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更新、创新制度、搭建平台、区域共进

广西区柳州市城中区

入选年份:2016年
简介 分享
  • image001.jpg

    摘要:我区于2013年申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机制、制度、绩效等文化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我区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挂帅为组长,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信息化骨干老师为课题主要实施、管理小组成员,各中小学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执研成员的课题组,制定并逐步实施课题方案。通过二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新资源置换体制,打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才能从政策、机制、绩效等文化层面,助力我区教育均衡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的教育现代化。通过课题的实施,我区已基本实现全城区内“理念更新、制度更新、搭建平台、区域共进”的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整个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一、理念更新,首推教育信息化深入人心

    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大多的做法都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标准化及软件应用和人员培训方面却投资甚少,造成了投入了巨大的设备却对一线教学没有真正产生实质性作用,昂贵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沦为了简单的邮件收发、公文流转工具,并且进一步成为学校管理与维护的沉重负担……等等现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所以要实现教育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达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区域协作必须要从理念更新开始,应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如何从“人”的理念更新入手解决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呢?

    通过不断的调研,我们认为:人的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制度、机制、绩效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只有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实现无疆界共享,让教师们获得切实需要、有价值,可持续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优化教学质量,为教师减负提供广阔空间。让老师们尝到教育信息化的甜头,老师们的理念才会有所变化,直至更新。

    为此,教育局积极地推动整个城区各校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更新,尝试一套跨校际的区域资源生成、应用体系,创新资源置换体制,打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从政策、机制、绩效等文化层面,助力我区教育均衡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的教育现代化。

    2013年3,广西壮族自治区电教馆沈鸿银书记、林大华主任等一行人在柳州市电教站黄站长、柳州市信息科张副科长等领导陪同下,对城区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沈书记提出要坚持应用推进的思路,探索推动科学化的发展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研究共建共享机制,把优秀资源辐射到城中区乃至柳州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全面、丰富、对整个柳州市有影响力的数据存储平台,发布有指导性、标准性的应用及服务。

    2013年5月,城中区教育局率先成立了城中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学会。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技术培训活动。信息学会成立当天,出席学术研讨活动的有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国内著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专家陈美玲女士;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工作组组长、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评估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津贴专家蒋鸣和教授;国内著名教育网站“惟存教育”的创始人兼站长、国内著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专家柳栋老师。三位专家分别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教师成长与学校推进策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所有课题组成员回到学校后又向各自的学校进行宣传和汇报,使信息化的新理念从骨干教师,再到一线教师,层层深入,渗透到各校。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时代智囊公司分别到5个课题组成员校进行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专家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各个板块内容,平台由应用板块、“名师工作室”、“数字课堂”、“网络教研”、“一师一优课”、课件等许多内容组成,它的开通和不断完善将构建起我市“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新体系,这些内容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让老师们爱不释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把不同用户所需要的适当资源送入不同的个人空间,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应用。

    2015年6月23日至24日,与中央电教馆“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柳州市城中区混合研训活动于在景行路小学顺利召开。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城中区教育局承办、景行教育集团总部协办。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项目协调指导组组长韩骏博士,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专家组成员丁立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项目学科专家、特级教师乔亚孟,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全国专家组成员李凤来副教授,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王丽珍教教授,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淮安市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兆军等专家到会指导培训。来自城中区小学的70多位一线教师代表也参与了本次现场研训活动,外省市部分教师以远程的方式观摩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中,专家们利用“数字化课堂观察系统”通过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记录和结果统计等数据的展示和讲解,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网络听评课系统进行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参训教师对技术改变课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参训教师深刻的体会到组织方式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是如何拓展了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老师们纷纷反思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

    image002.jpg

    整个城区坚持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政策,通过施行“专家引领”、“学术氛围”、“研讨活动”、“实际应用支撑”等多种机制,从理念再到一线研究,一次次的打破老师们旧有的观念,不断的推动老师们从中获取新的理念,直至更新。

    二、制度创新,再推教育信息化促进发展

    为更好的推动整个城区教育信息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鼓励各校在各区域内进行本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创新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集团化办学促区域推进与协作

    2013年6月,城中区为推进小学优质均衡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实施“名校+校区”布局。城中区有景行小学、公园路小学、弯塘小学等名校和一些弱校,名校的信息化设备比较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教师易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但这些优质资源只能本校共享,对于薄弱校却非常渴望得到这些优质资源的共享。自从进行集团化办学后,通过管理干部下派、教师流动、物质扶持等方式,确保名校优质教育均衡化所有成员学校均能得到相应的资源分配和扶持,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2. 建立以全城区范围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库,制定资源库建设制作,鼓励学校原创,并在相关制度和考核中提出奖励办法。

    (1)开展调研,更新对信息资源的认识。

    我们对全区老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教师上传教学资源与人分享的态度

    1.png

    表二:教师资源共享的回报方式

    2.png

    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看出教师虽有共享意识,但同时也提出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行有偿共享,如给予一定的稿费,纳入绩效考核等,这表明教师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资源时,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要求索取合理的回报。少数不愿意与人共享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教师认为,很多教师只使用不付出,对优秀教师不公平。因此,学校结合绩效考核提出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资源的要求,骨干教师引领,全校教师参与,分类分层制作学科教学的课件,每人每学期至少两个课件,上传教案、反思至少两份,论文或案例一篇,试卷各一套。给予愿意共建共享资源的教师在休假制度、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一定的回报,对于非常优秀的资源进行付费形式获取。

    (2)建立使用登记制,推动老师们的积极应用

    逐步将教师每学期应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定期收集教师应用教学教育资源效果的意见反馈,以便资源的修改更新。教师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将纳入绩效考核。

    (3)各校设立网络维护管理员,保障信息资源的优秀性。

    网络维护管理员对网络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及时将资源使用情况反馈给教导处,根据教导处意见及时对资源进行更新、删除等工作。管理员定期浏览下载的教学教育资源,根据内容要作好刻录备份。管理人员对各科组整理的资源及时做好预告、共享工作,充分发挥远程资源对教育教学服务。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在做好本校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共享后,我们将定期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学研讨,经验论文交流,参观互访,网络技术培训等。尽可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学校交流,进一步实现与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本校优质资源的数字化,推动我校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校际间的共享将采用积分制,外校老师上传优质资源将得到积分,如果想下载优质资源可用积分来对换或付费下载。

    制度的建立,树立了老师们整理资源的意识,共享资源的意识。通过全城区的资源库的建设,最大程度的使城区内优秀的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流转起来,使各校都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了各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搭建平台,助推育信息化更快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在一个好的平台的基础上,能够让各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加速。同时,整个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快速提高。

    1. 加快硬件建设,建立录播教室,促区域网络教研

    教育局非常重视强调教育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施设备,每位老师一台计算机,拓宽学校网络带宽,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访问平台,在教室可以通过教室的计算机、白板设备使用资源,尽可能让资源方便快捷高效的使用。拓宽城域网,以保证校际之间的网络教研的通畅。整个城区已经实现“班班通、校校通”。

    有了优质的硬件设备。教育局领导开始着手把设备连接起来。2013年12月中旬,信管办的骨干教师对各课题校录播室的建设场地进行实地调研。景行小学、弯塘小学、公园路小学等9所中小学成为了城中区第一批建录播室的试点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环境,更好地体现优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2014年12月,各校先后启用录播室录课。同时,各校管理员将各校所录制的优质录像课上传至城中区录播平台,以及“一师一优课”平台。各校的优质课,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老师都可以在录播平台点播优质课观看,做到足不出户的优质培训学习,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image003.jpg

    2. 基于录播教室,建立“云平台——同步课堂”。

    2015年4月,城中区开始研究利用录播教室进行网络教研。集团校总部的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总部利用录播室与分校区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集团校远程联动教学与教研,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双向交流的教学与教研活动,能使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集团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最终构建跨校区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研形式,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通过平台,各校区孩子可以同上一节课,主校区孩子可以和其他校区的学生互动,实现远程同步授课教学。通过建设“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校区间教育不均衡。校区之间,以强带弱,教师和学生不用出校门,只要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就可以实现交流、互动,这大大缩小了校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校区的教研组也可通过此平台,建立各种视频交互房间,各校区可以进行联动教研或开视频会议,老师们可以足不出校就可以欣赏到各校区的现场课,可以进入视频房间进行互动交流,教研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image004.jpg

    3.利用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教学

    资源库平台是老师培训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辅阵地。各课题校的校本资源很丰富,因此借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实用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每个老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空间,逐步形成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而且可以避免城区各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实训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通过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保存和延续,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今后不仅可以城区、柳州市共享,还可以自治区各校乃至全国各校共享共建。

    image005.jpg

    四、区域共进,鼓励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6年间辖区内各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获奖成绩愈发突出(如下表):

    image006.gif

    指导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image007.gif

    两年的实践,整个城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信息化设备的建设,而更多的是放眼于基于设备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如何在现有设备上更好的进行教学应用,使设备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进的重点。我区至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来,不断以城区搭建的平台和硬件设施为基础,从“有设备”转变为“用设备”、“用好设备”。整个城区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成绩斐然。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image001.jpg

    摘要:我区于2013年申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机制、制度、绩效等文化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我区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挂帅为组长,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信息化骨干老师为课题主要实施、管理小组成员,各中小学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执研成员的课题组,制定并逐步实施课题方案。通过二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新资源置换体制,打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才能从政策、机制、绩效等文化层面,助力我区教育均衡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的教育现代化。通过课题的实施,我区已基本实现全城区内“理念更新、制度更新、搭建平台、区域共进”的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整个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一、理念更新,首推教育信息化深入人心

    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大多的做法都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标准化及软件应用和人员培训方面却投资甚少,造成了投入了巨大的设备却对一线教学没有真正产生实质性作用,昂贵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沦为了简单的邮件收发、公文流转工具,并且进一步成为学校管理与维护的沉重负担……等等现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所以要实现教育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达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区域协作必须要从理念更新开始,应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如何从“人”的理念更新入手解决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呢?

    通过不断的调研,我们认为:人的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制度、机制、绩效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只有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实现无疆界共享,让教师们获得切实需要、有价值,可持续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优化教学质量,为教师减负提供广阔空间。让老师们尝到教育信息化的甜头,老师们的理念才会有所变化,直至更新。

    为此,教育局积极地推动整个城区各校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更新,尝试一套跨校际的区域资源生成、应用体系,创新资源置换体制,打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从政策、机制、绩效等文化层面,助力我区教育均衡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的教育现代化。

    2013年3,广西壮族自治区电教馆沈鸿银书记、林大华主任等一行人在柳州市电教站黄站长、柳州市信息科张副科长等领导陪同下,对城区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沈书记提出要坚持应用推进的思路,探索推动科学化的发展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研究共建共享机制,把优秀资源辐射到城中区乃至柳州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全面、丰富、对整个柳州市有影响力的数据存储平台,发布有指导性、标准性的应用及服务。

    2013年5月,城中区教育局率先成立了城中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学会。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技术培训活动。信息学会成立当天,出席学术研讨活动的有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国内著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专家陈美玲女士;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工作组组长、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评估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津贴专家蒋鸣和教授;国内著名教育网站“惟存教育”的创始人兼站长、国内著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专家柳栋老师。三位专家分别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教师成长与学校推进策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所有课题组成员回到学校后又向各自的学校进行宣传和汇报,使信息化的新理念从骨干教师,再到一线教师,层层深入,渗透到各校。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时代智囊公司分别到5个课题组成员校进行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专家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各个板块内容,平台由应用板块、“名师工作室”、“数字课堂”、“网络教研”、“一师一优课”、课件等许多内容组成,它的开通和不断完善将构建起我市“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新体系,这些内容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让老师们爱不释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把不同用户所需要的适当资源送入不同的个人空间,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应用。

    2015年6月23日至24日,与中央电教馆“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柳州市城中区混合研训活动于在景行路小学顺利召开。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城中区教育局承办、景行教育集团总部协办。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项目协调指导组组长韩骏博士,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专家组成员丁立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项目学科专家、特级教师乔亚孟,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全国专家组成员李凤来副教授,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王丽珍教教授,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淮安市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兆军等专家到会指导培训。来自城中区小学的70多位一线教师代表也参与了本次现场研训活动,外省市部分教师以远程的方式观摩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中,专家们利用“数字化课堂观察系统”通过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记录和结果统计等数据的展示和讲解,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网络听评课系统进行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参训教师对技术改变课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参训教师深刻的体会到组织方式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是如何拓展了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老师们纷纷反思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

    image002.jpg

    整个城区坚持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政策,通过施行“专家引领”、“学术氛围”、“研讨活动”、“实际应用支撑”等多种机制,从理念再到一线研究,一次次的打破老师们旧有的观念,不断的推动老师们从中获取新的理念,直至更新。

    二、制度创新,再推教育信息化促进发展

    为更好的推动整个城区教育信息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鼓励各校在各区域内进行本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创新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集团化办学促区域推进与协作

    2013年6月,城中区为推进小学优质均衡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实施“名校+校区”布局。城中区有景行小学、公园路小学、弯塘小学等名校和一些弱校,名校的信息化设备比较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教师易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但这些优质资源只能本校共享,对于薄弱校却非常渴望得到这些优质资源的共享。自从进行集团化办学后,通过管理干部下派、教师流动、物质扶持等方式,确保名校优质教育均衡化所有成员学校均能得到相应的资源分配和扶持,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2. 建立以全城区范围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库,制定资源库建设制作,鼓励学校原创,并在相关制度和考核中提出奖励办法。

    (1)开展调研,更新对信息资源的认识。

    我们对全区老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教师上传教学资源与人分享的态度

    1.png

    表二:教师资源共享的回报方式

    2.png

    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看出教师虽有共享意识,但同时也提出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行有偿共享,如给予一定的稿费,纳入绩效考核等,这表明教师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资源时,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要求索取合理的回报。少数不愿意与人共享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教师认为,很多教师只使用不付出,对优秀教师不公平。因此,学校结合绩效考核提出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资源的要求,骨干教师引领,全校教师参与,分类分层制作学科教学的课件,每人每学期至少两个课件,上传教案、反思至少两份,论文或案例一篇,试卷各一套。给予愿意共建共享资源的教师在休假制度、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一定的回报,对于非常优秀的资源进行付费形式获取。

    (2)建立使用登记制,推动老师们的积极应用

    逐步将教师每学期应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定期收集教师应用教学教育资源效果的意见反馈,以便资源的修改更新。教师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将纳入绩效考核。

    (3)各校设立网络维护管理员,保障信息资源的优秀性。

    网络维护管理员对网络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及时将资源使用情况反馈给教导处,根据教导处意见及时对资源进行更新、删除等工作。管理员定期浏览下载的教学教育资源,根据内容要作好刻录备份。管理人员对各科组整理的资源及时做好预告、共享工作,充分发挥远程资源对教育教学服务。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在做好本校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共享后,我们将定期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学研讨,经验论文交流,参观互访,网络技术培训等。尽可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学校交流,进一步实现与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本校优质资源的数字化,推动我校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校际间的共享将采用积分制,外校老师上传优质资源将得到积分,如果想下载优质资源可用积分来对换或付费下载。

    制度的建立,树立了老师们整理资源的意识,共享资源的意识。通过全城区的资源库的建设,最大程度的使城区内优秀的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流转起来,使各校都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了各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搭建平台,助推育信息化更快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在一个好的平台的基础上,能够让各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加速。同时,整个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快速提高。

    1. 加快硬件建设,建立录播教室,促区域网络教研

    教育局非常重视强调教育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施设备,每位老师一台计算机,拓宽学校网络带宽,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访问平台,在教室可以通过教室的计算机、白板设备使用资源,尽可能让资源方便快捷高效的使用。拓宽城域网,以保证校际之间的网络教研的通畅。整个城区已经实现“班班通、校校通”。

    有了优质的硬件设备。教育局领导开始着手把设备连接起来。2013年12月中旬,信管办的骨干教师对各课题校录播室的建设场地进行实地调研。景行小学、弯塘小学、公园路小学等9所中小学成为了城中区第一批建录播室的试点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环境,更好地体现优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2014年12月,各校先后启用录播室录课。同时,各校管理员将各校所录制的优质录像课上传至城中区录播平台,以及“一师一优课”平台。各校的优质课,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老师都可以在录播平台点播优质课观看,做到足不出户的优质培训学习,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image003.jpg

    2. 基于录播教室,建立“云平台——同步课堂”。

    2015年4月,城中区开始研究利用录播教室进行网络教研。集团校总部的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总部利用录播室与分校区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集团校远程联动教学与教研,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双向交流的教学与教研活动,能使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集团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最终构建跨校区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研形式,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通过平台,各校区孩子可以同上一节课,主校区孩子可以和其他校区的学生互动,实现远程同步授课教学。通过建设“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校区间教育不均衡。校区之间,以强带弱,教师和学生不用出校门,只要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就可以实现交流、互动,这大大缩小了校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校区的教研组也可通过此平台,建立各种视频交互房间,各校区可以进行联动教研或开视频会议,老师们可以足不出校就可以欣赏到各校区的现场课,可以进入视频房间进行互动交流,教研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image004.jpg

    3.利用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教学

    资源库平台是老师培训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辅阵地。各课题校的校本资源很丰富,因此借柳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实用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每个老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空间,逐步形成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而且可以避免城区各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实训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通过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保存和延续,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今后不仅可以城区、柳州市共享,还可以自治区各校乃至全国各校共享共建。

    image005.jpg

    四、区域共进,鼓励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6年间辖区内各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获奖成绩愈发突出(如下表):

    image006.gif

    指导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image007.gif

    两年的实践,整个城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信息化设备的建设,而更多的是放眼于基于设备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如何在现有设备上更好的进行教学应用,使设备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进的重点。我区至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来,不断以城区搭建的平台和硬件设施为基础,从“有设备”转变为“用设备”、“用好设备”。整个城区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成绩斐然。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简介

我区于2013年申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机制、制度、绩效等文化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我区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挂帅为组长,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信息化骨干老师为课题主要实施、管理小组成员,各中小学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执研成员的课题组,制定并逐步实施...
分享 结束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