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教育信息化特色之路,圆师生发展梦想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
-
内容导图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始建于2009年,占地52亩,是市、区两级政府重点打造和建设的民生工程。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150余名教职员工。2013年,我校被区教育局确定为首批唯一建设和试点数字化校园的初中学校。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优势,学校校长、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相关工作,在《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2014-2017年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试点、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与学的能力。”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常设主任一名,中心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和每个学科的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和保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筑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程
2013年开启数字智慧校园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五个年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11—2015.5):软硬件建设及两平台搭建。
网络方面,万兆光纤入校,“有线+无线”的方式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架设中国移动500M带宽专线保障PAD教学和连线课堂。硬件方面,建设了未来教室、PAD教室、连线课堂、创客教育工场等现代化教学装备。
目前,学校业已部署完成基于浙大万鹏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于东师理想云平台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见图1)。
图1:智慧校园应用架构图
基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见图2),全方位整合学校管理工作,为每位教师设置独立唯一的账号,登陆平台即可完成全部的办公需求,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图2: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5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建成了学校智慧教育云平台(见下图3)。该平台集合了学校的资源中心、学科工具、网络学习资源人人通以及PAD教学平台。
图3:智慧教育云平台
第二阶段(2015.6—2016.6):平台及各类教学软件的试点应用。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结合学校现有软硬件设施,正式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试点应用。
1.办公方面,在全体教职工中启用数字化办公平台,并很快形成常态化应用。
2.教学方面,在全体40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开展PAD教学,并在数学学科中试点应用基于手机APP的答疑系统。
3.作业方面,试点使用基于移动端的智能作业系统,包括作业的在线布置、批改等。
4.家校沟通方面,在部分班级试点使用基于手机APP的家校沟通软件,将分散的、形式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统整到学校平台。
5.资源建设方面,一是购买资源库,二是组织老师们录制微视频资源,并连同常规教学课件、教案等上传资源平台。
第三阶段(2016.6—至今):总结反思,调整思路,统筹设计,聚焦于服务教和学。
上一阶段的试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困难和困惑,具体表现为:
1.建设目标而言,遥远且模糊。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什么?仅仅是试点几个产品吗?
2.建设过程而言,坡多且不畅。在教师中推行的难度大,接受度低,很多时候需要行政干预推动才能往前走一小步,但是却退回来一大步。
3.建设成效而言,果少且难产。信息化产品应有的功能不仅没有得到体现,实然的效果甚至成为使用者的负担。
经过深入、仔细的归因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第一,技术设备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失衡。
例如,课堂上,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即可,是否有必要用PAD来进行?再如,教师需要展示学生的作业,用实物展台即可,是否需要用PAD拍照再推送到每个学生?况且,课前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调试PAD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是导致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教师实际需求不匹配。
面对层出不强的教育信息化产品,“管理者的兴奋点和憧憬点”、“管理者想干的事情”与教师们真实的教学诉求往往存在差异,如资源建设方面,管理者想做的是把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上传,形成校本资源,老师们更想要的却是优质的习题、教学设计资源。管理者站在自身角度“想当然”的要求与使用者“我需要”的现实存在矛盾。
基于上述分析,对“为什么做教育信息化?”“应该做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即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辅助教与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师生发展梦想。
发展:外拓资源,内抓应用
四年多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正逐渐走出了极富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一、对外,拓展联系,加强合作,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品次。
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一项全新的工作,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的支持。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伊始,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积极拓展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合作,采取购买、企业支持、合作共建的模式,充分借助、学习、吸纳各种经验和资源,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品次。
为了打造优质的校本资源库,2015年,学校与北京圣殿山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优质教学微视频资源,供全体师生使用。2017年,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基地,共同开发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为了开展好PAD教学,2015年—2017年,先后与海尔集团、伟东云教育集团合作,共建PAD教室,开展PAD教学。2016年,积极加强与青岛市教育装备中心和兄弟学校的合作,共同组建青岛市PAD教学联盟。
为了规范、科学、高效地管理学生的作业数据和测验数据,2016年,学校与青岛市招生考试院、科大讯飞建立三方合作关系,共建测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2016年,与北京题加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学生作业错题管理系统。
此外,学校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成功申请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课题组合作,建成学生科学素养数据采集基地。2017年,学校被中国少年科学院、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确立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二、对内,精准教与学需求,强化应用落实,提升教与学实效。
对内,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育教学的需求导向。
教育信息化的初衷一定是解决教师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也只有面向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落地生根直至枝繁叶茂。
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各学科教师普遍存在的需求,学校采取“买进来、自主建设、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买进来”,即学校在年度预算中规划专项资金为老师们购买需要的优质资源;“自主建设”,即各学科组将日常教学用资源上传到学校的资源云平台,需要时登录平台下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二次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资源再次上传平台,如此循环,提升资源的质量。“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资源,学校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企业提供技术进行开发,互利合作,优势互补。
图4:学校自建资源
家校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引入基于手机端的家校沟通APP“微课掌上通”,实现了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的点对点和点对多消息交流,家长与家长之间也能实时交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班级圈”功能发布学生在校的日常动态,家长点赞、评论。2014年,在七年级全体班级中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5年、2016年分别在新的七年级新生中试用,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当前,学校三个级部42个教学班都在使用微课掌上通进行家校沟通和交流。
图5:发布在校表现
图6:发布学习要求
第二,坚持减负增效提质。
减负,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减轻老师们工作中和学生们学习中重复、费时费力却必要性不大的工作。增效,即增加教与学的效率。提质,即提升教与学的品质和质量。减负与增效,主要是解放老师、学生的头脑和双手,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设计教学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实效。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任何工具、手段、方法、策略,都必须围绕这条生命线来跳动。
学生日常作业的错题,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或家长)将错题抄写或者裁剪粘贴到错题本上,学生再进行订正,这样的做法不仅耗费了家长和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学生的错题也难以有效留存,不利于后续的复习和利用。为了提升学生整理错题的效率,改变传统的错题整理方式,学校组织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企业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与企业合作共建“学业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用于错题的归集。
数学组刘雅娟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超过25年的老教师,对学生作业错题的整理要求很高,每个学生都有一本专门订正数学错题的本子。正是这样的前提,学校找到刘老师,希望刘老师参与这个信息化试点项目,刘老师却面露难色,“我虽然很重视学生的错题订正,但是我技术不行,不会操作,想想也很抵触,还是对传统的方式熟悉,驾轻就熟,还是找别的老师吧。”负责该项工作的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肖老师联合厂家工程师耐心与刘老师沟通,告知她该平台的使用方法,并在使用起初阶段在技术上全力支持刘老师,一个月后,刘老师对这个平台熟悉了,家长和学生的反应也非常好。刘老师告诉我们:“谢谢你们,这个技术不改变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方式,也没有改变学生纸笔写作业的方式,我班的孩子利用该系统快速标记错题,并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和标注,系统记录下学生的行为,真的很方便,现在我可以自己使用了!”
图7:刘雅娟老师执教的八年级3班第六章综合测评的错因统计图
图8:八年级3班高嘉骏同学错因分析图
第三,坚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学习方法更加灵活,获取资源的途径大大增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方面。
1.开在PAD教学,助力教学方式变革
2014年初,区教育局给学校调拨了120台PAD用于开展PAD教学。以前只是听说PAD课堂,谁也没有真正用过,怎么用?如何设计教学?老师们无从下手。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肖伟平老师主动向校领导请缨,做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肖老师结合自己所教信息技术课程,与教研员和组内教师沟通后选择了课题《在pad中制作电子板报》,即学生在pad中设计、制作电子板报。课前,肖老师将学习资源提前制作成微视频放置到学习平台,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交互式课件及时、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推屏功能解决了传统课堂无法大范围实时共享的弊端,点名、投票、倒计时等功能,也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添彩。这个尝试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不仅老师们体验到了pad教学的魅力,纷纷表示要应用pad开展教学,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对全体教师分批次、分专题进行PAD课件的制作、使用等项目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和PAD应用能力。
图9:肖伟平老师展示PAD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
图10:学校地理组徐文静老师开展pad教学
2.搭建课后学习云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3年,我校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圣殿山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慧学云平台”。2014年学校组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四个学科29位名师参与“慧学云”平台微课程的录制,累计录制微课时长约34小时,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和九年级复习专题。2015年9月,“慧学云”第一批学习资源上线,我校七、八、九三个级部的全体学生进行使用。学生、家长、教师通过各自账号登录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薄弱项和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既可以观看名师录像微课,也可以进行习题操练,平台游戏化的界面、通关式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依托云计算的优势,进行精准高效的诊断、治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实现因人而教、因材施教。
图11:学校学生利用PAD向参观嘉宾展示在线自主学习
图12:嘉宾体验学校自主学习云平台
第四,坚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素养。
学校在原有机器人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支持、企业捐赠的方式,建设了集机器人制作与编程、无人机、3D打印、电子创客、木工、金工等项目于一体的创客教育工场,通过社团化组织、课程化实施。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创客课程的魅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最后一节自习课组织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班进行集体授课、体验,同时每天中午对学生开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
图13:学生学习机器人创客课程
图14:学生学习3D创客课程
图15:学生们学习创客课程后的感受
圆梦:教育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
四年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学校诸方面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效明显。2017年11月份,我校两名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方面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各方面极大的关注及支持。2015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期间,学校成功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和外籍嘉宾,展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得到了与会外宾的一致好评。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学校成功举办,学校战校长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做了题为《由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并展示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获得一致好评。2017年11月,2017年全国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高峰论坛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在烟台召开,我校作为全国受邀的四所初中名校之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成就师生发展梦想》的主题发言。
2016年底,学校申请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革新研究》获批青岛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举措探讨》一文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上。
2016年,我校承接青岛市教育局研究课题《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和课程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的STEAM教育实践研究》,开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得益于学校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和扎实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比赛、无人机竞赛、创客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如成功申请学生专利200多项、2016年获得世界教育机器人竞标赛一等奖、2017年NOC竞赛科技发明类比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等。
前行:教育信息化工作下一步计划
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继续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革新研究》和《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的STEAM教育实践研究》两个课题为抓手,紧跟教学实际需求,坚持减负增效提质、坚持促进师生发展的原则,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加强校本资源库建,尤其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
2.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研究。通过分层、分布推进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学后两个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继续探索有效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与途径。以创客教育工场为实践基地,在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电子创客等方面进行更为广泛的普及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培养科技人才。
专家点评:
教育信息化,是趋势,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即教育是本,信息技术是手段,一切现代化的技术都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不可本末倒置。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软硬件建设到到各类软件平台的试点应用再到聚焦服务于教和学,走过了一条虽然曲折、缓慢但是符合事物发展发生发展规律的特色之路。在用中反思,在反思中用,边用边总结,边总结边前进,方向准确,焦点明确。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化产品,学校始终保持保持这清晰的工作思路,实际工作中的“四个”坚持,来源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源于师生的困惑,措施精准,确实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师生们需要优质资源,就着力建设优质校本资源库;家校沟通方式散乱,就着力打造校本化的沟通方式;学生不会高效整理错题,就定制化应用智能作业数据采集系统;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就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相应的机会。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精准教与学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成果显著,实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百花齐放,解决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值得推广!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
-
-
内容导图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始建于2009年,占地52亩,是市、区两级政府重点打造和建设的民生工程。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150余名教职员工。2013年,我校被区教育局确定为首批唯一建设和试点数字化校园的初中学校。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优势,学校校长、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相关工作,在《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2014-2017年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试点、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与学的能力。”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常设主任一名,中心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和每个学科的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和保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筑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程
2013年开启数字智慧校园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五个年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11—2015.5):软硬件建设及两平台搭建。
网络方面,万兆光纤入校,“有线+无线”的方式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架设中国移动500M带宽专线保障PAD教学和连线课堂。硬件方面,建设了未来教室、PAD教室、连线课堂、创客教育工场等现代化教学装备。
目前,学校业已部署完成基于浙大万鹏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于东师理想云平台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见图1)。
图1:智慧校园应用架构图
基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见图2),全方位整合学校管理工作,为每位教师设置独立唯一的账号,登陆平台即可完成全部的办公需求,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图2: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5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建成了学校智慧教育云平台(见下图3)。该平台集合了学校的资源中心、学科工具、网络学习资源人人通以及PAD教学平台。
图3:智慧教育云平台
第二阶段(2015.6—2016.6):平台及各类教学软件的试点应用。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结合学校现有软硬件设施,正式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试点应用。
1.办公方面,在全体教职工中启用数字化办公平台,并很快形成常态化应用。
2.教学方面,在全体40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开展PAD教学,并在数学学科中试点应用基于手机APP的答疑系统。
3.作业方面,试点使用基于移动端的智能作业系统,包括作业的在线布置、批改等。
4.家校沟通方面,在部分班级试点使用基于手机APP的家校沟通软件,将分散的、形式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统整到学校平台。
5.资源建设方面,一是购买资源库,二是组织老师们录制微视频资源,并连同常规教学课件、教案等上传资源平台。
第三阶段(2016.6—至今):总结反思,调整思路,统筹设计,聚焦于服务教和学。
上一阶段的试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困难和困惑,具体表现为:
1.建设目标而言,遥远且模糊。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什么?仅仅是试点几个产品吗?
2.建设过程而言,坡多且不畅。在教师中推行的难度大,接受度低,很多时候需要行政干预推动才能往前走一小步,但是却退回来一大步。
3.建设成效而言,果少且难产。信息化产品应有的功能不仅没有得到体现,实然的效果甚至成为使用者的负担。
经过深入、仔细的归因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第一,技术设备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失衡。
例如,课堂上,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即可,是否有必要用PAD来进行?再如,教师需要展示学生的作业,用实物展台即可,是否需要用PAD拍照再推送到每个学生?况且,课前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调试PAD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是导致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教师实际需求不匹配。
面对层出不强的教育信息化产品,“管理者的兴奋点和憧憬点”、“管理者想干的事情”与教师们真实的教学诉求往往存在差异,如资源建设方面,管理者想做的是把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上传,形成校本资源,老师们更想要的却是优质的习题、教学设计资源。管理者站在自身角度“想当然”的要求与使用者“我需要”的现实存在矛盾。
基于上述分析,对“为什么做教育信息化?”“应该做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即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辅助教与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师生发展梦想。
发展:外拓资源,内抓应用
四年多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正逐渐走出了极富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一、对外,拓展联系,加强合作,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品次。
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一项全新的工作,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的支持。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伊始,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积极拓展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合作,采取购买、企业支持、合作共建的模式,充分借助、学习、吸纳各种经验和资源,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品次。
为了打造优质的校本资源库,2015年,学校与北京圣殿山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优质教学微视频资源,供全体师生使用。2017年,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基地,共同开发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为了开展好PAD教学,2015年—2017年,先后与海尔集团、伟东云教育集团合作,共建PAD教室,开展PAD教学。2016年,积极加强与青岛市教育装备中心和兄弟学校的合作,共同组建青岛市PAD教学联盟。
为了规范、科学、高效地管理学生的作业数据和测验数据,2016年,学校与青岛市招生考试院、科大讯飞建立三方合作关系,共建测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2016年,与北京题加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学生作业错题管理系统。
此外,学校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成功申请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课题组合作,建成学生科学素养数据采集基地。2017年,学校被中国少年科学院、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确立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二、对内,精准教与学需求,强化应用落实,提升教与学实效。
对内,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育教学的需求导向。
教育信息化的初衷一定是解决教师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也只有面向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落地生根直至枝繁叶茂。
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各学科教师普遍存在的需求,学校采取“买进来、自主建设、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买进来”,即学校在年度预算中规划专项资金为老师们购买需要的优质资源;“自主建设”,即各学科组将日常教学用资源上传到学校的资源云平台,需要时登录平台下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二次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资源再次上传平台,如此循环,提升资源的质量。“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资源,学校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企业提供技术进行开发,互利合作,优势互补。
图4:学校自建资源
家校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引入基于手机端的家校沟通APP“微课掌上通”,实现了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的点对点和点对多消息交流,家长与家长之间也能实时交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班级圈”功能发布学生在校的日常动态,家长点赞、评论。2014年,在七年级全体班级中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5年、2016年分别在新的七年级新生中试用,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当前,学校三个级部42个教学班都在使用微课掌上通进行家校沟通和交流。
图5:发布在校表现
图6:发布学习要求
第二,坚持减负增效提质。
减负,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减轻老师们工作中和学生们学习中重复、费时费力却必要性不大的工作。增效,即增加教与学的效率。提质,即提升教与学的品质和质量。减负与增效,主要是解放老师、学生的头脑和双手,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设计教学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实效。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任何工具、手段、方法、策略,都必须围绕这条生命线来跳动。
学生日常作业的错题,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或家长)将错题抄写或者裁剪粘贴到错题本上,学生再进行订正,这样的做法不仅耗费了家长和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学生的错题也难以有效留存,不利于后续的复习和利用。为了提升学生整理错题的效率,改变传统的错题整理方式,学校组织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企业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与企业合作共建“学业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用于错题的归集。
数学组刘雅娟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超过25年的老教师,对学生作业错题的整理要求很高,每个学生都有一本专门订正数学错题的本子。正是这样的前提,学校找到刘老师,希望刘老师参与这个信息化试点项目,刘老师却面露难色,“我虽然很重视学生的错题订正,但是我技术不行,不会操作,想想也很抵触,还是对传统的方式熟悉,驾轻就熟,还是找别的老师吧。”负责该项工作的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肖老师联合厂家工程师耐心与刘老师沟通,告知她该平台的使用方法,并在使用起初阶段在技术上全力支持刘老师,一个月后,刘老师对这个平台熟悉了,家长和学生的反应也非常好。刘老师告诉我们:“谢谢你们,这个技术不改变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方式,也没有改变学生纸笔写作业的方式,我班的孩子利用该系统快速标记错题,并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和标注,系统记录下学生的行为,真的很方便,现在我可以自己使用了!”
图7:刘雅娟老师执教的八年级3班第六章综合测评的错因统计图
图8:八年级3班高嘉骏同学错因分析图
第三,坚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学习方法更加灵活,获取资源的途径大大增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方面。
1.开在PAD教学,助力教学方式变革
2014年初,区教育局给学校调拨了120台PAD用于开展PAD教学。以前只是听说PAD课堂,谁也没有真正用过,怎么用?如何设计教学?老师们无从下手。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肖伟平老师主动向校领导请缨,做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肖老师结合自己所教信息技术课程,与教研员和组内教师沟通后选择了课题《在pad中制作电子板报》,即学生在pad中设计、制作电子板报。课前,肖老师将学习资源提前制作成微视频放置到学习平台,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交互式课件及时、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推屏功能解决了传统课堂无法大范围实时共享的弊端,点名、投票、倒计时等功能,也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添彩。这个尝试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不仅老师们体验到了pad教学的魅力,纷纷表示要应用pad开展教学,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对全体教师分批次、分专题进行PAD课件的制作、使用等项目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和PAD应用能力。
图9:肖伟平老师展示PAD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
图10:学校地理组徐文静老师开展pad教学
2.搭建课后学习云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3年,我校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圣殿山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慧学云平台”。2014年学校组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四个学科29位名师参与“慧学云”平台微课程的录制,累计录制微课时长约34小时,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和九年级复习专题。2015年9月,“慧学云”第一批学习资源上线,我校七、八、九三个级部的全体学生进行使用。学生、家长、教师通过各自账号登录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薄弱项和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既可以观看名师录像微课,也可以进行习题操练,平台游戏化的界面、通关式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依托云计算的优势,进行精准高效的诊断、治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实现因人而教、因材施教。
图11:学校学生利用PAD向参观嘉宾展示在线自主学习
图12:嘉宾体验学校自主学习云平台
第四,坚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素养。
学校在原有机器人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支持、企业捐赠的方式,建设了集机器人制作与编程、无人机、3D打印、电子创客、木工、金工等项目于一体的创客教育工场,通过社团化组织、课程化实施。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创客课程的魅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最后一节自习课组织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班进行集体授课、体验,同时每天中午对学生开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
图13:学生学习机器人创客课程
图14:学生学习3D创客课程
图15:学生们学习创客课程后的感受
圆梦:教育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
四年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学校诸方面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效明显。2017年11月份,我校两名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方面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各方面极大的关注及支持。2015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期间,学校成功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和外籍嘉宾,展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得到了与会外宾的一致好评。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学校成功举办,学校战校长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做了题为《由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并展示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获得一致好评。2017年11月,2017年全国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高峰论坛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在烟台召开,我校作为全国受邀的四所初中名校之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成就师生发展梦想》的主题发言。
2016年底,学校申请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革新研究》获批青岛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举措探讨》一文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上。
2016年,我校承接青岛市教育局研究课题《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和课程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的STEAM教育实践研究》,开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得益于学校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和扎实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比赛、无人机竞赛、创客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如成功申请学生专利200多项、2016年获得世界教育机器人竞标赛一等奖、2017年NOC竞赛科技发明类比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等。
前行:教育信息化工作下一步计划
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继续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革新研究》和《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的STEAM教育实践研究》两个课题为抓手,紧跟教学实际需求,坚持减负增效提质、坚持促进师生发展的原则,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加强校本资源库建,尤其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
2.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研究。通过分层、分布推进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学后两个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继续探索有效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与途径。以创客教育工场为实践基地,在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电子创客等方面进行更为广泛的普及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培养科技人才。
专家点评:
教育信息化,是趋势,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即教育是本,信息技术是手段,一切现代化的技术都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不可本末倒置。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软硬件建设到到各类软件平台的试点应用再到聚焦服务于教和学,走过了一条虽然曲折、缓慢但是符合事物发展发生发展规律的特色之路。在用中反思,在反思中用,边用边总结,边总结边前进,方向准确,焦点明确。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化产品,学校始终保持保持这清晰的工作思路,实际工作中的“四个”坚持,来源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源于师生的困惑,措施精准,确实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师生们需要优质资源,就着力建设优质校本资源库;家校沟通方式散乱,就着力打造校本化的沟通方式;学生不会高效整理错题,就定制化应用智能作业数据采集系统;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就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相应的机会。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精准教与学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成果显著,实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百花齐放,解决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值得推广!
-
- 支撑材料.rar 下载