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环境下高中课堂变革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第二中学

入选年份:2016年
简介 分享
  • 常州市第二中学,原址是1250多年的常州府学,现代办学史九十二年,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电教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学校。学校致力于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搭建学生发展平台,用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常州二中从2013起,“e环境下高中课堂变革的实践研究”历经三年,经过全体研究团队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好到精,逐步走出了一条属于二中人特有的课堂研究之路。

    (一)案例背景与概况:硬件到位,平台多元,团队素养好。

    学校在原有班班通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投资109万提升校园网络硬件条件:将主干网络架构提升为主干万兆、桌面千兆,新增三台服务器,一台存储阵列,每个教室配备7个网络节点。教育局2016年为局属10所学校统一进行无线全覆盖。

    学校还逐渐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了数字化学习平台5个:台湾纬创教学平台,上海易教学习平台,安徽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常州青果在线课堂系统,常州万能达阅卷数据分析系统及创宏课堂学习平台等。在这些多学科、多平台、多方式的校本实践中,研究教师奉献智慧,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二中的教师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培训、学习和研究中。学校成立了校信息化领导小组、e学习教研组,由教师发展处扎口培训和研究,e学习教研组实施具体项目推进。邀请专家到校培训、组织同行赛课、走出校门学习先进、技术公司实际指导等方式都让教师们具有了深厚良好的信息基础。

    硬件环境好、平台建设多、团队素养高成为数字化走进课堂的必要条件。

    (二)案例特色与创新:课题平台,项目推进,以生为本。

    2013年3月常州二中成为常州市数字化实验校,6月申报成功江苏省百所数字化实验校之一。2014-2015年各学科确立市级备案数字化研究课题近十个。2015年6月通过省数字化实验校中期评估,2015年12月成功承办常州大市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开设三个平台下9节次公开课和相关介绍。

    2016年3月成功立项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坚持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核心,用大数据提高教学针对性,用微课微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中乐学、会学、善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依托e学习教研组的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多模式的课堂研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验证教学设想,对教学设想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丰富课堂形式。创设了理科课堂、文科课堂、校本课程等不同的实施模型,作为项目逐步推进,取得一定成果。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提升有了很好的策略性帮助。

    一、“文科课堂”项目:平台互动,开放思维。

    文科课堂上利用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交互方式,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能同时分享到同伴的智慧,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生—生—师”的多层网状交流,思维容量得到扩大,思维深度得到挖掘。课堂参与痕迹也能保留,便于老师对每个同学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评价;课堂外主要以推荐阅读为主。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课堂都引用了这种模式。

    image001.jpg

    【分析】学生在开放的文科课堂中,在数字化平台上,应用熟练的信息操作,开展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信息采集的大容量,学生的头脑风暴,再加上教师的组织引导,构成了活跃开放的文科课堂。和传统的灌输式的作文课、历史课相比,让学生学会“思考”,产生“质疑”,培养“思辨”,是目前这种课型的极大优势。信息素养和反思能力在课堂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案例一:张老师在语文课堂的骄傲

    张老师是位直率的河北大哥,感觉技术应该不是他的短板。可是当第一次实验课结束时,他却对作文项目组说“实在不行,看着白板上的按钮就头晕了,学生的反馈也不是我原来预测的”,他感觉自己有很强的挫败感。我们作文项目组的伙伴们帮助他分析得失,给他鼓劲加油,熟练技术操作,熟悉教学环节,简化师生互动。

    他理解了:开放的课堂,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老师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前才更显睿智。于是当他与学生自由思想的碰撞后,在他完美呈现出每位学生的参与痕迹时,他沉浸其中,享受到了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快乐。

    他说,每个学生的文字都是他们的心里话,我在课堂上的及时帮助和评点,让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有了收获和进步。他觉得很骄傲!

    案例二:陆老师在历史课堂的拓展

    陆卫平老师的《他拯救了美国吗?》完全体现了文科课堂的另一种开放模式。老师的教学就是“阶梯状”,给学生搭起思维的脚手架。课堂由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组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既可以查阅教师平台上推荐的资料包,也可以立刻上因特网查找佐证资料,结合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形成观点。在观点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勇于表达自己,展开激烈的辩论。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豁然开朗。

    她说,历史都有其本来面目,不能人云亦云。在众多资料中,还原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史明鉴,才是历史学科真正的价值。

    我校语文、历史的开放课堂还在2015年6月山东淄博举办的“全国首届易教杯智慧课堂邀请赛”中,双双摘得一等奖。课堂模式得到主办方华师大祝智庭教授、山东淄博一中校长等专家的极大肯定,认为:教与学的空间、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开放的,课堂效率高,思维容量大,且具有“可复制性”,可以进入常态化教学。

    image002.jpg

    二、“理科课堂”项目:数据挖掘,提高效率。

    与文科相比,高中理科逻辑性强、难度大,因此我们把理科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基于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阶梯状上升”这个问题上。教师们针对教学重点、学生难点制作微视频,上传学习平台。学生自我预习、自我答疑作为知识学习的补充方式,极大提高了效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共制作几百个资源。另外,教师还设计在线测试,或利用网上阅卷系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快捷方便地获取学习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实现翻转课堂的内涵。学会学习,让学生享受到思考的快乐。

    image003.jpg

    【分析】学生在理科课堂里,更注重思维的质量。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学科还积累了大量的微视频资源,按照知识搭建成树形结构,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实现了学生的在线预习、测试、复习、错题本等功能。结合网上阅卷,高一高二高三数学组将阅卷系统中的学生错题进行了知识点分类,可以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记录库,问题查找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状况更精准,学习轨迹更科学,学会学习不再是模糊的口号!

    案例三:黄老师在数学讲评课上的感动。

    理科的习题很多,错题订正讲解是常规,可是传统课堂上的讲评效率有多高呢?为什么老师总说“我都讲了N多遍了,学生还是错!”所以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积极进行讲评课的翻转教学尝试,让学生课前做、课中改,利用微视频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订正。但也有疑问,年轻的黄老师就反问:那我在课堂上干什么?我不就没事做了。

    项目组说,你做的事情还多着呢!可以在学生无法个人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可以及时发现新的解法和典型错误进行集中展示讲解时。她又说:对我要求太高了,我要忙不过来的。

    是的,一堂充满即兴生成资源的课,应该更适合学生学习。可是为什么老师会不知所措?为什么他们会首先排斥?

    是因为老师们功底不够,不自信吗?不,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控制,习惯了步调一致,所以这就是数字化学习必须介入,或者说是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吧!

    她说,如果是这样的课,听课老师会觉得没劲的。项目组又回答:是的,听课老师没事了,但是每个学生有事了;你没有了独自表演的机会,但是你的学生智慧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上,都从自身需求出发,有了各自的进步。实验的研究不是为了展示,研究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收获。

    黄老师接受了这种观念,她尝试了,当课后,学生向她提出更多要求:希望有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视频解析,希望提供解题的思路帮助而不需要解题的全过程……她感动了,感动在学生的积极上,她说,看着他们脸上的期待,我感到了幸福。

    于是整个数学组的微课制作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于是数字化学习成为数学组共同的理想。

    案例四:数据分析挖掘后的以生为本。

    在常州的高中,网上阅卷已经成为常态。数、理、化测试产生了巨量的数据,如何进行系统挖掘、分析、汇总,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学情数据,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高三数学备课组率先啃骨头,从2015年暑期开始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对了解学情有了极大的帮助。

    黄老师、许老师在常州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给与会者奉献了一节高三数学课。此节课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后,结合课堂小组研究,推送微视频实现习题讲解的个性化辅助。打破45分钟的课堂,关注课外的互联设计,引入碎片化学习机制……大胆的尝试,收获了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专家的肯定。他们觉得基础好的学生能“吃饱”,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能“吃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提高,整体螺旋上升。

    案例五:徐老师建设物理资源网站,惠及众人。

    物理组的老师们根据课程体系,必修选修模块,按照章节的知识树,创建了知识点结构。两位年轻的研究生,在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徐老师的带领下,在酷热的两个暑假,艰苦卓绝地设计、录制、修改、再录制。制作了众多的微视频,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典型例题的思路,典型错误的解析。

    当新学期开始,高二的学生开始回家看视频预习基础知识、典型例题,了解典型错误,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讨论疑惑、解决重难点的场所。我们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你们做的太好了,孩子回来对物理突然就感兴趣了,因为她发现自己能听懂了。”我们还接到了其他学校同行的电话。“你们这种教学方式太棒了,能请这个物理制作团队到我们学校来介绍经验吗?”于是我们年轻的专家们走进了其他学校,与更多的同道者探讨和研究。

    目前这些资料不仅在学习平台上利用,还放到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使用途径,也开放了资源得到更多人的利用。

    案例六:高二寒假作业的数字化推进

    2015年、2016年的高二小高考科目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充分利用好寒假,提高寒假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提供了易教平台的数字化作业体系,解决了寒假作业无法及时批阅和作业质量低效的问题。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门课中实现客观题的即时批阅,成绩反馈;主观题的微视频讲解,思路提醒。老师们还能通过成绩的数据分析,准确找到具有学习潜力的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提优,提升他们冲A的可能性。

    这种做法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与赞许。

    黄老师的数学微课系列获得2016年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数学组更多的老师开始对阅卷系统的数据感兴趣,除了分数与比值,更关心学生的错题积累,开设了多节市级高三复习专题的研究课,获得了好评。物理组徐老师自己成立了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带着一批教师研究课堂上的黑科技和课后的资源共享,一名成员2017年11月获得了江苏省信息化能手(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而寒暑假的作业更借助中央电教馆的“青果在线”研究课题,在常州市青果在线平台上,实现了本校、乃至全市高中学生的自选作业,在线批改,自我学习。

    image004.jpgimage005.jpgimage006.jpgimage007.jpg

    部分课例:

    三、“校本课程”项目:公众平台,创客空间。

    学习不仅是模仿,更是创造。我们把创客思想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学习的方式和平台。

    我校是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开发的府学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少,内涵挖掘就少。我们的老师用手机拍摄、绘声绘影制作微课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实现课堂外的兴趣学习,课堂上的同伴学习,课堂后的延展学习等。既拓宽了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让课程更受学生们欢迎,还让创客思想走近了学生!

    image008.jpg

    【分析】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开发和利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会化公众平台有着独到的优势,稳定、开放、定期升级、紧扣时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不仅是对教学的有力补充,也逐渐成为师生的创客空间。

    案例七:蒋老师校本课堂的流光溢彩。

    image009.jpg

    蒋老师的《纸艺华服——中国传统服饰纸模制作》系列课是我校新推出的校本课程,通过历代服饰的研究让学生领略古人的生活智慧、感受他们对美的追求,触摸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烙在衣裳经纬线中的痕迹。

    善于利用成熟稳定的社会化公众平台,助力教育教学工作,是目前完全可以应用的接地气的技术应用。蒋老师运用手机拍摄、编辑、制作系列微视频,上传至公共网络平台(优酷、腾讯视频),再通过微博、微信、微盘发布。每个视频不超过6分钟,展示了一种服饰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端口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及时反馈自己学习的难点。极大的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加强了学生与教师课前、课后的互动。

    而且即使在无网络状态下,学生只需要自带终端,老师在普通的教室里也可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的作品课后还可以@课程,成为创客的孵化器。传统校本课程“纸服华艺”微博阅读量累计超过4万。公众平台的发布,不仅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力,还提高了老师的知名度。蒋老师被美国亚洲协会邀请赴华东师范大学做专题讲座。

    蒋老师的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微信公众号在线课程的最热课程。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形成了“文科在线”“理科在线”“校本在线”“物理典例”“艺体信系”等五个类别的校本课程,遍及高中学科,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学生社团作品“校园十八景”也传上了二中微信,走在校园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立马了解。

    (三)成果及影响:课堂模式初显,长三角城市群展示,全国信息案例入选。

    常州市第二中学以省级课题为载体,项目推进为抓手,e学习教研组为研究团队,圆满通过了2015年6月的江苏省数字化实验学校的中期评估,并成功承办2015年12月的常州大市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三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

    三年多来,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展示课35节次,获省、部级“一师一优课”16节次,获省、市级微课微视频评比奖项7节次。围绕数字化学习实验撰写论文、案例累计两百多篇,选送省级刊物发表五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5人次,《江苏教育技术》刊物(201602期)做了专版介绍,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上专题宣传五篇。

    image011.jpg

    2016年11月24日学校成功承办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分论坛。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各地的近三百名教学骨干和教研专家齐聚二中,聆听了学校展示的7个学科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以及《砥砺前行,打造适应未来学校的e课堂》的学校数字化研究报告。我们“不为技术而技术”,始终坚持效益第一,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既有固化的学习平台,也有开放的公众平台;有课堂数字化的交互,也有课前课后的e学习数据挖掘;有课堂模式的研究,也有微课程微视频的使用策略研究。根据学科的特点,学段模块的差异,呈现出接地气、可推广、有效益的课堂气象。

    image012.jpg

    绍兴市教科院院长吕荣华对我校的数字化课堂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数字化教学带来的课堂变革,能让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到生动高效的课堂,产生热切的求知欲望,获得高效益的长足进步。让技术真正为教与学的变革服务!

    2016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应用案例展示中,我校研究案例入选,成为全省入选三个高中案例中的一个,这既是对我们之前研究的肯定,更是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引领。

    image013.jpg

    (四)经验与启示:e学习资源利用可以积件化、关联化、共享化。

    image014.jpg

    1、积件化:提供实用的信息化资源,比如完整的高质量教学案例,能让用户在教学中直接引用。让资源积件化(如微视频+设计+测试样题),更便于分享。

    2、关联化:网络资源库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器等硬件环境,以保证用户的访问速度和访问效益。同时,加强资源管理的关联性建设,以保证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3、共享化:云技术与流媒体的发展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存储、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开放教育资源理念强调人人享有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人人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建设、共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对知识创造的热情,提供了开发的动力。能否借鉴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让创造者在共享智慧的同时,能分享到经济的激励,以形成更良性的循环。用户的选择来过滤海量的资源,让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在获得合理的报酬时被更多人共享。

    在已有项目的研究成果上,我们还将把“基于学情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基于激励的游戏化进程设计”、“基于效率的市场化补偿教学”作为后期研究的方向。

    2016年11月,江苏省电教馆的周书记率队到我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对学校的课题研究、项目成果、后期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的研究是源于师生需求的,具有可推广性的。

    常州市第二中学致力于将现代教学理论与丰富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实现善学乐学的“e课堂”,实现反思研究的“e课堂”,最终的研究指向是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image015.pngimage016.png

    【专家点评】

    2016年12月的江苏省数字化实验校中期评估专家意见:

    (专家组成员有:常州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潘小福、绍兴市教科院院长吕荣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等)

    1、基础信息化应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内容富有针对性。目前,高中学段在学校层面进行e学习环境下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很少,该校的基础信息化应用能以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比较研究在传统和e学习新旧两种环境下的课堂设计,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e学习环境下的课后活动,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研究都是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其研究结果直接为高中教学变革提供有效参考,富有新意和针对性,具有研究价值。

    2、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研究方法恰当,科学性、操作性较强。该校基础信息化应用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遵循引导教师边研究边实践、着力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智慧的思路进行研究,具有实效性和实践价值。

    3、基础信息化应用资料全面、详实、丰富。研究过程中该校注意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并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了记录,真实反映了信息化应用的研究过程和轨迹,有利于研究者进行进一步反思和提升,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做法和经验。

    4、.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组织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该校基础信息化应用小组的组织结构合理,并且能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从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升,都尽可能做到了科学、规范。

    5、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相关建议:基础信息化的应用是为了改进教学,教学是大前提;基础信息化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革教学,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要将问题意识回到核心概念上——教学变革。要从教学、课程、学生身心状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梳理,实证性的研究。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常州市第二中学,原址是1250多年的常州府学,现代办学史九十二年,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电教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学校。学校致力于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搭建学生发展平台,用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常州二中从2013起,“e环境下高中课堂变革的实践研究”历经三年,经过全体研究团队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好到精,逐步走出了一条属于二中人特有的课堂研究之路。

    (一)案例背景与概况:硬件到位,平台多元,团队素养好。

    学校在原有班班通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投资109万提升校园网络硬件条件:将主干网络架构提升为主干万兆、桌面千兆,新增三台服务器,一台存储阵列,每个教室配备7个网络节点。教育局2016年为局属10所学校统一进行无线全覆盖。

    学校还逐渐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了数字化学习平台5个:台湾纬创教学平台,上海易教学习平台,安徽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常州青果在线课堂系统,常州万能达阅卷数据分析系统及创宏课堂学习平台等。在这些多学科、多平台、多方式的校本实践中,研究教师奉献智慧,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二中的教师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培训、学习和研究中。学校成立了校信息化领导小组、e学习教研组,由教师发展处扎口培训和研究,e学习教研组实施具体项目推进。邀请专家到校培训、组织同行赛课、走出校门学习先进、技术公司实际指导等方式都让教师们具有了深厚良好的信息基础。

    硬件环境好、平台建设多、团队素养高成为数字化走进课堂的必要条件。

    (二)案例特色与创新:课题平台,项目推进,以生为本。

    2013年3月常州二中成为常州市数字化实验校,6月申报成功江苏省百所数字化实验校之一。2014-2015年各学科确立市级备案数字化研究课题近十个。2015年6月通过省数字化实验校中期评估,2015年12月成功承办常州大市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开设三个平台下9节次公开课和相关介绍。

    2016年3月成功立项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坚持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核心,用大数据提高教学针对性,用微课微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中乐学、会学、善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依托e学习教研组的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多模式的课堂研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验证教学设想,对教学设想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丰富课堂形式。创设了理科课堂、文科课堂、校本课程等不同的实施模型,作为项目逐步推进,取得一定成果。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提升有了很好的策略性帮助。

    一、“文科课堂”项目:平台互动,开放思维。

    文科课堂上利用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交互方式,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能同时分享到同伴的智慧,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生—生—师”的多层网状交流,思维容量得到扩大,思维深度得到挖掘。课堂参与痕迹也能保留,便于老师对每个同学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评价;课堂外主要以推荐阅读为主。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课堂都引用了这种模式。

    image001.jpg

    【分析】学生在开放的文科课堂中,在数字化平台上,应用熟练的信息操作,开展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信息采集的大容量,学生的头脑风暴,再加上教师的组织引导,构成了活跃开放的文科课堂。和传统的灌输式的作文课、历史课相比,让学生学会“思考”,产生“质疑”,培养“思辨”,是目前这种课型的极大优势。信息素养和反思能力在课堂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案例一:张老师在语文课堂的骄傲

    张老师是位直率的河北大哥,感觉技术应该不是他的短板。可是当第一次实验课结束时,他却对作文项目组说“实在不行,看着白板上的按钮就头晕了,学生的反馈也不是我原来预测的”,他感觉自己有很强的挫败感。我们作文项目组的伙伴们帮助他分析得失,给他鼓劲加油,熟练技术操作,熟悉教学环节,简化师生互动。

    他理解了:开放的课堂,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老师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前才更显睿智。于是当他与学生自由思想的碰撞后,在他完美呈现出每位学生的参与痕迹时,他沉浸其中,享受到了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快乐。

    他说,每个学生的文字都是他们的心里话,我在课堂上的及时帮助和评点,让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有了收获和进步。他觉得很骄傲!

    案例二:陆老师在历史课堂的拓展

    陆卫平老师的《他拯救了美国吗?》完全体现了文科课堂的另一种开放模式。老师的教学就是“阶梯状”,给学生搭起思维的脚手架。课堂由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组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既可以查阅教师平台上推荐的资料包,也可以立刻上因特网查找佐证资料,结合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形成观点。在观点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勇于表达自己,展开激烈的辩论。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豁然开朗。

    她说,历史都有其本来面目,不能人云亦云。在众多资料中,还原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史明鉴,才是历史学科真正的价值。

    我校语文、历史的开放课堂还在2015年6月山东淄博举办的“全国首届易教杯智慧课堂邀请赛”中,双双摘得一等奖。课堂模式得到主办方华师大祝智庭教授、山东淄博一中校长等专家的极大肯定,认为:教与学的空间、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开放的,课堂效率高,思维容量大,且具有“可复制性”,可以进入常态化教学。

    image002.jpg

    二、“理科课堂”项目:数据挖掘,提高效率。

    与文科相比,高中理科逻辑性强、难度大,因此我们把理科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基于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阶梯状上升”这个问题上。教师们针对教学重点、学生难点制作微视频,上传学习平台。学生自我预习、自我答疑作为知识学习的补充方式,极大提高了效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共制作几百个资源。另外,教师还设计在线测试,或利用网上阅卷系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快捷方便地获取学习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实现翻转课堂的内涵。学会学习,让学生享受到思考的快乐。

    image003.jpg

    【分析】学生在理科课堂里,更注重思维的质量。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学科还积累了大量的微视频资源,按照知识搭建成树形结构,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实现了学生的在线预习、测试、复习、错题本等功能。结合网上阅卷,高一高二高三数学组将阅卷系统中的学生错题进行了知识点分类,可以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记录库,问题查找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状况更精准,学习轨迹更科学,学会学习不再是模糊的口号!

    案例三:黄老师在数学讲评课上的感动。

    理科的习题很多,错题订正讲解是常规,可是传统课堂上的讲评效率有多高呢?为什么老师总说“我都讲了N多遍了,学生还是错!”所以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积极进行讲评课的翻转教学尝试,让学生课前做、课中改,利用微视频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订正。但也有疑问,年轻的黄老师就反问:那我在课堂上干什么?我不就没事做了。

    项目组说,你做的事情还多着呢!可以在学生无法个人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可以及时发现新的解法和典型错误进行集中展示讲解时。她又说:对我要求太高了,我要忙不过来的。

    是的,一堂充满即兴生成资源的课,应该更适合学生学习。可是为什么老师会不知所措?为什么他们会首先排斥?

    是因为老师们功底不够,不自信吗?不,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控制,习惯了步调一致,所以这就是数字化学习必须介入,或者说是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吧!

    她说,如果是这样的课,听课老师会觉得没劲的。项目组又回答:是的,听课老师没事了,但是每个学生有事了;你没有了独自表演的机会,但是你的学生智慧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上,都从自身需求出发,有了各自的进步。实验的研究不是为了展示,研究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收获。

    黄老师接受了这种观念,她尝试了,当课后,学生向她提出更多要求:希望有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视频解析,希望提供解题的思路帮助而不需要解题的全过程……她感动了,感动在学生的积极上,她说,看着他们脸上的期待,我感到了幸福。

    于是整个数学组的微课制作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于是数字化学习成为数学组共同的理想。

    案例四:数据分析挖掘后的以生为本。

    在常州的高中,网上阅卷已经成为常态。数、理、化测试产生了巨量的数据,如何进行系统挖掘、分析、汇总,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学情数据,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高三数学备课组率先啃骨头,从2015年暑期开始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对了解学情有了极大的帮助。

    黄老师、许老师在常州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给与会者奉献了一节高三数学课。此节课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后,结合课堂小组研究,推送微视频实现习题讲解的个性化辅助。打破45分钟的课堂,关注课外的互联设计,引入碎片化学习机制……大胆的尝试,收获了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专家的肯定。他们觉得基础好的学生能“吃饱”,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能“吃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提高,整体螺旋上升。

    案例五:徐老师建设物理资源网站,惠及众人。

    物理组的老师们根据课程体系,必修选修模块,按照章节的知识树,创建了知识点结构。两位年轻的研究生,在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徐老师的带领下,在酷热的两个暑假,艰苦卓绝地设计、录制、修改、再录制。制作了众多的微视频,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典型例题的思路,典型错误的解析。

    当新学期开始,高二的学生开始回家看视频预习基础知识、典型例题,了解典型错误,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讨论疑惑、解决重难点的场所。我们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你们做的太好了,孩子回来对物理突然就感兴趣了,因为她发现自己能听懂了。”我们还接到了其他学校同行的电话。“你们这种教学方式太棒了,能请这个物理制作团队到我们学校来介绍经验吗?”于是我们年轻的专家们走进了其他学校,与更多的同道者探讨和研究。

    目前这些资料不仅在学习平台上利用,还放到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使用途径,也开放了资源得到更多人的利用。

    案例六:高二寒假作业的数字化推进

    2015年、2016年的高二小高考科目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充分利用好寒假,提高寒假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提供了易教平台的数字化作业体系,解决了寒假作业无法及时批阅和作业质量低效的问题。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门课中实现客观题的即时批阅,成绩反馈;主观题的微视频讲解,思路提醒。老师们还能通过成绩的数据分析,准确找到具有学习潜力的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提优,提升他们冲A的可能性。

    这种做法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与赞许。

    黄老师的数学微课系列获得2016年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数学组更多的老师开始对阅卷系统的数据感兴趣,除了分数与比值,更关心学生的错题积累,开设了多节市级高三复习专题的研究课,获得了好评。物理组徐老师自己成立了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带着一批教师研究课堂上的黑科技和课后的资源共享,一名成员2017年11月获得了江苏省信息化能手(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而寒暑假的作业更借助中央电教馆的“青果在线”研究课题,在常州市青果在线平台上,实现了本校、乃至全市高中学生的自选作业,在线批改,自我学习。

    image004.jpgimage005.jpgimage006.jpgimage007.jpg

    部分课例:

    三、“校本课程”项目:公众平台,创客空间。

    学习不仅是模仿,更是创造。我们把创客思想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学习的方式和平台。

    我校是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开发的府学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少,内涵挖掘就少。我们的老师用手机拍摄、绘声绘影制作微课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实现课堂外的兴趣学习,课堂上的同伴学习,课堂后的延展学习等。既拓宽了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让课程更受学生们欢迎,还让创客思想走近了学生!

    image008.jpg

    【分析】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开发和利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会化公众平台有着独到的优势,稳定、开放、定期升级、紧扣时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不仅是对教学的有力补充,也逐渐成为师生的创客空间。

    案例七:蒋老师校本课堂的流光溢彩。

    image009.jpg

    蒋老师的《纸艺华服——中国传统服饰纸模制作》系列课是我校新推出的校本课程,通过历代服饰的研究让学生领略古人的生活智慧、感受他们对美的追求,触摸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烙在衣裳经纬线中的痕迹。

    善于利用成熟稳定的社会化公众平台,助力教育教学工作,是目前完全可以应用的接地气的技术应用。蒋老师运用手机拍摄、编辑、制作系列微视频,上传至公共网络平台(优酷、腾讯视频),再通过微博、微信、微盘发布。每个视频不超过6分钟,展示了一种服饰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端口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及时反馈自己学习的难点。极大的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加强了学生与教师课前、课后的互动。

    而且即使在无网络状态下,学生只需要自带终端,老师在普通的教室里也可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的作品课后还可以@课程,成为创客的孵化器。传统校本课程“纸服华艺”微博阅读量累计超过4万。公众平台的发布,不仅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力,还提高了老师的知名度。蒋老师被美国亚洲协会邀请赴华东师范大学做专题讲座。

    蒋老师的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微信公众号在线课程的最热课程。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形成了“文科在线”“理科在线”“校本在线”“物理典例”“艺体信系”等五个类别的校本课程,遍及高中学科,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学生社团作品“校园十八景”也传上了二中微信,走在校园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立马了解。

    (三)成果及影响:课堂模式初显,长三角城市群展示,全国信息案例入选。

    常州市第二中学以省级课题为载体,项目推进为抓手,e学习教研组为研究团队,圆满通过了2015年6月的江苏省数字化实验学校的中期评估,并成功承办2015年12月的常州大市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三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

    三年多来,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展示课35节次,获省、部级“一师一优课”16节次,获省、市级微课微视频评比奖项7节次。围绕数字化学习实验撰写论文、案例累计两百多篇,选送省级刊物发表五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5人次,《江苏教育技术》刊物(201602期)做了专版介绍,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上专题宣传五篇。

    image011.jpg

    2016年11月24日学校成功承办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分论坛。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各地的近三百名教学骨干和教研专家齐聚二中,聆听了学校展示的7个学科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以及《砥砺前行,打造适应未来学校的e课堂》的学校数字化研究报告。我们“不为技术而技术”,始终坚持效益第一,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既有固化的学习平台,也有开放的公众平台;有课堂数字化的交互,也有课前课后的e学习数据挖掘;有课堂模式的研究,也有微课程微视频的使用策略研究。根据学科的特点,学段模块的差异,呈现出接地气、可推广、有效益的课堂气象。

    image012.jpg

    绍兴市教科院院长吕荣华对我校的数字化课堂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数字化教学带来的课堂变革,能让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到生动高效的课堂,产生热切的求知欲望,获得高效益的长足进步。让技术真正为教与学的变革服务!

    2016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应用案例展示中,我校研究案例入选,成为全省入选三个高中案例中的一个,这既是对我们之前研究的肯定,更是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引领。

    image013.jpg

    (四)经验与启示:e学习资源利用可以积件化、关联化、共享化。

    image014.jpg

    1、积件化:提供实用的信息化资源,比如完整的高质量教学案例,能让用户在教学中直接引用。让资源积件化(如微视频+设计+测试样题),更便于分享。

    2、关联化:网络资源库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器等硬件环境,以保证用户的访问速度和访问效益。同时,加强资源管理的关联性建设,以保证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3、共享化:云技术与流媒体的发展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存储、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开放教育资源理念强调人人享有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人人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建设、共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对知识创造的热情,提供了开发的动力。能否借鉴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让创造者在共享智慧的同时,能分享到经济的激励,以形成更良性的循环。用户的选择来过滤海量的资源,让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在获得合理的报酬时被更多人共享。

    在已有项目的研究成果上,我们还将把“基于学情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基于激励的游戏化进程设计”、“基于效率的市场化补偿教学”作为后期研究的方向。

    2016年11月,江苏省电教馆的周书记率队到我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对学校的课题研究、项目成果、后期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的研究是源于师生需求的,具有可推广性的。

    常州市第二中学致力于将现代教学理论与丰富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实现善学乐学的“e课堂”,实现反思研究的“e课堂”,最终的研究指向是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image015.pngimage016.png

    【专家点评】

    2016年12月的江苏省数字化实验校中期评估专家意见:

    (专家组成员有:常州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潘小福、绍兴市教科院院长吕荣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等)

    1、基础信息化应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内容富有针对性。目前,高中学段在学校层面进行e学习环境下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很少,该校的基础信息化应用能以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比较研究在传统和e学习新旧两种环境下的课堂设计,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e学习环境下的课后活动,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研究都是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其研究结果直接为高中教学变革提供有效参考,富有新意和针对性,具有研究价值。

    2、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研究方法恰当,科学性、操作性较强。该校基础信息化应用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遵循引导教师边研究边实践、着力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智慧的思路进行研究,具有实效性和实践价值。

    3、基础信息化应用资料全面、详实、丰富。研究过程中该校注意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并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了记录,真实反映了信息化应用的研究过程和轨迹,有利于研究者进行进一步反思和提升,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做法和经验。

    4、.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组织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该校基础信息化应用小组的组织结构合理,并且能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从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升,都尽可能做到了科学、规范。

    5、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相关建议:基础信息化的应用是为了改进教学,教学是大前提;基础信息化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革教学,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要将问题意识回到核心概念上——教学变革。要从教学、课程、学生身心状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梳理,实证性的研究。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简介

学校以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比较研究在传统和e学习新旧两种环境下的课堂设计,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e学习环境下的课后活动,研究e学习环境下高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分享 结束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