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广东实验中学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广东实验中学集团化办学从探索阶段向深化阶段、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逐渐转变,足迹遍布大湾区的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地。本实践过程探索了“三基三联”的模式:从三大基础,即内在的驱动力、外在的硬件和流程三方面进行优化,以三方面联动,即远程教研、互动教学和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发展,以信息化着力解决校际间的...
摘要:广东实验中学集团化办学从探索阶段向深化阶段、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逐渐转变,足迹遍布大湾区的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地。本实践过程探索了“三基三联”的模式:从三大基础,即内在的驱动力、外在的硬件和流程三方面进行优化,以三方面联动,即远程教研、互动教学和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发展,以信息化着力解决校际间的教师发展的常态化问题,促进学习共同体的融合形成,打造教师发展的闭环全过程。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金色阳光洒满校园。”初升的旭日唤醒了广东实验中学的一花一草,“一校十区”的师生们迎来了朝气朗朗的一天。白云校区政治科的小周老师抱着书本和作业,信心满满地走进录播课室,按下了“开启”键,开始与校本部的远程直播听评课……
一、学校概况
广东实验中学(下称“省实”)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立教始于1872年清政府设立的“留美幼童英语先修班”,距今已有140多年;建校始于192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及“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形成了“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锻造办学特色,铸就了科技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这三大成绩辉煌、蜚声中外的特色教育品牌。近3年,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创新成果荣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二、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花开湾区,省实教育集团化发展概况
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将“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位列教育均等化工作三件事之首;2018年全国两会上,集团化办学再成热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了“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省实“集团化”历程始于2004年。近两年,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加快了集团 化建设步伐,计划至2020年,学校创办或合作管理的学校将达到10所,足迹遍布大湾区的广州、佛山、珠海、江门。(见图1)
图1.省实集团化办学历程
学校集团化办学已从探索阶段向深化阶段、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逐渐转变,体现了以下的特征:
1.一花十叶,扩大优质教育辐射范围,契合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2.一校一品,推动集团内校际深度融合,激发办学机制创新活力。
3.开枝湾区,担当优质资源核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整体发展。
(二)山重水复,省实集团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围绕着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省实做了积极地实践。师资是决定教育和人才的高地打造的关键因素,在集团化背景下,教师发展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如何设计集团校信息化应用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
2.如何创设信息化应用场景,促进集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协同发展?
3.如何建立集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模式,打造教师发展的闭环全过程?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国家和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省实作为广东基础教育的领头羊,集团化的目的于贯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将学校优质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省实在“优质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信息化”作为主要的抓手,以信息化助力教师发展水平。
(一) 问题解决策略
图2.省实“三基三联”信息化助力集团校教师发展示意图
1.内外驱动,优化信息化应用三大基础。从内在的驱动力、外在的硬件和流程三方面进行优化,让技术的应用贴合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开展。
2.校际融合,信息化实现教师三方面联动发展。创设远程教研、互动教学和课程开发三方面的教师发展场景,促进集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联动不同校区的教师进行深入的智慧交流和碰撞。
3.形成“三基三联”模式,打造教师发展的闭环全过程。以“三基”支撑“三联”的开展,“三联”则反向促进“三基”的优化提升,在彼此相互作用中螺旋式持续实现教师发展。
(二) 具体实践过程
1.第一阶段:学校打造信息化应用三大基础
硬件和流程是重要的应用前提和环境,其不能成为教师应用过程中的壁垒,只有将其设计优化,才能支撑教师的信息化需求,继而激发基础内驱力,碰撞出创新应用的火花。
(1)建设基础应用硬件。学校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高速接入省教育科研网和互联网,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满足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要求。以WiFi、4G/5G技术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建设智慧教室,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给每个教室配备教学管理系统,为教师配备移动教学智能终端,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学情分析及教学改进服务,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及评价体系,全面实现远程互动教研教学常态化。
(2)简化基础应用流程。一方面,让科技的应用更加亲切。省实有着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名师,而当面对着设备上的一些按键的时候,老师们可能会谦虚地说:“哎呀,我们老了,这些不懂。”当信息化技术应用给老师们造成困扰时,这样的复杂操作便不能体现它的便利性,人便受制于设备了。因此我们在应用情境之中,考虑多了体验时的感受,例如将未来课室的远程录播系统前期设定好,包括网络协议、分镜头、话筒音量等等细节入手,老师进来只需要一键开机,其余的便自动进入设定模式。降低使用的难度才能提升应用环境使用的频次。经过了简化处理,不仅是年轻的老师喜欢用,年长的老师也喜欢,接近退休的物理何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拿着手机上讲台,为的是可以将学生的课堂练习投屏在黑板上进行讲评。
另一方面,学校借助未来课室的远程听评课系统,简化了听评课的教学流程。“听课比上课还累”以前经常可以听到老师有这样的评价。这其中不免三个原因:课时的安排上要迁就彼此,一般会将课时调至听课老师集中的时间段,所以授课老师的进度会受影响,另外,听课老师也要集中时间,可能满足大多数的时间段。因此,听课之前的调课沟通便会耗费很多精力时间;假如不是在同一个校区的公开课,听课老师便免不了舟车劳顿,至少要用一个半天时间来完成听课任务,回来还要继续投入自己的教学任务;授课老师面对来之不易的听课评课机会,一般情况下会借班上课精心打磨,反复修改,虽然课上得精彩,但是往往带上了经过彩排的“表演”成分,体现不了常态化教学的真实一面。上面的问题,在远程听评课系统上便不复存在了:教学处将不同校区的老师课表进行比对,很容易找到彼此“上课与空档”的时间,因此在期间安排听评课,基本不会对老师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学校老师手头上的课表便会呈现出常规的、直播的以及听课的三种形式;而且免去了路程上的奔波,上课老师只需将班级带到未来课室,听课老师也只需移步到未来教室,便能够透过大屏幕进行远程的听评课了。由于便利性,常态化便得以实现。
(3)激发基础内驱力。 2018年12月,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心连同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发布了《基于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优质课评比大赛实施方案》。方案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化学小梁老师是去年刚入职的老师,属于谦虚上进类型,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见到不少前辈都有课题项目在进行,不由得心生羡慕却又苦于无从下手。当她看到了方案之后,兴奋的说:“终于找到写文章的思路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次方案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信息化应用的闭环设计,方案以比赛的形式推动老师尝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化应用进行深度融合,尝试新课堂变革并以论文形式记录下来,学校配备高校专家作为课型指导,将实践的内容上升到科学性的论文产出,同时成果申报学校的教学奖以及校级小课题研究,因此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好评。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积累,小梁老师的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观探析”素养的课堂实践》浮出了水面。
2.第二阶段:学校创设校际教师三方面联动发展场景
这个阶段从远程教研到信息化手段驾驭课堂,最后开发一系列创新课程资源,再回到课堂。以教师为核心,螺旋式上升的推进过程。
(1)联动教研,以远程集体备课、示范课、听评课机制建设集团校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新入职的教师增多,而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的教师;另一方面是托管了相对较薄弱的学校,师资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保障集团整体的运行质量的前提下,除了从校本部输出更多的优质教职人员,分校的师资培养尤为重要,是需要更多微观长期指导的。因而,通过教学处的课时对接,让本部的政治备课长在新老师“空档”的时候先行上课,作为示范,再以分校的老师上课,本部老师远程听课,并且在课后评课。每一个科目以本部的备课组长形成一个小组,校区之间以教学处主任形成总组长,分级指导听评课。借助远程双协同课程的建设,常态化的听评课得以实现,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
(2)联动教学,以信息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双师课堂、5G课堂为主的新课堂教学变革。2018年12月28日,以“广东省初中教育发展联盟教育论坛”为契机,展示了两节“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双师课堂”研讨课。“Say hello to Baiyun school!”本部蔡老师对着镜头摆了摆手,同学们向白云校区的老师和同学问好。这是一节英语课,展示的是双方师资相当的教学模式,一起上课的是两校区的备课长。本次课采用了辩论的形式进行,围绕“话题阅读课:Cell Phones In School”进行分析辩论,课堂精彩活跃。透过屏幕,两个校区的学生以正反两方讨论手机的利弊,博得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另一节课,是数学的《用方程思想解决角的计算》课题,参与授课的是“青蓝组合”,即白云校区备课长张老师与本部年轻老师陈老师的组合。由于展示的是存在差异的两个不同学情的班级,因而利用网络进行课堂实时互动,邀请班级当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上台进行解题分析,一边做题以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学生跃跃欲试,看到了屏幕中的自己,他们感到既骄傲又新奇。
这次活动探究在不同校区借助网络,两个校区的两位老师完成一个课时教学,发挥同课异构的有效性,不同校区的学生在两位教师引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观点和解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授课教师展示了不同课堂模式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情景,包括主题阐述、异地师生之间的问答和异地学生之间的远程讨论,摸索了“师师”、“师生”和“生生”的不同教学模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不同校区中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得到互补与共享。
2019年3月29日,省实在校本部高中部举行“5G·我即校园”教育应用落地暨战略签约发布会。签约现场,高中部陈老师通过端到端的5G网络连接荔湾与越秀两校区,将多种日常教学应用承载于5G网络之上,为位于荔湾区的本部班级和身处越秀分校的同学共同教授《减数分裂小结》,呈现了一堂基于5G+智能教育应用的生物公开课。“越秀省实的同学可以听到我的声音么?咱们班的同学给屏幕对面的同学打个招呼!”在陈老师的鼓励下,省实高中部的同学们冲着摄像头挥了挥手,教室里响起来了笑声。陈老师在与本班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还通过5G+远程互动教学应用与分校学生实时交流。“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减数分裂的典型特征是什么?”陈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并且对着屏幕,让越秀省实的一名同学回答。屏幕中,一名男生站起来说:“一次复制,两次分裂。”高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让省实高中部和15公里外的越秀省实的师生如同身处同一个教室内。在课上,陈老师借助5G+AR/VR教学设备,将细胞分裂的过程直观、立体的展现给同学们,让抽象的双螺旋结构不再神秘,同学们表示“对减数分裂的过程认识更加清晰了,为以后知识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生物课,教师首次展示了5G+互动教学系统和5G+AR/VR教学应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输送、构建了高效的智慧学习环境,标志着5G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态化应用的开端。学校校长全汉炎表示,“5G课堂现在还在探索阶段,广东实验中学聚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发展样本,以丰富内容和创新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本校的落地,将新技术、新应用渗透于日常教与学,利用5G点亮未来课堂。通过探索后广东实验中学把成熟的经验向集团内学校推广,再向全市学校推广。”
(3)联动课程开发,实现集团内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提升教师课程研发能力。课程资源既是育人的载体,也是集团化文化的载体。省实开发创新课程资源上积极尝试,以优质化的课程内容传递到校际间的课堂当中。例如全汉炎校长主持的“基于PBL的高中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集合了珠海学校、顺德学校和天河学校骨干力量,以“目标—过程模式”为课程指导理论,以“三双制”为资源拓展机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六阶段”“三课型”,推动STEM校本课程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掌握科研和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品质”的中学拔尖科技人才。又如高中部与南海学校联合申请的广东省科技厅的“南越少年学天文”课题,结集出版了《南粤少年学天文》校本课程。
集团内各校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对课程的敏感度,切合学生的发展情况而开发相应课程。与此同时,增强对学校的教育价值的认同感,激发课程共建共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集团整体教育品牌的形成。
四、实施效果
在建设学校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了“三基三联”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教师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提升,同时为分校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1. 打造“三基”,教师“用得了”:打造信息化应用三大基础,以信息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熟练应用了信息化,从而提高集团化联动的有效性与常态化,真正将优质教育辐射范围的扩大,促进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在远程听评课活动中,听课的范围覆盖了所有学科的年轻老师,每周平均需要展示两节远程公开课集体研讨;而远程示范课的资深教师则覆盖了所有科目的备课长、科长以及教学处主任。白云分校的政治刘老师说:“在每次直播课后,与本部的政治老师们的远程探讨中,我得到了许多实质性的教学方法,令我受益匪浅,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希望今后在这样的交流和学习中,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更上一层楼。”刘老师所说的本部老师即是本部同一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在以手把手的形式带动年轻的老师的过程中,老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关系便日益牢固。
2.创设“三联”,教师“用得好”:就如白云学校教学处徐主任所说:“取法乎上,集团学校的新老师借助信息化可以更加无缝地同本部的名师进行深入地沟通学习,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从教学效果上也看得出老师们的努力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联动教研、联动教学和联动课程等实践,丰富了常态化联合教研、课堂诊断等课堂教学持续改进的机制,教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入职的70多名年轻教师,均得到过不同级别的奖项。最近,初中部张伟华老师参加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勇夺历史科决赛一等奖第一名,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研等的深入整合,提升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开发建设了一批优质化教学资源。例如:以本部牵头联动珠海学校、顺德学校和天河学校的《基于PBL的高中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开发出了10余门具有较强引领性和示范性的STEM精品校本课程、创建了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中STEM校本课程体系、创建了“三双制”下的STEM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创生了基于PBL的STEM校本课程实施“六阶段”和“三课型”。本部与南海学校的天文课程研制了高中天文课程建设方案、各阶课程实施方案,开发出了“四阶”课程的系列课例(教学设计、课件),荣获“2019广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组完成了“广东少年学天文”70+节微课的录制,在广东天文科普网上推广。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云端环境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研究》探索了有效的翻转课堂的模式。《以微课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制作了中考复习课专题系列和《道德与法治》新授课专题系列的微课资源包,其中录制九年级复习课专题系列微课课例50+个等等,这些为集团校内课程开发,建设集团课程配送机制,形成课程开发援助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三基三联”模式,教师“用得久”:在省实,老师带着手机上课是很正常的,因为通过“拍照上传”可以快速将学生的做题情况展示出来分析。诸如此类的信息化应用已经悄然改变了课堂的模式。“三基三联”模式是以人性化更新管理服务设计,以信息化助力集团教师发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新模式。立足于教师发展而制定的管理服务机制,解决应用上的痛点,符合发展的刚需,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由下而上”的实践。激发内驱力、建设环境和简化流程,都是创造一个适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闭环,使得校区在融合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以及教育的整体效果,并且呈现螺旋式持续上升。在进一步落实制度的创新和管理更新的需求,进而使得集团化办学模式能够展现多元化发展的形态,与现阶段教育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相符合。
五、发展展望
目前,学校基础环境建设已完成,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改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创设了省实新课堂。
接下来,学校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八新”设想和学校“三高四优”办学目标,以信息化为抓手,革新育人模式、变革课程与教学、提升集团教育治理水平。学校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大教育”、“一盘棋”、“一体化”建设原则,强力推进集团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将以感知、识别、联结为主要特征,借助“云端”核心,利用智能工具、知识库和社交网络等要素,构建智慧校园的虚拟空间,实现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干预、可自愈”的新学校。
计划到2020年,实现“五个一”发展目标,即“一网全面感知”、“一体空间融入”、“一站智慧教育”、“一图可知全局” 、“一号智享省实”,建成广东新时代新教育的标杆,全国创新型、开放型、生态型的智慧校园标兵,力争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标杆。
六、专家点评
目前,为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均衡的需求,全国不少地区的优质学校均在尝试于不同省、市、地区设立分校,为不同区域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然而,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集团化学校管理不善,分校质量良莠不齐的案例,如何提升集团办学的质量,保证集团师资水平均衡是集团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难题。广东实验中学在“三基三联”思想的指引下,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发展,实现优质传递。这一案例对于其他学校非常有借鉴价值,值得各集团学校借鉴。在5G即将来临之际,网速将不再成为新集团学校互联的瓶颈,信息技术助力“三基三联”将为各集团学校迈上新台阶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冯增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