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让学生成为终身发展的学习者
上海洛川学校
-
-
丰富多彩的项目学习活动,贯穿于洛川学子的普通一天。这一天,是无数个创新的昨天的积累,更是洛川人坚守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的十八年。
回顾历程,十八年的积累与创造开拓洛川教育信息化新天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探索经历了硬件使用与资源建设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期、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期三个阶段;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的生长点——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构筑项目实践推广的支撑点——精心打造教师队伍,锁定项目实践的关键点——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
引子:洛川学子的某一天
到达教室,他告之组长数字化作业已递交完毕。今天是数学早自修,他在PAD上点击查看昨天的数学学习反馈,开心地发现得了A-,于是决定在老师推送三种不同能力层次的补充练习中,选择“提升型”。偏过头,发现同桌选择了“拓展型”,两人相视一笑。8点,早自修的铃声响起,教室里瞬间安静,同学们都在PAD上操作起来。
语文课,进行主题为《托物言志》的项目学习,阅读《爱莲说》,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和特点。小王体会作者“人格化”划分菊、牡丹和莲,借用花卉表达自己的志趣。
数学课,继续《用“角”丈量世界》的项目学习,“便利店中售货员怎样通过反射镜看到身后的货架?”、“土方车事故中包含‘角’的关系吗?”这些问题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他们小组在PAD上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模拟超市和事故现场,讨论得热火朝天,从猜测争议到精心设计,从反复实践到修改反思,最终拿出了较为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
英语课,老师应用Wiki平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协作共创环境,使用“百汇维基”,在其中专设“英语语法”教学板块。学生小组每个成员在“冠词、名词、代词、数词、介词”中选择一个不同的专题,查找、整理资料,进行所选专题的Wiki初稿制作。小王同学已经在Wiki平台上有一份所选专题的词条初稿了。
自修课,小王与同组学生应用PAD,进行温室效应仿真实验,他们自定参数、记录数据、观测现象,探索温室效应的成因。班上另一组学生设计了一份面向社区居民的有关如何应对温室效应的调查问卷,现在正在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知度,同时用PAD记录活动片断和过程。
这是普通的一天,也是无数个创新的昨天的积累,更是洛川人坚守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的十八年。
一.回顾历程,十八年的积累与创造开拓洛川教育信息化新天地
上海市洛川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996年由原洛川中学和宜川新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从2000年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旨在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为突破口,构建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校园。
学校十八年来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探索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2000-2007年):硬件使用与资源建设期,起步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学校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保障应用;以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训为重点,加快应用;以搭建多层面信息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应用模块为基础,促进应用;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学校以“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作为教与学研究的切入口,促使师生共同构建《大禹治水》、《水浒文化》两大网站。
阶段二(2008-2012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期,形成、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08年,学校参与了隶属于《部署面向21世纪的1:1数字化学习环境》工程的国家十一五课题“1:1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课题”总课题。主要借助英特尔公司提供的CMPC(Classmate PC)创设1:1数字化移动学习环境,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深切的感受到英特尔®未来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推动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培训学科教师应用课程教学的软件工具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此确定洛川教育信息化的生长点——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习。
(一)结合多方合力,组建拉手式校本教研
此阶段初期,为避免实验教师孤军奋战而影响成效,学校提出“因人而异加强团队建设”。形式一:学科+技术。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结对共同解决技术难点问题。特例:让信息技术老师做班主任,领衔组建本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形式二:相同学科的教师结对,他们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就教材的单元内容重组进行项目设计;形式三:不同学科教师组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教师团队。
而项目活动教学的问题设计,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框架问题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能对教学目标做很好地补充。框架问题保证了教学内容在学科领域从外围指向核心,学习不仅仅是对内容问题的回答,更是对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理解。而且,框架问题又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连续体,内容问题保证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此为基础通过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课前教师常常会对于一个基本问题反复琢磨,探讨争论。如英语寓言故事《海龟的回报》单元中,基本问题由“寓言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修改为“如何启迪人生智慧?”。修改后的基本问题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随着备课进一步的深入,备课团队觉得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的关键点在于“选择”,反复讨论后最后确定“人生的选择为什么很重要?”为基本问题。修改后的问题摆脱了寓言故事问题套路,定位更贴切。
平时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应用+原创(原创力+已有资源的利用)。实验教师在这样的拉手式合作下顺利的踏上了未来教育之路。
(二)技术革新推动智慧教学
洛川的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思维能力,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不断地深化探究积累,逐步摸索了适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汇总提炼了四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专题探究、小组合作、个别化自动与互动、游戏激励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3-8年级,学校引导教师创设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项目活动校本课程,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的提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教学体系不断深化发展。教师在业内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相应提高,提高了课程领导力,一批教师向“专家型教师”队伍靠拢。学校精心打造教师队伍,构筑项目实践推广的支撑点。
项目教学的新技术应用
阶段三(2013年-至今):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期,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以2012年学校成为唯一一所以信息化为特色的上海市优质学校为契机,该阶段开始关注教与学方式转变,关注学生数字化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基础性课程——贯穿“前移后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流程
学校把学习从课堂学习前移后拓至学习前期和学习后期,整个学习活动都处于高效的多维互动中。学生通过1:1数字化移动学习环境对外界的多元数字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并通过学习前期,学习中期,学习后期的教学环节整合应用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基于移动终端提供反馈信息和过程性评价。
学校着眼于技术应用的优势学科,组织教师构建微型学科类(一课时或一单元)的项目课程。如语文学科《托物言志》项目,主要借助阅读《爱莲说》,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和特点。意在指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文章的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特征,并进行思辨的理解和分析。
信息科技学科《开始E路人生》项目学习。教师通过Moodle平台建立了4课时的微型项目课程。在平台中教师除了设计应有的教学环节的内容外,还创建了“学习讨论区”、“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视频作业”和“项目资源列表”等数字化学习版块。在项目教师研讨版块中记录了项目组每位成员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就是这样的多轮在线讨论,使《开始E路人生》教学设计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2.拓展型课程——聚焦“问题解决”为目标的项目学习实践
项目学习实践之初以某一学科为主,伴随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科教学自然过渡到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开放、复杂的实际问题,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及评价方式,由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
活动类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保护环境绿色出行》活动中,学生扮演“社区规划者”模拟讨论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设置的问题,了解“绿色出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义。通过使用高级思维工具制作因果图体会地理学习中的“图文转化”技能。
洛川学校附近社区三维仿真地图
3. 研究型课程——开发“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学生数字化学习课程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项目学习课程。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项目学习课程,将学生视为技术专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创新的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技术、合作探讨以支持有意义的技术应用。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课程的实施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应用能有效地提升参与课程的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稳步发展。
如由科学、地理、科技三位学科教师组合成的跨学科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的《温室效应》项目学习。
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工具、鱼骨图工具、模拟实验和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在线协作交流,运用CMPC(Intel学生笔记本电脑),支持学生的小组协作和社区调查,对温室效应作深入的研究。
温室效应模拟仿真实验
在《温室效应》的公开课上,听课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现在全球都说中国是个加工厂,对于温室效应,中国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五分钟以后进行陈述。”
如此争议的话题,别说初中生,就连大学生也要再三思量。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学生们很快就反应过来,大家忙中有序地各司其责,查网上资料,统计数据,记录消息来源,团队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最后每个小组都给出答复。提出问题的专家这样总结道:“通过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可以看出洛川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的真实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给出‘优秀’的评价。”
(二)提供面向学生的“选择学习”
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学生可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聚焦于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以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由此锁定项目实践的关键点,即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
1.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设计多种学习任务,学习场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教师外,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资源,也能选择学习内容,甚至是整个课程。
2.选择学习方式
利用数字化平台、资源,师生间可进行协商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学生正逐渐养成探索新问题的态度,形成了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随机访问学习和新技术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和习惯。
3.选择学习工具
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可选搜索引擎,教学资源网站,网络图书馆。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选虚拟实验室,交互教学课、学件。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可选E-mail,QQ,微信。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可选Office办公套件,思维导图。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可选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问卷星网站。
4.选择学习伙伴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他们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完成。伙伴可以是学生,或网上的同伴,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支持的计算机充当。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灵感;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等。
在《用‘角’丈量世界》项目活动中,数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师生共同努力,丰富课程内涵。设计了多种学习任务和学习场景,担负起课程领导者的角色。进行《用‘角’丈量世界》项目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便利店中售货员怎样通过反射镜看到身后的货架?”、“土方车事故中包含‘角’的关系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学生可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实地和网络调研掌握实际问题的背景材料,运用几何画板和Lab Cab进行建模,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相应产品,并撰写项目论文。当学生拥有了高阶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后,这种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
二. 展望未来,终身化学习开创更光辉的明天
十八年教育信息化之路,是奋斗之路,是创新之路。展望未来,学校规划了信息化的发展愿景:
洛川学校应该成为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校园,注重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和效益,符合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学校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开放、共享、融洽、互动的文化氛围,引领全体师生绘制出一幅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生态全息图。
洛川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带头人与布道者。能够应用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进行问题研究,处理课程和资源,开展专业实践。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使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
洛川学校的学生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生学习者。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利用技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构建知识,协作交流,评估学习。应用技术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交往、协作、竞争等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获得21世纪生存的数字通行证。
走进洛川,走进美好人生。走进洛川:人生启蒙从这里开始最有意义的旅程;走进美好:人生璀璨从这里绽露最有光彩的奇葩。让美丽的园丁引领我们的学子自信睿智地走向未来。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丰富多彩的项目学习活动,贯穿于洛川学子的普通一天。这一天,是无数个创新的昨天的积累,更是洛川人坚守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的十八年。
回顾历程,十八年的积累与创造开拓洛川教育信息化新天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探索经历了硬件使用与资源建设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期、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期三个阶段;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的生长点——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构筑项目实践推广的支撑点——精心打造教师队伍,锁定项目实践的关键点——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
引子:洛川学子的某一天
到达教室,他告之组长数字化作业已递交完毕。今天是数学早自修,他在PAD上点击查看昨天的数学学习反馈,开心地发现得了A-,于是决定在老师推送三种不同能力层次的补充练习中,选择“提升型”。偏过头,发现同桌选择了“拓展型”,两人相视一笑。8点,早自修的铃声响起,教室里瞬间安静,同学们都在PAD上操作起来。
语文课,进行主题为《托物言志》的项目学习,阅读《爱莲说》,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和特点。小王体会作者“人格化”划分菊、牡丹和莲,借用花卉表达自己的志趣。
数学课,继续《用“角”丈量世界》的项目学习,“便利店中售货员怎样通过反射镜看到身后的货架?”、“土方车事故中包含‘角’的关系吗?”这些问题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他们小组在PAD上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模拟超市和事故现场,讨论得热火朝天,从猜测争议到精心设计,从反复实践到修改反思,最终拿出了较为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
英语课,老师应用Wiki平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协作共创环境,使用“百汇维基”,在其中专设“英语语法”教学板块。学生小组每个成员在“冠词、名词、代词、数词、介词”中选择一个不同的专题,查找、整理资料,进行所选专题的Wiki初稿制作。小王同学已经在Wiki平台上有一份所选专题的词条初稿了。
自修课,小王与同组学生应用PAD,进行温室效应仿真实验,他们自定参数、记录数据、观测现象,探索温室效应的成因。班上另一组学生设计了一份面向社区居民的有关如何应对温室效应的调查问卷,现在正在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知度,同时用PAD记录活动片断和过程。
这是普通的一天,也是无数个创新的昨天的积累,更是洛川人坚守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的十八年。
一.回顾历程,十八年的积累与创造开拓洛川教育信息化新天地
上海市洛川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996年由原洛川中学和宜川新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从2000年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旨在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为突破口,构建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校园。
学校十八年来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探索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2000-2007年):硬件使用与资源建设期,起步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学校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保障应用;以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训为重点,加快应用;以搭建多层面信息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应用模块为基础,促进应用;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学校以“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作为教与学研究的切入口,促使师生共同构建《大禹治水》、《水浒文化》两大网站。
阶段二(2008-2012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期,形成、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08年,学校参与了隶属于《部署面向21世纪的1:1数字化学习环境》工程的国家十一五课题“1:1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课题”总课题。主要借助英特尔公司提供的CMPC(Classmate PC)创设1:1数字化移动学习环境,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深切的感受到英特尔®未来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推动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培训学科教师应用课程教学的软件工具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此确定洛川教育信息化的生长点——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习。
(一)结合多方合力,组建拉手式校本教研
此阶段初期,为避免实验教师孤军奋战而影响成效,学校提出“因人而异加强团队建设”。形式一:学科+技术。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结对共同解决技术难点问题。特例:让信息技术老师做班主任,领衔组建本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形式二:相同学科的教师结对,他们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就教材的单元内容重组进行项目设计;形式三:不同学科教师组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教师团队。
而项目活动教学的问题设计,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框架问题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能对教学目标做很好地补充。框架问题保证了教学内容在学科领域从外围指向核心,学习不仅仅是对内容问题的回答,更是对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理解。而且,框架问题又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连续体,内容问题保证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此为基础通过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课前教师常常会对于一个基本问题反复琢磨,探讨争论。如英语寓言故事《海龟的回报》单元中,基本问题由“寓言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修改为“如何启迪人生智慧?”。修改后的基本问题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随着备课进一步的深入,备课团队觉得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的关键点在于“选择”,反复讨论后最后确定“人生的选择为什么很重要?”为基本问题。修改后的问题摆脱了寓言故事问题套路,定位更贴切。
平时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应用+原创(原创力+已有资源的利用)。实验教师在这样的拉手式合作下顺利的踏上了未来教育之路。
(二)技术革新推动智慧教学
洛川的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思维能力,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不断地深化探究积累,逐步摸索了适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汇总提炼了四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专题探究、小组合作、个别化自动与互动、游戏激励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3-8年级,学校引导教师创设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项目活动校本课程,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的提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教学体系不断深化发展。教师在业内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相应提高,提高了课程领导力,一批教师向“专家型教师”队伍靠拢。学校精心打造教师队伍,构筑项目实践推广的支撑点。
项目教学的新技术应用
阶段三(2013年-至今):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期,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以2012年学校成为唯一一所以信息化为特色的上海市优质学校为契机,该阶段开始关注教与学方式转变,关注学生数字化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基础性课程——贯穿“前移后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流程
学校把学习从课堂学习前移后拓至学习前期和学习后期,整个学习活动都处于高效的多维互动中。学生通过1:1数字化移动学习环境对外界的多元数字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并通过学习前期,学习中期,学习后期的教学环节整合应用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基于移动终端提供反馈信息和过程性评价。
学校着眼于技术应用的优势学科,组织教师构建微型学科类(一课时或一单元)的项目课程。如语文学科《托物言志》项目,主要借助阅读《爱莲说》,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和特点。意在指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文章的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特征,并进行思辨的理解和分析。
信息科技学科《开始E路人生》项目学习。教师通过Moodle平台建立了4课时的微型项目课程。在平台中教师除了设计应有的教学环节的内容外,还创建了“学习讨论区”、“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视频作业”和“项目资源列表”等数字化学习版块。在项目教师研讨版块中记录了项目组每位成员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就是这样的多轮在线讨论,使《开始E路人生》教学设计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2.拓展型课程——聚焦“问题解决”为目标的项目学习实践
项目学习实践之初以某一学科为主,伴随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科教学自然过渡到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开放、复杂的实际问题,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及评价方式,由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
活动类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保护环境绿色出行》活动中,学生扮演“社区规划者”模拟讨论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设置的问题,了解“绿色出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义。通过使用高级思维工具制作因果图体会地理学习中的“图文转化”技能。
洛川学校附近社区三维仿真地图
3. 研究型课程——开发“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学生数字化学习课程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项目学习课程。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项目学习课程,将学生视为技术专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创新的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技术、合作探讨以支持有意义的技术应用。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课程的实施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应用能有效地提升参与课程的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稳步发展。
如由科学、地理、科技三位学科教师组合成的跨学科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的《温室效应》项目学习。
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工具、鱼骨图工具、模拟实验和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在线协作交流,运用CMPC(Intel学生笔记本电脑),支持学生的小组协作和社区调查,对温室效应作深入的研究。
温室效应模拟仿真实验
在《温室效应》的公开课上,听课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现在全球都说中国是个加工厂,对于温室效应,中国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五分钟以后进行陈述。”
如此争议的话题,别说初中生,就连大学生也要再三思量。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学生们很快就反应过来,大家忙中有序地各司其责,查网上资料,统计数据,记录消息来源,团队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最后每个小组都给出答复。提出问题的专家这样总结道:“通过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可以看出洛川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的真实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给出‘优秀’的评价。”
(二)提供面向学生的“选择学习”
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学生可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聚焦于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以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由此锁定项目实践的关键点,即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
1.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设计多种学习任务,学习场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教师外,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资源,也能选择学习内容,甚至是整个课程。
2.选择学习方式
利用数字化平台、资源,师生间可进行协商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学生正逐渐养成探索新问题的态度,形成了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随机访问学习和新技术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和习惯。
3.选择学习工具
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可选搜索引擎,教学资源网站,网络图书馆。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选虚拟实验室,交互教学课、学件。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可选E-mail,QQ,微信。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可选Office办公套件,思维导图。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可选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问卷星网站。
4.选择学习伙伴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他们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完成。伙伴可以是学生,或网上的同伴,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支持的计算机充当。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灵感;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等。
在《用‘角’丈量世界》项目活动中,数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师生共同努力,丰富课程内涵。设计了多种学习任务和学习场景,担负起课程领导者的角色。进行《用‘角’丈量世界》项目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便利店中售货员怎样通过反射镜看到身后的货架?”、“土方车事故中包含‘角’的关系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学生可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实地和网络调研掌握实际问题的背景材料,运用几何画板和Lab Cab进行建模,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相应产品,并撰写项目论文。当学生拥有了高阶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后,这种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
二. 展望未来,终身化学习开创更光辉的明天
十八年教育信息化之路,是奋斗之路,是创新之路。展望未来,学校规划了信息化的发展愿景:
洛川学校应该成为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校园,注重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和效益,符合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学校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开放、共享、融洽、互动的文化氛围,引领全体师生绘制出一幅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生态全息图。
洛川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带头人与布道者。能够应用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进行问题研究,处理课程和资源,开展专业实践。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使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
洛川学校的学生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生学习者。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利用技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构建知识,协作交流,评估学习。应用技术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交往、协作、竞争等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获得21世纪生存的数字通行证。
走进洛川,走进美好人生。走进洛川:人生启蒙从这里开始最有意义的旅程;走进美好:人生璀璨从这里绽露最有光彩的奇葩。让美丽的园丁引领我们的学子自信睿智地走向未来。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