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科教室: 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下的“智慧应用”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入选年份:2017年
简介 分享
  • 内容导图:

    1.png

    有人形容,传统教育模式就像封闭的“工业化流水线”,统一规格、统一模块、统一考核,这种“标准答案”式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匹配现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全民、多样和终身的教育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理念中“创新”为首,这种教育肯定不是培育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新时代呼唤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浙江省是全国“新课改”“新高考”的先行区,分层分类多样化课程体系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普通高中全面选课走班模式,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为前提,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催生了一门“新时代教育管理学”,学校首先成了“学生”,改革怎么改是道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能不能成为“新课改”的“好学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图1  化学学科教室_副本.jpg

    图1 浙大附中化学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学校“新课改”以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学科教室建设,创新性地开发出“互联网+智能学科教室”新格局,实现了分层走班教学常态化专业化,顺应了新高考改革下育人模式转变的新形势,在拓展学习空间、创新课程资源、突破师资瓶颈和实现个性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一、推进融合创新,实现学校育人方式转变

    在我国的传统教室里,不同需求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能体现学科特色,也不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强调学生的选择权,想上什么课,自己来选。在浙大附中,每人都有份独一无二的课表。选课走班时,学生不仅根据兴趣,还能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来选择不同班级,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在学科教室的打造上跳出了“行政班教室+普通实验室”的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室”融合创新,通过更新学科教室设置,将学科教室建设从教室内、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校园外,再到虚拟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立体化学习空间的创设,改变了的学习空间体系,促进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遍提升,践行了“让每个学生都出彩”的教育理念。

    1、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教学空间“大”起来

    情境案例:

    高二学生小童,原本对英语兴趣不高,可这学期却因为一间神奇的教室,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英语课,这就是浙大附中的“英语学科教室”。

    教室利用学校已有信息化设备,融合智能教学平台、产品和服务改造而成。一进门,一股时髦的科技感迎面而来。红白相间的高脚桌,搭配高脚椅。每张桌上都有一台Pad,和讲台前大屏幕实时数据连接。教室左侧摆着一排电脑,后面挂着十几部练听力的耳机。

    这样有“科技味儿”的教室,浙大附中还有很多。在书香四溢的语文学科教室,两台触屏电脑直接连接智能图书馆,阅读无处不在;在创意灵动的美术教室,学生们利用WIFI和终端查找素材进行创作……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使学科功能教室的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录制在云端,学生课后能点播学习。

    学科教室是教学变革的主战场,需要满足跨班级、跨校区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性化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需求,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2 英语学科教室_副本.jpg

    图2:浙大附中英语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按照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对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低成本的升级改造。目前,学校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学科教室,并计划在三年内将70%的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学校还将一些教室进行了多学科融合的功能设计,通过更换室内陈列的器材、墙上张贴的挂图等教学用品,达到一室可多用。

    除了教室,整个校园也是课堂。学科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形成“校园功能教室”。图书馆、教学楼走廊、校园绿化带等都是校园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科教学综合体中,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

    浙大附中还利用地缘优势,使校外空间成为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延伸。学校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利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西泠印社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陶艺、西泠书法等20余门课程。学校还以西湖文化资源为中心,研发了“西湖情怀”课程群,“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互联网平台也是“新课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构虚拟教学空间,创设“虚拟功能教室”。学校与许多互联网教学平台合作,通过开发在线课程应用,实现了学生跨班级、跨校区上课,缓解了“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学空间的紧张。

    图3  浙大附中运微课平台_副本.png

    图3:浙大附中求是云微课平台

    浙大附中的育人空间不再受限于“校园内的教室”,信息化+学科功能教室的创新模式为师生们提供立体化的无界教学“大”空间。

    2、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师资力量“强”起来

    情境案例:

    英语教师於云川,毕业刚2年,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在教研组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探索线上校本课程的DIY。

    “校本课程DIY,和我原来理解的讲义电子化有大不同。”於老师在和平台研发工程师深入交流后发现:“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生自我展示、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流程的管理等,进行体系化设计,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在课堂上,多元化的资源内容牢牢吸引学生目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心投入,而线上的随堂测试等活动也能准确反映学生问题,让於老师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指导环节。

    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后,浙大附中的老师们很喜欢待在学科功能教室,在这里有教学所需的各类仪器、工具、图书和资料,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大家创新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情境。

    图4老师在学科功能教室内利用信息化设备展示物理实验_副本.jpg

    图4:老师在学科功能教室内利用信息化设备展示物理实验

    今天,浙大附中已经涌现出一批 “数字达人”、“微课新秀”、“移动技术应用之星”。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功能教室,通过线上教研组,开展“资源共建”、“专题讨论”、“研修评估”等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变革传统课堂,也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大家普遍反映,信息化+学科功能教室推动了教师的成长,让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教学智慧和创新意识充分闪现,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提升。浙大附中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强”了。

    3、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课程资源“活”起来

    情境案例:

    浙大附中有10多门西湖主题课程。马丹老师以西湖民间故事为主题,引导漫画社的学生们用画笔讲故事;书画社成员们在课余时间走进浙江美术馆、黄宾虹故居等西湖文化艺术场馆,手绘编制《西湖文化艺术场馆分布图》……如今,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12家单位,都成为了浙大附中的课程基地。“写西湖”、“画西湖”、“拍西湖”、“跑西湖”……这些都是学校靠近西湖的地缘优势开发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一一形成线上的校本课程资源,从而可分享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钟留群老师带领“生命社”的同学们建设了校园植物网站,并制作了植物二维码,让每一棵树、每一根草会说话,他们还把脚步迈出校园,

    图5:植物网站_副本.png

    图5: 浙大附中校园植物学习网站

    迈进校园一路之隔的植物园,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自然奥秘。

    在学校,课程永远是核心。信息化支撑的学科教室不仅是教与学的主战场,也是课程资源的创生地和辐射中心。利用信息化平台中的“校本资源”建设能力,人人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同时支持针对性教学和自主个性化学习活动;此外,学校的课程资源成果,也能走出校园,在不同校区、不同学校间实现共享。

    4、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教学评价“细”起来

    情境案例:

    在浙大附中,每个学生都有个无需随身携带的错题集和生词本,这是基于智能教学产品和智能作业测评产生的,随时随地,都可通过联网终端调取;而学生的学情分析,也会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手中,便于调整教学和跟踪监督。同时,每位学生还有一个个人的“生涯发展档案袋”,记录着自己生涯发展历程的重要经历,基于数据的分析和评测让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更加充满信心。

    学科功能教室多元立体,成为学生们的“心头好”,一名高二女生小靓说,在学科教室,更容易融入学习中,有时下课了,同学们还舍不得走。而师生们在教学中的成长与进步,也被信息化平台点滴记录。

    这些记录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大了,可以为每位同学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学习规划: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的口语发音和短文写作,能得到及时记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展示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同时也记录下大家的问题与困惑;学生们的每个自我展示、每次小组活动、每个随堂测验……这些鲜活的数据,为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为支持精细化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有效的走班教学提供了手段。

    图6智能学业测评_副本.png图7学业跟踪_副本.jpg

    图6、图7:智能学业测评和学生学习跟踪

    二、健全运行机制,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学科教室的有效使用是亟待学校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室的有效推进使用者是关键,管理是保障,学校必须健全相关机制,以使学科教室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目标。

    1、 制定运作规则

    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确保学科功能教室正常运转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浙大附中修订了《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学校确立了巡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并建立健全导师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情况巡视检查,督促教师持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在走班教学管理下的责任心。学校还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等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中对学科分层目标、学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分层作业设计、学生个性评价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这些制度的相互连接共同发力,对走班教学的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 建立培训机制

    (1)教师全程参与设计实施

    教师是学科功能教室的负责人。这里是教室,教师在其中上课、备课;也是工作室,是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各学科教师均全程参与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从理念设计到物品需求,甚至到课桌椅和器材的摆放,教室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教师们的心血。

    (2)多种方式培训使用者

    学会使用并用好学科功能教室,至关重要。学校注重对教师在学科教室教学使用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指导。指导主要聚焦三点:一是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学科教学思想,二是推动基于学科教室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依托学科教室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管理。

    学生的使用和有效获得是学科教室的建设目的,因此,学校也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室的学习使用培训。面对新环境,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转变原有学习习惯和方式,快速建立基于学科教室的新学习方式。如制定《基于学科教室的学习行为指导手册》,组织学科学习新方法主题班会,宣传介绍学生个体学习经验,评选优秀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形象代言人等。

    3、落实保障体系

    (1)经费保障,夯实物质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为每个学科功能教室设置了2.5万元的专项建设费,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需求。因此,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夯实学科功能教室建设和运转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努力争取更多经费来源;与科研机构合作,压缩教室改造成本。此外,学校还缩减了行政办公经费,以便全力支持学科功能教室建设与走班教学的开展。

    (2)管理保障,确保顺畅运行

    学校改变原来的行政班教学的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教学机构,设立“一处四中心”,即课程教学处、教务学情分析中心、信息应用研究中心、实验创新研究中心、师生评价研究中心等,以保障学科功能教室的有序运行和走班教学的顺利推进。

    (3)技术保障,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近年来积极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包含基础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智能选课系统、智能排课系统、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网络选修课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求是云微课等多个管理系统。教室统一使用通过门禁刷卡系统实现,系统记录教师和学生刷卡时间,并将此数据综合反馈至相关管理部门,作为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学校还充分发挥电子班牌的作用,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信息,以解决走班过程中班主任无法及时召集通知的问题。

    图8:门户网站_副本.png图9:网站3_副本.png

    图8、图9:学校门户网站封面及首页主要内容 网址:http://www.hazdfz.com

    图10智慧e平台_副本.png图11选课管理_副本.png

    图10、图11:浙大附中智慧校园平台界面及学生选课系统页面

    图12学生体验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_副本.jpg

    图12:学生体验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

    三、办学效果凸显,开拓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学科味浓厚的学科教室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准定位的学习内容又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英语课上,全班50名同学,老师要布置一道听力题。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水平,布置出不同难度的题目,只需要在大屏幕前轻轻点几下即可。这么高效,在传统课堂是可望不可即的。”英语老师王保全说,“在以往,我们需要先根据不同水平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现在,即使同一个班级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开展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王老师拿出一串数据:2016年,率先分层走班的英语学科,高考听力满分人数首次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平均分达28.7分(满分30分),这是历史最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学习水平较弱,被分在C层的同学,竟然有三四人拿到满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息化课堂,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随着分层走班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学科教室建设推广,学科教室已然成为教师们的工作坊。教师在学科教室里办公,1~2人共用一间学科教室,成熟教师与青年教师搭档成为常态。青年教师向成熟教师学习,成熟教师及时指点青年教师成长,也向青年教师学习新技术和新思想,学科教室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栖息地。教研空间由教研活动室转为学科教室,使教师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研究课堂,“青蓝工程”有了很好的落脚点,由此涌现出一批“黄金搭档”。浙大附中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迅速,快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将信息化与学科功能教室相结合,秉承“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理念,常态化开展分层走班的改革经验,得到了《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教育部直属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的多位领导同志曾到校考察指导工作,全国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中学纷纷慕名来校参观学习。

    2017年4月22-23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浙大附中举办了“新高考制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500位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中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会,围绕浙大附中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探索举措进行了学习与研讨,获得了强烈反响。2017年4月25日下午,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考察浙大附中教育信息化工作,杜副部长对浙大附中的改革实践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将信息化与学科功能教室相结合,这种做法非常精彩!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了基层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典型案例。

    13.png

    图13: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考察我校学科教室应用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理性认识改革价值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教育命题,结合学校实际,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自觉深化课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遵循“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理念,着力“深化课程改革,重构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必修和选修全面整合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制度。能高视野发现难题,触地平解决问题。把育人视域下学科教室建设作为撬动新一轮课改成功的支点,将学习空间从教室内延展至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从而形成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浙大附中在探索信息化本身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追求学科课堂“大、强、活、细”,实现多维跨时空教学;三本数字在线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让信息技术真正对未来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值得肯定和推广。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内容导图:

    1.png

    有人形容,传统教育模式就像封闭的“工业化流水线”,统一规格、统一模块、统一考核,这种“标准答案”式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匹配现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全民、多样和终身的教育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理念中“创新”为首,这种教育肯定不是培育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新时代呼唤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浙江省是全国“新课改”“新高考”的先行区,分层分类多样化课程体系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普通高中全面选课走班模式,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为前提,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催生了一门“新时代教育管理学”,学校首先成了“学生”,改革怎么改是道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能不能成为“新课改”的“好学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图1  化学学科教室_副本.jpg

    图1 浙大附中化学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学校“新课改”以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学科教室建设,创新性地开发出“互联网+智能学科教室”新格局,实现了分层走班教学常态化专业化,顺应了新高考改革下育人模式转变的新形势,在拓展学习空间、创新课程资源、突破师资瓶颈和实现个性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一、推进融合创新,实现学校育人方式转变

    在我国的传统教室里,不同需求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能体现学科特色,也不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强调学生的选择权,想上什么课,自己来选。在浙大附中,每人都有份独一无二的课表。选课走班时,学生不仅根据兴趣,还能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来选择不同班级,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在学科教室的打造上跳出了“行政班教室+普通实验室”的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室”融合创新,通过更新学科教室设置,将学科教室建设从教室内、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校园外,再到虚拟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立体化学习空间的创设,改变了的学习空间体系,促进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遍提升,践行了“让每个学生都出彩”的教育理念。

    1、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教学空间“大”起来

    情境案例:

    高二学生小童,原本对英语兴趣不高,可这学期却因为一间神奇的教室,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英语课,这就是浙大附中的“英语学科教室”。

    教室利用学校已有信息化设备,融合智能教学平台、产品和服务改造而成。一进门,一股时髦的科技感迎面而来。红白相间的高脚桌,搭配高脚椅。每张桌上都有一台Pad,和讲台前大屏幕实时数据连接。教室左侧摆着一排电脑,后面挂着十几部练听力的耳机。

    这样有“科技味儿”的教室,浙大附中还有很多。在书香四溢的语文学科教室,两台触屏电脑直接连接智能图书馆,阅读无处不在;在创意灵动的美术教室,学生们利用WIFI和终端查找素材进行创作……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使学科功能教室的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录制在云端,学生课后能点播学习。

    学科教室是教学变革的主战场,需要满足跨班级、跨校区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性化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需求,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2 英语学科教室_副本.jpg

    图2:浙大附中英语学科教室

    浙大附中按照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对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低成本的升级改造。目前,学校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学科教室,并计划在三年内将70%的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学校还将一些教室进行了多学科融合的功能设计,通过更换室内陈列的器材、墙上张贴的挂图等教学用品,达到一室可多用。

    除了教室,整个校园也是课堂。学科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形成“校园功能教室”。图书馆、教学楼走廊、校园绿化带等都是校园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科教学综合体中,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

    浙大附中还利用地缘优势,使校外空间成为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延伸。学校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利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西泠印社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陶艺、西泠书法等20余门课程。学校还以西湖文化资源为中心,研发了“西湖情怀”课程群,“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互联网平台也是“新课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构虚拟教学空间,创设“虚拟功能教室”。学校与许多互联网教学平台合作,通过开发在线课程应用,实现了学生跨班级、跨校区上课,缓解了“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学空间的紧张。

    图3  浙大附中运微课平台_副本.png

    图3:浙大附中求是云微课平台

    浙大附中的育人空间不再受限于“校园内的教室”,信息化+学科功能教室的创新模式为师生们提供立体化的无界教学“大”空间。

    2、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师资力量“强”起来

    情境案例:

    英语教师於云川,毕业刚2年,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在教研组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探索线上校本课程的DIY。

    “校本课程DIY,和我原来理解的讲义电子化有大不同。”於老师在和平台研发工程师深入交流后发现:“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生自我展示、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流程的管理等,进行体系化设计,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在课堂上,多元化的资源内容牢牢吸引学生目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心投入,而线上的随堂测试等活动也能准确反映学生问题,让於老师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指导环节。

    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后,浙大附中的老师们很喜欢待在学科功能教室,在这里有教学所需的各类仪器、工具、图书和资料,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大家创新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情境。

    图4老师在学科功能教室内利用信息化设备展示物理实验_副本.jpg

    图4:老师在学科功能教室内利用信息化设备展示物理实验

    今天,浙大附中已经涌现出一批 “数字达人”、“微课新秀”、“移动技术应用之星”。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功能教室,通过线上教研组,开展“资源共建”、“专题讨论”、“研修评估”等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变革传统课堂,也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大家普遍反映,信息化+学科功能教室推动了教师的成长,让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教学智慧和创新意识充分闪现,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提升。浙大附中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强”了。

    3、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课程资源“活”起来

    情境案例:

    浙大附中有10多门西湖主题课程。马丹老师以西湖民间故事为主题,引导漫画社的学生们用画笔讲故事;书画社成员们在课余时间走进浙江美术馆、黄宾虹故居等西湖文化艺术场馆,手绘编制《西湖文化艺术场馆分布图》……如今,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12家单位,都成为了浙大附中的课程基地。“写西湖”、“画西湖”、“拍西湖”、“跑西湖”……这些都是学校靠近西湖的地缘优势开发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一一形成线上的校本课程资源,从而可分享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钟留群老师带领“生命社”的同学们建设了校园植物网站,并制作了植物二维码,让每一棵树、每一根草会说话,他们还把脚步迈出校园,

    图5:植物网站_副本.png

    图5: 浙大附中校园植物学习网站

    迈进校园一路之隔的植物园,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自然奥秘。

    在学校,课程永远是核心。信息化支撑的学科教室不仅是教与学的主战场,也是课程资源的创生地和辐射中心。利用信息化平台中的“校本资源”建设能力,人人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同时支持针对性教学和自主个性化学习活动;此外,学校的课程资源成果,也能走出校园,在不同校区、不同学校间实现共享。

    4、 互联网+学科教室,让教学评价“细”起来

    情境案例:

    在浙大附中,每个学生都有个无需随身携带的错题集和生词本,这是基于智能教学产品和智能作业测评产生的,随时随地,都可通过联网终端调取;而学生的学情分析,也会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手中,便于调整教学和跟踪监督。同时,每位学生还有一个个人的“生涯发展档案袋”,记录着自己生涯发展历程的重要经历,基于数据的分析和评测让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更加充满信心。

    学科功能教室多元立体,成为学生们的“心头好”,一名高二女生小靓说,在学科教室,更容易融入学习中,有时下课了,同学们还舍不得走。而师生们在教学中的成长与进步,也被信息化平台点滴记录。

    这些记录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大了,可以为每位同学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学习规划: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的口语发音和短文写作,能得到及时记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展示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同时也记录下大家的问题与困惑;学生们的每个自我展示、每次小组活动、每个随堂测验……这些鲜活的数据,为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为支持精细化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有效的走班教学提供了手段。

    图6智能学业测评_副本.png图7学业跟踪_副本.jpg

    图6、图7:智能学业测评和学生学习跟踪

    二、健全运行机制,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学科教室的有效使用是亟待学校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室的有效推进使用者是关键,管理是保障,学校必须健全相关机制,以使学科教室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目标。

    1、 制定运作规则

    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确保学科功能教室正常运转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浙大附中修订了《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学校确立了巡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并建立健全导师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情况巡视检查,督促教师持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在走班教学管理下的责任心。学校还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等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中对学科分层目标、学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分层作业设计、学生个性评价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这些制度的相互连接共同发力,对走班教学的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 建立培训机制

    (1)教师全程参与设计实施

    教师是学科功能教室的负责人。这里是教室,教师在其中上课、备课;也是工作室,是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各学科教师均全程参与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从理念设计到物品需求,甚至到课桌椅和器材的摆放,教室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教师们的心血。

    (2)多种方式培训使用者

    学会使用并用好学科功能教室,至关重要。学校注重对教师在学科教室教学使用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指导。指导主要聚焦三点:一是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学科教学思想,二是推动基于学科教室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依托学科教室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管理。

    学生的使用和有效获得是学科教室的建设目的,因此,学校也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室的学习使用培训。面对新环境,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转变原有学习习惯和方式,快速建立基于学科教室的新学习方式。如制定《基于学科教室的学习行为指导手册》,组织学科学习新方法主题班会,宣传介绍学生个体学习经验,评选优秀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形象代言人等。

    3、落实保障体系

    (1)经费保障,夯实物质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为每个学科功能教室设置了2.5万元的专项建设费,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需求。因此,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夯实学科功能教室建设和运转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努力争取更多经费来源;与科研机构合作,压缩教室改造成本。此外,学校还缩减了行政办公经费,以便全力支持学科功能教室建设与走班教学的开展。

    (2)管理保障,确保顺畅运行

    学校改变原来的行政班教学的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教学机构,设立“一处四中心”,即课程教学处、教务学情分析中心、信息应用研究中心、实验创新研究中心、师生评价研究中心等,以保障学科功能教室的有序运行和走班教学的顺利推进。

    (3)技术保障,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近年来积极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包含基础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智能选课系统、智能排课系统、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网络选修课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求是云微课等多个管理系统。教室统一使用通过门禁刷卡系统实现,系统记录教师和学生刷卡时间,并将此数据综合反馈至相关管理部门,作为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学校还充分发挥电子班牌的作用,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信息,以解决走班过程中班主任无法及时召集通知的问题。

    图8:门户网站_副本.png图9:网站3_副本.png

    图8、图9:学校门户网站封面及首页主要内容 网址:http://www.hazdfz.com

    图10智慧e平台_副本.png图11选课管理_副本.png

    图10、图11:浙大附中智慧校园平台界面及学生选课系统页面

    图12学生体验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_副本.jpg

    图12:学生体验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

    三、办学效果凸显,开拓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学科味浓厚的学科教室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准定位的学习内容又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英语课上,全班50名同学,老师要布置一道听力题。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水平,布置出不同难度的题目,只需要在大屏幕前轻轻点几下即可。这么高效,在传统课堂是可望不可即的。”英语老师王保全说,“在以往,我们需要先根据不同水平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现在,即使同一个班级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开展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王老师拿出一串数据:2016年,率先分层走班的英语学科,高考听力满分人数首次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平均分达28.7分(满分30分),这是历史最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学习水平较弱,被分在C层的同学,竟然有三四人拿到满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息化课堂,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随着分层走班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学科教室建设推广,学科教室已然成为教师们的工作坊。教师在学科教室里办公,1~2人共用一间学科教室,成熟教师与青年教师搭档成为常态。青年教师向成熟教师学习,成熟教师及时指点青年教师成长,也向青年教师学习新技术和新思想,学科教室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栖息地。教研空间由教研活动室转为学科教室,使教师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研究课堂,“青蓝工程”有了很好的落脚点,由此涌现出一批“黄金搭档”。浙大附中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迅速,快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将信息化与学科功能教室相结合,秉承“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理念,常态化开展分层走班的改革经验,得到了《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教育部直属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的多位领导同志曾到校考察指导工作,全国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中学纷纷慕名来校参观学习。

    2017年4月22-23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浙大附中举办了“新高考制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500位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中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会,围绕浙大附中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探索举措进行了学习与研讨,获得了强烈反响。2017年4月25日下午,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考察浙大附中教育信息化工作,杜副部长对浙大附中的改革实践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将信息化与学科功能教室相结合,这种做法非常精彩!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了基层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典型案例。

    13.png

    图13: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考察我校学科教室应用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理性认识改革价值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教育命题,结合学校实际,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自觉深化课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遵循“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理念,着力“深化课程改革,重构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必修和选修全面整合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制度。能高视野发现难题,触地平解决问题。把育人视域下学科教室建设作为撬动新一轮课改成功的支点,将学习空间从教室内延展至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从而形成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浙大附中在探索信息化本身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追求学科课堂“大、强、活、细”,实现多维跨时空教学;三本数字在线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让信息技术真正对未来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值得肯定和推广。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简介

浙大附中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学校“新课改”以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学科教室建设,创新性地开发出“互联网+智能学科教室”新格局,实现了分层走班教学常态化专业化,顺应了新高考改革下育人模...
分享 结束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