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尽力 为特殊孩子添翼

单位名称:蚌埠市特教中心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座落在美丽的淮河之滨,校区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近2.4万平方米,开展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学前康复教育教学。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秉承“以德才显师资力量,以改革提教育能力,以特色增办学张力,以创新强学校实力,以成绩赢社会口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信息技...

image001.gif

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座落在美丽的淮河之滨,校区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近2.4万平方米,开展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学前康复教育教学。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秉承“以德才显师资力量,以改革提教育能力,以特色增办学张力,以创新强学校实力,以成绩赢社会口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学习化、规范化、人文化、数字化、和谐化”校园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特教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为折翼天使添上隐形翅膀”的办学理想,开创特教工作新局面。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佳艺术教育单位”、“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训练基地”和“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手段,破解传统教学难题,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蚌埠市特教中心有学前康复班2个,培智义务教育班级10个、聋部义务教育班级6个。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让“折翼天使”在e时代不掉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实现了教学方式技术性的变革,解决了纯人工教学,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老大难问题。

1.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手段。聋生课堂日常都是使用手语,老师在授课时,由于没有听觉的补充,学生有时很难理解手语的确切含义,往往出现歧义,所获得的信息量便减少很多,使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让视觉代偿听觉损失,弥补了这一缺陷。学校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聋生教学当中,低年级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中涉及到的词汇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明白手语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所适用的情景,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过去,囿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在对聋童进行发声训练时,用得最多的是一些土办法,如对着镜子训练口型、吹口笛练气息等,费时费力,枯燥无味,学生常常不愿练习。而多数经过训练的学生只是口型正确,发音还是不清晰。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专门购买的练习聋童发声的“听觉教学训练”平台和“言语语言训练教学”平台,这两个平台包含3个教学软件、十几种教学内容,软件能提供多种声控的动画游戏,聋儿通过麦克风输入自己的声音,立刻获得动画形式的参数反馈,得出发音存在的偏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纠正。由于它采用的是色彩丰富的互动游戏形式,聋儿特别感兴趣,便主动进行多方面的实时发声训练,省时省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2.信息技术创新了课程形式。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在培智语文教学中,计算机有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提供素材,激活思维,丰富作文材料;在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懂易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老师在用信息技术示范绘画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亲手用电脑绘画,感受科技带来的喜悦感、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培智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音乐游戏课堂上,除了可以教学生唱歌、跳舞、做游戏,还可以借助视频等手段帮助培智生理解、记忆,完全符合培智生偏爱形象记忆的学习特点;在低年龄段的培智学生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大程度提高教学成果,如通过听、指、认、说,孩子们很直观的就能认识小动物。

3.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听障部教师创设数字化视觉教学环境,帮助聋生借助眼睛和残余听力,充分观察思考所呈现的材料,增强识别、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扩大视野,得到鲜活的视觉感受,激发联想,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注重培养聋生在网络资源的检索能力。一方面,向聋生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搜索引擎站点;另一方面,鼓励聋生运用网络检索信息、提取信息,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各班的班主任还辅导学生在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进行注册,不断完善个人空间,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以及课外辅导,师生共享有用的信息资源。

4.信息技术完善了教学管理。学校通过信息化平台,将我校特有的“牛牛币奖励机制”的奖励结果公布在校园网上,学生在教室、宿舍、校园内的纪律表现、卫生劳动表现的评比结果,每周的纪律、卫生红旗发放情况,获奖和受表彰的情况等,及时发布公开,让学生增强争当先进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例如每次节日前,可以看到学校推送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了解注意事项和要求。学校将校园监控同步接入互联网,经过授权的家长,可以随时通过手机APP软件,实时查看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成效。近几年来,有20多位听障学生考上了北京、长春、天津等国家重点聋人高等院校,60多人考入全国重点聋人高中---南京高级聋人学校、安徽省特教中专学校。学校舞蹈队多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舞蹈大赛和艺术汇演,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学生书画作品先后有200多人次获全国大奖。

二、科学应用,破除沟通交流障碍,拓展学生成长坦途

不论是听障孩子还是智障孩子,都存在着交流困难,能否融入主流社会,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成长,成为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障碍。

蚌埠市特教中心根据学校实际,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倾心尽力为特殊孩子添上隐形翅膀。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

通过网络,师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有的教师,把qq号留给班上学生,很多课堂上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在qq聊天中却显得异常活跃,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都有效地帮助聋生克服了与外界的沟通障碍,构筑了他们在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环节的无障碍通道,提高了聋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拓展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学生成长。

学校在学前康复教育方面,与国际先进康复理念接轨,不论是课程的设置、教学设备的配备,都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学校建有多感官教室、医教结合教室、语训室、感知觉互动教室等十几个基于软件操作来辅助学校康复工作的教室。学生入校时,学校通过相应的评估软件,评估出学生的8大领域发展情况,计算机生成评估结果分析,教师据此制定出每个学生的IEP(学生个别教育计划)进行目标训练,形成了O2O模式。日常教学期间,教师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功能教室进行康复训练,不仅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枯燥情绪,也提高了学校康复服务的整体水平。

五年级培智班的张哲灏同学,是个自闭症孩子,爱动、爱闹、“鹦鹉学舌”,家长带他四处求医,都无法攻克这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刚入学时,老师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使他安静下来。班主任杨杰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他,制定IEP方案,除了进行手语训练交流,多媒体训练认知能力,还利用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的数字OT训练平台,训练他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春风化雨,滴水石穿,张哲灏慢慢的改变了。他爸爸在感谢信中说:“孩子入学后,老师用母亲般的胸怀去安抚孩子那飘忽不定的心,孩子逐渐安静了下来,一天天开始进步,上课能静下来听每一节课了,而且能和老师、家长进行简单的沟通了,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有时还能帮我照顾他的两个双胞胎妹妹……我们做家长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就是个奇迹!”

奇迹是用爱心、智慧和意志创造的。现代信息技术让老师的爱心有了好帮手,让老师的智慧有了施展舞台,让老师的意识品质有了更好的展现。

三、善作善成,实现阶段目标,推动特教工作上台阶

2011年底,蚌埠市特教中心开始新校园建设时,秉承建全国一流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以一切有利于残疾学生生存发展的理念,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以20年不落后的思想,把“三化(硬件投入普及化、教学使用常态化、教学成果扩大化)”作为阶段性目标,科学规划新校区建设,高规格设计和建设千兆高速校园网络,并为万兆校园网提供扩展基础。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教学及行政办公区域。“三化”目标基本实现并不断完善。

硬件投入普及化。从2014年9月到2016年6月,学校添置电脑102台,满足信息化工作的需要。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和投影仪。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班级,全部使用讲台式班班通设备,学前康复班级配备了移动班班通设备,满足了教学和各类活动的需求,教师可以随时利用“班班通”访问互联网。

教学使用常态化。学校45位教职工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先后出台了《信息技术教师管理制度》、《班班通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制度》等,对教师的教学应用、硬件维护和管理、网络安全等进行年度考核评比,不断完善常态化机制。

培智部教师每天都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备课教学。各教研组钻研开发软件,组织培训交流。信息技术为教师网上学习、网上备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3年,崔伯建老师获得安徽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受邀到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巢湖、淮南、宿州等九个地市做巡回讲课,传授教学信息化经验。

教学成果扩大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学校于2014年便开始了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尝试和探索。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前进,整体工作也已逐步走向正轨,形成了评估—制定IEP(学生个别教育计划)—实施IEP—再评估的工作模式。视频记录、电子档案、在线评估工具细化评估、掌握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上课视频的电子留存也给教师集体备课探讨制定学生IEP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2016年,学校挂牌“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随即开通“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新浪微博”、建立“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网站专题专栏板块、QQ讨论平台等,推广蚌埠市十佳班主任丁海燕的工作经验,分享信息化教学成果。

学校开设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QQ、蚌埠教育网、安徽省特教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在服务大众的同时,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影响力。

四、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谋发展,开创特教工作新局面

蚌埠市特教中心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学校功能教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教师信息化办公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熟练使用班班通和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能力,提升学生在信息化时代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共同提升特殊教育服务质量,让特殊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学校管理方面:加快推进学校第三期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设施设备,增设智能门禁系统和电子班牌,为在校特殊儿童配备智能手环,加大对特殊儿童的考勤和安全防护,当孩子走失时,会及时定位孩子所在的位置,当孩子走出校门时,家长和班主任会第一时间得到系统发出的信息。依靠信息化办公软件,实现学校管理在线化、节约化,通过管理平台做好学校管理任务安排、文件传送等管理与交流工作,用现代化办公手段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完成情况,促进学校管理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

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方面:依靠学校信息化硬件优势,加强与北京及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优秀特殊教育学校联系,在线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同步视频教研活动,汲取优秀特殊教育学校科研经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校即将启动蚌埠市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课程标准》发布,学校在2017年秋季率先使用了依据新课程标准颁布的新教材,学校从起始年级的第一册新教材开始,鼓励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节课都形成电子教案,再通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进行补充完善,逐步打磨成精品教案,形成微课或课例视频,上传至学校和省特教资源库,为全市特殊教育甚至全省特殊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家校沟通和送教上门方面: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等信息化资源,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搭建好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长对特殊孩子的科学认识,普及家庭康复常识。

利用信息资源和云平台,进一步做好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教师通过录播教室随时随地组建课堂,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班级和小组的组建,也可以对网上的信息源进行整理上传,实现从传统纸质记录模式向视频记录、电子档案、在线授课等方面转化。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家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进行同步学习,对不具备宽带上网的家庭用平板送微课上门,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导教学。改变以往送教上门只是送钱、送物、送温暖模式,做到送教、送医、送康复,为特教孩子健康成长添翼助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永远在路上,蚌埠特教中心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努力开创特教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