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环境落地课堂 新技术助推生长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
-
【内容导图】
【正文叙述】
云环境落地课堂 新技术助推生长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故事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传递出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对学校教与学工作的新要求。我校于2013年参加了北京市课程中心“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变革”项目研究。力求通过参加项目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老师调整与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带来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四年来,当我们重新以审视的眼光回顾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技术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课程、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崭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每时每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帮助。
一、研究过程
(一)数据引领,推动项目研究稳步启动---启动阶段
1. 做好项目前期调研,明确研究方向
在加入项目研究之后,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开展研究?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家长是否支持项目研究?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如何?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做好前期调研,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帮助我们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对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做了关于“网络运用”情况和基本“学习方式”相关问卷调查。在调研中,我们关注了“学习主动性”“学习独立性”“日常学习习惯”和“学习网络运用情况”等几个维度。
表1: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
表2:日常学习习惯问卷统计
表3:学生学习独立性分析
首先从“网络运用情况”调查结果看,学生具备初级的信息媒介素养,这将有利于学校开展手持移动终端课题研究。从“学习习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学后反思等,研究中应引导学生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独立性相对较弱,需要利用外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一系列的前测结果和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期待,我们构建了理想中的手持移动终端课堂教学模式。
2. 制定系列制度,保障研究顺利开展
行政层面制定一系列课题制度,保证课题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l 手持移动设备保管制度手持移动设备充电制度
l 手持移动终端课堂教学常规
l 学生参加手持移动终端课堂必备技能培训制度
l 每周例会制度
l 每月移动终端课堂教学开放制度
(二)扎根课堂,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研究模式----实践阶段
我们坚信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实现学习方式变革首先需要教学方式发生改变,课堂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基地。因此,我们的项目研究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四个阶段:
1. 依托移动终端,采用多科教学“普遍关注”研究策略
经过前期参加市、区各级理论学习、赴先期项目校走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最终尝试将语文、数学、英语、品社并行参与项目研究,实行了常态化教学中多学科并行推进的研究策略。此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面对众多问题。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研究?针对哪些方面展开研究?没有现成的可用资源怎么办?Pad怎么支持课堂教学?教师不熟悉平台使用功能?教师不会利用新教学平台制作课件等。
面对众多问题,学校采用了“普遍关注”的研究策略。研究主题确定为:扎实开展移动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解决项目研究初期的实际问题。首先在实验学科的多种课型中进行实践研究。
语文:讲读课、阅读课、习作指导课;
英语:故事教学、对话教学、句型教学;
数学:计算、图形、统计学习;
品社:习惯养成课、社会常识课、品德教育课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摸索并进行了手持移动终端教学特性分析,发现了Pad具有的海量资源、拍照拖拽、三维呈现、录音录像、现场打写、统计分析、现场投票、即时检测、即时分享等多种功能。
图1:手持移动终端多种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手持移动环境下的课堂也呈现出了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高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学生在手持课堂中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可以安排,自主听读、自主阅读、自由讨论等。
2. 依托移动终端,实行具体学科“局部关注”研究模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课型或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利用手持移动终端开展教学。同时老师们也意识到移动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上网搜集信息,而是用手持移动终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与学习互动。
于是在此认识引导下,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将研究思路由“普遍关注”变为“关注局部”。研究推进方式为:不同学科,同一主题。既“结合学科特点,探究课堂教学中使用移动终端的目的、价值与恰当时机”。并鼓励老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摸索适合于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本学科教学中采用“将手持移动终端固定运用于某种课型”的实验模式,并在后续课堂教学中 摸索总结出系列教学模式以固化实验成果。
图2: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摸索与思考,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从“课件”加“演示”的灌输式,转向为动态的、交互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手持终端进行相互协作学习,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教学更加灵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致信息,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合作、选择、和创造力有机结合,促进了深层次的学习,也拓展了学生使用新知识的能力。各学科教师也总结出了自己学科对移动终端的一些课型、教学环节、实施方式等。
3. 借力移动终端,定位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研究点
不同学科,获取知识的路径方式不同。老师们经过实践与探究,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发挥手持移动终端的特性,必须立足学科本质,突出学科重点,突破学科难点,找到学科教学与手持移动终端的有效结合点。为了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老师们进行了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研究。并结合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摸索出手持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图。
表4: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教师研究主题
语文
数学
英语
品社
图3: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图
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简单阐述数学移动课堂学习模式:
我校的数学课堂力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为依托,以移动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利用iPad搜集资料,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资源共享;课中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进而解决问题;课后运用规律,拓展延伸,继续探索、研究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4. 有效运用移动终端,凸显自主与创新教学本质
随着我校手持项目研究的逐渐深入,面对学生在手持课堂中积极的学习状态,又推动了我们的思考。如何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让不同思维特质和兴趣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我校开展了主题为“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设计型微学习活动研究”。以微课教学为突破口,寻求落实微学习活动的路径和策略。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所获取的知识与疑问、以及微课学习后的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学习进度等,教师针对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包”。在课堂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采用个体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打开不同的学习资源包去获取知识。
通过微电影拍摄活动凸显微学习活动研究中“设计型”特点。六年级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研究点,自我设计研究形式、设计研究过程。结合小组学习的过程及对研究点的认识以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拍成微电影。在此过程中,全员参与,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在活动中创新设计、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创作中发展思维,最终完成全部拍摄。此次创作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观察、动手实践及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学习也由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回归到主动探究式学习中。
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的同步教学变成基于学生需要的异步教学,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提升。提高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开拓教师的备课思路,同时也促进教师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提高。
(三)锐意创新,形成项目研究梯度推进模式----突破阶段
我校的移动终端项目研究走过了“难忘的启动阶段—艰难的实践阶段”之后,在本学期,我们迎来了“可喜的突破阶段”。在前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互联网+”的网络优势,我校更换了学习平台,采用了开放式移动学习与课堂内移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机会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
开放式移动学习就是将移动终端设备发放在每一位学生手中,学生可在学校、家庭等地随时访问学校学习平台。手持移动终端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推动学习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媒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校与教师需要思考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自律性的培养引导。“堵”和“躲”都不是科学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开展移动学习。本学期研究重点内容:
如何将课堂学习与家庭学习相结合?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Pad支持课堂之外的系列学习活动?
如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让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在无边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思维习惯?
目前,我校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推进、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的项目研究梯度推进模式。并借助这种模式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让更多教师在没有移动设备的条件下也能将移动学习所具备的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渗透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成效
(一)依托技术,形成多元互动式学科学习方式新形态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移动学习在我校被越来越多师生所接受。它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学习方式而存在,而是借助这种现代移动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给学习带来的种种限制,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多元教学互动时空。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科教学实现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资料的多元化。
图4:多元学习资源 图5:多元学习方式 图6:多元学习资料
同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和谐互动教学模式,以产生教学共振。包括:显性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家长实时互动)与隐性互动(技术支持与学生学习需要动;多种技术手段课堂转换互动;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已有经验互动;学生已有知识与学习平台互动等多种形式。通过此研究,我们发现隐性互动和显性互动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机关联。显性互动是隐性互动的外在表现,隐性互则是显性互动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深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校学科教学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新形态。
图7: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显性互动与隐性互动的关系
(二)数据论证,形成探究式持续性学习方式新成果
在项目研究经过了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后,为了了解目前实验的成效并明确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我们进行了项目研究中期调研。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调查。问卷分成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部分。受调查学生包括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下面首先谈一谈客观题的调查结果:
表5:项目研究后,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这份调查表示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级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显多于普通班级的学生。
表6:项目研究后,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分析
此次还进行了主观题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两项:最喜欢的作业形式,最理想的课堂学习形式。通过整理学生列举的答案,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理想的课堂学习形式在手持移动终端引导下的趋于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这种移动技术引领的课堂中,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技术具象知识形成过程、技术迁移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被唤起求知欲,学会积极主动地思维;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品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思维内涵与品质得到拓展与提升。学生不再关注于老师能教授我哪些知识,而是更关注与学习同伴的交流同享;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增加个人知识量、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借助新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作为手持移动终端课堂的组织者,由最初的被迫接受新教育信息技术,到主动尝试运用新技术为课堂教学添彩、直至现在在互联网世界里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完成一系列项目研究任务的同时,课程执行力、课程反思力、科研创新力、理念学习力等系列能力得到发展、锻炼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将提高教师角色素质,实现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化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融为一体, 才能产生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同时,在移动课堂中,随着学生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教师个人信息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借助技术特性,教师的课堂服务方式也从以往的统一式变成现在的菜单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基于学生的需要提供更多地个性化指导与引导。因此,我们说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图8:参加项目研究教师的转变点与提高点
通过中期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研究按着我们预期的设想在发展,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都更趋向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努力。
三、研究中的思考、困惑与今后研究方向
目前,我们还不可能让现代移动技术参与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但在学校项目研究推进进程中,带动了全体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研究中实验教师所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让其他教师们看到了互联网基础上的教与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困惑。
1. 如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学校特色课程构建;
2. 怎样在互联网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开放、灵活、多元的特点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3. 探索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应用的路径与策略。
虽然问题很多,但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中的无穷魅力。力求让新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日常课堂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技术沉浸式教育,让技术像氧气一样围绕在课堂、老师、学生们身边,让每个学生学习起来更兴奋,以提高现代数字原住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我们的项目和思考还在继续,正像学校的育人理念所表达的“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我们要通过一系列良性、有效的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的会学会玩的孩子。
【专家点评】
该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手持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学科并行推进的策略,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摸索适合于利用手持移动终端教学的学习内容,摸索出手持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的多元互动式的学科教学模式,使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通过手持移动终端使学生能够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使教师能够在课程执行力和科研创新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该校的信息化示范案例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师生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开展教与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的丰富的成果支撑材料反映了该校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富有特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组组长:周丽娟
2017年12月25日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正文叙述】
云环境落地课堂 新技术助推生长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故事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传递出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对学校教与学工作的新要求。我校于2013年参加了北京市课程中心“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变革”项目研究。力求通过参加项目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老师调整与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带来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四年来,当我们重新以审视的眼光回顾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技术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课程、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崭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每时每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帮助。
一、研究过程
(一)数据引领,推动项目研究稳步启动---启动阶段
1. 做好项目前期调研,明确研究方向
在加入项目研究之后,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开展研究?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家长是否支持项目研究?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如何?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做好前期调研,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帮助我们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对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做了关于“网络运用”情况和基本“学习方式”相关问卷调查。在调研中,我们关注了“学习主动性”“学习独立性”“日常学习习惯”和“学习网络运用情况”等几个维度。
表1: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
表2:日常学习习惯问卷统计
表3:学生学习独立性分析
首先从“网络运用情况”调查结果看,学生具备初级的信息媒介素养,这将有利于学校开展手持移动终端课题研究。从“学习习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学后反思等,研究中应引导学生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独立性相对较弱,需要利用外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一系列的前测结果和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期待,我们构建了理想中的手持移动终端课堂教学模式。
2. 制定系列制度,保障研究顺利开展
行政层面制定一系列课题制度,保证课题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l 手持移动设备保管制度手持移动设备充电制度
l 手持移动终端课堂教学常规
l 学生参加手持移动终端课堂必备技能培训制度
l 每周例会制度
l 每月移动终端课堂教学开放制度
(二)扎根课堂,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研究模式----实践阶段
我们坚信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实现学习方式变革首先需要教学方式发生改变,课堂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基地。因此,我们的项目研究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四个阶段:
1. 依托移动终端,采用多科教学“普遍关注”研究策略
经过前期参加市、区各级理论学习、赴先期项目校走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最终尝试将语文、数学、英语、品社并行参与项目研究,实行了常态化教学中多学科并行推进的研究策略。此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面对众多问题。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研究?针对哪些方面展开研究?没有现成的可用资源怎么办?Pad怎么支持课堂教学?教师不熟悉平台使用功能?教师不会利用新教学平台制作课件等。
面对众多问题,学校采用了“普遍关注”的研究策略。研究主题确定为:扎实开展移动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解决项目研究初期的实际问题。首先在实验学科的多种课型中进行实践研究。
语文:讲读课、阅读课、习作指导课;
英语:故事教学、对话教学、句型教学;
数学:计算、图形、统计学习;
品社:习惯养成课、社会常识课、品德教育课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摸索并进行了手持移动终端教学特性分析,发现了Pad具有的海量资源、拍照拖拽、三维呈现、录音录像、现场打写、统计分析、现场投票、即时检测、即时分享等多种功能。
图1:手持移动终端多种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手持移动环境下的课堂也呈现出了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高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学生在手持课堂中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可以安排,自主听读、自主阅读、自由讨论等。
2. 依托移动终端,实行具体学科“局部关注”研究模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课型或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利用手持移动终端开展教学。同时老师们也意识到移动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上网搜集信息,而是用手持移动终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与学习互动。
于是在此认识引导下,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将研究思路由“普遍关注”变为“关注局部”。研究推进方式为:不同学科,同一主题。既“结合学科特点,探究课堂教学中使用移动终端的目的、价值与恰当时机”。并鼓励老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摸索适合于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本学科教学中采用“将手持移动终端固定运用于某种课型”的实验模式,并在后续课堂教学中 摸索总结出系列教学模式以固化实验成果。
图2: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摸索与思考,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从“课件”加“演示”的灌输式,转向为动态的、交互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手持终端进行相互协作学习,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教学更加灵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致信息,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合作、选择、和创造力有机结合,促进了深层次的学习,也拓展了学生使用新知识的能力。各学科教师也总结出了自己学科对移动终端的一些课型、教学环节、实施方式等。
3. 借力移动终端,定位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研究点
不同学科,获取知识的路径方式不同。老师们经过实践与探究,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发挥手持移动终端的特性,必须立足学科本质,突出学科重点,突破学科难点,找到学科教学与手持移动终端的有效结合点。为了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老师们进行了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研究。并结合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摸索出手持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图。
表4: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教师研究主题
语文
数学
英语
品社
图3: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图
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简单阐述数学移动课堂学习模式:
我校的数学课堂力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为依托,以移动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利用iPad搜集资料,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资源共享;课中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进而解决问题;课后运用规律,拓展延伸,继续探索、研究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4. 有效运用移动终端,凸显自主与创新教学本质
随着我校手持项目研究的逐渐深入,面对学生在手持课堂中积极的学习状态,又推动了我们的思考。如何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让不同思维特质和兴趣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我校开展了主题为“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的设计型微学习活动研究”。以微课教学为突破口,寻求落实微学习活动的路径和策略。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所获取的知识与疑问、以及微课学习后的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学习进度等,教师针对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包”。在课堂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采用个体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打开不同的学习资源包去获取知识。
通过微电影拍摄活动凸显微学习活动研究中“设计型”特点。六年级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研究点,自我设计研究形式、设计研究过程。结合小组学习的过程及对研究点的认识以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拍成微电影。在此过程中,全员参与,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在活动中创新设计、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创作中发展思维,最终完成全部拍摄。此次创作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观察、动手实践及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学习也由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回归到主动探究式学习中。
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的同步教学变成基于学生需要的异步教学,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提升。提高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开拓教师的备课思路,同时也促进教师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提高。
(三)锐意创新,形成项目研究梯度推进模式----突破阶段
我校的移动终端项目研究走过了“难忘的启动阶段—艰难的实践阶段”之后,在本学期,我们迎来了“可喜的突破阶段”。在前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互联网+”的网络优势,我校更换了学习平台,采用了开放式移动学习与课堂内移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机会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
开放式移动学习就是将移动终端设备发放在每一位学生手中,学生可在学校、家庭等地随时访问学校学习平台。手持移动终端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推动学习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媒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校与教师需要思考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自律性的培养引导。“堵”和“躲”都不是科学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开展移动学习。本学期研究重点内容:
如何将课堂学习与家庭学习相结合?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Pad支持课堂之外的系列学习活动?
如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让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在无边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思维习惯?
目前,我校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推进、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的项目研究梯度推进模式。并借助这种模式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让更多教师在没有移动设备的条件下也能将移动学习所具备的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渗透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成效
(一)依托技术,形成多元互动式学科学习方式新形态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移动学习在我校被越来越多师生所接受。它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学习方式而存在,而是借助这种现代移动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给学习带来的种种限制,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多元教学互动时空。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科教学实现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资料的多元化。
图4:多元学习资源 图5:多元学习方式 图6:多元学习资料
同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和谐互动教学模式,以产生教学共振。包括:显性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家长实时互动)与隐性互动(技术支持与学生学习需要动;多种技术手段课堂转换互动;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已有经验互动;学生已有知识与学习平台互动等多种形式。通过此研究,我们发现隐性互动和显性互动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机关联。显性互动是隐性互动的外在表现,隐性互则是显性互动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深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校学科教学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新形态。
图7:手持移动终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显性互动与隐性互动的关系
(二)数据论证,形成探究式持续性学习方式新成果
在项目研究经过了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后,为了了解目前实验的成效并明确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我们进行了项目研究中期调研。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调查。问卷分成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部分。受调查学生包括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下面首先谈一谈客观题的调查结果:
表5:项目研究后,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这份调查表示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级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显多于普通班级的学生。
表6:项目研究后,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分析
此次还进行了主观题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两项:最喜欢的作业形式,最理想的课堂学习形式。通过整理学生列举的答案,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理想的课堂学习形式在手持移动终端引导下的趋于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这种移动技术引领的课堂中,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技术具象知识形成过程、技术迁移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被唤起求知欲,学会积极主动地思维;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品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思维内涵与品质得到拓展与提升。学生不再关注于老师能教授我哪些知识,而是更关注与学习同伴的交流同享;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增加个人知识量、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借助新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作为手持移动终端课堂的组织者,由最初的被迫接受新教育信息技术,到主动尝试运用新技术为课堂教学添彩、直至现在在互联网世界里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完成一系列项目研究任务的同时,课程执行力、课程反思力、科研创新力、理念学习力等系列能力得到发展、锻炼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将提高教师角色素质,实现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化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融为一体, 才能产生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同时,在移动课堂中,随着学生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教师个人信息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借助技术特性,教师的课堂服务方式也从以往的统一式变成现在的菜单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基于学生的需要提供更多地个性化指导与引导。因此,我们说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图8:参加项目研究教师的转变点与提高点
通过中期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研究按着我们预期的设想在发展,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都更趋向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努力。
三、研究中的思考、困惑与今后研究方向
目前,我们还不可能让现代移动技术参与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但在学校项目研究推进进程中,带动了全体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研究中实验教师所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让其他教师们看到了互联网基础上的教与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困惑。
1. 如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学校特色课程构建;
2. 怎样在互联网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开放、灵活、多元的特点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3. 探索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应用的路径与策略。
虽然问题很多,但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中的无穷魅力。力求让新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日常课堂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技术沉浸式教育,让技术像氧气一样围绕在课堂、老师、学生们身边,让每个学生学习起来更兴奋,以提高现代数字原住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我们的项目和思考还在继续,正像学校的育人理念所表达的“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我们要通过一系列良性、有效的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的会学会玩的孩子。
【专家点评】
该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手持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学科并行推进的策略,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摸索适合于利用手持移动终端教学的学习内容,摸索出手持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的多元互动式的学科教学模式,使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通过手持移动终端使学生能够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使教师能够在课程执行力和科研创新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该校的信息化示范案例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师生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开展教与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的丰富的成果支撑材料反映了该校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富有特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组组长:周丽娟
2017年12月25日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