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夯实、革新,面向未来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
-
-
情况介绍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始创于1954年,是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0多年来省二幼坚持以“发展孩子、成就老师、引领家长、服务社会”为办园宗旨,围绕“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感受乐趣、在探究中主动创造、在体验中尝试成功、在交流中获得经验”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与个性化活动相结合、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体系。面对互联网+的新趋势,省二幼抓住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机遇,确立了“儿童为本,技术为桥,打造现代智慧型幼儿园”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率先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研究与实践。几年来,省二幼在努力构建信息化环境、探索合理化应用,创新幼儿学习、家园沟通和园所管理的新模式的进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起步——“软硬”兼施,打造现代化智慧型幼儿园
自2013年承办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竞赛后,省二幼便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新纪元。在这一阶段,省二幼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保障了信息技术在日常保教中的应用需求;以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训为重点,提升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一)关注学前教育特点,创设适宜的智能化环境
1. 整体建设具有幼儿园特点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长期以来,省二幼通过园企合作的方式,按照“建设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数字化智慧幼儿园”的建设思路,分阶段推进了无线全覆盖网络环境、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数字广播、教育教学电子设备、录直播系统、园所宣传系统、安全管理门禁等硬件环境建设,以此构建了管理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沟通模式从单项走向多维,资源管理从独立使用到共建共享的立体化信息技术新环境。
2. 差异配置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信息化设施设备
围绕3-6岁幼儿身心发展独有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整体规划,差异化地配置了不同的设施设备。在班级日常教学环境中,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画面色彩度要求相对柔和等因素,配置了电子白板;鉴于中大班对教学内容的画面色彩、丰富度要求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我们配置了可进行多点触控的电子一体机;在公共环境中,为了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配置了极富趣味性的地幕互动投影游戏、红外触控式电子书籍、弧形墙面互动投影。通过差异化配置,让幼儿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真正学起来、玩起来、动起来。
3. 立体搭建反馈幼儿发展情况的录直播系统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特点,更好地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录直播系统配置上,我们既有专门的录直播教室,也有布点在各个班级、公共区域的录直播设备,我们的教师和员工,在园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记录和捕捉幼儿活动情况,并对这些视频资料展开深入研究,达到了探索、总结提升的目的。
(二)重视信息技术素养,打造现代型的师资队伍
1. 多措并举,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体系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此,省二幼不仅探索了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集体培训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多途径学习形式,还采用观念先导、演练结合、整合应用的学习步骤,整体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教研实施方案。同时,通过以“培训”促普及、以“比赛”促提高、以“课题”促深化的举措,确保每一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2. 熟能生巧,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机制
在信息化硬件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省二幼实现了班配一体机、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和电子班牌的信息化配置。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定时定量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对设备及技术的使用次数、问题、心得等进行记录并纳入考核,确保一体机、电子白板在每天的保教活动中都能得到相应的使用,电子班牌中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师也可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为家长呈现幼儿在园的动态资讯。通过常规应用和记录,不仅教师进一步熟悉了技术设备的操作,形成了常态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幼儿与家长也逐渐适应了信息化的保教环境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3. 研以致用,形成便捷化数字化的园本教研模式
学而不思则罔。在应用中如果不思、不问、不研,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解决,应用水平难以得到改善提高。因此,一方面,省二幼在园本教研中聚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将有关信息化的教学研讨纳入园本教研的常规项目中,组织教师每周针对日常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难点进行研讨,提炼共性问题,进而组织有针对性的应用培训;另一方面,教师们学以致用,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教研。例如,通过微信、qq开展在线研讨,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随时、随地互动,且记录可直接转存,在云端永久保存;利用视频通话功能或录直播系统进行集体磨课,有效整合了教师的碎片时间,缓解了工作时间段内院级教研的协调管理难题;借助石墨文档等在线文档编辑工具,在小组教研时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手里的终端设备对研讨文本进行编辑修改,文本内容可即时显示在一体机或电子白板等投影设备上,实现了大小屏幕间的实时交互。在突破了时间、空间、材料限制的同时,促进园本教研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 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情景,为幼儿学习激“趣”。
教师自身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满足幼儿的多种感官体验,营造多元化的情境来导入教学内容。如,在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中,教师运用音乐、动画创设颜色宝宝在大自然中捉迷藏的场景,鼓励幼儿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平板电脑上选择、欣赏不同的场景,并与同伴合作表现出场景中颜色宝宝捉迷藏。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的情景,让幼儿更为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和传递的情绪情感,架起作品与幼儿对话的桥梁。
2. 通过信息技术丰富体验,为幼儿学习增“彩”。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寻找成熟的运用软件,下载安装至平板电脑,引导幼儿使用,通过便捷式的操作,让幼儿从过去“枯燥地想”到现在“开心地玩”。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变脸》当中,教师选择了一款叫“哈哈镜”的软件,引导幼儿通过平板电脑的摄像头自拍成像后,在平板电脑上将自己的照片通过触摸操作,随意拉扯脸部线条,呈现出照哈哈镜的状态,并通过系统平台上传至电子白板与大家共享,为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3. 通过信息技术个别指导,为幼儿学习提“效”。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难度和任务的区分,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开展小组式的个性化学习。如:在大班音乐活动《颠倒歌》中,教师将歌曲按乐句进行划分,并根据歌曲内容制作成相应的动画,转存至平板电脑当中,鼓励幼儿根据兴趣喜好选择对应内容,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深度学习,让幼儿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中获得肯定、学会反思、互助学习。
二、 夯实——“内外兼修”,内涵发展下的共建共享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日臻完善和教师信息素养的逐步提升,省二幼的信息化教育逐渐向内涵发展转型。一方面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教师不断对常用设备与技术的基础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应用,从求“新”到求“便”,以期充分挖掘满足技术对日常保教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前期应用经验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对资源开发应用的评价框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因此,借助“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开展与实施,省二幼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园企合作的形式下,既实现了院内平台的互通,也实现了园际间的成果共享。
(一)应用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入融合
1. 从“大屏”到“小屏”,以设备终端创新促进教学结构的转变
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还是沿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以电子白板、一体机为投影设备,用大屏幕更好地服务于集体教学活动的讲授与示范环节。教师或需将教学所用的元素制作成PPT,或需在讲授示范后引导幼儿对实物材料进行操作。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发现有许多设计精良的APP可以直接用于幼儿操作,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认知学习与发展。
例如,在数学区域活动《百变精灵旅行团》中,教师选取了ipad数学学习软件《Quick maths jr.》作为幼儿学习数概念的活动材料,通过前期对软件进行测评分析及调试,教师在将ipad软件投放到区角后,即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观察与记录,结合幼儿发展目标和个别发展特点对其进行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其实质与落脚点应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大屏换小屏,表面上看仅仅是终端设备的转换,实质上却是教师理念的一种转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了幼儿;另一方面也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由辅助教学转变为操作学习。
2. 从求“新”到求“实”,以设备应用创新探索老设备的新用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对设备和软件的求“新”、求“变”、求“独特”,并不适合教师教育实践的现实需求。新时代发展下的教师信息素养需要的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敏感度和熟练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作的是用教育引导技术、借技术发展教育,而非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和囚徒。
因此,随着信息化敏感度不断提升,教师们对已有设备应用的逐渐熟练,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玩”法,以期延伸设备基础应用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小班社会活动《爸爸妈妈》和大班建构游戏《立交桥》中,教师运用了最简单常见的实物投影和视频通话工具,通过对实物投影进行翻转,将之变成视屏通话的摄像头,简单地操作就实现了幼儿与爸爸妈妈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活动的限制。
3. 从“用”到“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新模式
在初期的探索和应用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技术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常会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更好地创设教学需要的背景环境;第二种则是将信息技术中的内容为学习资源,引导幼儿对教育软件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平板终端中一些优质的教育APP资源或电脑终端中的优质教育软件,这些资源的价值与幼儿传统学习中的玩具、图书资源等同,幼儿在操作中能逐步获取其教育内涵的价值及效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意识到现代幼儿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更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两种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还创新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内容,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功能进行初步学习,帮助幼儿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得自主探索学习的新能力。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千奇百怪的睡姿》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运用百度语音搜索进行网络检索,通过对平板电脑中语言搜索工具的使用,几次练习之后,幼儿不仅获得了原本活动中预期的知识内容,也学习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后续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对知识进行检索,就可利用语音检索功能,解决学龄前幼儿文字书写和识别困难限制的信息搜索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技术既激发了幼儿活动兴趣、延伸了活动的内涵,也是在帮助幼儿学习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培养幼儿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以点带面,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1. 整合多元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实现院内平台共享
通过前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省二幼在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经验梳理。一方面,持续性地通过教师自制、网络下载、购置和园企合作的方式,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应用,在这种方式下,以单元课程为单位,按照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实录、教师反思几个方面进行整理收集,形成多维度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与局属科技公司合作创建内部平台,将资源库按年龄、领域、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行模块划分,对资源进行关键词注明,以此建立便于使用的搜索引擎,通过院内分类上传,实现了院内平台互通及资源共享。
2. 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化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省二幼敢于探索,勇于担当,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不忘推动园际间、区域化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辐射带头作用,为其他园所做好表率。在各类示范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扩大教研的覆盖面及实效性。例如,在多功能厅使用弹幕互动墙,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留言区,即可即时将400、500人的研修讨论呈现在大屏幕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在区域性教研活动中,通过视频连线、网上专题研讨、远程教学及讲座等形式,为偏远地区及对口帮扶园所送去及时的专业学习机会。除此之外,带领兄弟园所参与全国性质的信息化教学研讨会及竞赛活动,带动园所间的共同成长。
3. 以课题为契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014年5月,省二幼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级重大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艺术领域个性化学习研究》的主持单位,2016年7月,课题《幼儿园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又成功立项为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资助课题。在连续两次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提升,在对幼儿的观察研究中,不断发现并梳理出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初步形成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框架。2017年,省二幼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信息化教学案例集》已经过多番研磨,将院内教师的优质活动案例收录在案,亟待出版,而园际版网络共享平台也即将问世,届时即可实现线上、线下,传统、纸质各种形式下的资源共享。
三、 展望——继往开来,做大数据时代倡导下的未来教育
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大数据”+教育的发展与应用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机构关注的焦点。分析与挖掘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将其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与知识,是教育大数据的价值所在。对于学前教育而言也不例外。在下一阶段,省二幼将持续关注信息技术中大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研究,并期望借此实现以下应用:
1.个性化的未来幼儿教育
数据能够精准地反映客观事实。在数据化的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活动或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学习反馈和分析等,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将幼儿行为的数据放入数据库,根据数据调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进行分析,也可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内容和学习策略,实现幼儿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借助便携终端引导幼儿阅读,记录幼儿阅读时间及次数,并对其跟读、创编等进行录音,对阅读能力、口语表达等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幼儿阅读时长及次数即可对其注意力进行分析,为其推送偏好图书等维持幼儿阅读兴趣,并对其阅读进行相应指导。又如,利用穿戴技术对幼儿的运动量及运动形式进行统计,就可以分析出幼儿的运动水平及偏好,从而更好地指导其体能方面的发展。
2.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研究
过去,幼儿教育研究往往更多根植于经验的积累。但事实上,如果长期忽视对比分析、成果评价、效果追踪等数据研究工作,那么教师就难以对幼儿教育的发展适宜性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大量创造性成果都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在大数据时代下,幼儿园则完全可以借助专业的培训,运用科学的评估工具,通过对幼儿发展评估数据的跟踪积累与对比,评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对课程建设提出参考意见;贯彻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教师教育行为提供改进策略;了解幼儿园外生活的信息,提高家园互动的有效性等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不断渗透,幼儿使用信息技术已日趋普遍。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我、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探索环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工具。同时,还要注重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直接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从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借助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学习,共同支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让信息技术成为助力学前教育发展的双翼,承载起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化、现代化发展的梦想!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情况介绍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始创于1954年,是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0多年来省二幼坚持以“发展孩子、成就老师、引领家长、服务社会”为办园宗旨,围绕“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感受乐趣、在探究中主动创造、在体验中尝试成功、在交流中获得经验”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与个性化活动相结合、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体系。面对互联网+的新趋势,省二幼抓住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机遇,确立了“儿童为本,技术为桥,打造现代智慧型幼儿园”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率先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研究与实践。几年来,省二幼在努力构建信息化环境、探索合理化应用,创新幼儿学习、家园沟通和园所管理的新模式的进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起步——“软硬”兼施,打造现代化智慧型幼儿园
自2013年承办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竞赛后,省二幼便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新纪元。在这一阶段,省二幼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保障了信息技术在日常保教中的应用需求;以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训为重点,提升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一)关注学前教育特点,创设适宜的智能化环境
1. 整体建设具有幼儿园特点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长期以来,省二幼通过园企合作的方式,按照“建设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数字化智慧幼儿园”的建设思路,分阶段推进了无线全覆盖网络环境、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数字广播、教育教学电子设备、录直播系统、园所宣传系统、安全管理门禁等硬件环境建设,以此构建了管理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沟通模式从单项走向多维,资源管理从独立使用到共建共享的立体化信息技术新环境。
2. 差异配置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信息化设施设备
围绕3-6岁幼儿身心发展独有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整体规划,差异化地配置了不同的设施设备。在班级日常教学环境中,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画面色彩度要求相对柔和等因素,配置了电子白板;鉴于中大班对教学内容的画面色彩、丰富度要求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我们配置了可进行多点触控的电子一体机;在公共环境中,为了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配置了极富趣味性的地幕互动投影游戏、红外触控式电子书籍、弧形墙面互动投影。通过差异化配置,让幼儿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真正学起来、玩起来、动起来。
3. 立体搭建反馈幼儿发展情况的录直播系统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特点,更好地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录直播系统配置上,我们既有专门的录直播教室,也有布点在各个班级、公共区域的录直播设备,我们的教师和员工,在园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记录和捕捉幼儿活动情况,并对这些视频资料展开深入研究,达到了探索、总结提升的目的。
(二)重视信息技术素养,打造现代型的师资队伍
1. 多措并举,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体系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此,省二幼不仅探索了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集体培训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多途径学习形式,还采用观念先导、演练结合、整合应用的学习步骤,整体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教研实施方案。同时,通过以“培训”促普及、以“比赛”促提高、以“课题”促深化的举措,确保每一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2. 熟能生巧,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机制
在信息化硬件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省二幼实现了班配一体机、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和电子班牌的信息化配置。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定时定量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对设备及技术的使用次数、问题、心得等进行记录并纳入考核,确保一体机、电子白板在每天的保教活动中都能得到相应的使用,电子班牌中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师也可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为家长呈现幼儿在园的动态资讯。通过常规应用和记录,不仅教师进一步熟悉了技术设备的操作,形成了常态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幼儿与家长也逐渐适应了信息化的保教环境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3. 研以致用,形成便捷化数字化的园本教研模式
学而不思则罔。在应用中如果不思、不问、不研,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解决,应用水平难以得到改善提高。因此,一方面,省二幼在园本教研中聚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将有关信息化的教学研讨纳入园本教研的常规项目中,组织教师每周针对日常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难点进行研讨,提炼共性问题,进而组织有针对性的应用培训;另一方面,教师们学以致用,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教研。例如,通过微信、qq开展在线研讨,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随时、随地互动,且记录可直接转存,在云端永久保存;利用视频通话功能或录直播系统进行集体磨课,有效整合了教师的碎片时间,缓解了工作时间段内院级教研的协调管理难题;借助石墨文档等在线文档编辑工具,在小组教研时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手里的终端设备对研讨文本进行编辑修改,文本内容可即时显示在一体机或电子白板等投影设备上,实现了大小屏幕间的实时交互。在突破了时间、空间、材料限制的同时,促进园本教研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 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情景,为幼儿学习激“趣”。
教师自身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满足幼儿的多种感官体验,营造多元化的情境来导入教学内容。如,在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中,教师运用音乐、动画创设颜色宝宝在大自然中捉迷藏的场景,鼓励幼儿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平板电脑上选择、欣赏不同的场景,并与同伴合作表现出场景中颜色宝宝捉迷藏。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的情景,让幼儿更为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和传递的情绪情感,架起作品与幼儿对话的桥梁。
2. 通过信息技术丰富体验,为幼儿学习增“彩”。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寻找成熟的运用软件,下载安装至平板电脑,引导幼儿使用,通过便捷式的操作,让幼儿从过去“枯燥地想”到现在“开心地玩”。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变脸》当中,教师选择了一款叫“哈哈镜”的软件,引导幼儿通过平板电脑的摄像头自拍成像后,在平板电脑上将自己的照片通过触摸操作,随意拉扯脸部线条,呈现出照哈哈镜的状态,并通过系统平台上传至电子白板与大家共享,为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3. 通过信息技术个别指导,为幼儿学习提“效”。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难度和任务的区分,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开展小组式的个性化学习。如:在大班音乐活动《颠倒歌》中,教师将歌曲按乐句进行划分,并根据歌曲内容制作成相应的动画,转存至平板电脑当中,鼓励幼儿根据兴趣喜好选择对应内容,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深度学习,让幼儿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中获得肯定、学会反思、互助学习。
二、 夯实——“内外兼修”,内涵发展下的共建共享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日臻完善和教师信息素养的逐步提升,省二幼的信息化教育逐渐向内涵发展转型。一方面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教师不断对常用设备与技术的基础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应用,从求“新”到求“便”,以期充分挖掘满足技术对日常保教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前期应用经验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对资源开发应用的评价框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因此,借助“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开展与实施,省二幼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园企合作的形式下,既实现了院内平台的互通,也实现了园际间的成果共享。
(一)应用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入融合
1. 从“大屏”到“小屏”,以设备终端创新促进教学结构的转变
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还是沿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以电子白板、一体机为投影设备,用大屏幕更好地服务于集体教学活动的讲授与示范环节。教师或需将教学所用的元素制作成PPT,或需在讲授示范后引导幼儿对实物材料进行操作。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发现有许多设计精良的APP可以直接用于幼儿操作,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认知学习与发展。
例如,在数学区域活动《百变精灵旅行团》中,教师选取了ipad数学学习软件《Quick maths jr.》作为幼儿学习数概念的活动材料,通过前期对软件进行测评分析及调试,教师在将ipad软件投放到区角后,即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观察与记录,结合幼儿发展目标和个别发展特点对其进行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其实质与落脚点应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大屏换小屏,表面上看仅仅是终端设备的转换,实质上却是教师理念的一种转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了幼儿;另一方面也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由辅助教学转变为操作学习。
2. 从求“新”到求“实”,以设备应用创新探索老设备的新用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对设备和软件的求“新”、求“变”、求“独特”,并不适合教师教育实践的现实需求。新时代发展下的教师信息素养需要的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敏感度和熟练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作的是用教育引导技术、借技术发展教育,而非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和囚徒。
因此,随着信息化敏感度不断提升,教师们对已有设备应用的逐渐熟练,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玩”法,以期延伸设备基础应用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小班社会活动《爸爸妈妈》和大班建构游戏《立交桥》中,教师运用了最简单常见的实物投影和视频通话工具,通过对实物投影进行翻转,将之变成视屏通话的摄像头,简单地操作就实现了幼儿与爸爸妈妈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活动的限制。
3. 从“用”到“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新模式
在初期的探索和应用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技术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常会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更好地创设教学需要的背景环境;第二种则是将信息技术中的内容为学习资源,引导幼儿对教育软件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平板终端中一些优质的教育APP资源或电脑终端中的优质教育软件,这些资源的价值与幼儿传统学习中的玩具、图书资源等同,幼儿在操作中能逐步获取其教育内涵的价值及效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意识到现代幼儿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更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两种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还创新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内容,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功能进行初步学习,帮助幼儿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得自主探索学习的新能力。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千奇百怪的睡姿》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运用百度语音搜索进行网络检索,通过对平板电脑中语言搜索工具的使用,几次练习之后,幼儿不仅获得了原本活动中预期的知识内容,也学习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后续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对知识进行检索,就可利用语音检索功能,解决学龄前幼儿文字书写和识别困难限制的信息搜索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技术既激发了幼儿活动兴趣、延伸了活动的内涵,也是在帮助幼儿学习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培养幼儿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以点带面,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1. 整合多元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实现院内平台共享
通过前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省二幼在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经验梳理。一方面,持续性地通过教师自制、网络下载、购置和园企合作的方式,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应用,在这种方式下,以单元课程为单位,按照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实录、教师反思几个方面进行整理收集,形成多维度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与局属科技公司合作创建内部平台,将资源库按年龄、领域、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行模块划分,对资源进行关键词注明,以此建立便于使用的搜索引擎,通过院内分类上传,实现了院内平台互通及资源共享。
2. 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化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省二幼敢于探索,勇于担当,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不忘推动园际间、区域化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辐射带头作用,为其他园所做好表率。在各类示范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扩大教研的覆盖面及实效性。例如,在多功能厅使用弹幕互动墙,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留言区,即可即时将400、500人的研修讨论呈现在大屏幕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在区域性教研活动中,通过视频连线、网上专题研讨、远程教学及讲座等形式,为偏远地区及对口帮扶园所送去及时的专业学习机会。除此之外,带领兄弟园所参与全国性质的信息化教学研讨会及竞赛活动,带动园所间的共同成长。
3. 以课题为契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014年5月,省二幼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级重大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艺术领域个性化学习研究》的主持单位,2016年7月,课题《幼儿园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又成功立项为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资助课题。在连续两次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提升,在对幼儿的观察研究中,不断发现并梳理出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初步形成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框架。2017年,省二幼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信息化教学案例集》已经过多番研磨,将院内教师的优质活动案例收录在案,亟待出版,而园际版网络共享平台也即将问世,届时即可实现线上、线下,传统、纸质各种形式下的资源共享。
三、 展望——继往开来,做大数据时代倡导下的未来教育
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大数据”+教育的发展与应用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机构关注的焦点。分析与挖掘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将其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与知识,是教育大数据的价值所在。对于学前教育而言也不例外。在下一阶段,省二幼将持续关注信息技术中大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研究,并期望借此实现以下应用:
1.个性化的未来幼儿教育
数据能够精准地反映客观事实。在数据化的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活动或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学习反馈和分析等,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将幼儿行为的数据放入数据库,根据数据调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进行分析,也可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内容和学习策略,实现幼儿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借助便携终端引导幼儿阅读,记录幼儿阅读时间及次数,并对其跟读、创编等进行录音,对阅读能力、口语表达等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幼儿阅读时长及次数即可对其注意力进行分析,为其推送偏好图书等维持幼儿阅读兴趣,并对其阅读进行相应指导。又如,利用穿戴技术对幼儿的运动量及运动形式进行统计,就可以分析出幼儿的运动水平及偏好,从而更好地指导其体能方面的发展。
2.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研究
过去,幼儿教育研究往往更多根植于经验的积累。但事实上,如果长期忽视对比分析、成果评价、效果追踪等数据研究工作,那么教师就难以对幼儿教育的发展适宜性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大量创造性成果都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在大数据时代下,幼儿园则完全可以借助专业的培训,运用科学的评估工具,通过对幼儿发展评估数据的跟踪积累与对比,评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对课程建设提出参考意见;贯彻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教师教育行为提供改进策略;了解幼儿园外生活的信息,提高家园互动的有效性等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不断渗透,幼儿使用信息技术已日趋普遍。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我、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探索环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工具。同时,还要注重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直接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从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借助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学习,共同支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让信息技术成为助力学前教育发展的双翼,承载起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化、现代化发展的梦想!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