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金华一中语文学科网络化读写教学的探索,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目的,通过深化之江汇教育广场学科基地校这一应用,丰富课程资源形态,将学生的读写课程数字化、多媒体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尤其是将学生作品制作成电子书,将学生的读写成果数字化、可视化,并再生为课程资源,可视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
【内容导图】
【正文叙述】
一、背景与问题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也是浙江省首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践学科基地学校中唯一一所高中语文基地校。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全省独树一帜,按照汇聚名校优势学科,聚焦教育教学热点、破解学科重难点问题的基地校建设思路,学校充分应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学生“读写学习”这一核心环节,让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势装上信息化的翅膀,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两大核心,存在一系列瓶颈问题,如:经典名著阅读难以坚持,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影响收获效果;联考作文通常只有分数结果而没有点评环节,学生对作文的评定缺少标准尺度的了解;热爱文学创作的学生缺少作品的展示舞台及相同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缺乏交流和实践活动的阅读与写作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本案例针对这些瓶颈问题,组建由语文特级教师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团队,在“一英尺宽、一英里深”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开展“读写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
二、思路与做法
总体思路
依托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上的语文基地校平台,开展直播课堂、微课点播、专题社区、手机电子书等多形式的读写学习应用,学生可通过PC电脑、平板设施、智能手机等多终端接入,实现共读、同写和互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同时也是促进他人的助学者,探索“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语文读写学习新模式。
图1:金华一中语文基地校平台
建设实践
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上的语文基地校平台集成课程中心、资源中心、话题研讨等栏目,以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推送更精准的学习任务、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模式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推出直播课堂、微课点播、专题社区和手机电子书四大语文读写学习应用。
1.直播课堂
针对学生论述文写作思辨性不强的问题,开设《思辨性作文话题漫谈》的网络直播课程,直播地址以二维码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移动课堂,反复学习,深入体会。
图2:移动直播课堂学习
2.微课点播
以课本为出发点,制作《高中语文(必修)疑难问题解决》系列微课程,精心挑选了一些极具思考力的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以获得创造性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数字化、视听化的形式,将课外阅读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制作了《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拓展阅读与专题难点例析》微课程,供学生课后针对性复习、巩固和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留言,和一起阅读的同伴讨论交流,在表达的过程中建构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同时发展思维,进行审美鉴赏。
图3:精品微课程点播学习
3.专题社区
专题社区是一个讨论互评的场所,教师将阅读、写作的学习任务单、阅读材料和具体要求发布在专题社区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依照范文写作,并发布成果供大家学习讨论。在专题社区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布置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任务,把分层作业单和阅读资料可以制作成二维码,学生能直接用手机扫码学习。
图4:专题社区互动讨论
4.手机电子书
汇聚学生的优秀作文,编制成epub格式的电子文集,发布在基地校平台和每位学生的APP客户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学习,并在网络上留言讨论与点评,在数字化交流中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制成电子版个人文集,作为展示和引导,以读促写。学校文学社副社长吴思成的电子书个人文集里收集了他高中阶段的随笔和作文,他深有触感地说:“翻看自己从前的作文,可以发现自己在立意、结构、语言方面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秀作文,在为他们独辟蹊径的立意击节叫好的同时,也能发现一些优秀的素材,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新思路。电子书的形式激发了我学习写作的热情,增强了我的信心,也让我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
图5:手机电子书学习
语文组陆静老师认为:“电子书是我们学校语文组老师在读写结合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之一。我们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整理成集,发送到学生手机客户端,学生对这种电子书籍很感兴趣,更有写作热情了。基地校平台在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方便快捷地搭建了一座数字桥梁,让更多、更优质的资源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保障措施
为保障基于学科基地校平台的高中语文读写学习模式探索的有序推进,学校组建了由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先期确立了读写结合数字化教学“一英尺宽、一英里深”的理论指导方法,后期建立了明确的项目推进奖励方案,从多个角度关注平台建设进展,依据评选考核内容予以相应奖励,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探索,推动高中语文读写学习模式创新。
图6:“一英尺宽、一英里深”的读写教学之--读之树
图7:“一英尺宽、一英里深”的读写教学之—写之树
1.“一英尺宽”的宽度限制
读的内容。以课本为主阵地,开发与之相关的经典阅读内容指导微课,以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素养能力。如《高中语文(必修)疑难问题解决》侧重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力;《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拓展阅读与专题难点例析》侧重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外国小说的审美鉴赏力;《论语选读》侧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中国儒家文化经典在现实的意义;《唐诗宋词比较》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对古诗词横向、纵向、跨文本等多维度的比较,提出自己独特思考与观点的创新能力。
读的形式。主要为网络视频、手机电子书和网页浏览三种方式。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读写结合方式限定。学生在限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书籍;写的内容由读的内容决定,教师给出论文范例,学生在范例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模仿性写作,在对思考性强的论文的模仿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和思辨能力。
2.“一英里深”的深度挖掘
阅读资源精品化。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素材,尤其是有深度、有思考性的材料,避免简单化、消遣性阅读。
学习反馈智能化。根据网络点播量及在线调查等形式,统计分析学生需求,有针对地调整读写教学。
资源推送便捷化。将电子书、学习任务单、分层作业单等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推送到学生指尖,在轻松的分享和交流中实现语文读写教与学。
作业布置个性化。依托基地校平台,在推进校本作业网络化的同时,教师可通过《校本作业》栏目开展面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作业布置,实现差异化学习。
书目推荐科学化。基地校平台的《好书推荐》栏目,主要推荐高中生适读书目,同时兼推大学及教师书目,扩大知识面,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
3.考核、奖励并行的支持制度
关注平台建设情况。学校层面对于上传的课程资料质量、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对促进平台建设者予以适当的奖励,使平台内容更加多样化、优质化。
关注平台使用情况。学校层面依据直播课堂参与人数、微课点播量、专题社区讨论度、学生手机电子书发布数量等,考核各年级、班级使用学科基地校平台的情况,并对考核优秀班级予以奖励,以此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推进高中语文读写学习模式探索。
评选考核层级化。不仅在学校层面采取各项措施,关注平台考核建设,同时也由省教研室、省教育技术中心按省考核标准建立起专门的工作小组,采取年度小考核、四年一度大考核并行的模式,对学科基地校平台进行全方位的评选考核,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金华市“智慧教育”总体推进思路,每个年级选取2个教学班试点研究基于平板的“智慧教学”模式,每年对参与试点教学的任课教师开发的新课程资源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基于平板教学开发的各科课程(含总体设计、每课例含课件与作业、微课等),评定优秀30%、良好40%,合格30%。学校每学年为此项工作推进的划出专项经费5万元,根据试点实际成果和工作量对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科教育予以奖励。
三、成效与经验
建设成效
1.基地校平台融合直播课堂、微课点播、专题社区、手机电子书等应用,开展共读、同写、互评的语文读写结合学习,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学生读写学习效果。
依托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上的语文基地校平台,以直播课堂、微课点播、手机电子书三种移动课堂形式开展语文读写的教与学,并在专题社区进行规模化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自我学习需要的行为习惯及交流协作的读写学习方法,探索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语文读写学习新模式,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了语文学科特色优势的引领辐射作用。
2. PC电脑、平板设施、智能手机三融合的多终端接入,网络视频、手机电子书、网页浏览为主的阅读方式,社交网络式的互评互动,适应“互联网+”业态下的教育受众习惯,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读写的学习激情。
以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的问题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互联网+”业态下学生对学习数字化、移动化和泛在化的受众习惯,实现PC电脑、平板设施、智能手机三融合的多终端接入学习,网络视频、手机电子书、网页浏览互补式的数字化阅读,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读写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了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3.面向语文课程重难点、学生外国小说阅读量少理解难度大等问题,以针对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品质,开发了系列化的以微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开展语文读写学习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依托基地校平台,积累了基于语文课程重难点的《高中语文(必修)疑难问题解决》、基于发展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审美鉴赏力的《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拓展阅读与专题难点例析》、基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中国儒家文化经典的《论语选读》、基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唐诗宋词比较》等成体系的微课程,为深入开展读写结合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具体成果
学生在“圣陶杯”、“创新杯”、“冰心杯”、“孔子杯”、“语文报杯”
等各类作文竞赛中频传佳绩,其中高三年级的邵熙梓同学在2018年的“语文报杯”全国现场作文竞赛中获特等奖,同时又获得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的全国一等奖。
教师将读写模式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成果化,在基地校省级子课题培训交流会议中,金华一中语文组老师申报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微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与成效研究》课题,被作为省基地校2018年-2019年优秀省级子课题推荐立项。
经验体会
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是基础。学校制定了校本资源建设制度,如
基于月任务的资源建设责任人制度、数字资源基地校维护值班制度。组建了语文组微课制作团队,定期开展团队成员的微课制作培训,实现了微课制作的序列化、专业化和模板化。
汇聚名师资源很重要。积极利用语文组6位名师网络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分享名师资源学科资源。学校还邀请了语文特级教师及大学的专家团队做基地校的指导专家,并分享学科精品资源。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编制人性化的基地校学习指南手册,提高服务体验感。针对性地组织同学参与社区讨论,保障读写结合学习的实操性。制作基地校介绍微视频,将基地校栏目、资源特色及使用说明以短视频形式嵌入基地校网站首页,加强学生学习的引导。
联动学校其他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推进方式。学校尽力扩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参与面,结合“书香校园”和学科组“整本书”活动,组织全年级共读一本书,将相关阅读材料和作业发布在基地校的相关应用栏目,拉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
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能事半功倍。学生比较关注联考及历届高考的优秀作文,学校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联考及历届高考的优秀作文上传至基地校平台的“考场作文”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对照,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这一做法深受学生欢迎。
四、专家点评
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不仅作为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作为工具支撑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而且作为思维引领教育变革,从而催生新的教育形态。
金华一中语文学科网络化读写教学的探索,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目的,通过深化之江汇教育广场学科基地校这一应用,丰富课程资源形态,将学生的读写课程数字化、多媒体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尤其是将学生作品制作成电子书,将学生的读写成果数字化、可视化,并再生为课程资源,可视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应用的创新探索,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