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

单位名称: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

入选年份:2017年

简    介: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重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构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致力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实践样态。

image002.jpg

一、案例介绍

(一)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信息文明与技术文明时代,传统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亟待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技术教育被异化

技术课程实践转化乏力,导致课程的育人目标没有得到完满的实现。课堂上,老师多进行脱离情境的知识传授,而不是把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导致技术课程只是一门没有温度的知识,使得学生不知为何而学,课程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难以达到。

2.工匠精神被弱化

学校技术课程价值没有充分实现,导致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价值是:“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而在当前技术文明与信息文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是在传统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技术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具有育人功能,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提升,使各学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故而,技术课程还应肩负起“技术重塑教育”的重任。

3.技术课程边缘化

人与技术的脱离,导致人没有成为技术的主人。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技术没有起到联系学生和生活社会的桥梁,忽略技术的增值性发展,技术并没有使得课程为人服务,人也没有成为技术的主人。

(二)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在14年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理论探索,初创模型阶段(2004年3月-2009年8月)

针对技术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三化”问题,组建课题组,成功申报获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重构技术课程模块,成立“网络社区”学生社团,经过5年探索,初步形成和谐、循环、共生、发展为原则的五大系统组成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模型。

image003.jpg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结题证书

2.深化实践,完善模型阶段(2009年9月-2012年9月)

以还原技术课程的地位和功能为突破口,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课程方案再整合。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5+3”生态圈新模型。开展“兴趣为导向、合作为方式、任务为驱动、竞赛为激励”实践,创建学生自主合作、物化创新的“创客空间”工作室,学生斩获各级各类技术创新竞赛奖。教育部科技司领导莅临我校提出该模型完善的指导意见,经过3年检验、修正,新模型已臻完善。

image004.jpg

网络社区负责人竞选演说现场

image005.jpg

学生对机器人进行设计检验

3.模型推广,效益涌现阶段(2012年9月-2018年4月 )

近5年来,校内年年开展“创客嘉年华”年度活动,打造“六中智造”优质品牌,学生自主研发制作近300项技术创新案例,实现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安徽省肥西第三中学、黔东南州教育局等省内外多所学校应用本模型,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到本校教育精准扶贫点(新堡布依族村等三个村)示范生态技术创造,该村生态生产已从“扶智”迈向“扶志”。出版《课程引导力探究:基础篇、案例篇、创客篇》3部系列专著。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成果推广统计表

1.png

image006.jpg

教育部科技司领导在贵阳六中的“数字校园”进行调研

image007.jpg

参加“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的竞赛贵阳六中智能机器人团队代表贵州省

image008.jpg

贵阳六中创客学生团队清镇市梨涡乡石牛小学进行扶“智”活动

image009.jpg

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海) 贵阳六中“创客之星”参加

image010.jpgimage011.jpg

省市领导参观贵阳六中创客嘉年华活动

(三)案例的主要内容

在信息文明和技术文明时代,传统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迎来资源共享的新机遇,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重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构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致力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实践样态。历经14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如下三大成果:

1.总结出人与技术生态性融合发展的技术课程观念

(1)重构教师意识,使技术课程重新获得重视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通过自身专业化发展,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四中国培计划等各项学科专业培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提供自我提升的途径,使得两个学科教师重新认识学科重要性和必要性。

(2)立足教学情境,重构教学环境,使人成为技术课程的主人

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学中依据当地的文化、资源发现问题设置多样化的情境,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用手思考用心创造,解决问题并反馈到情境中检验;另一方面,在教学环境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与交流,新建以互动交流为主的创客实验室作为思维广场,打通微机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理化生实验室的壁垒融为一体,成为思维实践的资源。最终,使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技术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对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对人与技术课程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

2.创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5+3”生态圈模型

image012.jpg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5+3”生态圈新模型中的“5”为:“互生型课程模块、互动型教学模式、互学型创客案例、互益型评价机制、互助型组织保障”五大系统;“3”为:生活三情境(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公共关系)、课程实施三原则(平衡性、多样性、共生性)、学生核心素养三要素(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

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课程论为依据,立足于充满地域特色生活的三大生活情境,以五大系统为突破,遵循生成性、平衡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实践原则,构成学生、技术与课程的良好学习生态,构建“5+3”模式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落实学生关键能力(物化与创新能力)、必备品格(信息与技术意识,计算与工程思维)、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3.形成了高中技术课程的教学新主张

一方面,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主张“课内用手思考、课外情境带入”,将贵州本土的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公共关系作为技术课程学习的三大情境;另一方面,又将研究成果回归贵州乡镇和学校进行推广应用,保证生态圈的活力、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撬动技术课程实践转化的支点。

(1)打造“六中智造”优质品牌,形成“六中模式”。依托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搭平台展风采,打造“六中智造”优质品牌。诸多学生以“六中智造”为主题展示平台,推荐优秀学子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市各级比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信息意识的同时,还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艺术才气,最终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与创造力。

(2)在省外两所学校、省内九个区域学校和乡村推广应用。省外两所学校为:广州省佛山市华侨中学、安徽省合肥市肥西三中;三个推广区域为:黔东南州、长顺县、盘州市;三个实践学校分别是贵阳民中、长顺民中和盘州一中;三个实践基地分别是乌当新堡村、清镇石牛村和修文县六屯村。实践学校主要推广《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其中贵阳民中实施技术课程生态圈的构建后,民中申报的《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途径与方法》获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长顺民中在学校进行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工作中,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的构建作为学校特色之一进行申报,取得良好效果。实践基地主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扶贫、扶志和扶智的活动,帮助实践基地不少手工作坊在互联网上找到更广的销路,例如:藤条编织,手工石刻,陶器制作等;

(3)编著出版三本专著,分别是《课程引导力探究:基础篇、创客篇和案例篇》,其中《案例篇》收录20余篇获省级奖项的学生研究性课题报告,如:《扣问果落村的明天》和《从艺术审美到课程审美》等;

(4)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30篇,文章均有体现本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其中《让创客之花在黔中大地盛开》一文发表在《贵州教育》;《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及整合策略》发表于北大核心《教学与管理》;

(5)从2012年至今,我校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50项、省级奖152项,处于贵州省技术课程改革的前列。我校学生机器人篮球队连续7次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支代表队出战国家比赛,收获颇丰。

(四)案例的创新之处

1. 凝聚出了一种人与技术的生态发展的技术课程新观念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去探索技术课程的效用、意义和目标,将生活情境与技术课程的五大系统相互作用,突破原有技术课程的局限,确立人与技术共生、和谐、发展、循环的生态理念,最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提升,改善人与技术课程共生共建关系,成为撬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支点。

2. 创立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5+3”生态圈模型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将五大系统(互生型课程模块、互动型教学模式、互学型创客案例、互益型评价机制、互助型组织保障)嵌入三大情境(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公共关系)中,激活技术课程生命力,使人成为技术的主人,成为撬动应试教育的支点。

3. 创造了一种高中技术课程的教学新主张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技术课程的传输加练习的教学实践方式,强调以人为主体,让教学回归生活、走入实践,凝练出了一种“课内用手思考、课外情境带入”的教学新主张

(五)案例的效果

1. 形成教学模型,获奖频频

学校构建技术课程“5+3”生态圈新模型。重新认识技术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在“技术重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实施提升技术素养、重塑教育模式的学校课程方案,构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运用基于信息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生态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的带动与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获得以下荣誉称号:

中央电教馆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全国高中创客联盟发起学校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学校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课题项目学校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项目学校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的实践构建》获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贵州省2017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十大典型示范案例

贵州省首批校本研修校

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贵州省科技特色学校

贵州省首届科技节特殊贡献学校

贵州省中小学创客项目评选活动特殊贡献学校

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奖

贵州省通用技术培训基地

贵州省教育学会青少年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

贵州省第五届优质课比赛通用技术学科一等奖

贵州省第六届优质课比赛通用技术学科一等奖

出版三本书《课程引导力探究•基础篇》、《课程引导力探究•创客篇》和《课程引导力探究•案例篇》

本成果已作为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十大典型示范案例被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全国评选,并推广到省外两所高中,省内一个地州、两个县、三个乡镇和三所高中,取得良好效果。

2. 教师践行课程,专业发展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5+3”实施模式。教师转变观念,通过践行“5+3”实施模式,实现课程互生、教学互动、案例互学、评价互益,在教学互动中交换知识、交换思想、交换情感、交换能量,建立教师、学生、课程、技术、情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学习生态,涵育学生信息与技术意识、计算与工程思维的必备品格,获得如下奖励和荣誉:

2.png

3.png

image018.jpg

《西部开发报》报道我校“六中智造”活动

image019.jpg

我校创客嘉年华活动 贵阳电视台报道

3. 学生参与课程,素养提升

提升技术核心素养。学生在技术课程学习中,得益于“课内用手思考,课外情景带入” 的教学主张与项目研究、模型制作的小组合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升物化及创新的关键能力,涵育信息与技术意识、计算与工程思维的必备品格,树立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近年来,学生研究基于贵州本土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和公共关系的项目50余个,并以“创客嘉年华”、“创客空间”为载体,自主创意、自主设计、自主制作500余件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下:

4.png

4. 成果辐射引领,成效显著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的实践和推广中,贵阳民族中学在技术课程和学生科技创新中不断获奖和提升,其中由贵阳市民族中学领导力开发项目《果落秋阳》入选2013年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十大项目《行动的力量》(商务印书馆)、《寻找最美历史传承——关于牙舟陶探询之旅的报告》荣获2015年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特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评价:“这群中学生用虽嫌稚嫩但不乏勇气、智慧和坚实的行动显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精神,他们像一面镜子,让冷漠麻木、抱怨叹息、敷衍塞责的成人世界无处遁形;他们像火种,给人直抵内心的温暖,以及希望和信心”;长顺民族中学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作为特色成果呈现,不仅通过2017年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还实现技术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质的飞跃。

(六)案例的下一步发展

1. 操作机制,有待完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的操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教师人数、自我能力和学生人数、年级组织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善,对出现的漏洞,需要及时弥补,需要专家指导。

2. 评价机制,与时俱进

评价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理论的高度不够,深度不足,急需专家对多元化评价制度、内容进行深入的指导,以便使贵阳六中技术生态圈能科学、持续开展,能适用于更多的地区和学校。

3. 课程开发,适应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中的互生型课程模块也应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不停的进行内容更新和课程研发,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未来应将贵阳大数据中心城市、多彩贵州旅游文化等资源与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例如:网络安全实验室、AR实验室等。

二、专家点评

贵阳六中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成果,对于高中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突破和超越,极富创新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示范、幅射与推广价值。其核心价值和特点是:

1.准确把握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表现了强烈的责任心、改革的敏锐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从关键问题切入,抓住要害和本质,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策略,这一切都聚焦于一个新主张,即建立技术课程生态圈。这一生态圈,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主体,营造合谐的文化氛围,确立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制度。这是个教育生态圈,也是文化生态圈,从根本上保障了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是对技术及其课程的超越和提升。

3.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理念,即人是技术的主人,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为人的发展服务,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确立了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着眼点和立意很高。

4.立足教学情境,重构教学环境,创立了“5+3”生态模型,即五大系统、生活三情境、课程实施三原则、学生核心素养三要素,同时,形成“课内用手思考、课外情境带入”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具有可贵的创意。

5.这一成果非常注重贴近本土传统文化,体现贵州的文化特色,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表现了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

6.这一“六中模式”,已在省内外推广,为兄弟学校认可并实行,也被专家所认同和赞扬。这一项目是成功的,成果是丰硕的,影响很大,我愿意推荐。

点评专家:成尚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材审查委员,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贵州组组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