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创共生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
-
武汉市洪山区曾经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经过十余年的城区扩展,虽已变成武汉的中心城区,但固有的城乡差异在中小学里依然客观存在,全区53所中小学三分之一是薄弱学校。因此,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洪山区教育局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目标。
洪山区教育局在“人人享受教育”理念指引下,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原则,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学区制委托管理和名校集团化办学策略,成立了武珞路小学教育集团、卓刀泉中学教育集团等7个教育集团和10个学区,放权力、定目标、严考核,形成了由共建共享到共创共生的良好教育生态。
一、云端研学,助力优质均衡从师资“破题”
优质师资是优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优质师资的价值流通和共享。洪山区建立“名校办新校,名校带老校”的新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师资、教研、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迈出了区域优质均衡的第一步。
(一)网络同步课堂,让师资共享由“双腿”走向“云端”
“送课”是洪山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师资优良的学校定期向师资薄弱学校送课,并开展评课、教研活动,共享优质师资。
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下有3所分校和1所委托管理学校,4所学校均分布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师资薄弱。自2016年2月鲁巷实验小学与江夏区郑店中心小学达成委托管理协议后的一年时间里,鲁巷实验小学坚持间周开展一次送课活动。鲁小到郑小全程约43公里,每次送课都需要授课老师、教研组长、评课老师、带队老师4人提前调好一天的课程,清晨6点就要到学校集合乘车,教研活动一结束再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返回学校最早也要到下午3点以后。若是遇到天气不好,老师会更辛苦。“靠双腿”送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为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影响了送课的可持续发展。
转机是从2017年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搭建云直播平台开始的。
云直播平台建成后,鲁巷实验小学每周二全天向集团内各校直播各学科团队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了集团4校及委托管理学校教师云端论教、同研共进的新型教研模式。2017年9月19日,鲁巷实验小学集团迎来了云端第一课,语文名师黄飞老师执教网络同步互动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团内学校通过互动云平台实施四校异地同步课堂,4所分校的老师不用出校园就能参加观课和互动。不在现场的老师有疑问,一样能得到现场专家的解答。鲁巷二分校小李老师因病不能听课,办公室同事及时传来直播网址,她在病房一边打针一边听课并参与教研互动,对这个云端“神器”称赞不已。在这种云端论教、同研共进的新教研生态模式下,一方面为周期性必须外出的送课和学习的教师都带来极大的方便,解决“靠腿”送课给老师带领很多负担的问题;另一方面,迫于“围观”的压力,师资优良的学校也在教学教研方面苦练内功,不断自我突破,以保持引领地位。
通过互联网云平台,洪山教育重整教研交流方式,将集中教研、远程送教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变成跨终端观同课,多视窗论教艺,新的教研生态模式,让区教育均衡发展变得更容易实现。鲁巷实验小学孙云芳老师不禁感慨,“现在送课由线下搬到了线上,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授课、评课和教研过程固化,满足分校老师随时随地反复观摩的需求,授课老师也更加认真和精益求精,着实促进了齐头并进。”
(二)网络研学社区,让教师成长由两极化走向均衡发展
师资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是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学区和教育集团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打破二元结构,增强师资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才是优质均衡的长久之计。为促进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打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困境,实现集团内部教师共同成长,洪山区推进基于教育云平台的“课程社区”建设,大力实施“网络研学”,为“老带新”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2017年12月18日,在这一天的区级信息技术融合科学学科研讨课活动中,李老师执教的是科学课《地球表面的地形》。在说课环节,这位刚进入爱家分校不足一年的新老师,既分享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具体做法,同时也分享了她成长在“云端”、研修在“云端”的故事。
原来,武珞路小学为集团成员校、分校的每一位新老师都精心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常规教学,并挑选相应班级搭建录播系统,由师傅们常态化录制各学科相关课程,在视频中分享教学心得。除了常规教学,集团本部还提供了很多他们承接的公开课和比赛课的课堂实录。老师们只要登录到流媒体服务器,就能随时点播这些课堂实录观摩学习,还能实时在线互动交流。没有时间同步收看、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回看直播、爬楼梯看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与收获在社区里分享。
李老师感慨地说:“互联网真的是彻底地改变了教研和学习的方式!我每天回家都会登录到流媒体服务器观看上面的科学课视频,反复揣摩。集团本部的肖老师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达人,他善于将教育云平台中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我今天这节课能想到使用谷歌地球、互动课堂等软件,就是从他的一节全国一等奖的数学整合课中得到的启发。”
二、教育大数据,助力课堂教学由模糊经验走向精准科学
学校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仅考试一项,就包含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大量数据信息。“大数据”不只是指数据量庞大,也指通过一定手段优化加工信息资产,赋予数据更高的价值。洪山区教育局搭建了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从考试数据入手,利用这些信息精准定位学生认知路径和知识图谱,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多维度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提起考试,卓刀泉中学七年级英语老师孟浩说,以前的考试结束后都是人工输入考试数据、人工分析,工作量很大,考试数据挖掘的深度又十分有限,对教研教学的支持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分校的指导作用也不高。现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都已经采用了电脑阅卷、录入和分析,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分析每个学科的成绩分布,还能知道每一道题在班级、学校、学区里面的错误率,以及每个学生在各个知识点、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面。
教育大数据不仅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整体了解,也有助于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策略改进,还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每次考试后,平台都会给家长端APP推送一个分析报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势、薄弱点等都有详细的分析。家长们能够通过分析报告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准呵护,家校形成合力。
“除了知识结构之外,我们还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为他们呈现识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卓刀泉中学七年级英语老师孟浩表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过程性多元评价,助力学生成长由一刀切走向个性化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质量上。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为此,洪山区教育局抓住“互联网+教育”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机遇,鼓励各学校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引入生成性、过程性评价,用信息技术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历程,打破“唯分论”,让多元评价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目标。
广埠屯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智慧校园创建之际建立起“V”校云平台,利用生成性数据打造每个学生专属的数字化成长档案,为每个学生配备自己的专属云卡片,让他们成为炫酷的“有卡一族”;启用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等大数据服务开展素质评价,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看得见自己的成长!一张小小的“V”雅卡,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奇妙的体验,比如:刷刷卡就能知晓学校、班级最新动态,了解学校又将开展写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刷刷卡就能看到自己服务的小岗位、班级课表、今日食谱、同学的优秀作品,还能看到一日常规评比得分;刷刷卡还可以查询获得“阳光章”“雨露章”“营养章”“乐乐章”的情况,了解自己在品行、学业、运动、交往、实践、审美、创造七个方面的生长指数;刷刷卡也可以兑换丰富多元的奖励活动,与校长共进午餐、攀岩训练、军营体验、科技馆参观……满足同学们各种小心愿等。
广埠屯小学教育集团的邓志鸿老师,见证了一个“坏孩子”在智能手环的帮助下的蜕变历程。那是智能手环1.0刚刚使用的时候,三年级某班有个“坏孩子”小潘:顽皮、不合群、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班主任和家长都束手无策。智能手环进入校园后,看着其他同学上课表现好能获得积分奖励,在校园里行为规范能获得积分奖励,在家里表现好也能获得积分奖励,而且积分还能兑换各种各样的奖品,小潘心里痒痒的。终于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说自己也想要积分。于是班主任和小潘达成一个小约定:如果小潘在课堂上不捣乱,每天就可以获得3个积分。为了这3个积分,小潘果然在课堂上不捣乱了!但是小潘还是觉得积分来的太慢,于是又找班主任达成了一个约定:如果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能获得3个积分。随后约定一个接着一个:与同学友好相处获得3个积分、在家里表现好家长可以给3个积分……短短的一年之后,小潘的积分已经达到了将近2000分,小潘也由一个“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好孩子,他还表示将继续攒积分,争取在毕业之前获得足够的积分来兑换一本校长亲笔签名的书。毕业之前,小潘真的达到了目标——校长在全体师生前面将这本签名书郑重地交给小潘!智能手环和过程性多元评价的应用改变了小潘的命运,也让这位班主任刷新了对“育人”的理解。
集团内各学校的“互联网+”智慧管理与智能综合素养评价,得到了全体家长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家长们也积极争取亲子奖章的奖励,把学校倡导的“雅行教育”延伸到了家庭、社会,家校沟通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通畅,有家长打趣说:“现在可以360度全方位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了,在这样的智慧校园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争做新型的数字型家长。”
四、科技赋能教育,助力区域优质均衡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创共生
2017年武汉市教育局专项调研洪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情况,对洪山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洪山区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道路,推动洪山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创共生,迈进了“以科技赋能教育”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
随着信息化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洪山区教育局在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享受学堂135”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升级版”——“互联网+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
“1”即一个理念——学为中心;“3”即三大支撑——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5”即五个环节——学、展、点、练、思。新的课堂模型,借助信息技术加固三大支撑,使五个环节更加便捷、高效,最终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学为中心”。洪山区以应用为导向,从教师备课上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四个方面深度创新,重构课堂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的生命质量。该模式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课改十大优秀模式”和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十佳教学模式”。
围绕“互联网+教育”——享受学堂“135”课堂生态重构这条主线,洪山区教育局将全区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结合武汉市教育云平台,全区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区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和区级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云端一体化教学环境。向上,实现了与国家、省市“教育云”平台的对接;向下,实现了与校级平台的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全区学校和师生都成为这个体系中能动的创新要素,以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主动创新,激发区域教育的活力,走向了共创共生。
未来,洪山区将在“科技赋能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力争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洪山区“享受学堂”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持续提升规模化应用的内在品质和质量;二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个性化教育。通过两大目标点面结合,最终显现规模化和个性化统一下的洪山教育高阶演进。
五、专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点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洪山区对教育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均衡,上升到更高水平的“有质量的均衡”。互联网天然具备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十分适合于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云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学习空间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使师生在资源上传下载等浅层次应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得到更多直接深入到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全过程的深度应用支持。
洪山区作为区域内校际差异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区,通过充分发挥教育云的优势,重构课堂生态、开展协同教研、促进资源共享、实施精准评价,在利用教育云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值得同类区域借鉴。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成为“市民”,许多城区都面临兴建一大批新校以承载不断扩充的中小学生的需求,但限于师资有限且分布不均等多种因素,老校与新校、名校与薄弱校的差距问题有可能在城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放大,洪山区的案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武汉市洪山区曾经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经过十余年的城区扩展,虽已变成武汉的中心城区,但固有的城乡差异在中小学里依然客观存在,全区53所中小学三分之一是薄弱学校。因此,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洪山区教育局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目标。
洪山区教育局在“人人享受教育”理念指引下,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原则,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学区制委托管理和名校集团化办学策略,成立了武珞路小学教育集团、卓刀泉中学教育集团等7个教育集团和10个学区,放权力、定目标、严考核,形成了由共建共享到共创共生的良好教育生态。
一、云端研学,助力优质均衡从师资“破题”
优质师资是优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优质师资的价值流通和共享。洪山区建立“名校办新校,名校带老校”的新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师资、教研、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迈出了区域优质均衡的第一步。
(一)网络同步课堂,让师资共享由“双腿”走向“云端”
“送课”是洪山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师资优良的学校定期向师资薄弱学校送课,并开展评课、教研活动,共享优质师资。
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下有3所分校和1所委托管理学校,4所学校均分布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师资薄弱。自2016年2月鲁巷实验小学与江夏区郑店中心小学达成委托管理协议后的一年时间里,鲁巷实验小学坚持间周开展一次送课活动。鲁小到郑小全程约43公里,每次送课都需要授课老师、教研组长、评课老师、带队老师4人提前调好一天的课程,清晨6点就要到学校集合乘车,教研活动一结束再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返回学校最早也要到下午3点以后。若是遇到天气不好,老师会更辛苦。“靠双腿”送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为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影响了送课的可持续发展。
转机是从2017年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搭建云直播平台开始的。
云直播平台建成后,鲁巷实验小学每周二全天向集团内各校直播各学科团队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了集团4校及委托管理学校教师云端论教、同研共进的新型教研模式。2017年9月19日,鲁巷实验小学集团迎来了云端第一课,语文名师黄飞老师执教网络同步互动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团内学校通过互动云平台实施四校异地同步课堂,4所分校的老师不用出校园就能参加观课和互动。不在现场的老师有疑问,一样能得到现场专家的解答。鲁巷二分校小李老师因病不能听课,办公室同事及时传来直播网址,她在病房一边打针一边听课并参与教研互动,对这个云端“神器”称赞不已。在这种云端论教、同研共进的新教研生态模式下,一方面为周期性必须外出的送课和学习的教师都带来极大的方便,解决“靠腿”送课给老师带领很多负担的问题;另一方面,迫于“围观”的压力,师资优良的学校也在教学教研方面苦练内功,不断自我突破,以保持引领地位。
通过互联网云平台,洪山教育重整教研交流方式,将集中教研、远程送教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变成跨终端观同课,多视窗论教艺,新的教研生态模式,让区教育均衡发展变得更容易实现。鲁巷实验小学孙云芳老师不禁感慨,“现在送课由线下搬到了线上,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授课、评课和教研过程固化,满足分校老师随时随地反复观摩的需求,授课老师也更加认真和精益求精,着实促进了齐头并进。”
(二)网络研学社区,让教师成长由两极化走向均衡发展
师资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是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学区和教育集团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打破二元结构,增强师资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才是优质均衡的长久之计。为促进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打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困境,实现集团内部教师共同成长,洪山区推进基于教育云平台的“课程社区”建设,大力实施“网络研学”,为“老带新”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2017年12月18日,在这一天的区级信息技术融合科学学科研讨课活动中,李老师执教的是科学课《地球表面的地形》。在说课环节,这位刚进入爱家分校不足一年的新老师,既分享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具体做法,同时也分享了她成长在“云端”、研修在“云端”的故事。
原来,武珞路小学为集团成员校、分校的每一位新老师都精心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常规教学,并挑选相应班级搭建录播系统,由师傅们常态化录制各学科相关课程,在视频中分享教学心得。除了常规教学,集团本部还提供了很多他们承接的公开课和比赛课的课堂实录。老师们只要登录到流媒体服务器,就能随时点播这些课堂实录观摩学习,还能实时在线互动交流。没有时间同步收看、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回看直播、爬楼梯看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与收获在社区里分享。
李老师感慨地说:“互联网真的是彻底地改变了教研和学习的方式!我每天回家都会登录到流媒体服务器观看上面的科学课视频,反复揣摩。集团本部的肖老师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达人,他善于将教育云平台中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我今天这节课能想到使用谷歌地球、互动课堂等软件,就是从他的一节全国一等奖的数学整合课中得到的启发。”
二、教育大数据,助力课堂教学由模糊经验走向精准科学
学校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仅考试一项,就包含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大量数据信息。“大数据”不只是指数据量庞大,也指通过一定手段优化加工信息资产,赋予数据更高的价值。洪山区教育局搭建了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从考试数据入手,利用这些信息精准定位学生认知路径和知识图谱,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多维度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提起考试,卓刀泉中学七年级英语老师孟浩说,以前的考试结束后都是人工输入考试数据、人工分析,工作量很大,考试数据挖掘的深度又十分有限,对教研教学的支持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分校的指导作用也不高。现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都已经采用了电脑阅卷、录入和分析,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分析每个学科的成绩分布,还能知道每一道题在班级、学校、学区里面的错误率,以及每个学生在各个知识点、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面。
教育大数据不仅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整体了解,也有助于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策略改进,还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每次考试后,平台都会给家长端APP推送一个分析报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势、薄弱点等都有详细的分析。家长们能够通过分析报告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准呵护,家校形成合力。
“除了知识结构之外,我们还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为他们呈现识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卓刀泉中学七年级英语老师孟浩表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过程性多元评价,助力学生成长由一刀切走向个性化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质量上。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为此,洪山区教育局抓住“互联网+教育”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机遇,鼓励各学校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引入生成性、过程性评价,用信息技术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历程,打破“唯分论”,让多元评价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目标。
广埠屯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智慧校园创建之际建立起“V”校云平台,利用生成性数据打造每个学生专属的数字化成长档案,为每个学生配备自己的专属云卡片,让他们成为炫酷的“有卡一族”;启用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等大数据服务开展素质评价,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看得见自己的成长!一张小小的“V”雅卡,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奇妙的体验,比如:刷刷卡就能知晓学校、班级最新动态,了解学校又将开展写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刷刷卡就能看到自己服务的小岗位、班级课表、今日食谱、同学的优秀作品,还能看到一日常规评比得分;刷刷卡还可以查询获得“阳光章”“雨露章”“营养章”“乐乐章”的情况,了解自己在品行、学业、运动、交往、实践、审美、创造七个方面的生长指数;刷刷卡也可以兑换丰富多元的奖励活动,与校长共进午餐、攀岩训练、军营体验、科技馆参观……满足同学们各种小心愿等。
广埠屯小学教育集团的邓志鸿老师,见证了一个“坏孩子”在智能手环的帮助下的蜕变历程。那是智能手环1.0刚刚使用的时候,三年级某班有个“坏孩子”小潘:顽皮、不合群、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班主任和家长都束手无策。智能手环进入校园后,看着其他同学上课表现好能获得积分奖励,在校园里行为规范能获得积分奖励,在家里表现好也能获得积分奖励,而且积分还能兑换各种各样的奖品,小潘心里痒痒的。终于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说自己也想要积分。于是班主任和小潘达成一个小约定:如果小潘在课堂上不捣乱,每天就可以获得3个积分。为了这3个积分,小潘果然在课堂上不捣乱了!但是小潘还是觉得积分来的太慢,于是又找班主任达成了一个约定:如果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能获得3个积分。随后约定一个接着一个:与同学友好相处获得3个积分、在家里表现好家长可以给3个积分……短短的一年之后,小潘的积分已经达到了将近2000分,小潘也由一个“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好孩子,他还表示将继续攒积分,争取在毕业之前获得足够的积分来兑换一本校长亲笔签名的书。毕业之前,小潘真的达到了目标——校长在全体师生前面将这本签名书郑重地交给小潘!智能手环和过程性多元评价的应用改变了小潘的命运,也让这位班主任刷新了对“育人”的理解。
集团内各学校的“互联网+”智慧管理与智能综合素养评价,得到了全体家长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家长们也积极争取亲子奖章的奖励,把学校倡导的“雅行教育”延伸到了家庭、社会,家校沟通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通畅,有家长打趣说:“现在可以360度全方位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了,在这样的智慧校园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争做新型的数字型家长。”
四、科技赋能教育,助力区域优质均衡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创共生
2017年武汉市教育局专项调研洪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情况,对洪山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洪山区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道路,推动洪山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创共生,迈进了“以科技赋能教育”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
随着信息化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洪山区教育局在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享受学堂135”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升级版”——“互联网+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
“1”即一个理念——学为中心;“3”即三大支撑——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5”即五个环节——学、展、点、练、思。新的课堂模型,借助信息技术加固三大支撑,使五个环节更加便捷、高效,最终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学为中心”。洪山区以应用为导向,从教师备课上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四个方面深度创新,重构课堂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的生命质量。该模式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课改十大优秀模式”和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十佳教学模式”。
围绕“互联网+教育”——享受学堂“135”课堂生态重构这条主线,洪山区教育局将全区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结合武汉市教育云平台,全区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区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和区级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云端一体化教学环境。向上,实现了与国家、省市“教育云”平台的对接;向下,实现了与校级平台的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全区学校和师生都成为这个体系中能动的创新要素,以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主动创新,激发区域教育的活力,走向了共创共生。
未来,洪山区将在“科技赋能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力争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洪山区“享受学堂”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持续提升规模化应用的内在品质和质量;二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个性化教育。通过两大目标点面结合,最终显现规模化和个性化统一下的洪山教育高阶演进。
五、专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点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洪山区对教育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均衡,上升到更高水平的“有质量的均衡”。互联网天然具备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十分适合于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云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学习空间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使师生在资源上传下载等浅层次应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得到更多直接深入到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全过程的深度应用支持。
洪山区作为区域内校际差异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区,通过充分发挥教育云的优势,重构课堂生态、开展协同教研、促进资源共享、实施精准评价,在利用教育云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值得同类区域借鉴。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成为“市民”,许多城区都面临兴建一大批新校以承载不断扩充的中小学生的需求,但限于师资有限且分布不均等多种因素,老校与新校、名校与薄弱校的差距问题有可能在城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放大,洪山区的案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