学生发展趋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的功能。同时,通过严格的填写、质疑、复议、仲裁制度和记录的终身保存以及严厉的惩罚机制,可保证系统记录的真实性。评价系统数据的客观性、可信性及可用性,在推进诚信教育、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以及强化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的技术实现。为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清华附中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组织力量自主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体系的技术平台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学生上传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挖掘,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建立模型,通过不断反演推理,从而找出行为背后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了评价内容全覆盖、评价引导全过程和评价应用全方位的评价效果。系统在评价内容上可因地制宜动态化调整,评价结果可根据使用者需求动态量化设计,全方位地满足了多方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四、效果与反思
(一)具体使用效果
1.激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的评价维度细致、明确、有针对性。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发掘自身潜能与特长,逐渐寻找到自身生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发展,实现同伴学习与朋辈激励。本系统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多方面的特长、特点;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并发展自己;帮助家长和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规划,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总结。”
通过系统中详实、直观的各类图表,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调整到极佳的发展状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2.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以及选拔人才工作的高效进行
在使用过程中,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有:
(1)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堂中学生的突出表现会由任课教师课后记入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学习过程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记录在案,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起到了提醒作用,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则无疑成为了极大的鼓励。目前,系统使用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已经将指标体系中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集会表现等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
(2)促进学校高效管理。通过系统,学校管理员可随时关注不同年级的水平和特色、不同班级的素质模块分布以及班级在年级中的水平。学校可以基于数据对班级、年级进行调控,动态调整管理模式与所要开展的学生活动。可基于大数据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此学段学生的教学过程与活动。
(3)进一步增强了家校的实时沟通。学生和教师在学校学习工作中实时提交数据,可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与素质发展情况以及在学校、年级、班级层面与其他同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的发展与生涯规划。
(4)有效服务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人才的工作。上一级学校可按照自身特点与需求,制定自身的人才选拔方案。通过维度、重要奖励等标签快速筛选,重新排名生成报告单并选定学生,还可根据自身要求与往年经验动态调整搭建提取模板,快速生成学生报告,减轻录取工作量。
3.服务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指导教育事业发展
本系统能较好地帮助教育主管部门便捷快速地掌握区域学情,监测教育教学质量,以作出更科学的教育决策。
(1)实时监测教育教学质量。省、市和区(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权限依次下降,上级可实时监测查看下级区域的综合素质评价发展情况,包括区域内所有学校学生的素质模块分布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排名等信息,还可按照需求精确查看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某个年级、某位具体学生的模块分布情况,并基于持续性的数据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这些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为其后续作出科学的、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2)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指导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本系统应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国家中高考改革方案,真正践行国家长期、持续、高效的教育发展目标。在获取和分析各区域学情信息的基础上,主管部门制定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政策,有针对性地对其作出了相应调整,对高效发展模式进行了推广,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区域或学校则给予了有效的支持。此外,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上级主管部门针对各类学校不同的学情可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以促进学校和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解决方案,拥有及时信息流、详备数据库,能够为服务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督促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指导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保障中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实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成果影响
1.使用单位认可
包括北京101中学、成都七中、南师附中等一线学校在使用本系统后,学校、老师、家长都给出了良好的评价。比如,北京101中学就提到,该系统全面描绘学生成长过程,勾勒学生发展轨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提供客观的大数据信息,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面对中高考改革的要求,该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班型的设计管理,如行政班、课程班(选课走班)、活动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并能保持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在家长、学校的使用反馈中,我们还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让具有不同特质与个性的同学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窗口;在这个平台上,不再永远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排在最前面,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的领域;看到系统同学圈中优秀同学所展示的方方面面的优异表现,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他人学习,追求自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朋辈学习”的效果;学生可以在图表中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趋向性,从而认清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
2.教育主管部门肯定
2014年,王殿军校长应邀在教育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讨会上作报告,向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汇报了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工作的理念与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此后,王殿军校长、杜毓贞副校长及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团队应各方邀请,先后赴近二十个省、四十余个市及数十所学校介绍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近百次,深受与会者欢迎。河南、贵州、青海、黑龙江等省以及遵义、滨州等地已与我们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系统被北京市教委采用,已在北京全市高中学校正式使用。
3.影响广泛
王殿军校长带领综合素质评价团队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等报刊,《基础教育课程》《当代教育家》《中国民族教育》等杂志,及人民网、搜狐网、凤凰网、新浪网、阳光高考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共发表各类文章、专访、采访共计二十余篇。已于2016年5月3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名称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申请号或专利号:201610274031.5)的专利。2017年,本系统位列“中国教育创新成果SERVE奖”十大获奖成果之一。2018年,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同时,本系统也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二司的专项委托课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大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点支持项目等课题与项目的大力支持。
一直以来,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践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国家领导及教育部主要领导先后到我校视察本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二司在2017年2月专门发函,委托清华附中对系统进一步研发、完善和推广。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专程来到清华附中,召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充分肯定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及高校功能。学界的众多教授与专家系统的建设进行了鼓励和支持,并亲自参与了理论的构建和系统研发的指导工作。史静寰教授指出“学习者中心,多元参与,循证评价,谁使用谁评,这一系统的设计充分彰显了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牵住了’牛鼻子’。”
在面对全国各地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教育实际时,我们也常常能发现系统可以继续优化的方向。当然,正如报告开头提到的,或许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会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优化系统操作,提升系统性能。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能够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后高中时代”的应用链,为优秀人才培养发展的长期追踪奠定基础,助力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层次挖掘,预判学生的发展趋势,诊断学生的发展问题,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激发更为蓬勃的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