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潜能课堂再造
福建省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
-
案例导图:
余庆小学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近年来,学校借助信息化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师生潜能,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道路!当你走进它,就能深度感受信息化给这所山区学校带来的变化。
你会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的课改呈现出可喜的态势,教师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由班班通发展到智慧教室,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阶段。
你会看到——学生正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以往教师催促学生学习的现象正在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孩子们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是‘潜能学生’”。
你还会看到——潜能课堂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自如地交流。老师们会骄傲地告诉你,“他们是‘潜能教师’”。
而三年前,这所学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山区孩子见识少,眼界窄,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山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整体偏弱,把国家大力投入的设备当课件播放器,少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使用技术……
短短三年,这所学校是如何突破山区教育信息化的瓶颈,给山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设平台?如何逐步缩小山区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连接世界的窗口?又是如何先试先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课堂改革为着力点,撬动信息化教育的变革,探究出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
播撒“潜能”良种
2015年,学校依托毗邻武夷学院的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聘请武夷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抓准问题,精准施策,引进教育学习平台,把课堂变革作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抓手,打造“潜能课堂”,引发教学生态的变革。
这所学校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开始了艰难的起步。向上争取一点,企业赞助一点,自己节省一点,在创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上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了让每一位教师能常态化地应用信息技术,将所有班级更换为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备以平板为主的梦想智慧教室,课桌椅由统一的秧田式排列改变为八个一组的合作型。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学情,配备一对一移动学习终端教室,课桌椅由统一的秧田式排列改变为面对面的一对一学习型。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有效介入,架构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山区模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催生“潜能”破土
每一位教师都有潜在的能力,学校在激励机制上如何创新?
学校创建了以彭有姬校长为组长、江红副书记负责的“潜能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由42位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依存进行学习,达到集体建构中的共同发展。建构以“备课、说课、观课、议课、评课”的研修模式,运用“校长带头,骨干示范,观摩研讨”的方法,共同体朝着改变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推进。
每一位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的定势,学校在推进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点面结合抓培训。首先是全员网络培训,借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展开全员培训,从整体上让全体教师受冲击、受洗礼。其次是线下校本培训。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员,定培训内容和方向,并将课程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投放在平台上,共同体教师参与课例研讨,研讨之后由部分有想法的老师开设微讲座。
家校同步抓配合。让家长把手机带进课堂,进行一对一的培训。精心开展学校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研讨暨家长开放周活动,形成校内外全面铺开的态势。
新老结合抓应用。45周岁以上的教师发挥教学经验上的优势,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发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人人动手制作“校本微课”,通过微课的制作、微课程的研发,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问和思考,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研组或年段共享,并在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提升。
三年来信息化教学实施学校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
教师层面——校长亲自投入到信息化教学的引领中,通过有保障地校本研训,教师由最初的抵触信息技术逐渐转变为愿意尝试信息技术,由被动地听别人的讲座到主动开讲座,由单个老师自主学习到共同体成员之间协作学习,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长层面——亲眼看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与惊喜,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和学校信息化教学一同奔跑的同行者。
学习共同体层面——完成了由单个老师自主学习到共同体成员之间协作学习的转变。形成了以骨干教师、学习中心组成员为核心的“第一梯队”,快速成长中的“第二梯队”,发展有需求的“第三梯队”,通过“梯队培养” 的良性循环模式,支持教师专业新发展。
学生层面——学生可以学习校内任何一位老师的课程,并与之成为“潜能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以六年级(5)班为例,全班51名学生中,有40位学生能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和整理笔记,并完成图文转换;有3名学生能熟练制作在线导学卡;有13名学生会使用APP制作微课;有3名学生能按主题制作微视频;有16名学生能快速制作在线试卷。
助力“潜能”成长
在不断地思考与碰撞中,这所学校完成了由最初的课堂教学变革尝试,到对教学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了经过实践验证的教与学设计新范式,形成了各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教学模式。
一、基于互动反馈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范式:
自主学习,形成问题——梳理问题,以学定学——合作探究,深度学习——形成结论,拓展延学
课例:数学课例《展开与折叠》中,教师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在前,在学习进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学习平台寻求帮助。教师梳理出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的各类问题,整理出典型问题,并将问题系列化导入“问题库”,通过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课中以“问题库”内的问题序号为组别,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解决问题,进行自由组合探究。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分组,充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小组充分借助学具开展操作、探究、讨论,组员相互补充、辩论、更正,最后形成结论。
推广价值:该模式自开展以来,有效问题的数量达到63%,这些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有效、真实,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交流表达能力,培养了可贵的团队精神。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探究卡
汇报小组合探成果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二、基于在线导学的“先学后教”模式
范式:
课前——任务前置,自学质疑;
课中——线上线下,混合探究;
课后——创新驱动,生活应用
课例: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教师就巧妙地设计出“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课前自学卡”和“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课堂探究卡”。课前,以思维导图为构架的自学卡将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给学生自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清晰地根据课前预设的任务有目的地自学。课中,导学卡将学习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作品进行数据分析,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模块练习,展开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基于导学卡的评价功能,学生进行点赞、评价等生生、师生互动,形成分享、互动启发机制。
推广价值:该模式自开展以来,共同体教师开发校本微课75节,典型应用近40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爱上了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很多学生能把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文图转换,归纳,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向教练转变,平面教材向立体教材转变,实体教室向虚拟教室转变,打造了无边界课堂。
以思维导图为构架的课堂探究卡
学生一对一在线探究场景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三、基于“具身认知”的体验教学模式
范式:
课外——走进生活,媒体记录
课内——调动感官,多元互动
课例:语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教师设计了六个板块:寻找春天的足迹——唱响春天的赞歌——吟诵春天的古诗——春联对对碰——欣赏春天的美文——书写美丽的春天。基于导学卡上的导学点和答题点,学生利用照相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拍摄春天的图片、吟诵春天的古诗视频、唱响春天的赞歌视频;利用互联网搜集春联,欣赏春天的美文,并书写美丽的春天;通过在线导学卡把上述资料上传,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境之中,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美丽翻转和课内外融合。
推广价值:该模式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经多种感官融合,自主完成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的上传,整个操作的过程恰恰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将书本上无法诠释的知识在生活中,在拍摄中得到了提升。具身教学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平台上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构建了生活与课堂,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桥梁。
基于具身认知的探究卡
具身学习结果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四、基于“虚拟考场”的“在线诊断”模式
范式:
教师:制作试卷——整合资源——共享使用——学习成像——在线诊断——突破难点
学生:虚拟考场——在线答题——自动批改——互动评价——实时反馈——解决问题
课例: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遨游汉字王国》中,教师借助虚拟考场中“自动批改”和“学习成像”等在线学习诊断系统,制作在线测试练习。学生课堂上在“虚拟考场”中进行猜字谜、写歇后语等在线测试。在线学习诊断系统会采集学生在线测试数据,系统自动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可视化成像。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汉字中的字谜、谐音、歇后语等掌握情况。一位老师出卷,平台上的所有老师、学校都能共享使用。学生课内或课外在线做完试题,平台自动批改考试结果,形成数据集合,并可视化为学习成像图表,从数据中“诊断”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成绩不均衡的原因。
基于在线诊断的探究导航图
学生在虚拟考场中在线测试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基于在线诊断的“汉听大赛”
基于虚拟考场的学习成像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推广价值:该模式实施以来,共同体教师共开发试卷41份,题型的设计上,以填空、选择、判断、主观题为主。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题型,有利于实现差异化教学。与传统笔试方式相比,它既简化了考试流程,又节省了人力物力,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的结果做出数据分析,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
幅射“潜能”模式
余庆小学在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打造了“潜能课堂”,由浅入深地引发了教学生态的重构,体现了教学环境、内容、方法方面的改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问题式、参与式等具身理念指导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正逐步普及并常态化应用。教师之间的业务提升渐渐由校内扩展至学校片区之间,学校与武夷学院、武夷山市新丰小学、武夷山市进校附小、建瓯市实验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福州井大小学、福安市下白石小学等学校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模式的推广与经验交流,形成“联盟校学习共同体”。三年来,余庆小学充分发挥武夷山市片区龙头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小片区信息化教学联片教研活动,通过片区学校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研讨暨家长开放周活动、片区学校“优化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片区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汇报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片区薄弱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小片区带动的模式,示范、推行、融合,不让一个薄弱校掉队,让各校的信息化教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路走来,余庆小学的潜能课堂正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转变,逐渐形成了信息化带动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构建的潜能课堂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建构了信息化时代全新的教学生态。
共同体教师的成长
学校的发展
专家点评:
作为山区的学校,更需要借助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均衡化。武夷山市余庆小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模式,定位精准。我们看到,共同体教师执着于教学流程的再造、潜心于变革课堂的时候, 这样的课堂同时也是点燃每一个山区孩子的发现与创造的星火、变革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精神世界的殿堂。
通过共研共成长的形式,余庆小学师生的信息素养、潜能得到了高效的激发。教师方面,教师之间的业务提升渐渐由校内扩展至学校片区之间,全校教师的信息化融合能力已经在逐步提升。学生方面,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全校学生成为“潜能学生”,借助混合式学习,激发了山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力,并且由学校辐射到家庭,具有一定的带动价值。综合分析,余庆小学深化“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的四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复制,操作便捷,各种优质资源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应用成果突出,为山区学生开发潜能,提升内驱力和发展力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今后,这些可贵的课堂模式应当由共同体推广到全校、全市、全省,做到常态化地应用。
点评专家:福建省电化教育馆 陈凤燕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案例导图:
余庆小学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近年来,学校借助信息化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师生潜能,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道路!当你走进它,就能深度感受信息化给这所山区学校带来的变化。
你会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的课改呈现出可喜的态势,教师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由班班通发展到智慧教室,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阶段。
你会看到——学生正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以往教师催促学生学习的现象正在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孩子们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是‘潜能学生’”。
你还会看到——潜能课堂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自如地交流。老师们会骄傲地告诉你,“他们是‘潜能教师’”。
而三年前,这所学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山区孩子见识少,眼界窄,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山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整体偏弱,把国家大力投入的设备当课件播放器,少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使用技术……
短短三年,这所学校是如何突破山区教育信息化的瓶颈,给山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设平台?如何逐步缩小山区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连接世界的窗口?又是如何先试先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课堂改革为着力点,撬动信息化教育的变革,探究出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
播撒“潜能”良种
2015年,学校依托毗邻武夷学院的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聘请武夷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抓准问题,精准施策,引进教育学习平台,把课堂变革作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抓手,打造“潜能课堂”,引发教学生态的变革。
这所学校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开始了艰难的起步。向上争取一点,企业赞助一点,自己节省一点,在创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上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了让每一位教师能常态化地应用信息技术,将所有班级更换为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备以平板为主的梦想智慧教室,课桌椅由统一的秧田式排列改变为八个一组的合作型。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学情,配备一对一移动学习终端教室,课桌椅由统一的秧田式排列改变为面对面的一对一学习型。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有效介入,架构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山区模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催生“潜能”破土
每一位教师都有潜在的能力,学校在激励机制上如何创新?
学校创建了以彭有姬校长为组长、江红副书记负责的“潜能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由42位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依存进行学习,达到集体建构中的共同发展。建构以“备课、说课、观课、议课、评课”的研修模式,运用“校长带头,骨干示范,观摩研讨”的方法,共同体朝着改变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推进。
每一位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的定势,学校在推进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点面结合抓培训。首先是全员网络培训,借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展开全员培训,从整体上让全体教师受冲击、受洗礼。其次是线下校本培训。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员,定培训内容和方向,并将课程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投放在平台上,共同体教师参与课例研讨,研讨之后由部分有想法的老师开设微讲座。
家校同步抓配合。让家长把手机带进课堂,进行一对一的培训。精心开展学校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研讨暨家长开放周活动,形成校内外全面铺开的态势。
新老结合抓应用。45周岁以上的教师发挥教学经验上的优势,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发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人人动手制作“校本微课”,通过微课的制作、微课程的研发,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问和思考,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研组或年段共享,并在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提升。
三年来信息化教学实施学校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
教师层面——校长亲自投入到信息化教学的引领中,通过有保障地校本研训,教师由最初的抵触信息技术逐渐转变为愿意尝试信息技术,由被动地听别人的讲座到主动开讲座,由单个老师自主学习到共同体成员之间协作学习,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长层面——亲眼看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与惊喜,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和学校信息化教学一同奔跑的同行者。
学习共同体层面——完成了由单个老师自主学习到共同体成员之间协作学习的转变。形成了以骨干教师、学习中心组成员为核心的“第一梯队”,快速成长中的“第二梯队”,发展有需求的“第三梯队”,通过“梯队培养” 的良性循环模式,支持教师专业新发展。
学生层面——学生可以学习校内任何一位老师的课程,并与之成为“潜能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以六年级(5)班为例,全班51名学生中,有40位学生能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和整理笔记,并完成图文转换;有3名学生能熟练制作在线导学卡;有13名学生会使用APP制作微课;有3名学生能按主题制作微视频;有16名学生能快速制作在线试卷。
助力“潜能”成长
在不断地思考与碰撞中,这所学校完成了由最初的课堂教学变革尝试,到对教学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了经过实践验证的教与学设计新范式,形成了各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教学模式。
一、基于互动反馈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范式:
自主学习,形成问题——梳理问题,以学定学——合作探究,深度学习——形成结论,拓展延学
课例:数学课例《展开与折叠》中,教师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在前,在学习进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学习平台寻求帮助。教师梳理出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的各类问题,整理出典型问题,并将问题系列化导入“问题库”,通过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课中以“问题库”内的问题序号为组别,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解决问题,进行自由组合探究。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分组,充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小组充分借助学具开展操作、探究、讨论,组员相互补充、辩论、更正,最后形成结论。
推广价值:该模式自开展以来,有效问题的数量达到63%,这些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有效、真实,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交流表达能力,培养了可贵的团队精神。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探究卡
汇报小组合探成果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二、基于在线导学的“先学后教”模式
范式:
课前——任务前置,自学质疑;
课中——线上线下,混合探究;
课后——创新驱动,生活应用
课例: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教师就巧妙地设计出“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课前自学卡”和“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课堂探究卡”。课前,以思维导图为构架的自学卡将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给学生自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清晰地根据课前预设的任务有目的地自学。课中,导学卡将学习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作品进行数据分析,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模块练习,展开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基于导学卡的评价功能,学生进行点赞、评价等生生、师生互动,形成分享、互动启发机制。
推广价值:该模式自开展以来,共同体教师开发校本微课75节,典型应用近40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爱上了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很多学生能把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文图转换,归纳,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向教练转变,平面教材向立体教材转变,实体教室向虚拟教室转变,打造了无边界课堂。
以思维导图为构架的课堂探究卡
学生一对一在线探究场景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三、基于“具身认知”的体验教学模式
范式:
课外——走进生活,媒体记录
课内——调动感官,多元互动
课例:语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教师设计了六个板块:寻找春天的足迹——唱响春天的赞歌——吟诵春天的古诗——春联对对碰——欣赏春天的美文——书写美丽的春天。基于导学卡上的导学点和答题点,学生利用照相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拍摄春天的图片、吟诵春天的古诗视频、唱响春天的赞歌视频;利用互联网搜集春联,欣赏春天的美文,并书写美丽的春天;通过在线导学卡把上述资料上传,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境之中,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美丽翻转和课内外融合。
推广价值:该模式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经多种感官融合,自主完成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的上传,整个操作的过程恰恰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将书本上无法诠释的知识在生活中,在拍摄中得到了提升。具身教学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平台上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构建了生活与课堂,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桥梁。
基于具身认知的探究卡
具身学习结果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四、基于“虚拟考场”的“在线诊断”模式
范式:
教师:制作试卷——整合资源——共享使用——学习成像——在线诊断——突破难点
学生:虚拟考场——在线答题——自动批改——互动评价——实时反馈——解决问题
课例: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遨游汉字王国》中,教师借助虚拟考场中“自动批改”和“学习成像”等在线学习诊断系统,制作在线测试练习。学生课堂上在“虚拟考场”中进行猜字谜、写歇后语等在线测试。在线学习诊断系统会采集学生在线测试数据,系统自动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可视化成像。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汉字中的字谜、谐音、歇后语等掌握情况。一位老师出卷,平台上的所有老师、学校都能共享使用。学生课内或课外在线做完试题,平台自动批改考试结果,形成数据集合,并可视化为学习成像图表,从数据中“诊断”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成绩不均衡的原因。
基于在线诊断的探究导航图
学生在虚拟考场中在线测试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基于在线诊断的“汉听大赛”
基于虚拟考场的学习成像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片段
推广价值:该模式实施以来,共同体教师共开发试卷41份,题型的设计上,以填空、选择、判断、主观题为主。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题型,有利于实现差异化教学。与传统笔试方式相比,它既简化了考试流程,又节省了人力物力,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的结果做出数据分析,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
幅射“潜能”模式
余庆小学在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打造了“潜能课堂”,由浅入深地引发了教学生态的重构,体现了教学环境、内容、方法方面的改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问题式、参与式等具身理念指导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正逐步普及并常态化应用。教师之间的业务提升渐渐由校内扩展至学校片区之间,学校与武夷学院、武夷山市新丰小学、武夷山市进校附小、建瓯市实验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福州井大小学、福安市下白石小学等学校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模式的推广与经验交流,形成“联盟校学习共同体”。三年来,余庆小学充分发挥武夷山市片区龙头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小片区信息化教学联片教研活动,通过片区学校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研讨暨家长开放周活动、片区学校“优化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片区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汇报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片区薄弱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小片区带动的模式,示范、推行、融合,不让一个薄弱校掉队,让各校的信息化教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路走来,余庆小学的潜能课堂正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转变,逐渐形成了信息化带动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构建的潜能课堂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建构了信息化时代全新的教学生态。
共同体教师的成长
学校的发展
专家点评:
作为山区的学校,更需要借助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均衡化。武夷山市余庆小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模式,定位精准。我们看到,共同体教师执着于教学流程的再造、潜心于变革课堂的时候, 这样的课堂同时也是点燃每一个山区孩子的发现与创造的星火、变革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精神世界的殿堂。
通过共研共成长的形式,余庆小学师生的信息素养、潜能得到了高效的激发。教师方面,教师之间的业务提升渐渐由校内扩展至学校片区之间,全校教师的信息化融合能力已经在逐步提升。学生方面,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全校学生成为“潜能学生”,借助混合式学习,激发了山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力,并且由学校辐射到家庭,具有一定的带动价值。综合分析,余庆小学深化“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的四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复制,操作便捷,各种优质资源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应用成果突出,为山区学生开发潜能,提升内驱力和发展力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今后,这些可贵的课堂模式应当由共同体推广到全校、全市、全省,做到常态化地应用。
点评专家:福建省电化教育馆 陈凤燕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