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千家融 春风百草香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
-
-
内容导图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后,教育就开始了与互联网互生共长的征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互联网支持下的各种教育行为是层出不穷。在基础薄弱的农村,如何应对呼啸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如何借力互联网的力量将农村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位于安徽省南部、宜城安庆北郊山区的罗岭镇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边远乡镇,三分山水四分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设施落后。然而,罗岭中心学校在搭载上了互联网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农村教育中信息化应用的典范。
网络为桥,让留守也阳光
罗岭镇是一个外出务工大镇。以2016年9月的统计为例,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就达到了800人,占全校学生的80%。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
鉴于此,2011年9月,学校组建了精干的攻关小组以网络为载体,以班班通电脑为终端,凭借一支小话筒、一个摄像头、一部智能手机,跨越了千山万水,为留守家庭牵线搭桥,碎片信息汇而成为亲子网站“彩虹桥”。该网站以收集学生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任务,用时间线的方式动态呈现了留守在家的五彩斑斓的成长历程,目前已经记录了四万多份学生成长瞬间。
图1:外地务工父母面对面点评孩子在校表现
网站以向“父母汇报”为基本动力,尝试从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养成、学业发展等多维度表现一个孩子成长进程。在学校,班主任、学科老师、关爱志愿者将在教室、校园里发生的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关键事件如实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智能手机编撰成图文信息后进行及时网络发布,也可以由老师将素材搜集好后在网络教室由孩子自己独立发布。长此以往,网站通过自有的“标签”功能,将原先独立发布的随机性网页连接成能表达一定主题的主页,进而自动汇总成学生主页。每一个学生主页,就是一本反映留守儿童动态成长的书。在这里,外地父母可以通过移动端快捷关注,随时留言评论,动态了解孩子的近况,结合社交软件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视频对话,这种以关注为前提的沟通更能修复因分离而产生的亲子生疏。最终,班主任还会牵头将孩子的零星表现出来的优点通过横向和纵向双线对比的方式集中呈现在网络上,还针对孩子的发展趋势定制集体小活动,挖掘孩子潜力,在精神层面进行合理“剪裁”,形成儿童个体认可的“优点串”,最终形成单页式的“MINNI主页”——“Supper star”进行浓缩呈现。网站还将这种电子主页纸质化,一份儿童本人珍藏,一份学校专栏展览,一份快递到父母工作地。
这些经过精心刻画过的图片、文字通过线上线下传递后,一下子吸引了外地父母的热情参与,让远在他乡的父母能实时查看到自己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温馨话语通过网站留言、评论、信件、电话、亲友面对面的肯定、同学羡慕的目光等各种方式反馈到了孩子心中,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在校主动学习、回家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更欣喜的是父母们通过一个个网页实时见证了孩子地成长瞬间,“离开不离爱”,家的温暖时刻荡漾在留守的日子里。
七年来,所服务留守儿童性格中的积极温暖、阳光善良的一面均得到稳定固化。
201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莅临学校,实地查看了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欣然题词,提出了“愿它能为孩子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的殷切希望。2013年12月25日,《安徽青年报》头版头条以“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2015年5月,彩虹桥家校工作模式入选“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受到省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寄语点赞;6月,彩虹桥再赴北京,在全国第七次少代会期间巡回展览,选派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在开幕式上介绍彩虹桥家校共育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肯定,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握手接见;11月,彩虹桥工作案例入选“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
彩虹桥,让留守的日子里时时春风雨露,刻刻阳光灿烂。
教育创客,让技术变艺术
创客一词的出现,结合新技术的迅速普及,给教育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在市教育局、区政府、区教育局的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学校成立了旨在于专注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深度融合的由资深特级教师领衔的 “教育创客空间”。在彩虹桥成功运营的基础上,该创客团队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老师们喜欢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将冷冰冰的技术演化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
1.备课:思想在云端流动
乡村现实环境决定了优秀的老师很难集中在一所学校,长期的分离导致研究热情遭遇持续低温。久而久之,业务生疏,思想凝滞。利用覆盖全镇的校园网,学科教研组将日常备课搬到了网上。其做法是由中心学校教研组先公布教师们的反馈的疑难教学点,将该知识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新课导入、新知教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教学媒体、教后反思等分到每个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身上,由其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分工进行筛选,将质量较高的集中发布。其他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使用。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一线老师们的授课难度,还将优秀教师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思想在搜索筛选中,在互相碰撞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有的老师发现网上找的资源质量都不高,他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环节设计,深受使用老师的好评。有的完小还专门针对这种形式开展“微设计”的教研活动,做得到也能做得好的方式将老师们带入了常态研究的状态。学校将这种形式汇集成了专门的网站——单元课程协作网,一举获得了全省教师信息化大赛主题社区项目一等奖。
2.微课:学习在云端刻画
发达地区的翻转课堂风起云涌给乡村带来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老师们根据自身的能力选取了合适的微课制作方法进行校本开发。每一类微课都基于学生需要而产生的,并实现了两种强势关联:与试题库中的某个试题关联,与某个学科的最小知识点关联。这种做法实现了根据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一对一”的跨时空辅导,再配套以自主研发的可以自动进行桌面和邮件两种反馈的“随身练”进行即时考核,结合邮件分析报告,帮助学科老师们初步实现了“因材施教”。学生们因问题而学,因问题而练;老师们因问题而教,因问题而点拨,促进了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也将孩子们从盲目的机械训练中解放了出来。目前,学校校本开发的全套资源均在线共享,且通过微信、QQ群定向精准推送,获得了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图2:学生利用网络练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3.写作:语音在云端翻腾
每个儿童天生就一个故事家。很多老师们一直想将孩子们的习作收集起来展示。但是,纸质文字转成电子稿,耗时费力。若让孩子们独立录入,键盘输入的方式成为一道高高的门槛。为激发儿童潜能,创客空间将彩虹桥网站升级成基于H5技术的移动平台,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自带的语音输入功能,只要孩子们不断地说出来,故事就会在孩子个人的小博客上不断地记录下来。语音输入推出后大受学生欢迎。创客空间在进行了调研之后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就近务工,他们会双休日回家探亲或者留下妈妈小住一段时间。老师们就充分的利用这类情况,让孩子们平时积累素材,在家中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及时用嘴说着发布自己的文章。一般来说,几分钟就能记录一天有趣的事情,十几分钟就能讲出一篇精彩的习作。2015年9月,两位处在不同村子里的五年级的学生成功的通过说的方式,一天之内完成了十集的科幻故事《天空大战》的创作,累计一万五千字。故事发表后,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掀起了“创作”的热潮。2017年1月寒假期间,三名六年级孩子边玩边说形成了三万字的《传奇校园》科幻作品。为了保持孩子持续写作热情,老师们联合有心的家长、社会志愿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远程点评,引导儿童快乐表达。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孩子们一提到写作文无不喜笑颜开。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些孩子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网络专辑,如《致六年》、《再见,芒果街!》、《落单的向日葵》、《一抹晨曦》等作品集深受师生好评。部分文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编辑已经出版形成了纸质书籍
4.社团:个性在云端张扬
社团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活动形式多样、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社团中,孩子们感受着生命成长的脉动,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实现着生命的成长和享受生命之美。很多城市名校都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特色化的社团活动。创客团队一直在探索农村学校社团的组建、运营办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红太阳网络电视台、板报编辑部、科普小坚果、摄影社等十多个微型学生社团,获得了一些新思路。
图3:孩子们在利用平板录制节目
如组建校园电视台一般需要巨额的投入,农村学校只能望而兴叹。创客团队结合基于手机端的视频录制功能推出了 “红太阳网络电视台”。学生们手持移动设备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发布,夯实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饱含着勇气和胆量的训练。这对农村孩子是一个绝佳的舞台。自“红太阳”运行以来,爷爷奶奶普遍反映孩子回家完成作业后会主动的拿起书本阅读,注意力也比原来长得多。红太阳这块信息化阵地,主动融入孩子们都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孩子们是主人;在这里,孩子们的智慧在流动;在这里,孩子们的心态在改变。创建一年来,已经成为区内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
教育创客,产品思维,让突如其来的技术不再陌生,通过老师们的无限创意有力的服务一线教育教学,帮助老师们从繁琐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人”的引领与研究。
点状辐射,让协作更务实
从2014年起,学校的骨干老师就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先后与区内的大龙山初中、大枫初中、五横中心学校、大桥中心学校、白泽湖中心学校开展远程合作活动。他们走下云端,走出校园,开展了多轮培训活动,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潮。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思想火花开始在一线老师们的心底开放。
学校结合区内的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将 “文明小博客”推广到了区内各中心学校,其中区内八步小学、花山小学、大桥中心小学均有老师帮助学生在“彩虹桥”网站上建立了博客记录,尤其创客团队中的英语老师每天审核区内学生自主上传的英语习作稿件,不仅为本校学生的英语习作教学提供了积极参考,还有力的引领了学生用户的英语写作水平,为其他学校英语教师树立了榜样。
学校还帮助老师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区内一名老师通过QQ群“求救”:如何让孩子们开口说英语呢?原来这位老师已经利用QQ语音留言的方式督促回家朗读英语课文,然而收效甚微且素材不容易检索保存。学校信息化骨干经过商议之后建议这位老师采取手机或数码相机录制视频的方式,然后上传网站,为孩子记录英语朗读、演讲的成长轨迹,还提供免费的视频二次剪辑服务。活动开展两个月后,家长、老师纷纷反馈:孩子学习的热情来了,胆子大了,信心足了。区内杨桥中心学校、大桥中心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就曾专程上门咨询,如何利用信息化提升图书室的工作效率。团队老师们结合学校实际利用网络上免费开放的“图书借阅程序+条形码扫描仪”的方式,总体花费不到三百元的投入就成功的实现了信息化借阅,也将管理员从繁琐的工作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乡村师生也享受到了城市学校图书馆的便利。
现在,学校系列信息化应用成果由区教育局以项目的形式在全区开展推广活动,目前已经在区内各所中小学落地生根,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用信息化记录儿童成长历程等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工作的常态。学校还通过“国培计划”面向全省进行了多轮针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村小教学点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的推广培训,如为宣城的老师提供开放式主页构建指导,为六安的老师提供了PPT微课设计指导,为池州山区教师开展课题远程诊断活动……
从一点到多面,从区内到区外,信息化产品在协作需求中不断的完善,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精准帮扶”通过网络让服务群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乡村教育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安徽教育厅、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组、团中央专题调研组、团省委、省妇联多次来校专门调研;其研究成果在 “第24届鄂鲁豫皖电教年会”上专题交流;《安徽电化教育》多次发表研究文章。安徽省教育厅连续两期以“简报”的形式进行了强力推广,2016年5月入选“安徽省信息化教育教学典型应用案例精选100例”。学校信息化应用代表人物龙鹏飞也荣获全国首届信息化创应用十大新闻人物,同期受到了安徽省政府的表彰。目前,学校信息化应用成果已经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长路漫漫,虽远亦执着”。学校将围绕“互联网+”的工作思路,牵头整合本地区各类资源,将各自为阵的自发展的蛮荒格局进行集结并统一协调,形成规范性的经费保障制度、重大问题讨论制度、交流研发制度,所有成果通过“彩虹桥”网站进行发布、共享,拓展“彩虹桥”的信息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村教育品牌,为更多的农村学生、教师、学校、地区服务,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进程,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教育产品,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新型乡村公共教育服务奉献智慧与力量。
专家点评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从农村实际出发,依托全省薄弱学校项目改造的成果,利用班班通平台,以应用为主导,利用成熟的信息化工具,率先在农村家校工作上实现了突破,解决了留守家庭中关键的“亲子”问题,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常态关怀工作提供了典范,有效落实了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精神,也为网络空间人人通、儿童电子成长记录袋评价工作提供了样板;在服务教学上,将信息化工具与学校工作紧密相连,将单独备课网络群体化、基于免费软件创新了“先练后学、边练边学”的微课应用方式、深度挖掘儿童的故事天赋、建立生动活泼的信息化社团,在个性化育人上实现了突破,技术手段门槛低,可复制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技术游离于教育表面的现象,将技术与人的发展合理的融为一体。学校还结合自身工作,通过网络渠道有效地主动地在区内进行校际协作,还通过各类讲座、报告活动在省内进行成果辐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工作,创新了乡村教育公共服务方式,拉近了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注入了时代活力。
建议下一步学校牵头整合资源形成品牌,以目前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彩虹桥”网站为龙头,争取各种支持,吸收区内有信息化专长的骨干教师参与,集结单个力量,集中攻关,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产品矩阵,发挥网络效应,打造教育品牌。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后,教育就开始了与互联网互生共长的征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互联网支持下的各种教育行为是层出不穷。在基础薄弱的农村,如何应对呼啸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如何借力互联网的力量将农村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位于安徽省南部、宜城安庆北郊山区的罗岭镇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边远乡镇,三分山水四分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设施落后。然而,罗岭中心学校在搭载上了互联网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农村教育中信息化应用的典范。
网络为桥,让留守也阳光
罗岭镇是一个外出务工大镇。以2016年9月的统计为例,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就达到了800人,占全校学生的80%。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
鉴于此,2011年9月,学校组建了精干的攻关小组以网络为载体,以班班通电脑为终端,凭借一支小话筒、一个摄像头、一部智能手机,跨越了千山万水,为留守家庭牵线搭桥,碎片信息汇而成为亲子网站“彩虹桥”。该网站以收集学生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任务,用时间线的方式动态呈现了留守在家的五彩斑斓的成长历程,目前已经记录了四万多份学生成长瞬间。
图1:外地务工父母面对面点评孩子在校表现
网站以向“父母汇报”为基本动力,尝试从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养成、学业发展等多维度表现一个孩子成长进程。在学校,班主任、学科老师、关爱志愿者将在教室、校园里发生的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关键事件如实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智能手机编撰成图文信息后进行及时网络发布,也可以由老师将素材搜集好后在网络教室由孩子自己独立发布。长此以往,网站通过自有的“标签”功能,将原先独立发布的随机性网页连接成能表达一定主题的主页,进而自动汇总成学生主页。每一个学生主页,就是一本反映留守儿童动态成长的书。在这里,外地父母可以通过移动端快捷关注,随时留言评论,动态了解孩子的近况,结合社交软件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视频对话,这种以关注为前提的沟通更能修复因分离而产生的亲子生疏。最终,班主任还会牵头将孩子的零星表现出来的优点通过横向和纵向双线对比的方式集中呈现在网络上,还针对孩子的发展趋势定制集体小活动,挖掘孩子潜力,在精神层面进行合理“剪裁”,形成儿童个体认可的“优点串”,最终形成单页式的“MINNI主页”——“Supper star”进行浓缩呈现。网站还将这种电子主页纸质化,一份儿童本人珍藏,一份学校专栏展览,一份快递到父母工作地。
这些经过精心刻画过的图片、文字通过线上线下传递后,一下子吸引了外地父母的热情参与,让远在他乡的父母能实时查看到自己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温馨话语通过网站留言、评论、信件、电话、亲友面对面的肯定、同学羡慕的目光等各种方式反馈到了孩子心中,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在校主动学习、回家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更欣喜的是父母们通过一个个网页实时见证了孩子地成长瞬间,“离开不离爱”,家的温暖时刻荡漾在留守的日子里。
七年来,所服务留守儿童性格中的积极温暖、阳光善良的一面均得到稳定固化。
201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莅临学校,实地查看了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欣然题词,提出了“愿它能为孩子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的殷切希望。2013年12月25日,《安徽青年报》头版头条以“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2015年5月,彩虹桥家校工作模式入选“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受到省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寄语点赞;6月,彩虹桥再赴北京,在全国第七次少代会期间巡回展览,选派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在开幕式上介绍彩虹桥家校共育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肯定,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握手接见;11月,彩虹桥工作案例入选“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
彩虹桥,让留守的日子里时时春风雨露,刻刻阳光灿烂。
教育创客,让技术变艺术
创客一词的出现,结合新技术的迅速普及,给教育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在市教育局、区政府、区教育局的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学校成立了旨在于专注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深度融合的由资深特级教师领衔的 “教育创客空间”。在彩虹桥成功运营的基础上,该创客团队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老师们喜欢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将冷冰冰的技术演化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
1.备课:思想在云端流动
乡村现实环境决定了优秀的老师很难集中在一所学校,长期的分离导致研究热情遭遇持续低温。久而久之,业务生疏,思想凝滞。利用覆盖全镇的校园网,学科教研组将日常备课搬到了网上。其做法是由中心学校教研组先公布教师们的反馈的疑难教学点,将该知识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新课导入、新知教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教学媒体、教后反思等分到每个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身上,由其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分工进行筛选,将质量较高的集中发布。其他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使用。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一线老师们的授课难度,还将优秀教师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思想在搜索筛选中,在互相碰撞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有的老师发现网上找的资源质量都不高,他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环节设计,深受使用老师的好评。有的完小还专门针对这种形式开展“微设计”的教研活动,做得到也能做得好的方式将老师们带入了常态研究的状态。学校将这种形式汇集成了专门的网站——单元课程协作网,一举获得了全省教师信息化大赛主题社区项目一等奖。
2.微课:学习在云端刻画
发达地区的翻转课堂风起云涌给乡村带来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老师们根据自身的能力选取了合适的微课制作方法进行校本开发。每一类微课都基于学生需要而产生的,并实现了两种强势关联:与试题库中的某个试题关联,与某个学科的最小知识点关联。这种做法实现了根据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一对一”的跨时空辅导,再配套以自主研发的可以自动进行桌面和邮件两种反馈的“随身练”进行即时考核,结合邮件分析报告,帮助学科老师们初步实现了“因材施教”。学生们因问题而学,因问题而练;老师们因问题而教,因问题而点拨,促进了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也将孩子们从盲目的机械训练中解放了出来。目前,学校校本开发的全套资源均在线共享,且通过微信、QQ群定向精准推送,获得了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图2:学生利用网络练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3.写作:语音在云端翻腾
每个儿童天生就一个故事家。很多老师们一直想将孩子们的习作收集起来展示。但是,纸质文字转成电子稿,耗时费力。若让孩子们独立录入,键盘输入的方式成为一道高高的门槛。为激发儿童潜能,创客空间将彩虹桥网站升级成基于H5技术的移动平台,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自带的语音输入功能,只要孩子们不断地说出来,故事就会在孩子个人的小博客上不断地记录下来。语音输入推出后大受学生欢迎。创客空间在进行了调研之后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就近务工,他们会双休日回家探亲或者留下妈妈小住一段时间。老师们就充分的利用这类情况,让孩子们平时积累素材,在家中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及时用嘴说着发布自己的文章。一般来说,几分钟就能记录一天有趣的事情,十几分钟就能讲出一篇精彩的习作。2015年9月,两位处在不同村子里的五年级的学生成功的通过说的方式,一天之内完成了十集的科幻故事《天空大战》的创作,累计一万五千字。故事发表后,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掀起了“创作”的热潮。2017年1月寒假期间,三名六年级孩子边玩边说形成了三万字的《传奇校园》科幻作品。为了保持孩子持续写作热情,老师们联合有心的家长、社会志愿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远程点评,引导儿童快乐表达。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孩子们一提到写作文无不喜笑颜开。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些孩子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网络专辑,如《致六年》、《再见,芒果街!》、《落单的向日葵》、《一抹晨曦》等作品集深受师生好评。部分文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编辑已经出版形成了纸质书籍
4.社团:个性在云端张扬
社团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活动形式多样、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社团中,孩子们感受着生命成长的脉动,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实现着生命的成长和享受生命之美。很多城市名校都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特色化的社团活动。创客团队一直在探索农村学校社团的组建、运营办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红太阳网络电视台、板报编辑部、科普小坚果、摄影社等十多个微型学生社团,获得了一些新思路。
图3:孩子们在利用平板录制节目
如组建校园电视台一般需要巨额的投入,农村学校只能望而兴叹。创客团队结合基于手机端的视频录制功能推出了 “红太阳网络电视台”。学生们手持移动设备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发布,夯实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饱含着勇气和胆量的训练。这对农村孩子是一个绝佳的舞台。自“红太阳”运行以来,爷爷奶奶普遍反映孩子回家完成作业后会主动的拿起书本阅读,注意力也比原来长得多。红太阳这块信息化阵地,主动融入孩子们都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孩子们是主人;在这里,孩子们的智慧在流动;在这里,孩子们的心态在改变。创建一年来,已经成为区内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
教育创客,产品思维,让突如其来的技术不再陌生,通过老师们的无限创意有力的服务一线教育教学,帮助老师们从繁琐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人”的引领与研究。
点状辐射,让协作更务实
从2014年起,学校的骨干老师就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先后与区内的大龙山初中、大枫初中、五横中心学校、大桥中心学校、白泽湖中心学校开展远程合作活动。他们走下云端,走出校园,开展了多轮培训活动,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潮。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思想火花开始在一线老师们的心底开放。
学校结合区内的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将 “文明小博客”推广到了区内各中心学校,其中区内八步小学、花山小学、大桥中心小学均有老师帮助学生在“彩虹桥”网站上建立了博客记录,尤其创客团队中的英语老师每天审核区内学生自主上传的英语习作稿件,不仅为本校学生的英语习作教学提供了积极参考,还有力的引领了学生用户的英语写作水平,为其他学校英语教师树立了榜样。
学校还帮助老师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区内一名老师通过QQ群“求救”:如何让孩子们开口说英语呢?原来这位老师已经利用QQ语音留言的方式督促回家朗读英语课文,然而收效甚微且素材不容易检索保存。学校信息化骨干经过商议之后建议这位老师采取手机或数码相机录制视频的方式,然后上传网站,为孩子记录英语朗读、演讲的成长轨迹,还提供免费的视频二次剪辑服务。活动开展两个月后,家长、老师纷纷反馈:孩子学习的热情来了,胆子大了,信心足了。区内杨桥中心学校、大桥中心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就曾专程上门咨询,如何利用信息化提升图书室的工作效率。团队老师们结合学校实际利用网络上免费开放的“图书借阅程序+条形码扫描仪”的方式,总体花费不到三百元的投入就成功的实现了信息化借阅,也将管理员从繁琐的工作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乡村师生也享受到了城市学校图书馆的便利。
现在,学校系列信息化应用成果由区教育局以项目的形式在全区开展推广活动,目前已经在区内各所中小学落地生根,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用信息化记录儿童成长历程等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工作的常态。学校还通过“国培计划”面向全省进行了多轮针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村小教学点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的推广培训,如为宣城的老师提供开放式主页构建指导,为六安的老师提供了PPT微课设计指导,为池州山区教师开展课题远程诊断活动……
从一点到多面,从区内到区外,信息化产品在协作需求中不断的完善,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精准帮扶”通过网络让服务群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乡村教育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安徽教育厅、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组、团中央专题调研组、团省委、省妇联多次来校专门调研;其研究成果在 “第24届鄂鲁豫皖电教年会”上专题交流;《安徽电化教育》多次发表研究文章。安徽省教育厅连续两期以“简报”的形式进行了强力推广,2016年5月入选“安徽省信息化教育教学典型应用案例精选100例”。学校信息化应用代表人物龙鹏飞也荣获全国首届信息化创应用十大新闻人物,同期受到了安徽省政府的表彰。目前,学校信息化应用成果已经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长路漫漫,虽远亦执着”。学校将围绕“互联网+”的工作思路,牵头整合本地区各类资源,将各自为阵的自发展的蛮荒格局进行集结并统一协调,形成规范性的经费保障制度、重大问题讨论制度、交流研发制度,所有成果通过“彩虹桥”网站进行发布、共享,拓展“彩虹桥”的信息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村教育品牌,为更多的农村学生、教师、学校、地区服务,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进程,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教育产品,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新型乡村公共教育服务奉献智慧与力量。
专家点评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从农村实际出发,依托全省薄弱学校项目改造的成果,利用班班通平台,以应用为主导,利用成熟的信息化工具,率先在农村家校工作上实现了突破,解决了留守家庭中关键的“亲子”问题,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常态关怀工作提供了典范,有效落实了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精神,也为网络空间人人通、儿童电子成长记录袋评价工作提供了样板;在服务教学上,将信息化工具与学校工作紧密相连,将单独备课网络群体化、基于免费软件创新了“先练后学、边练边学”的微课应用方式、深度挖掘儿童的故事天赋、建立生动活泼的信息化社团,在个性化育人上实现了突破,技术手段门槛低,可复制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技术游离于教育表面的现象,将技术与人的发展合理的融为一体。学校还结合自身工作,通过网络渠道有效地主动地在区内进行校际协作,还通过各类讲座、报告活动在省内进行成果辐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工作,创新了乡村教育公共服务方式,拉近了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注入了时代活力。
建议下一步学校牵头整合资源形成品牌,以目前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彩虹桥”网站为龙头,争取各种支持,吸收区内有信息化专长的骨干教师参与,集结单个力量,集中攻关,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产品矩阵,发挥网络效应,打造教育品牌。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