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双管齐下 追求极致
河南省沁阳市
-
-
内容导图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是一座千年古县,人口50万,144所学校,教师4453人。近年来,全市以“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2013年,在全市提出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2014年,累计投入8000余万,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工程;2015年,完成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形成“校校都建评估教室,班班都通优质资源,教师都有备课电脑,生生都可云端学习”的应用环境。
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应用,沁阳市超过89.7%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91.2%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变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效率极大提升;78.3%的学生利用“沁教云”客户端在线学习,有力提升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沁阳市以全省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2016年中考24项评价指标沁阳有23项名列焦作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4.9%。2017年我市有120余人被清华、北大等一流院校录取。
研发指南 指点迷津
59岁的杨久水老师教了三十多年小学数学,前些年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了,以前下课总围着自己问问题的学生,现在都跑到办公室围着年轻老师在电脑前找答案了,失落的他想:“是我老了吗?”。但很快他又否定了这个答案,他发现电脑上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学生逼着我开始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在年轻老师的帮助下,不懂问“度娘”,杨久水磕磕绊绊,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终于做出了自己第一个PPT课件--《分数乘法》。“那时候课件很简陋,跟现在的根本没办法比。”现在,杨久水只要讲新课,必有多媒体课件相配,仅六年级数学他就做了106个课件。他还帮助同事做了39个二年级语文课件。“虽然到现在还是比不上年轻人,但我用‘一指禅’,又重新赢回了孩子,用新技术享受着教育的新幸福。”
随着硬件设施逐步到位,在教学巡查中发现,有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的过度应用,导致“信息技术满堂灌”。部分年龄45~60岁之间的教师,对教材把握到位,但不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部分年龄20~30岁的教师,过于注重技术新颖,课堂很热闹,但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和信息技术部门与全市骨干教师一起研讨,反复讨论,大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哪些资源来融合、用什么方式来融合、在哪个环节融合,指导大家“用什么”“怎样用”“什么时候用”,让老师们快捷方便的找到融合的基本路径,少走弯路,科学有效地提升教学智慧,《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应运而生
图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问题饼状图
我市决定编写一套指导手册,帮助全市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冬学段,我市组成了以教研员为主体,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参与的30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融合”为研究主题,找准融合的关键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逐步形成优质资源。历时六个月,编撰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人手一册,下发给全市所有老师进行学习。
《教学指南》由浅入深,第一部分普及常见的教学应用软件、素材资源和课件资源,第二部分明确对教材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对学科融合所要运用的信息技术提出总要求,第四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指明信息技术呈现形式和可利用的资源平台,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
图2:解决问题的方法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地处西向镇魏村,青年语文教师花慧娟,非常喜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她自以为可以轻松驾驭课堂,但几节课下来,声光电齐上阵,学生们却不知所学。“我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但与平行班相比,不仅教学进度慢了不少,教学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正当花慧娟茫然不知所措时,《教学指南》颁发到她的手里,让她深受启迪。“《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本身结构严谨,知识量多,《教学指南》设计的动画展示石拱桥的结构和设计原理,我按照《指南》制作了课件,一上课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课堂效果不错,我至今难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让老师们改善了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水平,把教学经验和热情转化为教学智慧,也激发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拓展学科视野。
微课切入 深化融合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大规模应用,沁阳市开始着手提高融合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经过研讨,决定利用微课这种易操作、生动直观的媒体,集中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2015年暑假,8个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牵头,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微课研发团队12个,吸纳骨干教师500余人,按照“研究课标、教学设计、合作录制、评选审核”四个流程,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学科对信息技术手段、学科资源的需求,开展微课研发活动,研发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的3000余节优质微课,上传到“沁教云”资源空间,为义务教育阶段储备大量优质教学资源。
图3:研发微课的四个阶段
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研发微课,市教育局出台措施,开展“一师一微课”活动,规定被评为市级微课的奖励60个继续教育学时,评为校级微课的奖励45学时,截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3000余名教师上传微课9620节。
图4:研发微课的相关文件
沁阳二中张明武老师从教37年,一直教初中地理课。地理学科实践性强,比较抽象。2013年开始,张明武老师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尝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了86张ppt课件。“《教学指南》印发后,深受启发” 张明武说,“为便于学生学习,我在ppt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微课,把静的变成动的、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直观形象,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事半功倍”。全市教师100%会做会用微课, 90%以上教师具备“自主备课在桌面,二次复备在云端”的能力。
图5:课堂新形态
微课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乔斌喆说:“《鸡兔同笼》之类的题,我一直搞不明白。老师在沁教云班级空间里给我们推送《鸡兔同笼》的微课,通过动画、表格生动地演示了计算方法和过程,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不仅数学,语文、英语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我也及时登录学习空间,借助微课解决疑难。有时,自己也尝试把学习成果,录制成微视频,在班级空间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由一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成长为优秀生,陈锦辉说微课是他最好的课外老师。
以管促用 初显成效
在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长期稳定应用,并通过网络督导,大数据评价,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让网络督导形成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网络巡课常态化,确保课堂应用效果。2015年,全市为每所学校(包括教学点)至少安装了一套评估教室,开发了沁阳市教学网络巡课系统,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同步网络跟踪评价,随时开展网上“推门听评课”。实现“五个一”工作目标,即一天一课表,每科一教师,一课一评价,每天一总结,每周一反馈。对不按要求上课的教师予以通报,对所在学校负责人进行工作约谈,目前,14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现网络巡课,近两年网络评课2600余节,98.6%的农村教师接受过在线指导。通过网络巡课,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教师坚持应用《教学指南》,实现了融合常态化、应用高效能。
图6:教研员在线听评课
图7:网络巡课系统六维度课堂教学评价记录表
图8:评课结果展示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发展。全市150所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远程教研;全市8个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带动成员学校,中心小学辐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城区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沁阳教育网状管理体系接入广阔的互联网络,实现了即时、泛在、高效管理和低成本运行。
开展网络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绿色发展。通过教育督导平台,将终结评价与过程督导相结合,将线下督导和线上反馈相结合。小学围绕学业水平、学业负担、体质健康、兴趣与特长、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6个板块41项指标,初中围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4个板块37项指标,高中围绕学业水平、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4个板块3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图9:沁阳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柱状图
以全市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为例,2015年和2016年相比,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总分及格率由86.2%到98.6%,良好率由52.6%到70.3%,肥胖率降低5.6%,近视率降低14.6%,同时,全市小学家长满意度由88.3%提高到98.5%,家校关系更为和谐。
“通过责任督学系统,我们将经常性督导和专项督导工作全程记录,及时在线反馈监测数据报告,让学校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责任督学赵广收说,“网络综合评价,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校长办学方向正了,教师关注对象全了,学生综合素质强了,家长满意度高了。”
图10:沁阳市中小学体质健康调查及家长满意度调查饼图
建立智库 升级无限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站在教育信息化前沿,时刻关注最新教育成果,是沁阳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考。通过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参与、项目带动、课题推进等机制,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智库,在理论、技术和操作层面为沁阳教育信息化开展顶层设计,指导未来沁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完善《教学指南》升级版。在应用过程中,随着优质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针对《教学指南》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忽略学生需求、忽视课外拓展等现象,亟需修订完善《教学指南》,力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更好教、学生更好学、学校更好管。基本思路是“三围绕三融合三突出”,即围绕课标教材,融合重难点,突出教师智慧教;围绕课堂教学,融合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智慧学;围绕技术手段,融合数字资源,突出互助共享。基本构成为1+1+1+N的结构,形成每单元一个教学案例+一个视频课例+一节共享课堂+N个资源包,资源包分为教师教学素材资源包和学生学习、拓展资源包。实现方式是云+端+纸媒,融合网络空间、APP、二维码等信息技术。目前,已将研发《教学指南》升级版列为2017年重点科研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
图11:《教学指南》(2017版)
展望未来,沁阳市将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工程,立足“学生智慧学、教师智慧教”的理念,加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名师集聚、品牌汇聚的智慧教育体系,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专家点评
“互联网+”的到来,是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教育信息化,正在改变、创新甚至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因应这一时代潮流,完成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在智慧教育的洗礼中涅槃再生?沁阳市紧紧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教育变革的主旋律,从“小”处着眼,在“点”上谋化,通过编撰《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解决教师在融合应用中的困惑,促进数字化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和区域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发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与发展。这一“点”上所产生的裂变效应,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设备,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也不仅仅是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更是实践和行动中的应用。实践和行动的最根本落脚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这颗棋子走活了,整盘棋就活了。《教学指南》的编撰和科学运用使沁阳教育走在“学生智慧学,教师智慧教”科研路上,伴随着《教学指南》的智慧升级,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是一座千年古县,人口50万,144所学校,教师4453人。近年来,全市以“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2013年,在全市提出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2014年,累计投入8000余万,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工程;2015年,完成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形成“校校都建评估教室,班班都通优质资源,教师都有备课电脑,生生都可云端学习”的应用环境。
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应用,沁阳市超过89.7%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91.2%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变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效率极大提升;78.3%的学生利用“沁教云”客户端在线学习,有力提升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沁阳市以全省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2016年中考24项评价指标沁阳有23项名列焦作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4.9%。2017年我市有120余人被清华、北大等一流院校录取。
研发指南 指点迷津
59岁的杨久水老师教了三十多年小学数学,前些年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了,以前下课总围着自己问问题的学生,现在都跑到办公室围着年轻老师在电脑前找答案了,失落的他想:“是我老了吗?”。但很快他又否定了这个答案,他发现电脑上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学生逼着我开始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在年轻老师的帮助下,不懂问“度娘”,杨久水磕磕绊绊,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终于做出了自己第一个PPT课件--《分数乘法》。“那时候课件很简陋,跟现在的根本没办法比。”现在,杨久水只要讲新课,必有多媒体课件相配,仅六年级数学他就做了106个课件。他还帮助同事做了39个二年级语文课件。“虽然到现在还是比不上年轻人,但我用‘一指禅’,又重新赢回了孩子,用新技术享受着教育的新幸福。”
随着硬件设施逐步到位,在教学巡查中发现,有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的过度应用,导致“信息技术满堂灌”。部分年龄45~60岁之间的教师,对教材把握到位,但不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部分年龄20~30岁的教师,过于注重技术新颖,课堂很热闹,但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和信息技术部门与全市骨干教师一起研讨,反复讨论,大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哪些资源来融合、用什么方式来融合、在哪个环节融合,指导大家“用什么”“怎样用”“什么时候用”,让老师们快捷方便的找到融合的基本路径,少走弯路,科学有效地提升教学智慧,《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应运而生
图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问题饼状图
我市决定编写一套指导手册,帮助全市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冬学段,我市组成了以教研员为主体,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参与的30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融合”为研究主题,找准融合的关键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逐步形成优质资源。历时六个月,编撰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人手一册,下发给全市所有老师进行学习。
《教学指南》由浅入深,第一部分普及常见的教学应用软件、素材资源和课件资源,第二部分明确对教材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对学科融合所要运用的信息技术提出总要求,第四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指明信息技术呈现形式和可利用的资源平台,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
图2:解决问题的方法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地处西向镇魏村,青年语文教师花慧娟,非常喜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她自以为可以轻松驾驭课堂,但几节课下来,声光电齐上阵,学生们却不知所学。“我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但与平行班相比,不仅教学进度慢了不少,教学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正当花慧娟茫然不知所措时,《教学指南》颁发到她的手里,让她深受启迪。“《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本身结构严谨,知识量多,《教学指南》设计的动画展示石拱桥的结构和设计原理,我按照《指南》制作了课件,一上课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课堂效果不错,我至今难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让老师们改善了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水平,把教学经验和热情转化为教学智慧,也激发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拓展学科视野。
微课切入 深化融合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大规模应用,沁阳市开始着手提高融合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经过研讨,决定利用微课这种易操作、生动直观的媒体,集中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2015年暑假,8个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牵头,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微课研发团队12个,吸纳骨干教师500余人,按照“研究课标、教学设计、合作录制、评选审核”四个流程,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学科对信息技术手段、学科资源的需求,开展微课研发活动,研发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的3000余节优质微课,上传到“沁教云”资源空间,为义务教育阶段储备大量优质教学资源。
图3:研发微课的四个阶段
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研发微课,市教育局出台措施,开展“一师一微课”活动,规定被评为市级微课的奖励60个继续教育学时,评为校级微课的奖励45学时,截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3000余名教师上传微课9620节。
图4:研发微课的相关文件
沁阳二中张明武老师从教37年,一直教初中地理课。地理学科实践性强,比较抽象。2013年开始,张明武老师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尝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了86张ppt课件。“《教学指南》印发后,深受启发” 张明武说,“为便于学生学习,我在ppt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微课,把静的变成动的、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直观形象,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事半功倍”。全市教师100%会做会用微课, 90%以上教师具备“自主备课在桌面,二次复备在云端”的能力。
图5:课堂新形态
微课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乔斌喆说:“《鸡兔同笼》之类的题,我一直搞不明白。老师在沁教云班级空间里给我们推送《鸡兔同笼》的微课,通过动画、表格生动地演示了计算方法和过程,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不仅数学,语文、英语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我也及时登录学习空间,借助微课解决疑难。有时,自己也尝试把学习成果,录制成微视频,在班级空间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由一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成长为优秀生,陈锦辉说微课是他最好的课外老师。
以管促用 初显成效
在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长期稳定应用,并通过网络督导,大数据评价,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让网络督导形成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网络巡课常态化,确保课堂应用效果。2015年,全市为每所学校(包括教学点)至少安装了一套评估教室,开发了沁阳市教学网络巡课系统,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同步网络跟踪评价,随时开展网上“推门听评课”。实现“五个一”工作目标,即一天一课表,每科一教师,一课一评价,每天一总结,每周一反馈。对不按要求上课的教师予以通报,对所在学校负责人进行工作约谈,目前,14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现网络巡课,近两年网络评课2600余节,98.6%的农村教师接受过在线指导。通过网络巡课,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教师坚持应用《教学指南》,实现了融合常态化、应用高效能。
图6:教研员在线听评课
图7:网络巡课系统六维度课堂教学评价记录表
图8:评课结果展示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发展。全市150所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远程教研;全市8个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带动成员学校,中心小学辐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城区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沁阳教育网状管理体系接入广阔的互联网络,实现了即时、泛在、高效管理和低成本运行。
开展网络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绿色发展。通过教育督导平台,将终结评价与过程督导相结合,将线下督导和线上反馈相结合。小学围绕学业水平、学业负担、体质健康、兴趣与特长、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6个板块41项指标,初中围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4个板块37项指标,高中围绕学业水平、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4个板块3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图9:沁阳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柱状图
以全市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为例,2015年和2016年相比,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总分及格率由86.2%到98.6%,良好率由52.6%到70.3%,肥胖率降低5.6%,近视率降低14.6%,同时,全市小学家长满意度由88.3%提高到98.5%,家校关系更为和谐。
“通过责任督学系统,我们将经常性督导和专项督导工作全程记录,及时在线反馈监测数据报告,让学校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责任督学赵广收说,“网络综合评价,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校长办学方向正了,教师关注对象全了,学生综合素质强了,家长满意度高了。”
图10:沁阳市中小学体质健康调查及家长满意度调查饼图
建立智库 升级无限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站在教育信息化前沿,时刻关注最新教育成果,是沁阳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考。通过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参与、项目带动、课题推进等机制,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智库,在理论、技术和操作层面为沁阳教育信息化开展顶层设计,指导未来沁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完善《教学指南》升级版。在应用过程中,随着优质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针对《教学指南》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忽略学生需求、忽视课外拓展等现象,亟需修订完善《教学指南》,力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更好教、学生更好学、学校更好管。基本思路是“三围绕三融合三突出”,即围绕课标教材,融合重难点,突出教师智慧教;围绕课堂教学,融合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智慧学;围绕技术手段,融合数字资源,突出互助共享。基本构成为1+1+1+N的结构,形成每单元一个教学案例+一个视频课例+一节共享课堂+N个资源包,资源包分为教师教学素材资源包和学生学习、拓展资源包。实现方式是云+端+纸媒,融合网络空间、APP、二维码等信息技术。目前,已将研发《教学指南》升级版列为2017年重点科研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
图11:《教学指南》(2017版)
展望未来,沁阳市将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工程,立足“学生智慧学、教师智慧教”的理念,加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名师集聚、品牌汇聚的智慧教育体系,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专家点评
“互联网+”的到来,是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教育信息化,正在改变、创新甚至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因应这一时代潮流,完成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在智慧教育的洗礼中涅槃再生?沁阳市紧紧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教育变革的主旋律,从“小”处着眼,在“点”上谋化,通过编撰《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解决教师在融合应用中的困惑,促进数字化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和区域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发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与发展。这一“点”上所产生的裂变效应,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设备,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也不仅仅是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更是实践和行动中的应用。实践和行动的最根本落脚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这颗棋子走活了,整盘棋就活了。《教学指南》的编撰和科学运用使沁阳教育走在“学生智慧学,教师智慧教”科研路上,伴随着《教学指南》的智慧升级,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