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个性化课堂学习研究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
-
【内容导图】
【正文】
前言: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始建于1964年,以校训“责任”精神立校,是目前沈阳市规模最大的拥有一校五部三园的教育集团, 教学班167个,教师500余位,学生8000余名。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文艺二校秉承“让信息化提升集团办学效能”的宗旨,围绕“依托信息化建设,创建品牌集团”的工作目标,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发展,敢于先行先试,积极做教育信息化的区域领跑者。学校实现了省内首家全校无盘化管理、NAS云存储、首批实行VPN网络远程办公;全市首批交互式电子白板全覆盖。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个性化课堂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信息化环境、课程、课堂和特色的四个方面突破。承责任之志、凭信息助力,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一、 打造环境,升级功能,解决做得通的问题
在实践探索的进程中,我们认为环境和功能是做得通的基础。我们理解应该让学校工作能够始于技术、指向理想。为了实现信息化育人的实效性,学校建设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常态班”,班级内的学生人手一个pad,可以实现课中、课前、课后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为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提供了更多元而适宜的环境。
学校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研发了文艺二校教学云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云平台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在线辅导、互动答疑等。平台不仅与国家、省、市、区电教馆资源库相链接,还设置了学校资源,目前拥有教师自制微课百余节,与课程相配套的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图片、音像资源等上千个。学校内部的“迷你云”上存储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任一校区的教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账号随时登录访问,也可以在云上存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源,丰富资源建设。“云”的高频使用,使优质资源在校内不再成为稀缺品。
学校将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设了智能化的视频会议室、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环境的完善,功能的升级为教师创造性开发与应用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二、建设课程,形成体系,解决做得实的问题
(一)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模式
这种课堂学习模式需要依托主题资源。主题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扩展资源及网络资源三大类。课堂教学资源是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学特点,为学生提供的能够全面反映课堂主题的系统层次化的知识点。扩展资源是用来辅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主要是用来支持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网络资源指学生主动查找网上相关的资源,既没有束缚学生基于固定资源的学习方式,又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来呈现主题资源:
1.演示模式:教师利用数字化环境向学生推送各种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交流模式:教师借助互动平台,实现双边交流;而且不只限于文字的交流,声音、图像等都可利用。这种模式实现了经验成果的共享,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师把学生视为更亲密的合作者。
3.协作模式:在教师同一要求下,4—6人的合作学习,借助“数字化环境”快速处理信息。
(二)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方法策略
1.充分准备主题资源,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每节课上课前,教师一定要把主题资源准备充分。这样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丰富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学生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增强了学生个体与资源间的互动,真正实现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目标。
2.实时反馈,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师在练习和评价环节中可以利用系统迅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定量地统计班级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这种反馈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都被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3.调查统计,有效地调整教学
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投票,很快就可以完成调查,统计结果也可以及时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将教学重点做了有效的调整。
4.对比指导,真正做到“一对一”
教师借助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即写即批即改,把学生作业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呈现出来供全班学生借鉴和点评。有时以一名学生的作品为示范指导大家,这样可以将每个同学不同的想法推送给大家看,便于借鉴。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品评,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学生,单独发送教师的批改,进行真正的“一对一”教学指导。
5.拓展课堂,让学生多种选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留下不同层次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行考试测评,这样不仅提升了预习与复习的效果,而且还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利用平台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几次、回答问题几次,哪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等,通过量化评价帮助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对下一步的备课、教学进行更好地设计、拓展。
三、寻找策略,搭建平台,解决做得巧的问题
(一)培养积极拓荒的“引路人”
改革需要先行者和探索者。学校由总校长牵头,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学科招募业务能力强,乐于创新的老师成立了“云课堂实验小组”。开展与校外企业共同合作研发学校自己知识产权的互联课堂系统和教育云平台。在这些“引路人”的带领下,教师们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茫然无措到跃跃欲试,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场”
有了互联网,学习突破了很多限制,学生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0分钟内发生了。我们依托学校教育云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场”。让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翻转课堂、随时随处的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变得更加开放而富有个性化:从“定量选择”到“海量选择”;从“课堂预判”到“针对监督”;从“预设学习”到“生成调整”,从“面向全体”到“个人定制”;从“封闭课堂”到“开放空间”,在立体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里,课堂的边界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兴趣的真正学习。
(三)探索充满智慧的“策略包”
1.网络寻宝——让藏在网络里小软件照亮课堂
我们鼓励教师结合需求在网络上选择成品软件,功能强大、效果显著。教师们在尝试选用的中不断形成这样的共识:现有的工具再好,你没有拿来用的意识也是枉然。语文课上,教师经常利用“腾讯地图”和“印象笔记”带着孩子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神奇,山河的壮丽。英语课上,孩子们对“SHOU ME”“小影”等英语剧制作软件爱不释手,科学课的模拟实验软件更是让书上的反应、公式变成了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真实场景。网络寻宝可谓“低成本、高产出”。
2.自主研发——让问题与需求从创意变成现实
我们没有止步于拿来主义,而是组织人力基于问题和需求,向自主研发迈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座位评价”APP,能够实现课堂微观察,为教师和听评课人员提供客观的整堂课发言分布数据及分析;“计算竞赛”APP,可以实现同桌两人在共用一台平板时的计算对决;“倒计时显示”APP 、“舒尔特表变形”APP可以帮助学生练习集中注意力,提高训练时效;学校自行研发录制微课软件,破解了课件、黑板、白板、音视频等界面之间的无缝切换难题,随停随录,整合片段,自动合成,大大节约了课前准备时间。
四、开拓领域、三层提升,解决做得久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技术助力,推动课改创新
在文艺二校的数字化云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智能交互白板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教师通过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可以通过学校云平台整合和共享沈阳市、沈河区教育云平台的资源。智能录播系统可以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2.依托网络,建立家校沟通
文艺二校的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互动分享的平台。师生的展示、校园动态给每一位浏览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校园网首页除了以学校管理分项外,还开辟了集团内各个校区的专项宣传板块,全面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教育动态。家长可以通过家长端登录后,进入班级网页,了解班级信息,与教师和班级家长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活动的应用体验收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好评。
(二)教师层面
1.资源共享,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互通、互动的优势,借助备课平台,进行无纸化备课,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如头脑风暴、智慧分享、课件评比等。校园云平台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时互动,一批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提高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日常教研方式的补充,学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切磋、携手提高的最佳场所,一种充满现代感的、友好的、平等的网络研修氛围已在文艺二校形成。
2.借助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的“教”“研”“学”“思”四位一体的意识得到增强。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每一个项目都是动态生成,互动、对话;教育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反思、班级管理心得、学习推荐等过程都可以在“空间”上呈现。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为教师借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
(三) 学生层面
1.学会了搜集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
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对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收集、探索、分析,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帮助,直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的知识面上不断地突破和发展,而不需强调与他人“同步学习”,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得到有力的加强。
2.掌握学习平台,增强了互动交流
通过网络设置留言板、家校互动平台等板块,学生可以在课前、课时、课后三个不同时段交流信息的采集,交流学习的感受,互相评价作业,实现全员互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实现了课前信息搜集、课时信息筛选整合、课后进一步探究深入的一体化,延展了学习的时空。
3.交流个性观点,促进了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网络环境容易构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结语:
2017年学校加入全国数字化教育联盟,多人次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大赛中获奖; 7人获得沈阳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一等奖;学校及个人均有论文和优秀案例发表。2人被评为信息技术学科沈阳市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沈阳市十百千工程千名研究型教师;1人被评为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骨干。学校4-6年级学生网络活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获奖率逐年递增。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新模式。我们将继续承责任之志,让责任至上的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凭信息助力,让信息化建设溢出教育附加值;谋跨越发展,集团平台,让“互联网+”下的教育生态拥有更多公平、更高质量和更美好的未来!
【专家点评】
梳理文艺二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建”的层面,有教育行政的大力扶持,有校企合作的广开渠道,有学校自挖潜力的不惜投入;在“管”的层面,坚持理念现行规划引领,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坚持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在“用”的层面,实现全科覆盖人人普及,实现自主研发灵活设计,实现开放共融家校互联。相信随着文艺二校集团化办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助力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潜力,让更多是师生受益!
——中央教科所卿素兰博士
-
-
【内容导图】
【正文】
前言: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始建于1964年,以校训“责任”精神立校,是目前沈阳市规模最大的拥有一校五部三园的教育集团, 教学班167个,教师500余位,学生8000余名。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文艺二校秉承“让信息化提升集团办学效能”的宗旨,围绕“依托信息化建设,创建品牌集团”的工作目标,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发展,敢于先行先试,积极做教育信息化的区域领跑者。学校实现了省内首家全校无盘化管理、NAS云存储、首批实行VPN网络远程办公;全市首批交互式电子白板全覆盖。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个性化课堂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信息化环境、课程、课堂和特色的四个方面突破。承责任之志、凭信息助力,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一、 打造环境,升级功能,解决做得通的问题
在实践探索的进程中,我们认为环境和功能是做得通的基础。我们理解应该让学校工作能够始于技术、指向理想。为了实现信息化育人的实效性,学校建设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常态班”,班级内的学生人手一个pad,可以实现课中、课前、课后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为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提供了更多元而适宜的环境。
学校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研发了文艺二校教学云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云平台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在线辅导、互动答疑等。平台不仅与国家、省、市、区电教馆资源库相链接,还设置了学校资源,目前拥有教师自制微课百余节,与课程相配套的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图片、音像资源等上千个。学校内部的“迷你云”上存储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任一校区的教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账号随时登录访问,也可以在云上存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源,丰富资源建设。“云”的高频使用,使优质资源在校内不再成为稀缺品。
学校将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设了智能化的视频会议室、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环境的完善,功能的升级为教师创造性开发与应用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二、建设课程,形成体系,解决做得实的问题
(一)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模式
这种课堂学习模式需要依托主题资源。主题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扩展资源及网络资源三大类。课堂教学资源是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学特点,为学生提供的能够全面反映课堂主题的系统层次化的知识点。扩展资源是用来辅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主要是用来支持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网络资源指学生主动查找网上相关的资源,既没有束缚学生基于固定资源的学习方式,又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来呈现主题资源:
1.演示模式:教师利用数字化环境向学生推送各种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交流模式:教师借助互动平台,实现双边交流;而且不只限于文字的交流,声音、图像等都可利用。这种模式实现了经验成果的共享,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师把学生视为更亲密的合作者。
3.协作模式:在教师同一要求下,4—6人的合作学习,借助“数字化环境”快速处理信息。
(二)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方法策略
1.充分准备主题资源,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每节课上课前,教师一定要把主题资源准备充分。这样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丰富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学生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增强了学生个体与资源间的互动,真正实现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目标。
2.实时反馈,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师在练习和评价环节中可以利用系统迅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定量地统计班级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这种反馈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都被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3.调查统计,有效地调整教学
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投票,很快就可以完成调查,统计结果也可以及时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将教学重点做了有效的调整。
4.对比指导,真正做到“一对一”
教师借助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即写即批即改,把学生作业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呈现出来供全班学生借鉴和点评。有时以一名学生的作品为示范指导大家,这样可以将每个同学不同的想法推送给大家看,便于借鉴。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品评,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学生,单独发送教师的批改,进行真正的“一对一”教学指导。
5.拓展课堂,让学生多种选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留下不同层次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行考试测评,这样不仅提升了预习与复习的效果,而且还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利用平台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几次、回答问题几次,哪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等,通过量化评价帮助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对下一步的备课、教学进行更好地设计、拓展。
三、寻找策略,搭建平台,解决做得巧的问题
(一)培养积极拓荒的“引路人”
改革需要先行者和探索者。学校由总校长牵头,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学科招募业务能力强,乐于创新的老师成立了“云课堂实验小组”。开展与校外企业共同合作研发学校自己知识产权的互联课堂系统和教育云平台。在这些“引路人”的带领下,教师们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茫然无措到跃跃欲试,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场”
有了互联网,学习突破了很多限制,学生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0分钟内发生了。我们依托学校教育云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场”。让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翻转课堂、随时随处的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变得更加开放而富有个性化:从“定量选择”到“海量选择”;从“课堂预判”到“针对监督”;从“预设学习”到“生成调整”,从“面向全体”到“个人定制”;从“封闭课堂”到“开放空间”,在立体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里,课堂的边界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兴趣的真正学习。
(三)探索充满智慧的“策略包”
1.网络寻宝——让藏在网络里小软件照亮课堂
我们鼓励教师结合需求在网络上选择成品软件,功能强大、效果显著。教师们在尝试选用的中不断形成这样的共识:现有的工具再好,你没有拿来用的意识也是枉然。语文课上,教师经常利用“腾讯地图”和“印象笔记”带着孩子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神奇,山河的壮丽。英语课上,孩子们对“SHOU ME”“小影”等英语剧制作软件爱不释手,科学课的模拟实验软件更是让书上的反应、公式变成了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真实场景。网络寻宝可谓“低成本、高产出”。
2.自主研发——让问题与需求从创意变成现实
我们没有止步于拿来主义,而是组织人力基于问题和需求,向自主研发迈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座位评价”APP,能够实现课堂微观察,为教师和听评课人员提供客观的整堂课发言分布数据及分析;“计算竞赛”APP,可以实现同桌两人在共用一台平板时的计算对决;“倒计时显示”APP 、“舒尔特表变形”APP可以帮助学生练习集中注意力,提高训练时效;学校自行研发录制微课软件,破解了课件、黑板、白板、音视频等界面之间的无缝切换难题,随停随录,整合片段,自动合成,大大节约了课前准备时间。
四、开拓领域、三层提升,解决做得久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技术助力,推动课改创新
在文艺二校的数字化云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智能交互白板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教师通过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可以通过学校云平台整合和共享沈阳市、沈河区教育云平台的资源。智能录播系统可以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2.依托网络,建立家校沟通
文艺二校的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互动分享的平台。师生的展示、校园动态给每一位浏览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校园网首页除了以学校管理分项外,还开辟了集团内各个校区的专项宣传板块,全面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教育动态。家长可以通过家长端登录后,进入班级网页,了解班级信息,与教师和班级家长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活动的应用体验收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好评。
(二)教师层面
1.资源共享,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互通、互动的优势,借助备课平台,进行无纸化备课,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如头脑风暴、智慧分享、课件评比等。校园云平台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时互动,一批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提高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日常教研方式的补充,学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切磋、携手提高的最佳场所,一种充满现代感的、友好的、平等的网络研修氛围已在文艺二校形成。
2.借助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的“教”“研”“学”“思”四位一体的意识得到增强。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每一个项目都是动态生成,互动、对话;教育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反思、班级管理心得、学习推荐等过程都可以在“空间”上呈现。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为教师借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
(三) 学生层面
1.学会了搜集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
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对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收集、探索、分析,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帮助,直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的知识面上不断地突破和发展,而不需强调与他人“同步学习”,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得到有力的加强。
2.掌握学习平台,增强了互动交流
通过网络设置留言板、家校互动平台等板块,学生可以在课前、课时、课后三个不同时段交流信息的采集,交流学习的感受,互相评价作业,实现全员互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实现了课前信息搜集、课时信息筛选整合、课后进一步探究深入的一体化,延展了学习的时空。
3.交流个性观点,促进了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网络环境容易构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结语:
2017年学校加入全国数字化教育联盟,多人次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大赛中获奖; 7人获得沈阳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一等奖;学校及个人均有论文和优秀案例发表。2人被评为信息技术学科沈阳市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沈阳市十百千工程千名研究型教师;1人被评为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骨干。学校4-6年级学生网络活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获奖率逐年递增。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新模式。我们将继续承责任之志,让责任至上的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凭信息助力,让信息化建设溢出教育附加值;谋跨越发展,集团平台,让“互联网+”下的教育生态拥有更多公平、更高质量和更美好的未来!
【专家点评】
梳理文艺二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建”的层面,有教育行政的大力扶持,有校企合作的广开渠道,有学校自挖潜力的不惜投入;在“管”的层面,坚持理念现行规划引领,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坚持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在“用”的层面,实现全科覆盖人人普及,实现自主研发灵活设计,实现开放共融家校互联。相信随着文艺二校集团化办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助力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潜力,让更多是师生受益!
——中央教科所卿素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