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课改做得到、hold住、落得实
江苏省徐州市
-
-
内容导图
徐州是江苏的教育大市,基础教育体量占江苏的七分之一。这里,有1200多所中小学校,120多万中小学生,每天15万节课。徐州又是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乡村教育占比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城乡教育不均衡。出路只有一条——课改。而徐州,必须面对和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大市区域整体推进课改,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效实施课改,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站在“课改”的中央。
2013年底,徐州市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从讲台上“走下来”,更多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成为“站在学生后面的”助学者。这一切,看上去简单,却是新课改十年依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里改变的,不只是位置,更是关系,不只是行为,更是理念。
图 1:“学讲课堂”中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展示
信息技术,让课改做得到
信息技术,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与工业、商业、交通甚至医学等行业相比,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相对滞后。然而,任何一个改革,不能触及到思维的改变,不能前瞻时代的要求,都不可能走得更深更远。为此,徐州的“学讲计划”在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理念,把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让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学生的学习,让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得以更好的实践。
“学讲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学生的“学进去”、“讲出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讲出来”首先要“学进去”,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让课堂“翻转”成为首要问题。
“所有的教学必须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平台”。这是反复思考和讨论后,大家形成的共识。
2013年寒假,徐州市第十三中学、西苑中学、东苑中学、三十一中学等一批学校在徐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了“微课社团”,在网上组织实施课程,通过具备布置任务、组织、检查、评估、以及后台统计分析功能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地区和学校加入到“微课社团”的建设中来,最后都汇集到徐州教育城域网“彭城课堂”栏目中,形成了对“学讲计划”“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最强有力的支持。沛县一位小学教师,制作了“快乐诵读 100 课微课社团”,利用视频传输的有利条件,在以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为主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把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学讲方式”的提出,一方面给了教师课堂操作的路径和框架,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让这种改变成为可能。而那些资源,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中成为“活”的资源,被广泛使用。
在徐州市泉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他们出版了带有二维码的教材,如果在做题时遇到困难,只需扫描题目后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收看老师的相关讲解。风化街小学还推出了针对错题的“出声响解题”,老师用手机拍摄学生自己改正错题的过程,通过视频剖析解题思维方法,关注学习的发生。
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学习就是试错和纠错的过程……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这些理念和认识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徐州市云龙区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他们以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解放路小学、公园巷小学等“数字化学习实验学校”为先导,整合基层的探索实践与成果,结合“学讲计划”的应用需求,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导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有力保障“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当音频、视频(微课)、文本(活动单、导学案)、动画教程、信息学习平台等丰富的媒介和载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和材料时,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自主学习的导学资源。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已成为徐州中小学教学的现实场景。
图 2: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持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成为真正意义的“助学者”,就必须了解学情。为此,表决器、答题器和点读卡都走进了教室。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全面启动“智慧课堂”,学生采用点读卡就能使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但很快他们发现,反馈的信息都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几乎没有。老师们达成共识后和软件开发方的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研讨,交流自己的需求和看法,双方共同完善了软件中的系列指标,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和小组合作学习行为的全方位监控和反馈。“以前我们只会想着怎么学会使用一项技术、一个设备,现在我们想的是怎样让技术和设备服务我们的教学改革。”老师们说。对于这样的改变,教学成绩优异的徐州高级中学许亚慧老师强调:“我并不比其他老师强,我唯一做的就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初,她通过学生黑板解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后来,白板的交互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即时展示学习过程,再后来,许老师开始使用平板电脑,即时了解和汇总学生的反馈信息。
图 3:利用交互白板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与方式的交互发展,是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讲方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徐州许多学校、教师的选择, 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成果。信息技术回应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驱动了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课改,让信息技术成为需要;信息技术,让课改有效实施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让课改hold住
大面积推进的教学改革,一定会有风险,又一定要有效规避风险。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是不能重来的。这也是徐州“学讲计划”在提出“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的同时提出“科学推广”的重要原因。
科学推广,需要学术的引领,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课改能走多远,关键还要看教师。教师专业素养始终是制约课改深化的瓶颈,但同时也是课改不断深化的希望和保证。大面积提升教师素养,就需要全面创新教研机制。在徐州市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促进了教研机制的大转型。
加强备课、加强教研活动自然成为“学讲行动”实施的直接目标。现在,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备课和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六化”,即教研主题课题化、教研引领专业化、教研程序完整化、教研过程可视化、教研参与实时化、教研成果作品化。网络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广阔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讲方式”的推广、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也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方面见了成效。
在徐州市云龙区,目前有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徐师一附小教育集团、云兴小学教育集团等几个较大的教育集团。这些教育集团都是在城市发展中建立的,他们的共性是每个学校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最多的有四个校区。实现各校区间的协作学习、同步发展、共同提升成了摆在局长和校长面前的共同问题。借助于徐州教育局的网络教研系统,这几个集团校,将几个校区的学科教师组织、聚焦在平台上,开展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解决了有经验的老校、优质校及时向新建校、新加盟学校传授教学经验,指导教研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难题。
在国家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研室,还成功地约到上海浦东区的同行,一起开展网络教研。一位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事后在网上看了他们的活动录像,欣然写了一篇1500多字的述评。
徐州教育重视建立新的流程和工作机制,保障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让备课产生质的飞跃。徐州基础教育云提供了区域网络备课应用公共服务,教师的教研和备课流程也经历了重组和再造(如图4 所示)。
图 4:基于网络备课系统的区域网络教研流程
围绕教研机制的转型,徐州市在校长、教师的培训上也是加大投入,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和教研计划,然而,在一系列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中,他们并没有因为“学讲计划”的“基于信息技术”而刻意追求设备的“高大上”,而是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一线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大家利用身边的技术进行创新。因为在徐州的课改中,大家认识到,最关键的不是信息技术走了多远,而是“人”走了多远,不是有了多少设备和资源,而是这些设备和资源使用了多少是如何被使用的。最简单的设备用到极致便是创造,便是智慧教育。
2016年暑期,徐州市教育局举办了“徐州市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来自全市中小学的100多位校长参与培训。
“从来没有过这么紧张的培训。”校长们说。
100多位校长被分在4大组17个小组中,除了第一天的专家引领报告外,其它时间都在进行小组讨论,而且每个组的讨论都通过直播设备进行了即时的推送。“没有人能置身在外,而且为了这个培训我们忙了很久了。”原来,培训要求每位校长在报到时即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自己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几天的培训,要进行这些方案的交流、研讨、修订和展示。他们说,这样紧张有序的培训让人辜负了窗外的“良辰美景”,却领略了教育的无限风光,放下了日常的琐碎和繁杂,却思考了学校的未来和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发挥名特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是大面积提升教师素养的又一重要路径。2017伊始,邳州市教育局组织全市特级教师成立了15个网络工作室,每位特级教师带领5名成员包挂部分乡镇(成员里面必须含有包挂乡镇的教师),通过网络分享优质资源,组织集体教研,对话教学问题,促进课改的一体化实施。
信息技术,让课改落得实
作为“学讲计划”课改的决策者,市教育局领导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全市中小学每天常态运行15万节课,在这每天的15万个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是否符合“学讲计划”的要求?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怎样学的?如何及时获得第一手的过程性资料,如何了解课改实施动态,确保学生受益的课改方向不走偏?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市智能巡课系统”应运而生并在全市逐步推行开来,由此建设了全市教学管理的新常态。
“智能巡课系统”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课堂秩序等维度,将课堂上呈现的师、生外显行为及课堂状态归纳为一系列观察指标,并在巡课过程中如实记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出课堂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形成对学校日常课堂教学状况的全景描述。其原理类似于医学上通过CT扫描仪对人体进行扫描,对许多个片段的综合分析可以描述出人体的全貌。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日常管理的针对性和靶向性。
图5: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学生课堂活动分析
系统的便捷、迅速使学校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的状况,校长只需要在移动手机端登录,就可以得到“学讲方式”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学校将每周的数据分析作为办公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更把学校管理者的目光凝聚在课改工作上。“学讲计划”实施三年,稳步推进并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认同,其有效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图5是2014年到2015年的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数据分析图
通过数据,教学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发现课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图6: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数据分析
2015年10月份,市“学讲”办的同志一起研究一张智能巡课系统的雷达图(图6),在一张图上,学生围坐率指标很高,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率和小组合作活动率却很低,按照设想,围坐率应该和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率正相关的,然而,数据却给了大家相反的答案!这个矛盾的数据结果让大家很费解,原因在哪里呢?如何从教师、学生行为的关系来解释呢?大家围绕图中的数据思考了许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不正是信息技术服务课改的最好证明吗?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不可能你提出‘学讲计划’,学生就学会讲了,现在,系统数据分析,给了我们清晰的关于师生行为的描述,这种描述让我们看到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课改不就走向成功了吗?”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改的融合。信息技术的介入不是原有教学方式的升级,而是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巡课系统的出现,也不是为了证明“学讲计划”的正确,而是为了查找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它的介入,让“基于问题”的“问题”更真实,更科学,更有针对性,也因此更有反馈和矫正的作用。这种认识,不仅是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改变,更是对人的改变,对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这样的思考中,信息技术在徐州教育的运用中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人文”。
市“学讲”办的同志常年坚持到各学校巡课,最初,他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看到有人巡课,本来站在讲台上授课的老师赶紧走下来;本来正在端坐着读书的学生立刻被要求围坐起来讨论问题……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看来,巡课就是视导,就是要弄个谁是谁非。但现在,大家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巡课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研究。当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成为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其行为的特征和习惯,就能在分析中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反思和改进。正如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所说:“这就是一张教师教学行为的体检单。”信息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学讲计划”中的信息技术,以新的姿态出现并改变了大家认识问题的方式。
2017年春节假后,徐州市教研室举行了为期3天的工作研讨会,在不同学科、学段交流阶段,几乎所有的教研员都开始用数据说话,他们“读出”了数据背后的“教”与“学”,看到了一个个数字和分数背后更重要和本质的东西。不久后,全市40余名学业质量检测员举行了集中培训,来自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始为徐州培养一批“数据分析师”。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便捷地采集数据和信息,但数据本身不具有价值判断,只有“人”的进入,才能赋予数据生命。
任何一个成功的改革都会撬动系统的改变和生态的改变,“学讲计划”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支撑和利剑,二者的深度融合正一点点渗透,改变着徐州教育的质量。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的介入提高了效率却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在课改中,“人”字放得越大,信息技术就越能成为服务于人而不是异化人的工具。
睢宁县黄圩中学开发了后勤管理软件,保障所有教学设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维修和保养……信息技术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支撑。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长性指标、奖励性指标等4项一级指标,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秀”的方式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传在网络空间,以图形、成长曲线等直观的形式展现伴随学生成长的教育大数据,其中的评价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鲜明,学生佩戴标有二维码的电子学生证,电脑、平板、手机……打破时空间界限,随时随地上传成长记录,随时随地进行评价点赞,随时随地关注成长表现,使评价手段、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实现了“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发展”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学生从消极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鼓楼区民主路小学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了“红领巾星秀场”,学生可以定期定时把自己的作品、表演等推送上去。小小的平台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展示自我的地方。
贾汪区紫庄小学,是一个留守儿童比率较大的学校,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学校聘请一批教师做孩子的“代理家长”,同时建立与孩子父母沟通交流的微信平台,在这里,孩子可以经常联系父母,代理家长则定期和孩子父母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着孩子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不仅提供新的学习方式,也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用好它,就可以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徐州的“学讲计划”,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只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只有改变学生的成长经历,这种区域性的课改才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邳州市是徐州下辖的县级市,他们通过“专递课堂”,实现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辐射,该市教育局组织教研室、装备站、电教馆等职能单位从课程选择、教师选拔、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有效组织,不仅实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同步传递,更是在音乐、美术等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师资的学科方面,实现了城乡同步教学。例如,作为全国“书法之乡”,他们组织市区名校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讲美术与书法教学,让最边远乡村村小的孩子都能第一时间接受名师的授课。城乡的孩子同步学习,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变得容易了。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徐州,正走在这样的路上。
专家点评
信息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州市针对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学讲计划”。从“学讲计划”实施的过程看,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撑了这一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新常态,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与课改形成了相互召唤、相互支撑的深度融合关系:为适应教学新形态,利用信息技术,变教研优化为教研协同,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确保“学讲计划”实施不偏离方向,把控课改风险,“智能巡课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课堂观察的材料和数据,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使教学从经验主导变为基于学情……徐州的“学讲计划”一开始就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理念,把教学方式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让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学生的学习,让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得以更好的实践。这种做法不仅为信息技术与课改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案例,也必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思考。
-
-
内容导图
徐州是江苏的教育大市,基础教育体量占江苏的七分之一。这里,有1200多所中小学校,120多万中小学生,每天15万节课。徐州又是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乡村教育占比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城乡教育不均衡。出路只有一条——课改。而徐州,必须面对和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大市区域整体推进课改,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效实施课改,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站在“课改”的中央。
2013年底,徐州市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从讲台上“走下来”,更多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成为“站在学生后面的”助学者。这一切,看上去简单,却是新课改十年依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里改变的,不只是位置,更是关系,不只是行为,更是理念。
图 1:“学讲课堂”中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展示
信息技术,让课改做得到
信息技术,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与工业、商业、交通甚至医学等行业相比,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相对滞后。然而,任何一个改革,不能触及到思维的改变,不能前瞻时代的要求,都不可能走得更深更远。为此,徐州的“学讲计划”在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理念,把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让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学生的学习,让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得以更好的实践。
“学讲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学生的“学进去”、“讲出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讲出来”首先要“学进去”,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让课堂“翻转”成为首要问题。
“所有的教学必须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平台”。这是反复思考和讨论后,大家形成的共识。
2013年寒假,徐州市第十三中学、西苑中学、东苑中学、三十一中学等一批学校在徐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了“微课社团”,在网上组织实施课程,通过具备布置任务、组织、检查、评估、以及后台统计分析功能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地区和学校加入到“微课社团”的建设中来,最后都汇集到徐州教育城域网“彭城课堂”栏目中,形成了对“学讲计划”“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最强有力的支持。沛县一位小学教师,制作了“快乐诵读 100 课微课社团”,利用视频传输的有利条件,在以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为主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把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学讲方式”的提出,一方面给了教师课堂操作的路径和框架,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让这种改变成为可能。而那些资源,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中成为“活”的资源,被广泛使用。
在徐州市泉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他们出版了带有二维码的教材,如果在做题时遇到困难,只需扫描题目后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收看老师的相关讲解。风化街小学还推出了针对错题的“出声响解题”,老师用手机拍摄学生自己改正错题的过程,通过视频剖析解题思维方法,关注学习的发生。
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学习就是试错和纠错的过程……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这些理念和认识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徐州市云龙区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他们以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解放路小学、公园巷小学等“数字化学习实验学校”为先导,整合基层的探索实践与成果,结合“学讲计划”的应用需求,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导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有力保障“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当音频、视频(微课)、文本(活动单、导学案)、动画教程、信息学习平台等丰富的媒介和载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和材料时,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自主学习的导学资源。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已成为徐州中小学教学的现实场景。
图 2: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持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成为真正意义的“助学者”,就必须了解学情。为此,表决器、答题器和点读卡都走进了教室。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全面启动“智慧课堂”,学生采用点读卡就能使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但很快他们发现,反馈的信息都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几乎没有。老师们达成共识后和软件开发方的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研讨,交流自己的需求和看法,双方共同完善了软件中的系列指标,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和小组合作学习行为的全方位监控和反馈。“以前我们只会想着怎么学会使用一项技术、一个设备,现在我们想的是怎样让技术和设备服务我们的教学改革。”老师们说。对于这样的改变,教学成绩优异的徐州高级中学许亚慧老师强调:“我并不比其他老师强,我唯一做的就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初,她通过学生黑板解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后来,白板的交互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即时展示学习过程,再后来,许老师开始使用平板电脑,即时了解和汇总学生的反馈信息。
图 3:利用交互白板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与方式的交互发展,是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讲方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徐州许多学校、教师的选择, 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成果。信息技术回应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驱动了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课改,让信息技术成为需要;信息技术,让课改有效实施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让课改hold住
大面积推进的教学改革,一定会有风险,又一定要有效规避风险。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是不能重来的。这也是徐州“学讲计划”在提出“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的同时提出“科学推广”的重要原因。
科学推广,需要学术的引领,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课改能走多远,关键还要看教师。教师专业素养始终是制约课改深化的瓶颈,但同时也是课改不断深化的希望和保证。大面积提升教师素养,就需要全面创新教研机制。在徐州市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促进了教研机制的大转型。
加强备课、加强教研活动自然成为“学讲行动”实施的直接目标。现在,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备课和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六化”,即教研主题课题化、教研引领专业化、教研程序完整化、教研过程可视化、教研参与实时化、教研成果作品化。网络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广阔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讲方式”的推广、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也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方面见了成效。
在徐州市云龙区,目前有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徐师一附小教育集团、云兴小学教育集团等几个较大的教育集团。这些教育集团都是在城市发展中建立的,他们的共性是每个学校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最多的有四个校区。实现各校区间的协作学习、同步发展、共同提升成了摆在局长和校长面前的共同问题。借助于徐州教育局的网络教研系统,这几个集团校,将几个校区的学科教师组织、聚焦在平台上,开展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解决了有经验的老校、优质校及时向新建校、新加盟学校传授教学经验,指导教研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难题。
在国家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研室,还成功地约到上海浦东区的同行,一起开展网络教研。一位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事后在网上看了他们的活动录像,欣然写了一篇1500多字的述评。
徐州教育重视建立新的流程和工作机制,保障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让备课产生质的飞跃。徐州基础教育云提供了区域网络备课应用公共服务,教师的教研和备课流程也经历了重组和再造(如图4 所示)。
图 4:基于网络备课系统的区域网络教研流程
围绕教研机制的转型,徐州市在校长、教师的培训上也是加大投入,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和教研计划,然而,在一系列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中,他们并没有因为“学讲计划”的“基于信息技术”而刻意追求设备的“高大上”,而是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一线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大家利用身边的技术进行创新。因为在徐州的课改中,大家认识到,最关键的不是信息技术走了多远,而是“人”走了多远,不是有了多少设备和资源,而是这些设备和资源使用了多少是如何被使用的。最简单的设备用到极致便是创造,便是智慧教育。
2016年暑期,徐州市教育局举办了“徐州市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来自全市中小学的100多位校长参与培训。
“从来没有过这么紧张的培训。”校长们说。
100多位校长被分在4大组17个小组中,除了第一天的专家引领报告外,其它时间都在进行小组讨论,而且每个组的讨论都通过直播设备进行了即时的推送。“没有人能置身在外,而且为了这个培训我们忙了很久了。”原来,培训要求每位校长在报到时即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自己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几天的培训,要进行这些方案的交流、研讨、修订和展示。他们说,这样紧张有序的培训让人辜负了窗外的“良辰美景”,却领略了教育的无限风光,放下了日常的琐碎和繁杂,却思考了学校的未来和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发挥名特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是大面积提升教师素养的又一重要路径。2017伊始,邳州市教育局组织全市特级教师成立了15个网络工作室,每位特级教师带领5名成员包挂部分乡镇(成员里面必须含有包挂乡镇的教师),通过网络分享优质资源,组织集体教研,对话教学问题,促进课改的一体化实施。
信息技术,让课改落得实
作为“学讲计划”课改的决策者,市教育局领导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全市中小学每天常态运行15万节课,在这每天的15万个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是否符合“学讲计划”的要求?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怎样学的?如何及时获得第一手的过程性资料,如何了解课改实施动态,确保学生受益的课改方向不走偏?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市智能巡课系统”应运而生并在全市逐步推行开来,由此建设了全市教学管理的新常态。
“智能巡课系统”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课堂秩序等维度,将课堂上呈现的师、生外显行为及课堂状态归纳为一系列观察指标,并在巡课过程中如实记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出课堂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形成对学校日常课堂教学状况的全景描述。其原理类似于医学上通过CT扫描仪对人体进行扫描,对许多个片段的综合分析可以描述出人体的全貌。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日常管理的针对性和靶向性。
图5: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学生课堂活动分析
系统的便捷、迅速使学校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的状况,校长只需要在移动手机端登录,就可以得到“学讲方式”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学校将每周的数据分析作为办公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更把学校管理者的目光凝聚在课改工作上。“学讲计划”实施三年,稳步推进并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认同,其有效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图5是2014年到2015年的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数据分析图
通过数据,教学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发现课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图6:徐州市直属中小学三次巡课数据分析
2015年10月份,市“学讲”办的同志一起研究一张智能巡课系统的雷达图(图6),在一张图上,学生围坐率指标很高,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率和小组合作活动率却很低,按照设想,围坐率应该和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率正相关的,然而,数据却给了大家相反的答案!这个矛盾的数据结果让大家很费解,原因在哪里呢?如何从教师、学生行为的关系来解释呢?大家围绕图中的数据思考了许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不正是信息技术服务课改的最好证明吗?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不可能你提出‘学讲计划’,学生就学会讲了,现在,系统数据分析,给了我们清晰的关于师生行为的描述,这种描述让我们看到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课改不就走向成功了吗?”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改的融合。信息技术的介入不是原有教学方式的升级,而是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巡课系统的出现,也不是为了证明“学讲计划”的正确,而是为了查找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它的介入,让“基于问题”的“问题”更真实,更科学,更有针对性,也因此更有反馈和矫正的作用。这种认识,不仅是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改变,更是对人的改变,对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这样的思考中,信息技术在徐州教育的运用中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人文”。
市“学讲”办的同志常年坚持到各学校巡课,最初,他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看到有人巡课,本来站在讲台上授课的老师赶紧走下来;本来正在端坐着读书的学生立刻被要求围坐起来讨论问题……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看来,巡课就是视导,就是要弄个谁是谁非。但现在,大家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巡课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研究。当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成为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其行为的特征和习惯,就能在分析中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反思和改进。正如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所说:“这就是一张教师教学行为的体检单。”信息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学讲计划”中的信息技术,以新的姿态出现并改变了大家认识问题的方式。
2017年春节假后,徐州市教研室举行了为期3天的工作研讨会,在不同学科、学段交流阶段,几乎所有的教研员都开始用数据说话,他们“读出”了数据背后的“教”与“学”,看到了一个个数字和分数背后更重要和本质的东西。不久后,全市40余名学业质量检测员举行了集中培训,来自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始为徐州培养一批“数据分析师”。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便捷地采集数据和信息,但数据本身不具有价值判断,只有“人”的进入,才能赋予数据生命。
任何一个成功的改革都会撬动系统的改变和生态的改变,“学讲计划”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支撑和利剑,二者的深度融合正一点点渗透,改变着徐州教育的质量。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的介入提高了效率却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在课改中,“人”字放得越大,信息技术就越能成为服务于人而不是异化人的工具。
睢宁县黄圩中学开发了后勤管理软件,保障所有教学设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维修和保养……信息技术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支撑。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长性指标、奖励性指标等4项一级指标,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秀”的方式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传在网络空间,以图形、成长曲线等直观的形式展现伴随学生成长的教育大数据,其中的评价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鲜明,学生佩戴标有二维码的电子学生证,电脑、平板、手机……打破时空间界限,随时随地上传成长记录,随时随地进行评价点赞,随时随地关注成长表现,使评价手段、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实现了“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发展”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学生从消极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鼓楼区民主路小学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了“红领巾星秀场”,学生可以定期定时把自己的作品、表演等推送上去。小小的平台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展示自我的地方。
贾汪区紫庄小学,是一个留守儿童比率较大的学校,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学校聘请一批教师做孩子的“代理家长”,同时建立与孩子父母沟通交流的微信平台,在这里,孩子可以经常联系父母,代理家长则定期和孩子父母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着孩子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不仅提供新的学习方式,也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用好它,就可以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徐州的“学讲计划”,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只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只有改变学生的成长经历,这种区域性的课改才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邳州市是徐州下辖的县级市,他们通过“专递课堂”,实现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辐射,该市教育局组织教研室、装备站、电教馆等职能单位从课程选择、教师选拔、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有效组织,不仅实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同步传递,更是在音乐、美术等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师资的学科方面,实现了城乡同步教学。例如,作为全国“书法之乡”,他们组织市区名校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讲美术与书法教学,让最边远乡村村小的孩子都能第一时间接受名师的授课。城乡的孩子同步学习,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变得容易了。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徐州,正走在这样的路上。
专家点评
信息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州市针对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学讲计划”。从“学讲计划”实施的过程看,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撑了这一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新常态,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与课改形成了相互召唤、相互支撑的深度融合关系:为适应教学新形态,利用信息技术,变教研优化为教研协同,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确保“学讲计划”实施不偏离方向,把控课改风险,“智能巡课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课堂观察的材料和数据,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使教学从经验主导变为基于学情……徐州的“学讲计划”一开始就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理念,把教学方式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让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学生的学习,让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得以更好的实践。这种做法不仅为信息技术与课改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案例,也必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