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上海市七宝中学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视像中国”计划始于2004年,起源于香港,七宝中学作为参与者推动着项目的发展。2008年,计划结束,获得香港教育基金“金奖项目”。2011年,七宝中学正式成立“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此后,在七宝中学的引领下,项目以“区域协作、携手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一种低调、实干的态度,吸取七宝中学的优质教学经验、引...
内容导图:
摘要:
“视像中国”计划始于2004年,起源于香港,七宝中学作为参与者推动着项目的发展。2008年,计划结束,获得香港教育基金“金奖项目”。2011年,七宝中学正式成立“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此后,在七宝中学的引领下,项目以“区域协作、携手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一种低调、实干的态度,吸取七宝中学的优质教学经验、引入丰富的社会资源,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持续动态地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四大内容板块:远程课程、远程活动、互访交流、特色活动。网络课程运用在线课程平台,为众多区域输送大量优质课程,从民族文化、生涯发展等方面入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提供基础。拓展课程,以区域文化为特点,突出人文特色,通过课程交换助力文化的交融共生;远程活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完成读书、辩论赛等在线互动活动,生动演绎跨文化交流、实现思想交锋与碰撞;互访交流和特色活动,以面对面方式,与在线活动互补互进,为师生提供更多深入体验、深度实践性的机会。项目正是以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点点滴滴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学生、教师、学校、区域)来完成“区域协作、携手发展”这一使命。
“视像中国”发展历程及其价值
“视像中国”教育项目是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领域开放教育项目,该项目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教育模式,带动一线学校主体性参与,促进跨地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共享,推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视像中国”又是一个公益性和研究示范性的项目,其价值在于组织协调跨区域、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在更广阔的教育环境,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平台。
项目始于200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讯息工程系黄宝财教授策划并担任总监,得到香港优质教育基金和香港教育局大力支持,2008年项目总结时荣获香港优质教育基金“金奖项目”。2008年以后,在上海市七宝中学陈圣日老师的积极促动下,得到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的协同支持,项目转为公益化运作,形成了“沪港甬”三地鼎力推进的发展格局,以校际民间组织形态活跃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并以开放的教育实践模式、以拓展师生视野提升师生素养为基本目标,推动着跨文化跨区域的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协作。为延续项目的良好发展,于2011年由上海市七宝中学承担项目的日常推动,成立“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如图1所示)。项目已从最初的几个区域参与发展到遍及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江西、山东等二十多个区域400多所项目学校(如图2所示),同时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也有学校参与其中,在促进跨区域协作学习及异地教育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视像中国”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远程课程、远程活动、互访交流、特色活动为主的内容版块。
图1 项目发展历程
图 2 项目发展区域
一、远程课程探索及其应用成效
远程课程包括网络课程和拓展课程,网络课程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河南大学等高校支持下,引入高校课程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方式中体验大学课程教育,核心价值在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弥补学校校本资源的不足。远程拓展课程主要服务于项目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课程交换的形式使项目学校之间共享课程资源。各地运用远程实时互动方式,实现师生异地的教学场景,使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扩展,学生们也享受到不同地方优质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视野带来积极的影响。
1.1 网络课程探索(2012年-至今)
2013年,源于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结合中学生的大学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成长感悟等问题,项目决定开发并建设“中学生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截止2018年9月,已开发完成6门“生涯系列”课程。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2016年开始,项目开始设计制作民族理解系列课程,组织专家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开发了4门“民族理解”系列课程。
网络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从纯在线课程到多方协同混合课程到深度融合混合课程的演变。在课程实施初期,以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为主要内容,学生主要以在线学习为主;实施中期则更聚焦于课程设计、课程管理和服务层面,探索宏观概念上的混合课程模式,关注管理层面之间的混合,即高校、中小学和项目管理者多方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积累,我们发现深度融合的混合课程模式更加适合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动态、有意义的多样化学习,促进学习的实效性。
1.2 网络课程应用成效(课程资源、学术成果、课程平台)
首先,从课程资源建设来看,项目在5年期间完成了12门在线课程的开发,并进行了持续的优化。课程涵盖3个系列:信息素养系列—《数字化学习》、《触摸信息技术前沿》,生涯系列—《探索自我》、《探索外部世界》、《生涯规划与管理》、、《探索职业:航空篇》、《探索职业:航天篇》、《我型我秀》,民族理解系列—《佤族》、《白族》、《哈尼族》、《苗族》(如图3所示)。
图3 12门网络课程
其次,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截止2017年秋季学期,“视像中国”网络课程上线实施了1-7轮不等,参与学校涵盖上海、宁波、佛山、深圳、重庆、唐山、香港、河南等多个城市的34所中学,选课学生总计多达7684人,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仅2017年课程报名人数多达3484人,网络完成率逐年上升(如图4所示)。
图4 网络课程整体学习情况
此外,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优秀的学术成果。以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主题,在中国电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杂志上发表了3篇优秀的论文,其中一篇被EI收录(见支撑材料1)。
2.1拓展课程交换探索(2012年—至今)
七宝中学在2010年之前就开始了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借助这一经验,项目于2012年开始设计拓展课程交换计划。拓展课程突出区域特点,以人文类课程为特色,通过课程交换的形式共享优秀课程资源。师生异地的实时课堂扩展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给了学生们别样的课堂体验(如图5、6所示)。
图5 2019年春季学期拓展课程(部分)
图6 2019年春季学期拓展课程《合作共存》
2.2拓展课程应用成效
拓展课程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着将远程拓展课程扩展到香港、新加坡学校,尝试着引进国际课程,扩大课程交换的范围,切实在远程互动的方式中落实助推文化交融共生的发展目标。课程实施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近70门课程的交换,各地运用远程实时互动方式,实现师生异地的教学场景,使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扩展,学生们也享受到不同地方优质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视野带来积极的影响。从2018年秋季征集的5门课程内容来看,也正突出了“人文”这一特色,彰显了地域特色(如图7所示)。
图7 2018年秋季 拓展课程征集结果
在学术成果积累上,项目以拓展课程为依托,对其中的优秀个案进行挖掘,发表了2篇优秀的期刊论文(见支撑材料1),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案例经验。
二、远程活动探索及其应用成效
1、远程活动探索(2010—至今)
读书节是七宝中学的八大主题文化节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个节日,历时一个月,包括辩论赛、主题征文、家书分享等。基于辩论赛,项目开始了“网络实时辩论赛”的探索,于2010开展了校际网络实时辩论赛,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8届,学校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有来自深圳、佛山、上海、宁波、唐山的近百所学校参与,为展示学生的辩论风采和生生的深度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图8所示)。
除此之外,还衍生了特色读书活动:“齐开卷 香满园”读书活动,以及主题教研、专题论坛、沙龙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
图8 第十八届网上实时辩论赛
2、远程活动应用成效
远程活动(如图9所示)主要是面向师生课堂以外的时间,自由选题的主题交流让同学们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交锋;唇枪舌剑的辩论赛让同学们完美地显现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演绎着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冲击,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提高了思辩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题教研促进跨区域的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理念碰撞,教师们在多地共生的平台里展现着别样的风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图9 2019年春季学期远程活动
三、特色活动探索及其应用成效
七宝中学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一,依托上海市优质的社会资源,为网络课程的线下职业体验提供了支持,并依此建立了相应的实践基地;二,井冈山是七宝中学长期教育扶助的定点区域,基于井冈山的红色文化,项目于2018年设计了红色文化和科创主题的研学之旅。三,基于七宝中学的信息化建设,设计了教师公益信息化培训。线下的特色活动与在线活动互补互进,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深入体验、深度实践性的机会。
1、实践基地活动—航天航空夏令营、航天航空冬令营(2014年—至今)
为增强混合式学习的实效,项目分别在上海航天博物馆、上海火箭总装厂、上海东方飞行培训中心、上海闵莘茶城等地,开设了航天、航空、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每学期组织在网络课程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课程指导老师参加实践活动:参观航天博物馆、火箭总装厂、上海造币厂等地;与飞行员、航天员面对面交流;进入全动飞行模拟器体验真实的飞机驾驶;学习如何泡茶、鉴别宝物。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圆了学生的航天、航空梦,让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学以致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段经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更加坚定今后的人生方向和未来的职业目标。
2、研学活动—数字化研学(2017年至今)、井冈山研学(2018年—至今)
网络课程主要以职业类和民族理解类课程为主,在学生学习网络课程掌握一定职业知识、了解相关民族特色时,组织学生开展数字化研学。利用已开发的“VC研学”App,设计与网络课程相关的研学主题,带领学生走进上海航天局参观最顶尖的航天科技;走进服装厂亲自设计服装;走到云南深入各个少数民族等,促进网络课程学习的广度。
依托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结合生涯体验课程—航空课的职业体验,2018年8月在井岗冈山开展了“少年航空梦 励志井冈行”的研学之旅,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的同时,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如图10所示)。
图10 井冈山研学之旅
3、公益培训—教师培训(2013年—至今)
为促进项目发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交流、学习、分享、合作为主旨,中心每年会面向项目学校教师开展以“信息化”为主题的教师公益培训。
四、互访交流探索及其应用成效
文化交流主要指一年一度的现场见面活动,有学生的文化交流夏令营和教师的远程教育论坛,多年来持续受到各项目区域的热心支持,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师生们收益匪浅。
香港文化交流夏令营(2012-至今)是“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每年固定的活动(如图11所示),目的是利用暑假时间让各地学生齐聚项目发源地——香港,进行一次面对面文化交流活动,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会分组进行课程体验、文化学习交流、社会考察课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内地学生深入香港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深度的了解与体验。香港学校也组织香港学生到内地项目区域进行文化考察之旅,促进香港学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图11 香港文化交流夏令营
远程教育论坛(2010-至今)“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每年固定的活动(如图12所示),发展为北京,上海,深圳,佛山,宁波,唐山,重庆,温州,南昌,西安等诸多内地项目区域的学校交流平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人学校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每年会议规模约200人。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高校的长期关心支持,于2018年又由北师大牵头组织了陕西、江苏、辽宁、青海、山西等十余所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院全面保障项目网络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远程教育论坛上,项目学校的老师可以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聆听专家讲座。每年的论坛会聚焦当下的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入交流,深度研讨,碰撞教育的火花。
图12 远程教育论坛
专家评价:
“视像中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学习平台。从香港,到宁波,到井冈山,到全国十几个区域,几百所学校,每一个地区的资源都成为了大家的学习资源,学生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互动到实地交流,这种广泛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而学习的过程,又积累在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积累,促进了学生更多元、更开放的视野和思维发展。
“视像中国”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多方资源融合平台。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研究与引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的融入,学校的跨区域合作,使得这个项目呈现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形态。课程与课程的交换,思想与思想的交融,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力量的凝聚,而是一种非官方力量主导,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下一步发展方向:
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跃进。从远程课程、网络课程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入手,结合在线资源设计,依托社会资源开展课程实践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深度学习的实现。
面向融入,提高网络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和学习有效性。如何进一步促进网络课程在学生、课堂、学校的融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是“视像中国”项目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下一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