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以校为主 融通应用促变革
成都市武侯区
-
-
内容导图
武侯,因所辖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而得名,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境内还有望江楼、华西坝等名胜古迹,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数十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历史底蕴文脉悠久、文教资源厚重丰富……诸葛精神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培育了武侯教育的智慧。如今,智慧的延续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和引领。几年来,武侯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在探索中尝试,在调整中总结,在试点中改进。已经构建了区域教育综合服务云平台,正以空间应用探索师生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努力形成区内学校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富有活力的信息化应用格局。
听,他们曾经这样说……
“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很大,但大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信息化推进缺乏合力,除了上课手段的变化,没有感受到信息化的力量。”“各种平台多且分散,信息化的工具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造成教师负担,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本身,就很不信息化。”2015年8月,在武侯区第二十五届校长研讨会上,校长们对武侯教育信息化如何建设的问题各抒己见。这样焦虑的声音不仅限于校长,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诉求更为朴素,便利和实用性是他们最在意的。
“信息化建设应该有长远视野,不能追着潮流跑,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设计”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更关心技术效益的发挥“我们支持信息化变革教学形态,但不能沦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表演,不管是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要稳定,能一劳永逸发挥作用,要有常态效益。”
龙江路小学的殷石老师是个信息技术发烧友,对各类硬件操作和软件开发很有心得:“我希望技术的引入不要变成桎梏,一个封闭的,固定的框框,不符合我们的期待,而且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差异性很明显,要允许和兼顾个性的成长。”
一、起步——平台建设谋变革
在这些声音的呼唤下,武侯教育开始了以“提质、减负、增效”为目标的云端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设计、建设、应用之路。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意见征求,2016年,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正式出炉。
方案的核心思路由三个“三顾”组成:一是建设步骤“三顾”,一顾问题导向,需求至上,再顾资源起手,综合服务,三顾学校主体,个性植入;二是应用内容“三顾”,一顾人人通,再顾事事通,三顾时时通;三是建用追求“三顾”,一顾变革课堂教学生态,再顾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益,三顾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武侯教育“三顾云”设计思路
“三顾云”的着力点主要包括智能教学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社区交互、教育大数据管理和统筹服务五个方面。
武侯教育“三顾云”平台功能
二、聚焦——学习空间助推广
平台建成以后,按照“试点先行、应用自主、分层推进”的路径,条件成熟一批,推动应用一批。2016年启动第一批试点学校共有9所,分别组织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介绍平台功能和使用方法,但是应用成效并不如人意,很少有教师主动地登录查看资源更别说网上备课了。究其原因在于,平台的功能尽管强大但与教师个人之间仅仅是上下传输关系,教师对平台没有依赖,平台也不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靠——没有需求就没有应用!
如何找准教师的需求点成为推进者思考的首要问题,只有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应用。周工作例会上,谈到应用推进的问题大家都茫然而无措,一时陷入沉默。一个翻阅手机朋友圈的小举动引起了区技装中心阳涌的关注,“圈子!”他脱口而出,“平台中人人通的空间里面可以根据依据学生年段推送学科资源,可以根据教师的需求,建立若干教学朋友圈,有相同兴趣和关注的群体可以在里面自由研讨。”由此,武侯教育云将应用的推进聚焦在了学习空间里,当老师和学生单点登录以后,即可直接进入到个人空间,平台根据登陆者身份开放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功能权限,可以查阅资源、自主学习备课、互动交流。这一想法正好与当年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的要求一致,这也成为武侯教育云平台努力实现的目标和改进的方向。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摘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三、驱动——个性应用增智慧
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实践、调整、改进,武侯区逐步形成了以师生空间社区应用为中心的,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智慧在线教与学、数据分析反馈等全方面区域教育综合云服务体系,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入端口,各学校在此体系中根据不同需求,突出各自应用特色亮点,插入项目配置,实现个性化应用。
圈子交流帮助学生成长
2017年,成都市百草园小学的魏强老师申请自己所带的班级成为了学校信息化实验班,利用平板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人人建立武侯教育云账号,开通云空间。自从魏老师在网络学习空间里开辟若干“圈子”(群文阅读讨论圈,整书阅读交流圈,习作交流圈)以后,学习空间成为同学们在网上最长“逗留”的地方(https://whjyy.wdcloud.cc)。李锦熙是班上一位来自四川省绵竹市农村的女孩,学习努力、乖巧懂事,但性格内向,自信不够。她尤其爱阅读,喜欢写作文,魏老师的语文群文阅读课和习作课是她最喜欢的。李锦熙常常在作文交流圈“妙笔生花”中发布自己的作品,让她最高兴的是,她的作品帖子后面每次都会有大量的点赞和评论。她喜欢读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论,这比以前交了作文后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老师的反馈快得多。她也喜欢在圈子里读其他同学的作文,不时地还会提提建议,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于李锦熙而言,在空间中收获的同学点赞和老师交流让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中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魏老师也很乐于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还推荐他们在云平台的应用中心中下载一些适用的小软件进行学习和运用。经过一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探索,现在李锦熙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还能将资料筛选、分类、整理,编辑成自己所需的格式。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她的信息化素养逐步提升,技术运用也更加娴熟。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网络空间为学生提供的是大量的信息资源、表达交流的平台,更是自我价值体现和提升的“场所”。
百草园小学位于成都市西三环路外,学校50%以上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些孩子更渴望获得认可和赞扬。魏老师和她身后的学校信息化核心团队的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化浪潮给孩子学习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顺势而为,逐浪前行,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成长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应用助推课堂变革成为了百草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这场信息化推动的教育变革中,武侯教师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有了重新认识,促进了课堂模式、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空间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的关系由“教-学”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引领-合作”关系。教育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李锦熙作为武侯学子中的一员,她在学习空间中的收获和成长只是武侯教育云空间为8万武侯中小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的一个缩影。目前, 78000余名已经开通云空间账号的武侯学子正在或即将遨游云端,共享优质资源,畅聊学习成长。
智慧教学引领课堂变革
邓凯文,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他在执教《反比例函数》一课时,应用网上备授课功能,从导入示标、循标预学、探究提升,当堂训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同学们动手操作、讨论完成。
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邓老师通过个人空间搜索云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找到《反比例函数》的微课视频,确定本堂课设计思路,并通过在线教研的方式与组内同事进行交流,对每一个环节涉及的题目进行筛选。在上课前,通过班级学习空间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预习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自行预习。在循标预学环节,邓老师设计抢答题,学生通过个人终端进行抢答,然后在屏幕上呈现抢答成功的孩子姓名,然后由孩子给出题目的答案,整个过程,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在一答、一评的过程中强化了知识要点。在探究提升和当堂训练环节,邓老师现场任意选择同学的答题过程进行投影点评,通过同学的练、讲、评和在线统计反馈等一系列的展示交流和互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力得到发挥和张扬,课堂成为令学生期待的魔力磁场。
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是武侯云平台建成后,第一批申请加入试点的学校之一,在云平台的支撑和智慧教与学模式的引领下,着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有效、有用、有趣的课堂,推动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过去两年,教育信息化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武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美术等各学科迅速蔓延,优秀案例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像邓老师一样关注课堂变革的武侯教师们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一过程也促使教师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管理赋能智慧校园
武侯高级中学的毕业学生张晋川和信息中心梁晓捷、唐容安等老师一起自主研发了名为“武高云”的学校数据平台, 通过数据的采集应用,促进学校进行精准化管理,以智慧化应用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平台通过统一标准和数据接口插入武侯“三顾云”平台,将三顾云的师生空间与“武高云”收集的数据进行联通,成为第一个将学校个性化项目接入区域云平台的成功案例。
武侯高级中学以校园“一卡通”为媒介,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学校教室、图书馆、公寓、餐厅等各类设施场所进行信息化改造,打通校内OA办公系统、VF自制成绩分析系统、食堂餐饮系统、高中走班选课系统等等各软件应用系统,实现了学校人、财、物、事的智能管理。学校将大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11个监测平台,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德育)、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寝室及考勤管理(安防)、食堂餐饮管理(总务)、初中综合管理(初中)、功能室管理(指挥中心)、学情管理(教务)、车辆管理(门卫)、学校综合管理(信息中心)、教师信息查询(行政办)、生物大棚和实时天气指标(生物组)。“武高云”每天收集学生、教师关于考勤、餐饮、车辆、成绩、阅读、功能室使用各项数据达到每天10万条以上。学校信息中心通过初步的分析,分门别类向师生、家长和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个人空间进行推送。学生可以通过接入的选课系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查看自己的学业状态;教师可以可以通过数据反馈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家长可以获得孩子学习情况报告,融入教育过程;学校管理者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管理手段,施策更精准。
武侯高级中学通过学校数据平台与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对接和应用,打通了数据关联,有效应用数据集群分析,成功实现“功能互通,数据互通,后台独立”的区校一体应用格局,既确保了区域教育智能化的统一管理也实现了学校个性化应用的需求。基于区域大平台提供的应用便利和未来区内数据接口统一的大势所趋,机投小学、西北外国语学校、棕北中学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探索学校个性化项目的接入,未来的“云—端”将更加丰富精彩。
两年来,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序推进,探索出以个人教与学空间运用变革教学生态,以教学需求驱动数字校园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自主申报和遴选流程,全区52所中小学校均已加入了“三顾云”平台的试点工作。平台的资源数量大幅度递增,资源质量和本土性显著提高,全区师生网络空间普遍开通。
“三顾云”试点学校及试点班级数量
“三顾云”平台资源情况
“三顾云”空间开通数量
四、迈进——机制创新促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探索中受益,武侯教育正沿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建设应用过程中,区教育局、教科院及技装信息中心将一线用户的体验和反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平行心态予以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需求建议。针对观念、体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武侯区不断思考谋划和调整实践,初步探索出四种有效驱动机制。
一是三方合力推进机制。在区教育局领导下,区教科院、区技装信息中心联合组建 “三顾云”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并成立“三顾云”应用推进办公室,由区教科院、区技装信息中心及服务提供方三方派员,专人专场专项集中办公,推进日常应用工作,跟踪师生应用情况,收集、处理、迅速反馈师生需求、问题及功能修改建议,形成每周工作计划及报告,定期发布月动态报表。
二是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为提高师生应用三顾云平台和空间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了创新课堂大赛、微课大赛、教师网络教研沙龙及云平台知识竞赛,同时建立积分兑换机制。目前已经开展两轮创新课堂大赛、两轮微课大赛及五次网络教研沙龙和两次知识竞赛。
三是本土资源采购机制。网络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尽管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但真正适用、好用、受欢迎的还是本土教师制作的资源。除了通过组织大赛和活动汇聚资源以外,为调动广大教师制作资源的积极性,探索教师原创资源的市场化引导机制,武侯区在服务采购合同中规定服务企业需将不少于10%的投标金额用于征集本区域教师的原创资源。由教研员们依据不同学科和学段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分层制订年级、章节、知识点的数字资源需求。这些需求分批分包面向全区教师公开招标,教师以个人或组团方式参与竞标,中标者统一培训,由教研员指导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设计,由电教人员指导资源的数据标准和呈现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资源创作,经第三方专家共同验收合格后获得服务商提供的相应报酬。这些优质资源汇聚了区内一线教师的智慧,极具针对性和本土特性,注入平台后,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已完成两批56个资源包的招标制作工作,产生的资源下载量累计超过9万次。
四是数字校园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高位发展,区教育局不断加大装备投入和应用指导,统筹开展全区数字校园全覆盖试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试点方案进行申报。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评审遴选,并依据学校方案提出学校建设与应用的特色创新建议。2017年启动试点以来,武侯区4所区级试点校全部通过市级数字校园试点评估。近期,又遴选出15 所区级试点学校,在以用促建的原则指导下,利用区域“三顾云”平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武侯教育“三顾云”平台建立以来,一场围绕着空间应用的教与学模式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了技术为教与学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学生们也感受到课堂生动起来了,学习的范围和方式更多样了,校长们逐渐从资源不够、系统零散、缺乏维护的焦虑中走出来了,区域教育的管理者们更是感受到平台“综合”服务的强大功能,以点贯通,贯通连线,连线成面,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服务于教育改革的试点和探索,提升了区域和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听,他们现在这么说……
在2017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峰会上,机投小学应邀以“创新数字校园构建未来学校”为主题参展,金艳校长发表了演讲“在我眼里,在我引领学校发展的实践中,三顾云不只是一个信息化平台,还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让教学、交互、管理互相牵动着发生变化,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
走进双楠实验学校,一位名叫盛杰的骨干教师同时承担行政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精力很容易分散,“现在好了,三顾云把管理业务节点落到人头上,下载一个APP,有文件、通知和工作安排给我,会有提醒,让我工作的主线和时间安排一目了然,真的非常实用。”
棕北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李瑶圃说:“以前的作业写得多但是太简单了,现在老师周末和假期作业都在我的空间里面,可以自己灵活选择难度,还可以跟同学比赛,作业就像捉迷藏一样好玩。”
林松韵同学是一名高中学生,成绩优异,她说:“课堂最吸引我们的是知识呈现方式,我喜欢信息化的课堂,因为教学在我们没有感觉到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五、展望——数字校园齐绽放
今年,武侯区提出以管理促应用、评价促应用的推进策略,即在云空间上增加备课教研管理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学校督导评估系统。一方面通过线上管理教师教案、备课听课记录、云平台统一收发公文等方式助教师养成使用云平台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三顾云”平台统筹区域教育管理平台,实现区域教育数据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壁垒。将“三顾云”作为武侯区的教育基础平台,建立部署武侯区独立的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接入标准,分批、分阶段接入督导评估、质量监测、学籍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系统,为实现教育大数据分析做准备,为我区教育决策、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师生教与学提供精准化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三顾云”空间的应用效益,武侯区是将继续以云服务模式,在空间应用中探索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与学新型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力争在2020年左右,实现一校一品的区域数字校园全覆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专家点评:
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方面的转型探索,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由“建设为中心”到“应用为中心”的重大革新,其软硬件协同应用的思路,构建基础数据层和信息化服务门户的设计,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是区域教育信息化优化信息化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尝试。“三顾云”项目的内容设计突出应用导向,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和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项目利用学习空间应用推进,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和策略,最大限度动员了各方力量,最大幅度激活了教育教学相关方的注意力,其系统施策、联通联动的思维,具有较强示范意义。
该项目建设应用实施两年,积累有限,其大数据分析服务功能效益尚不显著,与课堂教学的黏连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副教授 周雄俊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武侯,因所辖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而得名,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境内还有望江楼、华西坝等名胜古迹,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数十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历史底蕴文脉悠久、文教资源厚重丰富……诸葛精神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培育了武侯教育的智慧。如今,智慧的延续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和引领。几年来,武侯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在探索中尝试,在调整中总结,在试点中改进。已经构建了区域教育综合服务云平台,正以空间应用探索师生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努力形成区内学校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富有活力的信息化应用格局。
听,他们曾经这样说……
“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很大,但大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信息化推进缺乏合力,除了上课手段的变化,没有感受到信息化的力量。”“各种平台多且分散,信息化的工具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造成教师负担,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本身,就很不信息化。”2015年8月,在武侯区第二十五届校长研讨会上,校长们对武侯教育信息化如何建设的问题各抒己见。这样焦虑的声音不仅限于校长,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诉求更为朴素,便利和实用性是他们最在意的。
“信息化建设应该有长远视野,不能追着潮流跑,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设计”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更关心技术效益的发挥“我们支持信息化变革教学形态,但不能沦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表演,不管是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要稳定,能一劳永逸发挥作用,要有常态效益。”
龙江路小学的殷石老师是个信息技术发烧友,对各类硬件操作和软件开发很有心得:“我希望技术的引入不要变成桎梏,一个封闭的,固定的框框,不符合我们的期待,而且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差异性很明显,要允许和兼顾个性的成长。”
一、起步——平台建设谋变革
在这些声音的呼唤下,武侯教育开始了以“提质、减负、增效”为目标的云端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设计、建设、应用之路。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意见征求,2016年,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正式出炉。
方案的核心思路由三个“三顾”组成:一是建设步骤“三顾”,一顾问题导向,需求至上,再顾资源起手,综合服务,三顾学校主体,个性植入;二是应用内容“三顾”,一顾人人通,再顾事事通,三顾时时通;三是建用追求“三顾”,一顾变革课堂教学生态,再顾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益,三顾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武侯教育“三顾云”设计思路
“三顾云”的着力点主要包括智能教学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社区交互、教育大数据管理和统筹服务五个方面。
武侯教育“三顾云”平台功能
二、聚焦——学习空间助推广
平台建成以后,按照“试点先行、应用自主、分层推进”的路径,条件成熟一批,推动应用一批。2016年启动第一批试点学校共有9所,分别组织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介绍平台功能和使用方法,但是应用成效并不如人意,很少有教师主动地登录查看资源更别说网上备课了。究其原因在于,平台的功能尽管强大但与教师个人之间仅仅是上下传输关系,教师对平台没有依赖,平台也不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靠——没有需求就没有应用!
如何找准教师的需求点成为推进者思考的首要问题,只有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应用。周工作例会上,谈到应用推进的问题大家都茫然而无措,一时陷入沉默。一个翻阅手机朋友圈的小举动引起了区技装中心阳涌的关注,“圈子!”他脱口而出,“平台中人人通的空间里面可以根据依据学生年段推送学科资源,可以根据教师的需求,建立若干教学朋友圈,有相同兴趣和关注的群体可以在里面自由研讨。”由此,武侯教育云将应用的推进聚焦在了学习空间里,当老师和学生单点登录以后,即可直接进入到个人空间,平台根据登陆者身份开放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功能权限,可以查阅资源、自主学习备课、互动交流。这一想法正好与当年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的要求一致,这也成为武侯教育云平台努力实现的目标和改进的方向。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摘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三、驱动——个性应用增智慧
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实践、调整、改进,武侯区逐步形成了以师生空间社区应用为中心的,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智慧在线教与学、数据分析反馈等全方面区域教育综合云服务体系,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入端口,各学校在此体系中根据不同需求,突出各自应用特色亮点,插入项目配置,实现个性化应用。
圈子交流帮助学生成长
2017年,成都市百草园小学的魏强老师申请自己所带的班级成为了学校信息化实验班,利用平板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人人建立武侯教育云账号,开通云空间。自从魏老师在网络学习空间里开辟若干“圈子”(群文阅读讨论圈,整书阅读交流圈,习作交流圈)以后,学习空间成为同学们在网上最长“逗留”的地方(https://whjyy.wdcloud.cc)。李锦熙是班上一位来自四川省绵竹市农村的女孩,学习努力、乖巧懂事,但性格内向,自信不够。她尤其爱阅读,喜欢写作文,魏老师的语文群文阅读课和习作课是她最喜欢的。李锦熙常常在作文交流圈“妙笔生花”中发布自己的作品,让她最高兴的是,她的作品帖子后面每次都会有大量的点赞和评论。她喜欢读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论,这比以前交了作文后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老师的反馈快得多。她也喜欢在圈子里读其他同学的作文,不时地还会提提建议,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于李锦熙而言,在空间中收获的同学点赞和老师交流让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中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魏老师也很乐于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还推荐他们在云平台的应用中心中下载一些适用的小软件进行学习和运用。经过一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探索,现在李锦熙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还能将资料筛选、分类、整理,编辑成自己所需的格式。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她的信息化素养逐步提升,技术运用也更加娴熟。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网络空间为学生提供的是大量的信息资源、表达交流的平台,更是自我价值体现和提升的“场所”。
百草园小学位于成都市西三环路外,学校50%以上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些孩子更渴望获得认可和赞扬。魏老师和她身后的学校信息化核心团队的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化浪潮给孩子学习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顺势而为,逐浪前行,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成长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应用助推课堂变革成为了百草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这场信息化推动的教育变革中,武侯教师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有了重新认识,促进了课堂模式、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空间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的关系由“教-学”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引领-合作”关系。教育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李锦熙作为武侯学子中的一员,她在学习空间中的收获和成长只是武侯教育云空间为8万武侯中小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的一个缩影。目前, 78000余名已经开通云空间账号的武侯学子正在或即将遨游云端,共享优质资源,畅聊学习成长。
智慧教学引领课堂变革
邓凯文,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他在执教《反比例函数》一课时,应用网上备授课功能,从导入示标、循标预学、探究提升,当堂训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同学们动手操作、讨论完成。
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邓老师通过个人空间搜索云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找到《反比例函数》的微课视频,确定本堂课设计思路,并通过在线教研的方式与组内同事进行交流,对每一个环节涉及的题目进行筛选。在上课前,通过班级学习空间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预习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自行预习。在循标预学环节,邓老师设计抢答题,学生通过个人终端进行抢答,然后在屏幕上呈现抢答成功的孩子姓名,然后由孩子给出题目的答案,整个过程,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在一答、一评的过程中强化了知识要点。在探究提升和当堂训练环节,邓老师现场任意选择同学的答题过程进行投影点评,通过同学的练、讲、评和在线统计反馈等一系列的展示交流和互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力得到发挥和张扬,课堂成为令学生期待的魔力磁场。
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是武侯云平台建成后,第一批申请加入试点的学校之一,在云平台的支撑和智慧教与学模式的引领下,着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有效、有用、有趣的课堂,推动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过去两年,教育信息化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武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美术等各学科迅速蔓延,优秀案例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像邓老师一样关注课堂变革的武侯教师们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一过程也促使教师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管理赋能智慧校园
武侯高级中学的毕业学生张晋川和信息中心梁晓捷、唐容安等老师一起自主研发了名为“武高云”的学校数据平台, 通过数据的采集应用,促进学校进行精准化管理,以智慧化应用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平台通过统一标准和数据接口插入武侯“三顾云”平台,将三顾云的师生空间与“武高云”收集的数据进行联通,成为第一个将学校个性化项目接入区域云平台的成功案例。
武侯高级中学以校园“一卡通”为媒介,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学校教室、图书馆、公寓、餐厅等各类设施场所进行信息化改造,打通校内OA办公系统、VF自制成绩分析系统、食堂餐饮系统、高中走班选课系统等等各软件应用系统,实现了学校人、财、物、事的智能管理。学校将大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11个监测平台,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德育)、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寝室及考勤管理(安防)、食堂餐饮管理(总务)、初中综合管理(初中)、功能室管理(指挥中心)、学情管理(教务)、车辆管理(门卫)、学校综合管理(信息中心)、教师信息查询(行政办)、生物大棚和实时天气指标(生物组)。“武高云”每天收集学生、教师关于考勤、餐饮、车辆、成绩、阅读、功能室使用各项数据达到每天10万条以上。学校信息中心通过初步的分析,分门别类向师生、家长和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个人空间进行推送。学生可以通过接入的选课系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查看自己的学业状态;教师可以可以通过数据反馈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家长可以获得孩子学习情况报告,融入教育过程;学校管理者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管理手段,施策更精准。
武侯高级中学通过学校数据平台与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对接和应用,打通了数据关联,有效应用数据集群分析,成功实现“功能互通,数据互通,后台独立”的区校一体应用格局,既确保了区域教育智能化的统一管理也实现了学校个性化应用的需求。基于区域大平台提供的应用便利和未来区内数据接口统一的大势所趋,机投小学、西北外国语学校、棕北中学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探索学校个性化项目的接入,未来的“云—端”将更加丰富精彩。
两年来,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序推进,探索出以个人教与学空间运用变革教学生态,以教学需求驱动数字校园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自主申报和遴选流程,全区52所中小学校均已加入了“三顾云”平台的试点工作。平台的资源数量大幅度递增,资源质量和本土性显著提高,全区师生网络空间普遍开通。
“三顾云”试点学校及试点班级数量
“三顾云”平台资源情况
“三顾云”空间开通数量
四、迈进——机制创新促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探索中受益,武侯教育正沿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建设应用过程中,区教育局、教科院及技装信息中心将一线用户的体验和反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平行心态予以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需求建议。针对观念、体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武侯区不断思考谋划和调整实践,初步探索出四种有效驱动机制。
一是三方合力推进机制。在区教育局领导下,区教科院、区技装信息中心联合组建 “三顾云”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并成立“三顾云”应用推进办公室,由区教科院、区技装信息中心及服务提供方三方派员,专人专场专项集中办公,推进日常应用工作,跟踪师生应用情况,收集、处理、迅速反馈师生需求、问题及功能修改建议,形成每周工作计划及报告,定期发布月动态报表。
二是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为提高师生应用三顾云平台和空间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了创新课堂大赛、微课大赛、教师网络教研沙龙及云平台知识竞赛,同时建立积分兑换机制。目前已经开展两轮创新课堂大赛、两轮微课大赛及五次网络教研沙龙和两次知识竞赛。
三是本土资源采购机制。网络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尽管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但真正适用、好用、受欢迎的还是本土教师制作的资源。除了通过组织大赛和活动汇聚资源以外,为调动广大教师制作资源的积极性,探索教师原创资源的市场化引导机制,武侯区在服务采购合同中规定服务企业需将不少于10%的投标金额用于征集本区域教师的原创资源。由教研员们依据不同学科和学段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分层制订年级、章节、知识点的数字资源需求。这些需求分批分包面向全区教师公开招标,教师以个人或组团方式参与竞标,中标者统一培训,由教研员指导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设计,由电教人员指导资源的数据标准和呈现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资源创作,经第三方专家共同验收合格后获得服务商提供的相应报酬。这些优质资源汇聚了区内一线教师的智慧,极具针对性和本土特性,注入平台后,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已完成两批56个资源包的招标制作工作,产生的资源下载量累计超过9万次。
四是数字校园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高位发展,区教育局不断加大装备投入和应用指导,统筹开展全区数字校园全覆盖试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试点方案进行申报。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评审遴选,并依据学校方案提出学校建设与应用的特色创新建议。2017年启动试点以来,武侯区4所区级试点校全部通过市级数字校园试点评估。近期,又遴选出15 所区级试点学校,在以用促建的原则指导下,利用区域“三顾云”平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武侯教育“三顾云”平台建立以来,一场围绕着空间应用的教与学模式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了技术为教与学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学生们也感受到课堂生动起来了,学习的范围和方式更多样了,校长们逐渐从资源不够、系统零散、缺乏维护的焦虑中走出来了,区域教育的管理者们更是感受到平台“综合”服务的强大功能,以点贯通,贯通连线,连线成面,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服务于教育改革的试点和探索,提升了区域和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听,他们现在这么说……
在2017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峰会上,机投小学应邀以“创新数字校园构建未来学校”为主题参展,金艳校长发表了演讲“在我眼里,在我引领学校发展的实践中,三顾云不只是一个信息化平台,还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让教学、交互、管理互相牵动着发生变化,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
走进双楠实验学校,一位名叫盛杰的骨干教师同时承担行政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精力很容易分散,“现在好了,三顾云把管理业务节点落到人头上,下载一个APP,有文件、通知和工作安排给我,会有提醒,让我工作的主线和时间安排一目了然,真的非常实用。”
棕北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李瑶圃说:“以前的作业写得多但是太简单了,现在老师周末和假期作业都在我的空间里面,可以自己灵活选择难度,还可以跟同学比赛,作业就像捉迷藏一样好玩。”
林松韵同学是一名高中学生,成绩优异,她说:“课堂最吸引我们的是知识呈现方式,我喜欢信息化的课堂,因为教学在我们没有感觉到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五、展望——数字校园齐绽放
今年,武侯区提出以管理促应用、评价促应用的推进策略,即在云空间上增加备课教研管理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学校督导评估系统。一方面通过线上管理教师教案、备课听课记录、云平台统一收发公文等方式助教师养成使用云平台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三顾云”平台统筹区域教育管理平台,实现区域教育数据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壁垒。将“三顾云”作为武侯区的教育基础平台,建立部署武侯区独立的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接入标准,分批、分阶段接入督导评估、质量监测、学籍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系统,为实现教育大数据分析做准备,为我区教育决策、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师生教与学提供精准化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三顾云”空间的应用效益,武侯区是将继续以云服务模式,在空间应用中探索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与学新型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力争在2020年左右,实现一校一品的区域数字校园全覆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专家点评:
武侯区“三顾云”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方面的转型探索,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由“建设为中心”到“应用为中心”的重大革新,其软硬件协同应用的思路,构建基础数据层和信息化服务门户的设计,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是区域教育信息化优化信息化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尝试。“三顾云”项目的内容设计突出应用导向,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和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项目利用学习空间应用推进,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和策略,最大限度动员了各方力量,最大幅度激活了教育教学相关方的注意力,其系统施策、联通联动的思维,具有较强示范意义。
该项目建设应用实施两年,积累有限,其大数据分析服务功能效益尚不显著,与课堂教学的黏连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副教授 周雄俊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