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
-
-
内容导图
教室里,老师用手机推送给孩子们的pad上一则广为流传的“塑料紫菜”视频——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图1: “塑料紫菜”新闻视频截图
孩子们在认真地观看:一名女子将紫菜撕碎泡在水中,泡软后拿出几块用手划在紫菜表面上,称自己在食用紫菜时发现嚼不碎,且有一股腥臭味,并强调这些紫菜是由塑料制作而成……
老师说:最近这段视频在朋友圈、微博上传的很广,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室里一阵寂静之后是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可又没有更充分的理由来验证,于是新一轮的网络检索、分析、甄别、印证、辩论展开了……
这是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媒介素养课”的片段。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以细胞分裂的速度骤增,动动手指就可能皆大欢喜也可能天下大乱,该如何引领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正确的甄别和正确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013年底,博客、微博、qq等自媒体盛行,抓住这个节点,开设“媒介素养课”是王君校长带着领导班子去北师大考察学习得到的启发。开始也是有争议的,学校有信息技术课,为啥不嫁接,还要独立为校本课程。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信息技术课只是传递技术,而媒介素养是阅读、分析、整合等思维能力综合的培养。说干就干,全体领导班子们做编委,一个寒假过去了,这本“做媒介的主人”校本教材出炉了,开篇的第一课,孩子们就喜欢得不得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已经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开始收集、处理、辨析信息源,老师鼓励孩子们将课上的话题延展和应用。
图2:我来照照,哪些是旋转图形。
一门校本课程的落地生花,里面有前瞻、有魄力、有困惑、有踟蹰、有坚韧,更有一份对教育的执着。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学校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部,现有1700余名学生,46个教学班,学校秉承“超越自我就是赢”的办学宗旨,将“超越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效联通,以鲜明的“数字特色”作为学校的办学亮点,彰显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就。超越文化理念与智慧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使得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数字校园示范校”,“省文明单位”,代表辽宁省参加 “全国教育应用展”,受到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的好评,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代表团。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探索中,铁实小从关注学校特色到成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普通而又励志的历程。
改变,超越——提升团队
这是个读秒的时代,分分钟都会看到技术在推陈出新,“不学习,就等于被社会抛弃呀,何况为人师表。”这是王君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像是对老师们,也是在对自己。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她坚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思路。从04年开始,09年到任铁实小,有的是一份坚持和执着。从平台数字管理到数字教学,十几年的坚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叠加,她以新的思路和前卫的理念影响和带动班子成员和教师团队。
改变之一就是学校按照自愿的方式,成立了四个教师团队:技术开拓团队,前沿志愿团队,骨干拓展团队,基础实践团队。技术开拓团队研发的APP软件平台的功能和古诗电子书,应用于前沿志愿团队的一对一数字课堂。骨干拓展团队编写的学力单,录制的微课,应用到基础实践团队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之中。三个实践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需求由技术开拓团队继续研发。每一个教师团队目标明确,分层提升,动态可变,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以课题牵动。在人人通空间中,我们设立了科研在线版块。在这里可以看见所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于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训”——以体验拉动。焦点论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科组和学年组在人人通空间里建立了学科研讨社区。
“做”——以成功感动。学校2014-2015年有11位教师获得“一师一优课”部优奖。
图3:数字化,使未来并不遥远。
乘时,勇进——模式更新
时光倒退至2009年,信息技术从最为原始的附属和辅助的角色,逐步走上教育改革的前沿,推动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的变革就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变。
其实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的,改变观念难度更可想而知。这个切入点在哪里?画面回到一次教师团队赛的现场——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张老师:我在课上发现很多孩子游离于我的讲授,因为有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不是很新鲜,也缺少了兴趣。
张老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呀,现在一些所谓的“新授”部分的知识孩子们已经会了,知识前置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老师们该怎样教这些已经“会了”的孩子?
突破口找到了——课堂。改变教与学,应该先改变教师的观念。于是“导学 助学 拓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无法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架起学习任务的落实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之间的桥梁,创设出与传统方式并行的数字化的师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图4: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
“导学助学拓学”这一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都是先学后教的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育。导助拓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先学后教为框架,以培养能力、素养为目标的探究式智慧教学。
课前导学:明确目标,微课自学,评价检测,质疑问难。
课上助学:确定问题,互助探索,深度学习,总结归纳。
课后拓学:任务分层,自主选择,实践运用,展示分享。
其实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后来被大家广为推崇的“翻转课堂”,理念够新,那是因为有敏锐的洞察力,脚踏实地的落实,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2013年该教学模式将微课引入实验和探索,课前自修,问题汇集和梳理,课上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助式教与学,锻炼了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课后,学生将本科知识进行综合延展和创新。
2014年,在学校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之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信息,进行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导助拓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学习的顺序,也翻转了教师观、学生观。学生可以根据上传到学校网站、OA管理平台、优酷视频上的微课、电子书、教师设计的学力单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所有的微课都由学校教师自己录制,教师已完全掌握了录制微课的技术手段。现如今,已经录制了300余节微课,其中,四年级上学期的微课,达到了语数双科的全覆盖。除了微视频之外,电子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e课堂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了1—6年级古诗电子教材,国家课程通过数字技术校本化。学生在经历阅读—辨识—选择—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获取的知识也记忆的格外牢固。目前全校46个班已经全部做了体验,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长征》一课在导学环节中,学生就利用电子书自学了这首诗的背景、字词、诗意等知识类技能,借助微视频了解有关七律的押韵规律。自学后,学生将收获和疑问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上,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答疑。
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后,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从a到b,从a到c,从a到d,这种单一的线性模式。移动终端的介入,为学生构建了立体网状的思维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灵动而有声色。线上+线下——及时互动,口授板书+图文声像——立体呈现,纸质材料+电子资源——同台竞技,实体学习+虚拟学习——多元发展。
融通,进取——学科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菜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其个性及时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师通过把握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与国家课程相比,从统一走向了多元,从限定走向了自主,从共性走向了个性。校本课程有五个分支,分别为:steam课程、创客课程、美德课程、体质课程、溢美课程。
图5:这幅沙画作品好看吗?
案例:steam课程之——“脸谱”,本课集音乐、美术、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于一体,让孩子们在以音乐课为主线的课程中,体验和涉猎到美学、力学、动手、机器人编程等学科知识,融合作为课堂架构的主旨。技术在这里起到了支撑和牵引的效果,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新兴学科。
图6:国家课程 与校本化课程图鉴
唯用,创新——数字评价
在o2o模式下的系列活动中有序地展开学校的数字德育。书香述暖
“书香述暖(@读书);成语乘风(@成语);国学活用(@花@草);我行我著(@科技)”以及每学期的特色作业,都在人人通空间的社区和平台上交互呈现。
案例:在2017年的“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圆梦童年”校园科技节的活动策划中,本次活动将分阶段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阅读推介,线下创意调查,线上空间对接,线下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通“小小科学家”社区里,已经有数万次的点击量。
用数据说话,已经不新鲜了,而数字参与评价,还很新鲜。2013年,学校技术开拓团队发现了一款可以应用在学生行为评价的软件,于是开始研究应用。该软件用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操作,方便、快捷、互动,孩子们自己就可以掌握,同时,老师为学生分配了一个虚拟形象,随后在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来加分和扣分,便于积累数据。老师可以将最终结果提供给家长。家长能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随时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改变现在简单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全方位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数据,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个性特长,更重要的是,依据数据指导学生的发展,依据数据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正确的选拔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又具个性的发展。
智行,慧动——创课创客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课后,通过对课上内容的总结拓展,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创课,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最终成为创客,学会创新、实践、分享。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植根于课堂,拓展于课外,与学生共同成长。
1.创新——点燃学习兴趣
创客,是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学习任务的前置和各种软件平台的介入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英语学科,孩子们可以在家里用电脑或其他终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练习作业和预习,在轻松的游戏和互动中,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美术课堂中,将App应用在平板上做沙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图片涂各种颜色,图片的效果也可以随时更改。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作品推送到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进行共享。在综合实践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社会无线链接,给孩子们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课上利用移动或pc在线搜索和整合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2.实践——创意成为现实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思维更加活跃。培养更具个性和灵性的创新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是学校数字特色在学生中的直观体现,是重点发挥自己的课程。学校成立了“创课工作坊”,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畅想和创意,3d手绘,3d建模打印,连线魔玩,动漫设计,pad乐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习和实践。如学生利用手中的连线魔玩工具设计自己喜爱的汽车,参与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谁设计的车跑得快。开始孩子本着酷、漂亮的目标完成设计,比赛中发现装饰简单的车跑得快。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明白了什么是阻力。3D打印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建模,打印出3D立体图形。学是由做的需要推动的,为做而学,不是为学而学,个性化学习的目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在刚刚结束的辽宁省中小学steam创客大赛中,本校学生的《智能家居》设计大赛获得了整体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
3.分享——合作走向内生
分享,是成为创客的关键词。目前教育界对创客式学习的预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借鉴网络资源,学校领导班子自主研发和编写了校本教材。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做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借助数字化手段,学校架构了《三国演义》网站。网站针对名著的特点,分为八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个板块来参与,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互动,留言、跟帖。这样的一个网站,使学生的眼界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以后,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以人物、自然、历史等内容的网站,培养创新型人才。
变革,回归——校际联盟
稳定而周密的保障系统是实现数字校园的重要基础。 制度保障, 建立以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内设机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还与和平区浑河站小学架构了“数字联盟校”,远程直播同步课堂,人人通网络教研协作组,远程同步直播备课教研活动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入了“华北数字联盟”,2016年参与在北京举办的网络直播研讨会,并有两位老师现场做直播课,全国参与互动的老师达到数万人次。2017年又加入了“华东数字联盟”。联盟体的加入促进了学校在技术、理论、教学、管理等多维度的切磋和提升。
履践,创新——数字管理
硬件建设是基础,管理要先行。学校与专业行家对接,并取得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考虑到现有设备的状况,学校以点带面,从少到多的投入和铺开。2013年学校的无线网络就实现全覆盖,自行购买10部ipad,开始了“原始积累”。目前学校以光纤形式接入沈阳市城域网。校园网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校园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网关软件,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功能,具备支持 IPv6 协议的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等功能,校园网安全系统,保证学生绿色上网。已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46个教学班及功能教室全部实现交互式大屏幕触摸屏电视教学系统。更新服务器,教学机全部添加固态硬盘,提高了软硬件运行速度。有150台平板终端和配套设施,基础设备已经达到和部分超过一星标准,在现有基础上,2015年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数字升级改造。录播教室已在使用中。
成果分享
几年来的改革与尝试,学校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在全国省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的办学经验经常代表辽宁省、沈阳市进行汇报交流。在沈阳市第二届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和平区教育博客表奖大会上代表小学校长作经验介绍;在辽宁省未来教育校长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2015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展会”上学校作为辽宁省代表在大会上汇报,王君校长向杜占元部长汇报,受到好评。王君校长被推选为辽宁省信息技术专家型校长,多次在国家省市中作经验交流报告。学校多次接待来自全国省市区各级考察团,受到好评。2016年全国“PAD及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论坛”,两位老师的观摩课在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与嘉宾互动和在线交流。2015-2016年王君校长、武文革副校长分别在中央电教馆全国校长交流中发言,并担任工作坊坊主对全国校长在线培训,并分别赴英国、美国进行国际交流,代表学校做经验汇报。在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学校11位老师获得国家级优秀课。
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的了解每一个个体,更加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更为精准的为每一个生命做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理想化的趋势促使学校进一步的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
1.互通平台的重复建设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因为学校在探究好用有实际的学习、管理、教学应用平台,于是,平台泛滥和混搭的模式一直存在,教师培训、入口繁多、密码难记等接踵而来。期待人人通国家规范统一的同时加强个性化设置。
2.个性化学习促进教材的变革,期待教材部分数字化、交互化、BYOD模式下的新兴教材出现。
3.教师普遍技术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整体推进,仅靠学校的力量还显不足。
4.行政机制的介入会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奖励、鼓励、评聘机制。
专家点评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演进的过程,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迈进的路途中,以改变、探究、发展、唯用和坚守的态度与行动将学校逐步推向通往智慧校园的轨道。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正在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学校以“导学助学拓学教学模式”为主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拓展;再从教学延展到德育、管理多维度铺陈有张有弛,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立足长远发展,注重“云计算”和“移动化”趋势,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分步实施任务明确,建设目标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可行性和推广性。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教室里,老师用手机推送给孩子们的pad上一则广为流传的“塑料紫菜”视频——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图1: “塑料紫菜”新闻视频截图
孩子们在认真地观看:一名女子将紫菜撕碎泡在水中,泡软后拿出几块用手划在紫菜表面上,称自己在食用紫菜时发现嚼不碎,且有一股腥臭味,并强调这些紫菜是由塑料制作而成……
老师说:最近这段视频在朋友圈、微博上传的很广,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室里一阵寂静之后是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可又没有更充分的理由来验证,于是新一轮的网络检索、分析、甄别、印证、辩论展开了……
这是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媒介素养课”的片段。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以细胞分裂的速度骤增,动动手指就可能皆大欢喜也可能天下大乱,该如何引领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正确的甄别和正确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013年底,博客、微博、qq等自媒体盛行,抓住这个节点,开设“媒介素养课”是王君校长带着领导班子去北师大考察学习得到的启发。开始也是有争议的,学校有信息技术课,为啥不嫁接,还要独立为校本课程。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信息技术课只是传递技术,而媒介素养是阅读、分析、整合等思维能力综合的培养。说干就干,全体领导班子们做编委,一个寒假过去了,这本“做媒介的主人”校本教材出炉了,开篇的第一课,孩子们就喜欢得不得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已经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开始收集、处理、辨析信息源,老师鼓励孩子们将课上的话题延展和应用。
图2:我来照照,哪些是旋转图形。
一门校本课程的落地生花,里面有前瞻、有魄力、有困惑、有踟蹰、有坚韧,更有一份对教育的执着。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学校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部,现有1700余名学生,46个教学班,学校秉承“超越自我就是赢”的办学宗旨,将“超越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效联通,以鲜明的“数字特色”作为学校的办学亮点,彰显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就。超越文化理念与智慧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使得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数字校园示范校”,“省文明单位”,代表辽宁省参加 “全国教育应用展”,受到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的好评,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代表团。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探索中,铁实小从关注学校特色到成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普通而又励志的历程。
改变,超越——提升团队
这是个读秒的时代,分分钟都会看到技术在推陈出新,“不学习,就等于被社会抛弃呀,何况为人师表。”这是王君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像是对老师们,也是在对自己。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她坚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思路。从04年开始,09年到任铁实小,有的是一份坚持和执着。从平台数字管理到数字教学,十几年的坚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叠加,她以新的思路和前卫的理念影响和带动班子成员和教师团队。
改变之一就是学校按照自愿的方式,成立了四个教师团队:技术开拓团队,前沿志愿团队,骨干拓展团队,基础实践团队。技术开拓团队研发的APP软件平台的功能和古诗电子书,应用于前沿志愿团队的一对一数字课堂。骨干拓展团队编写的学力单,录制的微课,应用到基础实践团队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之中。三个实践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需求由技术开拓团队继续研发。每一个教师团队目标明确,分层提升,动态可变,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以课题牵动。在人人通空间中,我们设立了科研在线版块。在这里可以看见所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于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训”——以体验拉动。焦点论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科组和学年组在人人通空间里建立了学科研讨社区。
“做”——以成功感动。学校2014-2015年有11位教师获得“一师一优课”部优奖。
图3:数字化,使未来并不遥远。
乘时,勇进——模式更新
时光倒退至2009年,信息技术从最为原始的附属和辅助的角色,逐步走上教育改革的前沿,推动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的变革就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变。
其实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的,改变观念难度更可想而知。这个切入点在哪里?画面回到一次教师团队赛的现场——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张老师:我在课上发现很多孩子游离于我的讲授,因为有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不是很新鲜,也缺少了兴趣。
张老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呀,现在一些所谓的“新授”部分的知识孩子们已经会了,知识前置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老师们该怎样教这些已经“会了”的孩子?
突破口找到了——课堂。改变教与学,应该先改变教师的观念。于是“导学 助学 拓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无法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架起学习任务的落实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之间的桥梁,创设出与传统方式并行的数字化的师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图4: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
“导学助学拓学”这一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都是先学后教的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育。导助拓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先学后教为框架,以培养能力、素养为目标的探究式智慧教学。
课前导学:明确目标,微课自学,评价检测,质疑问难。
课上助学:确定问题,互助探索,深度学习,总结归纳。
课后拓学:任务分层,自主选择,实践运用,展示分享。
其实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后来被大家广为推崇的“翻转课堂”,理念够新,那是因为有敏锐的洞察力,脚踏实地的落实,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2013年该教学模式将微课引入实验和探索,课前自修,问题汇集和梳理,课上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助式教与学,锻炼了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课后,学生将本科知识进行综合延展和创新。
2014年,在学校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之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信息,进行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导助拓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学习的顺序,也翻转了教师观、学生观。学生可以根据上传到学校网站、OA管理平台、优酷视频上的微课、电子书、教师设计的学力单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所有的微课都由学校教师自己录制,教师已完全掌握了录制微课的技术手段。现如今,已经录制了300余节微课,其中,四年级上学期的微课,达到了语数双科的全覆盖。除了微视频之外,电子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e课堂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了1—6年级古诗电子教材,国家课程通过数字技术校本化。学生在经历阅读—辨识—选择—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获取的知识也记忆的格外牢固。目前全校46个班已经全部做了体验,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长征》一课在导学环节中,学生就利用电子书自学了这首诗的背景、字词、诗意等知识类技能,借助微视频了解有关七律的押韵规律。自学后,学生将收获和疑问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上,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答疑。
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后,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从a到b,从a到c,从a到d,这种单一的线性模式。移动终端的介入,为学生构建了立体网状的思维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灵动而有声色。线上+线下——及时互动,口授板书+图文声像——立体呈现,纸质材料+电子资源——同台竞技,实体学习+虚拟学习——多元发展。
融通,进取——学科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菜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其个性及时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师通过把握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与国家课程相比,从统一走向了多元,从限定走向了自主,从共性走向了个性。校本课程有五个分支,分别为:steam课程、创客课程、美德课程、体质课程、溢美课程。
图5:这幅沙画作品好看吗?
案例:steam课程之——“脸谱”,本课集音乐、美术、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于一体,让孩子们在以音乐课为主线的课程中,体验和涉猎到美学、力学、动手、机器人编程等学科知识,融合作为课堂架构的主旨。技术在这里起到了支撑和牵引的效果,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新兴学科。
图6:国家课程 与校本化课程图鉴
唯用,创新——数字评价
在o2o模式下的系列活动中有序地展开学校的数字德育。书香述暖
“书香述暖(@读书);成语乘风(@成语);国学活用(@花@草);我行我著(@科技)”以及每学期的特色作业,都在人人通空间的社区和平台上交互呈现。
案例:在2017年的“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圆梦童年”校园科技节的活动策划中,本次活动将分阶段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阅读推介,线下创意调查,线上空间对接,线下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通“小小科学家”社区里,已经有数万次的点击量。
用数据说话,已经不新鲜了,而数字参与评价,还很新鲜。2013年,学校技术开拓团队发现了一款可以应用在学生行为评价的软件,于是开始研究应用。该软件用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操作,方便、快捷、互动,孩子们自己就可以掌握,同时,老师为学生分配了一个虚拟形象,随后在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来加分和扣分,便于积累数据。老师可以将最终结果提供给家长。家长能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随时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改变现在简单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全方位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数据,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个性特长,更重要的是,依据数据指导学生的发展,依据数据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正确的选拔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又具个性的发展。
智行,慧动——创课创客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课后,通过对课上内容的总结拓展,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创课,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最终成为创客,学会创新、实践、分享。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植根于课堂,拓展于课外,与学生共同成长。
1.创新——点燃学习兴趣
创客,是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学习任务的前置和各种软件平台的介入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英语学科,孩子们可以在家里用电脑或其他终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练习作业和预习,在轻松的游戏和互动中,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美术课堂中,将App应用在平板上做沙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图片涂各种颜色,图片的效果也可以随时更改。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作品推送到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进行共享。在综合实践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社会无线链接,给孩子们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课上利用移动或pc在线搜索和整合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2.实践——创意成为现实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思维更加活跃。培养更具个性和灵性的创新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是学校数字特色在学生中的直观体现,是重点发挥自己的课程。学校成立了“创课工作坊”,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畅想和创意,3d手绘,3d建模打印,连线魔玩,动漫设计,pad乐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习和实践。如学生利用手中的连线魔玩工具设计自己喜爱的汽车,参与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谁设计的车跑得快。开始孩子本着酷、漂亮的目标完成设计,比赛中发现装饰简单的车跑得快。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明白了什么是阻力。3D打印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建模,打印出3D立体图形。学是由做的需要推动的,为做而学,不是为学而学,个性化学习的目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在刚刚结束的辽宁省中小学steam创客大赛中,本校学生的《智能家居》设计大赛获得了整体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
3.分享——合作走向内生
分享,是成为创客的关键词。目前教育界对创客式学习的预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借鉴网络资源,学校领导班子自主研发和编写了校本教材。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做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借助数字化手段,学校架构了《三国演义》网站。网站针对名著的特点,分为八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个板块来参与,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互动,留言、跟帖。这样的一个网站,使学生的眼界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以后,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以人物、自然、历史等内容的网站,培养创新型人才。
变革,回归——校际联盟
稳定而周密的保障系统是实现数字校园的重要基础。 制度保障, 建立以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内设机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还与和平区浑河站小学架构了“数字联盟校”,远程直播同步课堂,人人通网络教研协作组,远程同步直播备课教研活动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入了“华北数字联盟”,2016年参与在北京举办的网络直播研讨会,并有两位老师现场做直播课,全国参与互动的老师达到数万人次。2017年又加入了“华东数字联盟”。联盟体的加入促进了学校在技术、理论、教学、管理等多维度的切磋和提升。
履践,创新——数字管理
硬件建设是基础,管理要先行。学校与专业行家对接,并取得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考虑到现有设备的状况,学校以点带面,从少到多的投入和铺开。2013年学校的无线网络就实现全覆盖,自行购买10部ipad,开始了“原始积累”。目前学校以光纤形式接入沈阳市城域网。校园网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校园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网关软件,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功能,具备支持 IPv6 协议的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等功能,校园网安全系统,保证学生绿色上网。已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46个教学班及功能教室全部实现交互式大屏幕触摸屏电视教学系统。更新服务器,教学机全部添加固态硬盘,提高了软硬件运行速度。有150台平板终端和配套设施,基础设备已经达到和部分超过一星标准,在现有基础上,2015年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数字升级改造。录播教室已在使用中。
成果分享
几年来的改革与尝试,学校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在全国省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的办学经验经常代表辽宁省、沈阳市进行汇报交流。在沈阳市第二届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和平区教育博客表奖大会上代表小学校长作经验介绍;在辽宁省未来教育校长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2015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展会”上学校作为辽宁省代表在大会上汇报,王君校长向杜占元部长汇报,受到好评。王君校长被推选为辽宁省信息技术专家型校长,多次在国家省市中作经验交流报告。学校多次接待来自全国省市区各级考察团,受到好评。2016年全国“PAD及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论坛”,两位老师的观摩课在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与嘉宾互动和在线交流。2015-2016年王君校长、武文革副校长分别在中央电教馆全国校长交流中发言,并担任工作坊坊主对全国校长在线培训,并分别赴英国、美国进行国际交流,代表学校做经验汇报。在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学校11位老师获得国家级优秀课。
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的了解每一个个体,更加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更为精准的为每一个生命做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理想化的趋势促使学校进一步的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
1.互通平台的重复建设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因为学校在探究好用有实际的学习、管理、教学应用平台,于是,平台泛滥和混搭的模式一直存在,教师培训、入口繁多、密码难记等接踵而来。期待人人通国家规范统一的同时加强个性化设置。
2.个性化学习促进教材的变革,期待教材部分数字化、交互化、BYOD模式下的新兴教材出现。
3.教师普遍技术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整体推进,仅靠学校的力量还显不足。
4.行政机制的介入会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奖励、鼓励、评聘机制。
专家点评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演进的过程,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迈进的路途中,以改变、探究、发展、唯用和坚守的态度与行动将学校逐步推向通往智慧校园的轨道。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正在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学校以“导学助学拓学教学模式”为主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拓展;再从教学延展到德育、管理多维度铺陈有张有弛,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立足长远发展,注重“云计算”和“移动化”趋势,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分步实施任务明确,建设目标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可行性和推广性。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