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入选年份:2016年
简 介: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竹西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开始有机衔接起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日渐深度融合,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以人为本的交互方式逐步形成。竹西中学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形势,建立“一体三线”的工作模式,以强化信息化应用为工作抓手,全...
近年来,扬州市竹西中学成功入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和“城乡网上结对先进集体”,全面打造数字化校园。
内容导图
竹西校长的一天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竹西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开始有机衔接起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日渐深度融合,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以人为本的交互方式逐步形成。竹西中学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形势,建立“一体三线”的工作模式,以强化信息化应用为工作抓手,全面打造数字化校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以环境建设为“根”,奠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基础
竹西中学高度重视技术环境和保障措施在信息化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此为根本,倾力打造基础运作体系,精心迈好每一步。
图1:数字化校园平台,涵盖课程、学籍、考试、科研、办公、后勤等教育OA功能
(一)信息装备现代化
近年来,竹西中学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学校每个常规教室都配有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专设网络中心,增配了数字化实验室,按照省标建成48个监控点的标准化考场,其中部署服务器5台,安装虚拟实验机4套,核心交换机1台。目前全校网络贯通,核心带宽用光纤接入各个楼宇、教室和场所。打造无线校园,建立起无线数字化课堂,先后购置100多台平板电脑,确保试点班级学生人手一机。
软件方面,竹西中学着力打造具有竹西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将原有的单机办公系统集成,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主体,涵盖课程管理、排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后勤管理等教育OA功能,校园管理全面实现数字化运作。除此以外,竹西中学还拥有校园门户网站、图书馆管理软件、微格教室视频直播系统等专用系统。
(二)保障措施制度化
竹西中学高度重视制度保障和人员保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实施组,全程组织策划、实施和管理,共同推进各项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被列入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了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
图2: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体系
二、以数字应用为“体”,寻求信息化工作的整体突破
近年来,竹西中学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发展工作,以此作为工作主体,加强整体规划和逐步落实,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图3:深入课堂研究
(一)实验推行和平台打造
努力打造“智慧校园”,着眼于教学领域的创新,探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和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提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人人合作和人机互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现代学习意识与能力。学校制定了《竹西中学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实验年级和班级,确定了构建“多元e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力求有新意、有特色。
竹西中学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努力打造出适合老师的“教学空间”、适合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适合家长的“亲子空间”,开发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能有效支撑试点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优教e学”平台,目前已搭建成功“教研中心”“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等多个模块,结构功能日趋完善,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出了极大的基础性作用。
(二)团队引领和课堂研究
学校一把手亲自担任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化学习工作组组长,全程组织策划各项信息技术实验工作。学校还选派多名一线骨干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有关研究工作,引入技术力量,精心打造实施团队。邀请有关专家,参与项目指导,协助整体策划和把握试点方向。
针对“数字化学习”实践需求,竹西中学开展了“5个一”规定工作,不断推进工作进程:
“每周一训”——学校每周采集有关数字化发展和其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料与文献,邀请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设备、平台使用、网络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每天一课”——学校坚持每天开设1节研究课,强化每一位教师平台操作运用能力,为校企合作开发提供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课改创新意识。
“每天一评”——对于每天一节的研究课,教师们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网络平台的“评课中心”进行点评,提供建议,促进反思;同时,还通过撰写博客、论坛跟帖等形式进行延伸性研讨。
“每周一会”和“每月一交流”——定时定点开展数字化学习研究工作问题研讨,不断反思过程问题,提供修正意见,更新实验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和校企合作
图4:校企合作,开发“优教e学”平台
竹西中学意识要想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程,需要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指导,学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申报课题,通过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来进一步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已经结题或者正在研究中的关于信息化的市级以上课题已超过10个。
在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同时,竹西中学还寻求技术力量的支持。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过程中,学校坚持校企共同开发软件平台的原则,不断优化体验,稳定性能,建立切合实际、运行高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校自主开发特色化、个性化、实用化的网络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管理提升和网络结对
图5:数字化手段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文化也有了衍变,并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细节中。当前,赴竹西中学进行信息化工作交流访问的学校越来越多,同行们在校园各类竹子的二维码前驻足、他们对竹西中学的网上集体备课特别感兴趣、他们在学校课堂观察的数字前流连……竹西中学积极利用网络交互软件,将其灵活运用于学校管理、宣传、教学等多个领域:学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宣传和展示学校工作、推介优秀师生、辅导学生学习、沟通家校交流,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利用免费的钉钉办公软件,更好地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不同的功能优势,“小蚂蚁”慧学移动教学平台、智写笔、智慧讲台、QQ、作业盒子等多种技术工具和平台在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手段无处不在。
图6:城乡结对手拉手
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在全市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竹西中学先后与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甘垛澄阳初级中学,江都区花荡中学结为城乡网络结对学校。近年来,他们突破学校间时空限制,积极通过论坛、博客、网络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进行“城乡学校手拉手”,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各校的办学质态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综合提升为“线”,促成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不断探索数字化应用发展的基础上,竹西中学着眼于教师、学生、资源三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力求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形成特色,实现试点工作目标。
(一)教师全员参与,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师资队伍的培训来带动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的活力。学校把校本培训作为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主阵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校先后邀请了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的专家来校考察授课开设讲座,通过他们的指导使老师们接受全新课堂教学理念的洗礼。同时,学校组织老师进行了诸如白板、数码笔、平板电脑等教学工具的使用技术,各类教学平台和数字校园平台的分组培训和实践操作;组织老师赴多地参观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果,观摩数字化学习示范课和参加研讨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参加各类教育信息化课堂竞赛,让老师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主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应对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仅近2年,竹西中学数字化学习实验组的老师中就有几十人次获得省、市教学竞赛一、二等奖,数十篇论文在省、市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和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成功申报多个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已经明显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反过来支撑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个性发展,坚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导向
图7:学生个性化学习成常态
学校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1.个性化学习有转变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在竹西中学学生身上也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收、查询、学习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自主了解和选择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挖掘。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与老师通过终端、网络之间的合理交互,完成老师的学习任务,进行资源调用、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参与课堂检测和反馈等,并形成个人学习轨迹记录。课后,他们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参加各类拓展学习活动,课堂知识吸收效率有所提升。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手段和工具,自主合作型学习和人机互动型学习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实践、创造与表现的机会。时间、空间上的学习限制逐渐在被打破,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探索的同时,还强化课后拓展,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不少与信息化相关联的课程,如机器人、电脑绘画、3D打印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推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利用扬州微课网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又将思维导图、作业盒子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信息化给学习生活创设的便捷。
2.网络化德育有亮点
竹西中学积极建立德育网站和微信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快捷、便利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德育教育的热点,积极主动地进行网上正面宣传和准确的信息传播,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亲情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如学校利用网络开辟“家校携手”栏目,向全校学生家长传播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小贴士,定期向家长推送一些家庭教育的好文章;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发布家长教育手记,为家长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断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学校校园网专门开设“心灵有约情感在线”栏目,设置网络心理咨询信箱,通过心理教师的在线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医治心理疾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质资源共享,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图8:网络联动资源共享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信息化工作中,学校积极借助城乡网络结对平台,加快各类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1.运用驱动,激发开发资源的动力
教学资源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就不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竹西中学第一步就是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教学资源能够给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减轻教师的劳动负担。
(1)集体备课
以网上集体备课为主,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统一安排之下,确定备课时间、备课主题。在准备过程中,参与研究的结对学校备课组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学生差异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准备,提问题,共同研讨。
(2)同步授课
每一学期,结对学校教务处统一协商安排,共同确定本校网上同步授课的学科和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的教学引领作用,借助网络视频技术,实现了各校学生同上一节课的目标。各校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勉励、共建情谊、共享资源。
(3)教师结对
为放大优质的骨干教师资源,结对学校之间还开展了骨干教师结对活动,每一位骨干教师都和参与结对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结对,实现个体帮助指导。借助这一手段,结对教师间通过电话联系、个人博客、QQ等途径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结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网络联动,创设良好互动的环境
为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寻找优质资源,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网络平台。我们优化结对专题网站,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结对学校办学优势、办学特色、管理机制、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德育活动等多方面教育教学资源。此外,竹西中学还投入资金用于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收集了扬州市电教馆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步课程”中的所有初中名师课程以及学校教师近四年来开设的不少优质课录像资源。
为了实现优质资源的校校通和班班通,结对学校之间共同制定了《教学资源库共建方案》,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微课、试题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资源共建,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价值,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初步形成群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和汇聚机制,形成良好的资源积聚和分享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有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让优质资源更好地被教师、学生利用接受,竹西中学在开设学校微信公众号。教学课件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微课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让老师们收藏……这样的益处是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分享。
3.活动推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结对学校之间扎实开展了多项活动,借此不断推进结对整体资源建设进程。每个学期都开展一次教学资源开发的竞赛活动,结对学校之间通过合作完成竞赛内容的制作,比如同课异构,教师命题比赛,论文、教学设计竞赛,课件、微课制作比赛等等,将教学资源运用内化为个人和群体的内在驱动力。
专家点评
在竹西中学探索信息化之路的路途中,不少专家、学者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他们指出,竹西中学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形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通过“一个体系、两个层面、三个转变”扎实、创新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化使得学校的翻转变得有温度、有故事,展示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丰富了知识的传递,专家们认为在竹西看到了信息化的魅力。竹西中学的信息化探索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典型做法,为各校拓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眼界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引领作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教授在我校创建信息化试点学校时指出:信息化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需求。推进信息化教育,应当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多方协同、多点突破”的基本原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尊重个性差异,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开放共享,每位学生、教师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各种信息化教育软件、工具和平台,应当不断提升其智能性,感知、理解每位用户的真正需求,个性化地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各类教育环境的建设,应当以人机工程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人性化的基本设计原则,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已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评价主体将更加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新特征。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也将指向“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生命成长”。我们应鼓励多方协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
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需要作出的回应,但总体来说大多回应都是被动的,专家们也提出:竹西中学作为初中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实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竹西中学能整合现有成果,进一步思考怎样在同质化的成果中凸显亮色、怎样进行深层次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坚持特色彰显和特色坚守,让教育信息化更有存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