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莘县第二中学

入选年份:2017年
简介 分享
  • 1.png

    莘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自2008年起,莘县二中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学校的内生发展。

    image002.jpg

    ◆ 十年来,我们这样走过 ◆

    在探索过程中,莘县二中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探索,逐步推进。

    一、直面困境,奋然起步

    2008年,面对发展的困境,学校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进行教学变革。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永威中学等多所课改名校学习课改经验。2009年,在借鉴他们做法的基础上,建构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制作导学案,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课改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学生完成导学案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持久、师生关系疏离等。2010年,经过深入讨论,创新实施全人员、全过程、全领域育人的导师制,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和谐师生关系;建构适合学生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确立“理论问题生活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内容处理原则,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建设多媒体教室,开展多媒体教学。在高一年级选取4个实验班进行试点改革,2011年4月,全县育人和教学模式研讨会在莘县二中举行,围绕学校的改革举措开展讨论。2012年,邀请“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山东省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如才等专家对学校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学校对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总结,同年9月在全校推广。

    二、抓住机遇,融合创新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顺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12年,学校建设高标准机房和校园网络,为每名学生配置平板电脑,开发教与学软件平台,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提高学生课程理解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课堂教学,重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打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通道。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度自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研习有了资源的支持;而借助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生动化、形象化与生活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异步性;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获取的数据,则确保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自我改进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提升,示范推广

    2015年学校对教改成果进行总结提升,以举办学术会议、外出讲学等多种途径对成果进行推广,聊城市教育局在本市10个县区推广学校改革经验。2016年5月,莘县二中承办由聊城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翻转课堂实战观摩暨聊城市教育信息化现场会”;2017年,学校承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翻转课堂大会”。目前成果已在四川、贵州、山西等10余个省市得到应用。

    image003.png

    图1 电子教材制作示意图

    ◆ 现如今,我们这样教与学 ◆

    学校立足于发展现状,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出发点,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混合学习为主要形式,创建了“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形象化”的原则,在各个学科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问题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活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关键能力。

    image004.png

    图2 “一五三”课堂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一”,是一个核心理念——让课堂“灵动”起来;“五”指五个教学策略——问题导学、小组促学、微课助学、讨论释学、评价测学;“三”指三个学习环节——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研习、课后巩固练习。

    一、一个理念

    以“灵动”为核心教学理念,“灵动”即学生自内而外融入课堂学习过程的积极状态,强调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学生思维,满足学生学习的存在感、获得感,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五个基本策略

    (1)问题导学。知识问题化,以问题激发动机,驱动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层次化,由浅入深,小台阶,高密度,分解学生学习难度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理论性的问题生活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自主体验、探究、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2)小组促学。建立小组促学机制: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构建6人合作学习小组实体和网上虚拟小组;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到人人有责,一岗双责,并定期轮换,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在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因对等关系而在心理上没有障碍,在共同学习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弥补其独立学习能力的不足。

    (3)微课助学。建立“三级微课”助学机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教师将文字、图片、微课、音频、PPT等资源嵌入“电子课本”,制作成形象化、简单化、生活化的电子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学科课程理解力。在课中探究研习环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重点内容即时动态生成微课,以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课后,教师根据巩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由对该问题掌握较好的学生自己制作微课,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讲解知识点,分析问题,以利其他程度偏弱的学生再学习。

    (4)讨论释学。学习者之间切磋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促进。通过两人对学、小组互学、班内群学(展示、点评、质疑)等多种线上线下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获得了表达见解的机会,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学习过程中解疑释惑。

    (5)评价测学。本结构采用三级测评方法,即课前自主检测、课中即时检测和课后巩固检测。教师利用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推送检测题目,对学生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分别进行检测。利用平台即时生成的测评数据,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生成的个性化错题本,可为学生日后的针对性复习提供有力支持。

    image005.png

    图3 课堂测评示意图

    三、三个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问题来驱动的、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半段进行,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案”和在线自主检测。通过在线阅读“电子教材”(含一级微课)、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线上的交流,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最后进行自学反思。

    (2)课中探究研习

    探究研习是基于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生生互助、教师协助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研习在课中完成,通过反馈点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反思归纳等,对问题展开探究,解疑释惑,通过师生、生生的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3)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课后首先观看“二级微课”,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在线独立完成巩固训练案。教师根据教与学平台获取在线练习的数据,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录制“三级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再学习。

    image006.png

    图4 教学三环节示意图

    ◆ 实践后,我们发生的变化 ◆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莘县二中快速地实现了教学转型,使21000余名在校学生树立了自信,增强了存在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十年的教学变革探索,使学校的教学生态得到了改善,莘县二中连续两年获市教学质量提升奖。

    一、学生存在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

    在问题驱动之下,借助形象化、生活化、简单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研习和巩固练习,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人人可学、人人愿学、人人会学”。 现在,莘县第二中学的课堂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学习成绩也取得较大进步。莘县第二中学高二学生郝海花说:“原来的学习很被动,效率也低,老师讲什么,我们学什么,老师不教,我们就不会主动学。但如今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启发我们,我们的思维便会发散了,老师通过平台将问题推送给我们,同学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完成,如果同学们的想法不一,就会通过网上进行积极讨论,然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更有信心了,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二、教师课改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变革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进步,又使教师拥有了职业成就感。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两年间,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比赛(NOC)中,共荣获一等奖37人次,二等奖44人次;在全国中小学创新实践观摩活动中,共5人荣获全国三等奖,20余名教师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进行课堂展示,78人参与全国第四届微课大赛,21人获一等奖,26人获二等奖,31人获三等奖。

    三、学校取得丰硕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莘县二中产生了丰富的学科教学典型案例,并且各学科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自主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科电子课程资源库,建构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教学模式。

    学校承担国家级子课题6项,省级课题15项,在《现代教育技术》(2018.4)《中小学管理》(2018.3)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9篇,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7项。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赢得了社会媒介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做了5次报道,新华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关注。学校骨干教师受邀到北京、上海、贵州、浙江等十余个省市做学术报告160余场,四川、山西、贵州、江西等十余个省市200余所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课改经验在四川等地20余所中学推广,37000余名学生受益。

    ◆ 专家如此评说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

    在“互联网+”背景下,莘县第二中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混合式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理念变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image008.jpg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雍潜

    image013.jpg

    宁阳教育局党委委员纪复勇

    image014.jpg

    肥城实验小学

    image015.jpg

    副校长李广

    image007.jpg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文军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1.png

    莘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自2008年起,莘县二中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学校的内生发展。

    image002.jpg

    ◆ 十年来,我们这样走过 ◆

    在探索过程中,莘县二中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探索,逐步推进。

    一、直面困境,奋然起步

    2008年,面对发展的困境,学校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进行教学变革。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永威中学等多所课改名校学习课改经验。2009年,在借鉴他们做法的基础上,建构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制作导学案,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课改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学生完成导学案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持久、师生关系疏离等。2010年,经过深入讨论,创新实施全人员、全过程、全领域育人的导师制,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和谐师生关系;建构适合学生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确立“理论问题生活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内容处理原则,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建设多媒体教室,开展多媒体教学。在高一年级选取4个实验班进行试点改革,2011年4月,全县育人和教学模式研讨会在莘县二中举行,围绕学校的改革举措开展讨论。2012年,邀请“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山东省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如才等专家对学校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学校对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总结,同年9月在全校推广。

    二、抓住机遇,融合创新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顺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12年,学校建设高标准机房和校园网络,为每名学生配置平板电脑,开发教与学软件平台,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提高学生课程理解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课堂教学,重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打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通道。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度自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研习有了资源的支持;而借助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生动化、形象化与生活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异步性;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获取的数据,则确保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自我改进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提升,示范推广

    2015年学校对教改成果进行总结提升,以举办学术会议、外出讲学等多种途径对成果进行推广,聊城市教育局在本市10个县区推广学校改革经验。2016年5月,莘县二中承办由聊城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翻转课堂实战观摩暨聊城市教育信息化现场会”;2017年,学校承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翻转课堂大会”。目前成果已在四川、贵州、山西等10余个省市得到应用。

    image003.png

    图1 电子教材制作示意图

    ◆ 现如今,我们这样教与学 ◆

    学校立足于发展现状,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出发点,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混合学习为主要形式,创建了“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形象化”的原则,在各个学科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问题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活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关键能力。

    image004.png

    图2 “一五三”课堂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一”,是一个核心理念——让课堂“灵动”起来;“五”指五个教学策略——问题导学、小组促学、微课助学、讨论释学、评价测学;“三”指三个学习环节——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研习、课后巩固练习。

    一、一个理念

    以“灵动”为核心教学理念,“灵动”即学生自内而外融入课堂学习过程的积极状态,强调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学生思维,满足学生学习的存在感、获得感,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五个基本策略

    (1)问题导学。知识问题化,以问题激发动机,驱动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层次化,由浅入深,小台阶,高密度,分解学生学习难度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理论性的问题生活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自主体验、探究、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2)小组促学。建立小组促学机制: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构建6人合作学习小组实体和网上虚拟小组;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到人人有责,一岗双责,并定期轮换,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在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因对等关系而在心理上没有障碍,在共同学习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弥补其独立学习能力的不足。

    (3)微课助学。建立“三级微课”助学机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教师将文字、图片、微课、音频、PPT等资源嵌入“电子课本”,制作成形象化、简单化、生活化的电子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学科课程理解力。在课中探究研习环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重点内容即时动态生成微课,以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课后,教师根据巩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由对该问题掌握较好的学生自己制作微课,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讲解知识点,分析问题,以利其他程度偏弱的学生再学习。

    (4)讨论释学。学习者之间切磋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促进。通过两人对学、小组互学、班内群学(展示、点评、质疑)等多种线上线下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获得了表达见解的机会,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学习过程中解疑释惑。

    (5)评价测学。本结构采用三级测评方法,即课前自主检测、课中即时检测和课后巩固检测。教师利用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推送检测题目,对学生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分别进行检测。利用平台即时生成的测评数据,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生成的个性化错题本,可为学生日后的针对性复习提供有力支持。

    image005.png

    图3 课堂测评示意图

    三、三个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问题来驱动的、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半段进行,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案”和在线自主检测。通过在线阅读“电子教材”(含一级微课)、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线上的交流,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最后进行自学反思。

    (2)课中探究研习

    探究研习是基于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生生互助、教师协助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研习在课中完成,通过反馈点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反思归纳等,对问题展开探究,解疑释惑,通过师生、生生的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3)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课后首先观看“二级微课”,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在线独立完成巩固训练案。教师根据教与学平台获取在线练习的数据,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录制“三级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再学习。

    image006.png

    图4 教学三环节示意图

    ◆ 实践后,我们发生的变化 ◆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莘县二中快速地实现了教学转型,使21000余名在校学生树立了自信,增强了存在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十年的教学变革探索,使学校的教学生态得到了改善,莘县二中连续两年获市教学质量提升奖。

    一、学生存在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

    在问题驱动之下,借助形象化、生活化、简单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研习和巩固练习,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人人可学、人人愿学、人人会学”。 现在,莘县第二中学的课堂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学习成绩也取得较大进步。莘县第二中学高二学生郝海花说:“原来的学习很被动,效率也低,老师讲什么,我们学什么,老师不教,我们就不会主动学。但如今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启发我们,我们的思维便会发散了,老师通过平台将问题推送给我们,同学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完成,如果同学们的想法不一,就会通过网上进行积极讨论,然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更有信心了,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二、教师课改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变革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进步,又使教师拥有了职业成就感。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两年间,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比赛(NOC)中,共荣获一等奖37人次,二等奖44人次;在全国中小学创新实践观摩活动中,共5人荣获全国三等奖,20余名教师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进行课堂展示,78人参与全国第四届微课大赛,21人获一等奖,26人获二等奖,31人获三等奖。

    三、学校取得丰硕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莘县二中产生了丰富的学科教学典型案例,并且各学科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自主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科电子课程资源库,建构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教学模式。

    学校承担国家级子课题6项,省级课题15项,在《现代教育技术》(2018.4)《中小学管理》(2018.3)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9篇,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7项。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赢得了社会媒介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做了5次报道,新华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关注。学校骨干教师受邀到北京、上海、贵州、浙江等十余个省市做学术报告160余场,四川、山西、贵州、江西等十余个省市200余所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课改经验在四川等地20余所中学推广,37000余名学生受益。

    ◆ 专家如此评说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

    在“互联网+”背景下,莘县第二中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混合式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理念变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image008.jpg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雍潜

    image013.jpg

    宁阳教育局党委委员纪复勇

    image014.jpg

    肥城实验小学

    image015.jpg

    副校长李广

    image007.jpg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文军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简介

莘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自2008年起,莘县二中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学校的内生发展。
分享 结束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