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入选年份:2018年
简 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阵地,推进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活化预习形式、丰富课堂互动、即时评价反馈等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盲区,助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
“三天日程涵盖芬兰、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度、台湾、香港的嘉宾讲者,几百位参加者,聚集于北京的一所‘小区学校’,原来是十多位活力充沛的学生花了半年筹备的!筹委学生都花了很多心思,手制的襟花、每天不同的零食盒、1对1照顾的学生大使,安顿我坐好后,还会站在旁边问我还有什么需要……那种贴心是怎样教出来的?这使我很好奇。”
“精彩的开幕式,学生热情接待,汇聚各国的专家学者,西山一校之力,能坚持办到第五届国际峰会,真的是超级厉害,让人万分敬佩!他们也是内地第一所苹果卓越学校,2012年我有机会来学习,得到很大启发,也开启我电子教学的道路。今天重来这个校园,从参观学员换了分享嘉宾的身份,对我来说别具意义!”
这两段热情的话语,来自第五届1对1教学探索@西山国际峰会嘉宾的微信朋友圈分享,2018年9月,她们和其他三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同仁聚首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而这个在西山小小校园中孕育生长的未来教育盛会,伴随着学校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的闪亮名片。
这一切,又是如何成就的呢?
引 言
北京海淀是全国最瞩目的教育高原,却也不乏山边脚下的洼地,在海淀北部马连洼地区,优质教学资源长期匮乏。为改变这样的教育格局,2009年,海淀教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手创办了一所社区配套公办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应运而生。
人大附中是国内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与人大附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担负着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向海淀北部地区辐射的使命。在筹建学校时,时任人大附中校长的当代教育家刘彭芝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西山学校的定位并不局限于“社区配套”,“西山学校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突出地体现着人大附中担负社会责任最大化的理想。西山学校是人大附中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要做人大附中的未来学校”。
第一部分:谋时而动见胆略,顺势而为筑格局
一、项目实施背景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触发了教育发生革命性改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引擎。基于上述背景,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我国也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教育变革,融汇各国教育精华,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顺应教育改革大势,实现“未来学校”目标,培养在数字时代具备竞争力和幸福能力的学生,成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推进“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探索的首要动力。
二、学校教育哲学
在继承和发展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西山学校结合学校定位,确立了“植根传统,放眼国际,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成为涵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基的摇篮;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中外课程优良元素深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试验田;成为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广泛、学生幸福感强、家长忠诚度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优质学校。
基于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学校确定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中国心’的西山学子”的培养目标,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对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应能妥善处理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具备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具备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为未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准备。
图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办学理念
第二部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经历了从拓荒到坚持、从全面铺开到沉淀反思的历程。
图2:“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发展历程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建校第二年,西山学校正式开展以“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中国第一所开展此项目的公办完全中学。校园覆盖无线网络,“项目班”师生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借助一系列教育软件和工具、社群媒体网站的学习平台以及移动学习设备,开展学生全情参与、高效互动、实时反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核心素养、创造能力等21世纪技能。
很快,人们就看到了课堂的变化。在生物实验课上,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在以小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这是一节牛蛙解剖课,传统的学习方式是看教材、听讲解。而项目班的学生,在课前已通过3D视频全面了解牛蛙的身体结构和解剖基本知识,跃跃欲试地准备亲自实践了。
图3: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形象生动的动物学教学观察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角色定位与分工,有负责主要解剖工作的“主刀”,有协助“主刀”进行解剖的助手,有分类各部分器官的“护士”,还有全程拍摄记录解剖过程的“摄像师”……一节解剖课不亚于一场小“手术”。在解剖过程中,每个人要想完美履行自己的职责,需要把课前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脑子里反复演练,需要指出同学在解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释。利用“思维导图”小组分工,梳理学习框架图,打通知识体系。解剖结束,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解剖报告,既要运用已知的知识,又要生成新的思考。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变化给了每个人前行的信心。
二、同舟共济扬帆起
然而,作为改革先行者,学校遇到过许多对“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的质疑,甚至也面临过生死攸关的时刻。因为坚信“宁愿在正确的道路上跌倒,不愿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西山学校干部教师以勇毅担当的精神选择了直面挫折。为了让家长切身体会“未来学习”的魅力,学校开展家长工作坊活动,每学期都会请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起沉浸式学习。因为学校首先敞开大门,也因为未来学习课堂的魅力,渐渐地,家长们从最开始的观望到理解,质疑到欢迎,最终成为了高度配合的“西山合伙人”。
图4:家长体验式工作坊
图5:家长在参加学习后的反馈
凭着坚定的道路自信,依靠富有学习力和开创精神的团队,采取实事求是、富有成效的系列措施,“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闯过了风浪,前行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三、乘风破浪万里航
2015年,刘彦校长将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方式推展到全学校,信息技术在各学科、全体教师中得以普遍化、常态化应用,更多西山学子成为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受惠者。
上午8点,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二年级教室里,一堂语文写作课正在进行。语文老师通过电脑先推送给学生一组选择题,对学生进行课前检测。一两分钟后,学生的答案和全班的正确错误率就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里,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清晰可见。老师根据数据请同学谈理解,并辅之解析。随后,老师开始讲解作文的写作方法,讲解完毕后,学生们打开笔记本电脑,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重新进行写作并提交。15分钟后,所有同学的作文都呈现在电子屏幕上,每个答案下都显示有点赞数量。答案根据点赞数量多少排列。同伴的相互点赞评价又激起课堂的一阵讨论。
与此同时,初一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正在使用iPad上的数学学习App进行趣味学习;英语课上,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以小组为单位用电脑录制配音作品,上传云盘,全班分享;初三的体育课上,老师正在使用iPad对每位学生的长跑成绩进行汇总和分析;地理课上,学生正在用笔记本电脑仔细阅读老师亲自制作的生动有趣的电子书……
与传统课堂不同,西山的课堂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高效互动与实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隙全面整合的创新教学方法,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程实施打破了过去课堂上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及时进行个性化学习查询和信息反馈的困境。“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可以真正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个性化学习。
四、 九年辛苦不寻常
项目实施9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实验学校、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等称号。学校连续8年被认证为“苹果杰出教育学校”,2018年成为“苹果全球杰出学校”。作为国际教育合作联盟(SAGE)发起校之一,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从2012年到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1对1教学探索@西山国际峰会”,成为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的品牌。项目发展至今,结题、在研、立项的市区级课题4个,国家级、市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获市、区级一、二、三等奖的教学成果及论文百余篇,并推出示范课例百余节。
第三部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未来学习的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追梦之路,长而弥坚,但只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路基,就能不惧惊涛,勇往直前。为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学校组建了核心团队,牵头进行方案制定;各年级组、教研组具体推进落实;教师发展处定期开展培训;信息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支持。
项目实施就像“过河”,没有桥、没有船、没有桨,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为了“过河”,必须找准关键问题,制定有效策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拿出了三大关键做法:软硬件环境搭建如同桥,支撑着改革探索;文化土壤培育如同船,承载着理念目标;教育教学实践如同桨,不断摆正方向。
一、软硬件环境搭建
基于“未来学校”定位,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从校园规划和设计开始,对齐北京市提出的“技术、终端、资源、网络、平台”五位一体标准,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环境。到2019年,学校已经完成了从“数字化校园”到“智能化校园”的系统升级,实现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图6: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智能化学习环境
依托软硬件环境建设,学校整合管理团队、教师、技术人员、家长等多方力量,开发数字化环境的育人价值。项目核心团队、教师发展处共同设计实施针对师生的信息素养培训,整体规划、注重执行、善用反馈,灵活开展技术市集、教师传帮带、学生“学长计划”等活动,定期就日常教学中有效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进行总结分享,为教师团队更好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助力。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工程人员还定期进入各年级组办公室,驻点支持,联合教研,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更有效开展数字化学习。
二、文化土壤培育
学校将数字化引领学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建设更包容技术生存发展的整体文化,应培育未来学习生长的土壤。
教师层面,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局限。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使老师们在理念层面逐渐打开眼界;课程与科研中心遴选或开发适合不同学科及不同专题教学的软件和平台,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鼓励大家进行实践分享,激发大家信息素养潜力;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新增对技术素养的评价,以终为始地推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学生层面,尊重天然优势,提升信息素养。作为“数码时代原住民”,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学校充分尊重这一时代属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将这样的天然优势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其助力学生成长的价值。
三、教育教学实践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阵地,推进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活化预习形式、丰富课堂互动、即时评价反馈等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盲区,助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
图7: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1)探寻融合节点,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要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高效教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探索中,学校引领教师研究教学与技术的关系,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让技术真正助力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如《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一节中,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从老师发布的“基础、进阶、拓展”等不同的视频资源中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前通过UMU平台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测验及实时反馈、完成对本节课的方法总结并互相观摩交流。
(2)活化预习形式,激发兴趣的初心。
电子书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前预习效率。地理、生物课前,教师利用iBooks Author编辑电子书对课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地进行补充和挖掘,以便不同知识层级的学生开展课前个性化学习。目前,西山学校地理组、生物组、体育组已经制作了电子书近百本,推送到学生的电子配备iPad或Mac上,这些内容丰富的预习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图8:生物教研组制作的电子书
(3)课堂交互,撬动学生学习劲头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突破单序列传递、封闭信息的给予,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再造,增加了课堂交互,使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立体和丰富,减少实验带来的危险,同时教学的盲点和难点得以突破,从而撬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在物理、生物和化学课堂,学生可以使用“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的全过程。在体育与舞蹈课堂,教师通过录制教学分解动作视频,编辑成电子书,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和演练,从而实现分层和个性化学习;在体育课中,通过使用体育教学软件,可以录下学生练习的过程,将学生的动作和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清晰的发现是哪个部位在什么动作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图9:体育课利用实时录像帮助学生改进动作
(4)即时评价反馈,助推持续学习
在传统课堂,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40分钟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学习反馈与评价往往通过课后作业或测试才能实现,有明显的滞后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即时生成与反馈,以及课下即时反馈和互动,助推学习的持续发生。
例如艺术学科在初级练习阶段可以借助App实现模拟化练习。在音乐课中,学生借助音乐创作软件以及古筝弹奏软件,实现乐器的模拟弹奏,摆脱了乐器不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限制,实现对于歌曲以及乐谱的学习;美术课则可以借助教学App直接在iPad上绘图,通过拍摄一张照片来绘图,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物象的结构比例以及基本的绘画方法;书法也可以借助书法字典等App实现集字的功能,更加便捷的收集所需要的经典书法范本,完成书法作品的书写,还可以借助专门App中的资源实现每一名学生一本字帖,通过缩放等功能实现对于字帖的细致分析。
图10:信息技术在艺术课堂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地处海淀北部城乡结合区域,初中学生来源为登记入学、小区业主子女和电脑派位,非京籍学生占学生总数40%左右,学生入口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处于“优秀”和“创新”水平的学生远低于海淀区平均值。初一学生刚入校时,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多习惯被动接受,不擅长自主学习。但是,经过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的锻炼,老师和家长都欣喜地看到,学生由被动听取转变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015级学生在调查问卷说:“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总是不举手发言,而1对1未来学习课堂使我更加踊跃……在运用数学软件时,我发现这是一个可以设计建筑的软件,这激发了我的设计潜能,激发了我对新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2016届毕业生张同学当年升入人大附中本部国际项目。由于国际项目课程门类众多,需要记忆大量内容,他在思考比对之后,决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制作一个辅助记忆的软件,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复习效率,缩短新知识进入长期记忆的时间。他利用暑假时间招募建立了自己的团队,8名团队成员均为原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学生团队开发出了学习类软件“Mneme-加深你的记忆”,并成功通过审核,将其发布到了App Store。
图11:学生开发的学习类软件在苹果商店上架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的潜能远比想象的大,越来越多的西山学子成长为具有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的人,具有创造意愿和创造技能的人,具备探索精神和匠心精神的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未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将继续深耕内涵,熔铸中外教育精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未来教育,将成熟的案例细化产出辐射更多学校,为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专家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中央电教馆领导等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学校项目成效,认为“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推进扎实有效、特色鲜明,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未来学习、创建未来学校的典范。谢小庆教授在微信号《审辨式思维》中写道:“2016年4月30日,我在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听了初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和一节英语课。我惊喜地发现,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堂上不再有‘死角’,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练习和展示的机会。……我知道,对于今天中国的许多学校,西山学校的课堂过于‘高大上’,许多学校还很难完全消灭课堂中的‘死角’,还很难实现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毕竟,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未来教育改革的希望。”专家建议学校引领教师沉淀梳理经验,整理出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手册,在本学区或跨学区推进项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