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拓教育新篇章
拉萨市尼木县中心小学
-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尼木县中心小学坐落于尼木县腹地,始建于1959年,现有教职员工74人,29个教学班,1201名在校学生。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日新月异,教育的信息化丰富和充实了教育现代化内容,信息网络链接全世界、过去和未来。可以说,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明天无疑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尼木县中心小学一直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当做一项重要举措,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早期探索应用初见成效。
2002年以前学校根本没有电子化教学设备,也没有网络,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单一、资源匮乏、消息闭塞,现代化教学手段几乎为零,传统教学让教师任务繁重,加之非教学压力的负担,导致很多教师力不从心,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随着农村远教工程的实施,2002年底学校有了第一个地面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系统。为充分利用资源,将设备的效能最大化,学校利用远程接收机接收优质教学资源并下载,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观看、学习,让教师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闭门造车。起初,在尝试阶段我们只能一门科目一门科目地下载、学习,后来便全面铺开。随着活动以点带面的深入推进,全校教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基本功也越发扎实,其中有一名教师在西藏自治区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两名教师荣获二等奖。200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尼木县中心小学建成了第一间电教室。当时,全校只有1台办公电脑,12台教学电脑,但是“信息技术”这个专有名词逐渐在教师及学生心中萌芽。
为了进一步探索资源应用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的作用和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开始,随着班班通项目的建设,教师的课堂逐渐有了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等设备材料作为辅助技术支撑,逐步呈现出教师通过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计算机终端播放、拷贝共享的成熟操作局面。三年过后,我校培养了一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资源应用的骨干教师,促进了学校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学校有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被发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一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优秀课例;开发出一批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总结经验,顺应发展
2010年,学校建成第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们踊跃学习,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及媒体素材来辅助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后,大家发现,在搜集、制作课件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在深入剖析出现的问题之后,学校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相关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行政、教研负责督察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资源下载,多媒体设备使用等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广大教师逐步融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潮流中。学校还将制作、收集、整理的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等多类型教学资源分门别类进行储备,方便教师调取、查阅,为教师获取资源,查阅资料提供了便捷。随着工作的扎实开展,让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改善。
凝聚力量,不断探索
2015年,在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尼木县中心小学完成校园网络全覆盖,建成网络多媒体教室27间,网络电教室2间,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室1间,多功能会议室1间,录播教室1间,远程学习交流平台1套。配备电脑200余台,其中学生用机120台,生机比达到10:1,教师人均1台电脑可以独立上网。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软件辅助设备,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学生在电教室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以前,教师们的备课都是自给自足,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调整教学业务常规管理的思路,逐步实行网络集体备课,建立在线信息化网络平台的集体备课,坚持“分工协作”的个人电子备课,交流互动的集体网络研讨,学科带头人集中网上修正,教务处网上业务把关,课堂跟踪网络提交反思”的备课程序,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集体备课借助网络高效运转,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学生在录播教室进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制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育的难题,提高教育的效益,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尼木县中心小学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信息化技术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着力探索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课程开发和扩展教育范围,着力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即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回校后将参观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校教师二次传授;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来校上课,将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经验做法传授给我们。尼木县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长期、稳固的校本培训,制定并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保证每学期信息技术培训量达到人均10课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各个方面,培训之后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个个合格”。 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由无从下手到熟练操作,从勉强做出微课到能够做出优质微课,从不会用、不喜欢用资源平台到喜欢用、经常用。目前,信息技术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校呈现出信息技术人人用的良好局面,翻转课堂也已初显雏形。在学习、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以赛促训的各种竞赛活动。如要求全体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选派骨干、精英教师参加市级微课大赛,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县级教学大赛,每学期组织开展校级多媒体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有力地提高了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水平,近两年我校共有10余人次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及微课大赛中斩获奖项。
同在一片蓝天下,畅享优质资源
一是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教师们经常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下载对自己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学习,这样让我校教师不行千里也能取得真经,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培训。
二是利用录播教室将教师的授课全程实录下来,让授课教师拷贝,回家后自行观看进行反思,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并且利用网络邀请专家进行点评,然后反复打磨,最后形成优质课,目前学校已形成优质课100多节,为建立和完善校本资源库夯实了基础。
三是通过与高校合作,高校专家深入课堂跟踪指导,有效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结形成了“一清、二动、三还”的教学模式。“一清”是教学目标堂堂清,“二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下,学校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课堂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踊跃交流、大胆发言,丝毫不胆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令我校这种县区薄弱学校飞速发展,比肩城市优质学校,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新课程理念得到贯彻落实,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运用的最终落脚点是教与学的变革,特别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为感性认知提供了更加广泛和鲜明的素材,强烈渲染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了真实有效的学习体验,为生本课堂教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模式。在现代教学环境下,我校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逐步获得了根植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在“做中乐、乐中学”。运用技术成熟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自觉选择中,由原来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就呈现出一种趋势: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创新模式,不断提升
以前,学校的所有常规管理都靠人工检查和记录,这样不仅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且效率不高,还不能做到实时监控。2016年在学校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尼木县中心小学利用“云校”平台对学校教研、教学、教师考勤、学生到位、教学成绩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平台将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常规教学情况,师生日常生活,学校建设等情况进行对外展示,对学校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云校”平台的建立,使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
尼木县中心小学地理环境特殊,属于半农半牧地区,95%的学生属于住校生,家长平时都难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因此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工作。受环境影响,学生家长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意识淡薄。为了改善现状,学校建立微信公众号、班级家长群,要求家长时时关注。各班班主任每天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发送到平台,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每周各班班主任还定时在平台上与家长相互交流,听取、采纳家长对学校发展的良好意见及建议,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转变了家长的一些观念,争取了更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现在的家长很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小学科学实验课堂裹足不前几乎是市区郊县小学面临的通病。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积极依托网络资源,组织兼职科学教师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听网络示范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并探索、尝试网络同步课堂,有些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还提前将视频下载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播放。通过努力,学校的实验教学从无到有,教师的实验教学也发生了质的的蜕变。目前我校90%的科学实验教师们都可以自主完成。今后学校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与市实验小学联手打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利用市级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步互动上好科学实验课程。
尼木县身处群山,地势偏僻,这里的孩子与外界接触极少,为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冲浪”,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络了解各区域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网络了解、认识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网上祭英烈活动,网络寄语活动,网络历史展播等各项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三是开设兴趣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丰富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让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学校将航模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的课程内容和相关小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上,让学生能在校内外随时观看,这种通过线上观摩学习,线下实践教学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兴趣课的质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负责兴趣小组的每一名教师充分发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历经课程理念培训、微课教案设计培训、微视频制作技术要领培训,不断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创新。学校还将团体活动以小视频的方式记录保存,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以及学校的“云校园”平台,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从而愿意送小孩上学。
尼木县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其中藏纸、藏香、尼木雕刻作为“尼木三绝”源远流长。为了弘扬民族艺术,学校通过“中华小导游”活动,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以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校本资源,向学生们展示,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在电教室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网页浏览
“中华小导游”活动
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对教育发展发挥着革命性影响。而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变革。我们还处于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有广阔的前景与坚定的信念,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尼木县中心小学一定能立足于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我们一直在路上。
专家点评: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拓教育新篇章》介绍了地处青藏高原的尼木县中心小学新世纪以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作为一所农牧区结合的少数民族中心校,该校的信息化之路既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该校从农远工程时代的资源应用为起点,经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进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始通过网络研修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来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这跟内地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基本相似的。但是,从案例中也不难看出来该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殊性或者是局限性,首先是起点低,学校教师一师一优课的获奖等级以市级为主,所能接触到的专家指导也仅为北京市对口支援的专家,可以联络到的帮扶学校也仅一所拉萨市的小学,平时学校老师甚至校长都很少能有走出拉萨的学习或者培训的机会;其次是氛围差,虽然校长重视教师们也非常努力,但是地处大山脚下的校园绝世而独立,信息化发展的政策配套、资金支持、人员素质等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数字校园建设举步维艰;第三是发展慢,网络硬件环境建设明显滞后,教师和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都有待提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们的普遍认同,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散漫地自主发展的特性。这些一定程度上也是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缩影。不过还是有几个应用值得点赞的:一个是小导游活动的设计,第二是网络研修手拉手的要求,三是平台战略的推广(虽然用的是云校平台而不是国家平台)。相信这些代表了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尼木县中心小学坐落于尼木县腹地,始建于1959年,现有教职员工74人,29个教学班,1201名在校学生。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日新月异,教育的信息化丰富和充实了教育现代化内容,信息网络链接全世界、过去和未来。可以说,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明天无疑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尼木县中心小学一直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当做一项重要举措,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早期探索应用初见成效。
2002年以前学校根本没有电子化教学设备,也没有网络,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单一、资源匮乏、消息闭塞,现代化教学手段几乎为零,传统教学让教师任务繁重,加之非教学压力的负担,导致很多教师力不从心,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随着农村远教工程的实施,2002年底学校有了第一个地面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系统。为充分利用资源,将设备的效能最大化,学校利用远程接收机接收优质教学资源并下载,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观看、学习,让教师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闭门造车。起初,在尝试阶段我们只能一门科目一门科目地下载、学习,后来便全面铺开。随着活动以点带面的深入推进,全校教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基本功也越发扎实,其中有一名教师在西藏自治区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两名教师荣获二等奖。200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尼木县中心小学建成了第一间电教室。当时,全校只有1台办公电脑,12台教学电脑,但是“信息技术”这个专有名词逐渐在教师及学生心中萌芽。
为了进一步探索资源应用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的作用和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开始,随着班班通项目的建设,教师的课堂逐渐有了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等设备材料作为辅助技术支撑,逐步呈现出教师通过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计算机终端播放、拷贝共享的成熟操作局面。三年过后,我校培养了一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资源应用的骨干教师,促进了学校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学校有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被发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一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优秀课例;开发出一批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总结经验,顺应发展
2010年,学校建成第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们踊跃学习,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及媒体素材来辅助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后,大家发现,在搜集、制作课件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在深入剖析出现的问题之后,学校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相关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行政、教研负责督察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资源下载,多媒体设备使用等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广大教师逐步融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潮流中。学校还将制作、收集、整理的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等多类型教学资源分门别类进行储备,方便教师调取、查阅,为教师获取资源,查阅资料提供了便捷。随着工作的扎实开展,让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改善。
凝聚力量,不断探索
2015年,在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尼木县中心小学完成校园网络全覆盖,建成网络多媒体教室27间,网络电教室2间,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室1间,多功能会议室1间,录播教室1间,远程学习交流平台1套。配备电脑200余台,其中学生用机120台,生机比达到10:1,教师人均1台电脑可以独立上网。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软件辅助设备,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学生在电教室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以前,教师们的备课都是自给自足,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调整教学业务常规管理的思路,逐步实行网络集体备课,建立在线信息化网络平台的集体备课,坚持“分工协作”的个人电子备课,交流互动的集体网络研讨,学科带头人集中网上修正,教务处网上业务把关,课堂跟踪网络提交反思”的备课程序,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集体备课借助网络高效运转,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学生在录播教室进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制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育的难题,提高教育的效益,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尼木县中心小学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信息化技术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着力探索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课程开发和扩展教育范围,着力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即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回校后将参观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校教师二次传授;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来校上课,将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经验做法传授给我们。尼木县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长期、稳固的校本培训,制定并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保证每学期信息技术培训量达到人均10课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各个方面,培训之后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个个合格”。 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由无从下手到熟练操作,从勉强做出微课到能够做出优质微课,从不会用、不喜欢用资源平台到喜欢用、经常用。目前,信息技术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校呈现出信息技术人人用的良好局面,翻转课堂也已初显雏形。在学习、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以赛促训的各种竞赛活动。如要求全体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选派骨干、精英教师参加市级微课大赛,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县级教学大赛,每学期组织开展校级多媒体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有力地提高了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水平,近两年我校共有10余人次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及微课大赛中斩获奖项。
同在一片蓝天下,畅享优质资源
一是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教师们经常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下载对自己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学习,这样让我校教师不行千里也能取得真经,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培训。
二是利用录播教室将教师的授课全程实录下来,让授课教师拷贝,回家后自行观看进行反思,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并且利用网络邀请专家进行点评,然后反复打磨,最后形成优质课,目前学校已形成优质课100多节,为建立和完善校本资源库夯实了基础。
三是通过与高校合作,高校专家深入课堂跟踪指导,有效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结形成了“一清、二动、三还”的教学模式。“一清”是教学目标堂堂清,“二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下,学校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课堂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踊跃交流、大胆发言,丝毫不胆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令我校这种县区薄弱学校飞速发展,比肩城市优质学校,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新课程理念得到贯彻落实,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运用的最终落脚点是教与学的变革,特别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为感性认知提供了更加广泛和鲜明的素材,强烈渲染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了真实有效的学习体验,为生本课堂教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模式。在现代教学环境下,我校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逐步获得了根植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在“做中乐、乐中学”。运用技术成熟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自觉选择中,由原来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就呈现出一种趋势: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创新模式,不断提升
以前,学校的所有常规管理都靠人工检查和记录,这样不仅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且效率不高,还不能做到实时监控。2016年在学校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尼木县中心小学利用“云校”平台对学校教研、教学、教师考勤、学生到位、教学成绩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平台将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常规教学情况,师生日常生活,学校建设等情况进行对外展示,对学校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云校”平台的建立,使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
尼木县中心小学地理环境特殊,属于半农半牧地区,95%的学生属于住校生,家长平时都难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因此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工作。受环境影响,学生家长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意识淡薄。为了改善现状,学校建立微信公众号、班级家长群,要求家长时时关注。各班班主任每天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发送到平台,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每周各班班主任还定时在平台上与家长相互交流,听取、采纳家长对学校发展的良好意见及建议,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转变了家长的一些观念,争取了更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现在的家长很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小学科学实验课堂裹足不前几乎是市区郊县小学面临的通病。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积极依托网络资源,组织兼职科学教师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听网络示范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并探索、尝试网络同步课堂,有些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还提前将视频下载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播放。通过努力,学校的实验教学从无到有,教师的实验教学也发生了质的的蜕变。目前我校90%的科学实验教师们都可以自主完成。今后学校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与市实验小学联手打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利用市级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步互动上好科学实验课程。
尼木县身处群山,地势偏僻,这里的孩子与外界接触极少,为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冲浪”,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络了解各区域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网络了解、认识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网上祭英烈活动,网络寄语活动,网络历史展播等各项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三是开设兴趣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丰富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让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学校将航模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的课程内容和相关小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上,让学生能在校内外随时观看,这种通过线上观摩学习,线下实践教学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兴趣课的质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负责兴趣小组的每一名教师充分发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历经课程理念培训、微课教案设计培训、微视频制作技术要领培训,不断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创新。学校还将团体活动以小视频的方式记录保存,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以及学校的“云校园”平台,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从而愿意送小孩上学。
尼木县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其中藏纸、藏香、尼木雕刻作为“尼木三绝”源远流长。为了弘扬民族艺术,学校通过“中华小导游”活动,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以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校本资源,向学生们展示,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在电教室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网页浏览
“中华小导游”活动
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对教育发展发挥着革命性影响。而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变革。我们还处于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有广阔的前景与坚定的信念,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尼木县中心小学一定能立足于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我们一直在路上。
专家点评: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拓教育新篇章》介绍了地处青藏高原的尼木县中心小学新世纪以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作为一所农牧区结合的少数民族中心校,该校的信息化之路既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该校从农远工程时代的资源应用为起点,经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进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始通过网络研修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来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这跟内地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基本相似的。但是,从案例中也不难看出来该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殊性或者是局限性,首先是起点低,学校教师一师一优课的获奖等级以市级为主,所能接触到的专家指导也仅为北京市对口支援的专家,可以联络到的帮扶学校也仅一所拉萨市的小学,平时学校老师甚至校长都很少能有走出拉萨的学习或者培训的机会;其次是氛围差,虽然校长重视教师们也非常努力,但是地处大山脚下的校园绝世而独立,信息化发展的政策配套、资金支持、人员素质等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数字校园建设举步维艰;第三是发展慢,网络硬件环境建设明显滞后,教师和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都有待提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们的普遍认同,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散漫地自主发展的特性。这些一定程度上也是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缩影。不过还是有几个应用值得点赞的:一个是小导游活动的设计,第二是网络研修手拉手的要求,三是平台战略的推广(虽然用的是云校平台而不是国家平台)。相信这些代表了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